贺龙沟村

孟门古镇, 孟门古镇地理位置, 孟门古镇古镇历史, 孟门古镇文化名镇, 孟门古镇消失的孟门城, 孟门古镇蔺氏发源地, 孟门古镇黄河古刹, 孟门古镇荣誉


孟门古镇位于晋陕大峡谷中部,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城西北23公里处黄河东岸。北靠碛口,南邻军渡,东接成家庄镇,西隔黄河与陕西吴堡县相望。地理位置山西·厚旬承柳林·孟门古镇,镇 人民政府 驻地为 孟门村 。以 陈 姓人口才键己居多。有公路东通 柳林 县城,北邻 碛口古镇 ,山西省沿黄公路纵侧而过,西有 黄河 渡口可达陕北吴堡县 寇家塬镇 ,南靠晋西要塞军渡。靠敬谅拜近 307国道 及军渡黄河大桥、 青银高速公路 舟享、 太中银铁路 拜院棵,厦埋危并碑轿有 山西中南铁路通道 船鸦墓捉、 太中银铁路吕临支线 、孟门货物集运站、 孟门黄河大桥 等将建成。 古镇历史 详情


贺龙沟村地名网_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孟门镇贺龙沟村资料简介
  贺龙沟村是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孟门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1125107205,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141125。贺龙沟村与石安村、西坡村、车则板村、后冯家沟村、小垣则村、薛家坪村、郝家塔村、王家焉村、王坪焉村、五里后村、前冯家沟村、孟门村、郭家山村、刘家圪达村、高家塔村、小河沟村、郭家塔村、吉家塔村、后南坡村、耀头村、穆家坡村、柳家庄村、柳家坡村、白家焉村、马家塔村、和睦村、郭枣林村、大东庄村、罗家坡村相邻。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孟门镇贺龙沟村介绍

孟门古镇位于晋陕大峡谷中部,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城西北23公里处黄河东岸。北靠碛口,南邻军渡,东接成家庄镇,西隔黄河与陕西吴堡县相望。

地理位置

山西·厚旬承柳林·孟门古镇,镇 人民政府 驻地为 孟门村 。以 陈 姓人口才键己居多。有公路东通 柳林 县城,北邻 碛口古镇 ,山西省沿黄公路纵侧而过,西有 黄河 渡口可达陕北吴堡县 寇家塬镇 ,南靠晋西要塞军渡。靠敬谅拜近 307国道 及军渡黄河大桥、 青银高速公路 舟享、 太中银铁路 拜院棵,厦埋危并碑轿有 山西中南铁路通道 船鸦墓捉、 太中银铁路吕临支线 、孟门货物集运站、 孟门黄河大桥 等将建成。

古镇历史

孟门古镇 (5张) 据文献记载和专家考证, 孟门 是大禹治水之天下黄河第一门,这里还保留着据说是 大禹 当年伫立指挥治水时留下的印有深深脚印的“ 禹王石 ”。战国尸佼《尸子》记载有“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 龙门 、 吕梁 、 孟门 和 壶口 是大禹治水的四项重点工程。在夏禹治水之前,因今 孟门村 西南 蛟龙壁 将黄河东西两岸的石山连接成一个天然的黄河大石坝,挡住了黄河的去路,形成湖海,有所谓“定湖”之称。若遇淫雨,“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 大禹治水(前2243—前2230年)在孟门西南劈开蛟龙石壁,河水顺流而下,形成“永宁十景”之一的“黄河洪涛”。所谓“孟门”,是大禹治水之黄河河道上的第一个大门,故因以命地名矣。(也有专家认为,所谓孟门之名,涵盖今 柳林孟门 至河津之黄河段的河道两侧,柳林孟门乃其北起,河津龙门是其南止。而柳林县的孟门又位于最上游,所以称作黄河第一门——孟门)。 西周穆王时代(前1009—前954年在位),山西吕梁武当山玄武道场,为了祭祀鲧禹治水之功绩,在孟门的庄王山麓大禹石附近创建了孟门道院,主殿“源神殿”内,供奉着夏帝禹和禹之父神鲧;这里现还有国家一级文物“无头神鲧”石雕坐像:底座长0.98米、宽0.40米、全高1.25米、胸围0.92米、膝部周围1.50米,左臀部还有一“鲧”字。原来是在源神殿神鲧泥塑像内取出来的。 唐贞观十三年(639),唐太宗巡游孟门时,敕赐尉迟恭又在道院旁修建了南山 灵泉寺 ,现为山西省重点文保单位。寺侧有巨石“禹王石”和《大禹治水》残碑,大雄宝殿内有清嘉庆九年(1804)年《南山灵泉寺始末碑记》,碑记称:南山上“有禹王石,相传神禹停憩息山之半”。

文化名镇

2009年,孟门镇被省政府批准命名为“ 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 ”。 孟门镇 也被誉为“九曲黄河第二镇”,今天被称为“九曲黄河第一镇”的 碛口镇 以及管辖她的柳林县、隔河相望的陕北 吴堡县 ,却在历史上长期作为她的下辖地,甚至达千年之久,所以历史上的孟门远比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有名得多,堪称天下黄河第一。至于她的衰落则是由于黄河洪水胡泛滥,但那也是到了清末才发生的事了。

晋西第一门户

“孟”是兄弟排序中代表最大的。 孟门 ,即“第一门”,可见她的重要性。孟门东依寨东烽台,西为天堑黄河,南靠军渡要塞,北邻黄河“二碛”。地处秦晋通衢,地理险要,是控山带河的重要关隘。曾与晋东娘子关齐名,有“东有娘子关,西有 孟门关 ”之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史称“晋西第一门户”。孟门所处的地理位置,拿现代人的眼光看,选择孟门这样一个既偏僻又不富庶的地方设县,实在有点不可思议。这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历史命题。不过,稍稍有中国历史知识的人,就会明白,历代统治者在设置郡县的时候,往往是站在军事战略的地位上来考虑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战争是横跨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主线。这就注定了孟门设置郡县的必要性。 碛口 在明清时才发展成为商贾云集的商贸重镇,但是孟门却在千年之前,就因是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大地、陕北地区与晋中平川来往的重要关口而发展成为了当时的大都市。 山西中南铁路通道 、 太中银铁路吕临支线 、孟门货物集运站、 孟门黄河大桥 等的工程建设在孟门竣工后,孟门将再次突出其“晋西第一门户”的重要地位。 柳林·孟门古渡(陈黎云-摄)

黄河古都

《穆天子传》中有西周穆王西见西王母曾途经此地“北登孟门”的记录,还有龙山文化遗址。战国时设“ 蔺 ”,为当时全国性大都市;东汉时汉武帝封其代共王子熹为蔺侯;北周大象元年置定胡郡(县);元朝至元八年初改置孟门县,历为县治驻地,其间也曾为州郡治驻地,前后长达1500多年。而且历史上的孟门县,不仅仅是今天的孟门镇所管辖的几十个村庄,还地跨今柳林、离石、临县的部分村镇以及陕西省 吴堡县 全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今天临县的三交以南部分也属于孟门。因此,今天的一些临县文化也是孟门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一个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郡县城,一个曾经是重要的军事渡口,又是连接东西南北商业大流通的水旱码头,是何等的繁华富贵,不难想象。

水毁古城

孟门足可号称“万里黄河第一”的,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母亲河给她带来了希望,也带走了希望。希望与失望,在 晋陕峡谷 里并存、轮回。 孟门古院侧门 清 雍正 元年(1723),黄河突发大水, 孟门 遭淹。 道光 二十二年(1842),六月十六日,天降暴雨,黄河泛滥成灾,孟门古城“舟行于街,涛响于市”。南山寺八景毁坏大部。 咸丰 六年(1856),因连下数日暴雨, 孟门镇 连云广厦倏尔陷入狂涛巨浪之中,200余孔窑洞、l000多间房屋被水冲光。《柳林县志》载,孟门栽桑养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有河滩地千余亩,遍植桑枣。纺织品行销黄河两岸,西通“ 丝绸之路 ”,而今桑田也已毁于洪灾。那个属于历史上的孟门县已经安然长眠。经历了巨大灾难后的孟门人,借用了 枣峁上 这个村庄,把一个古孟门县小心翼翼的保留下来了。这是一种没有被灾难扭曲的心态——尽管是一种地名概念上的保留,但保留的意味深长。1958年,组建孟门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于枣峁上,遂易村名为孟门。但黄河终究是黄河,1964年8月12日晚,黄河沿岸突降倾盆大雨,黄河漫溢,孟门水毁严重。1977年孟门黄河防护坝被冲垮。一个有悲剧色彩的孟门县,连同它的故事,由黄河承载着,一路呼啸南下,流入大海。

消失的孟门城

望着铺天盖地的黄河水,只有无奈、绝望的叹息。曾经的繁荣,曾经的辉煌,烟飞灰灭。那一幕是何等的恐怖,何等的撕心裂肺。无情的洪水吞没了千年财富,吞没了孟门人的家园,吞没了满城的故事。在无奈绝望中,最后只好选择距离孟门一公里的枣峁上村代替已经不存在的孟门县。黄河在这里绕了几个曲线优美的湾,最大湾的东岸便是农家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明清民居和砖土窑洞。这个沉睡了将近百年的繁华古镇在如今改革开放的大潮大浪中显得跟她眼前的黄河一样安静。甚至有几分让人不禁想哭的凄凉。虽有专家称:“数次遭受黄河大规模甚至彻底毁灭之后的孟门,竟能保留下今天看到的这部分遗产,这已经是个奇迹了!”。但现实终究需要面对,孟门终究也只能屈居为“九曲黄河第二镇”,成为被母亲河遗弃的明珠了。 “你到哪儿去?”“我去孟门县”、“他是哪儿人?”“他是孟门县家”、“你做甚去呀了?”“我去孟门县赶集”……“孟门县”,一个被“孟门镇”代替已经一百多年之久的名字,却代代相传,一直叫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一种怀念和寄托。黄河依然是黄河,奔腾不息,终年流淌,真有一种“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感受啊。 孟门县留给人们的只是永久的遗憾和永久的无奈。枣峁上也就成为孟门古城永久的纪念。在人们心中,孟门县依然存在。这是善良人们的美好愿望。孟门县这个古老的名字留下来了,也留下了孟门古城谜一般的魅力。

蔺氏发源地

韩康先祖出自周皇族,与周同姓姬氏,后来侍奉晋国,被封于韩原,称作“韩武子”,名叫韩万,是 曲沃武公 的儿子。小子侯元年(前709年),曲沃武公派韩万将俘虏的晋哀侯诛杀,后来又接连诛杀小子侯和晋侯两位国君,自己做了晋君,号为晋武公。 韩万 因功列于正卿,封于韩原(今山西临汾西南),子孙皆姓韩,为韩姓之源。 韩万生胜伯,胜伯生定伯简,简生舆,舆生 韩厥 ,韩厥是晋君武公之玄孙,是韩康的曾祖父,韩厥在“赵氏孤儿”中做出了极大贡献,赐号“ 韩献子 ”,与晋相国 赵盾 之子 赵朔 同列为晋国六卿。 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年),景公听信 屠岸贾 谗言,要诛杀赵朔并灭其族,韩厥竭力反对,并报信于赵朔,赵朔夫人是国君晋成公姐姐、晋景公姑姑,正身怀六甲,便跑到宫中躲避,生下“赵氏孤儿”赵武子。韩厥告老后,其子韩宣子(起)袭代爵位。晋平公十四年(前544年),吴国延陵季子出使晋国,曾与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交谈,事后对他人语:“晋国的国政,终将为此三家所夺。”这就是后来发生的三卿分晋。 韩宣子 逝世,贞子韩须继承爵位;贞子逝世,儿子韩简子继承爵位。韩康没有袭代爵位,就去赵国做官。贞定王16年(前453年)知伯与赵、韩、魏瓜分范中行的土地以为己邑,韩康因功封于蔺邑,其子孙即以封地蔺为姓氏。故此,蔺姓起源于孟门(蔺邑,在今山西省柳林县孟门镇),与 韩 、 姬 、 何 姓同宗共祖。 公元前313年,秦国攻占了河东、太原郡等地,蔺氏失去封地,遂向四处迁徙。蔺国共沿革140余年。 蔺侯曾自铸圆三足币、方三足币、圆币等铜钱币。 蔺相如 ,古蔺国(今山西柳林孟门)人,蔺首侯蔺康(即韩康)六世玄孙。战乱时南迁,先在赵国宦官缪贤家作门客,后为赵国大臣。病逝后葬于山西 古县 蔺子坪。

黄河古刹

在古代,每个村子跟前都有一个或两个寺庙,是对宗教文化的崇拜与重视,或者说是对神的敬畏。尤其是对于屡遭灾难的孟门。孟门最著名的寺庙为南山寺,此外还有天下惟一以“定湖”命名的龙王庙——定湖庙、纪念明末钦点“灵显将军”的将军庙、财神庙等。 九曲黄河第一刹 柳林·孟门(冯世平-摄) 孟门城南约一公里,一座大山横亘。这便是孟门南山,又名庄王山。山脊有一座古刹 南山寺 ,也叫灵泉寺。是金世宗敕赐匾额为“灵泉寺”。非常美丽动听,又是充满灵秀之气的名字。据记载,南山寺前身为孟门道院,建造于 周穆王 时代,东汉扩建为寺院。寺院西厢墙壁上有清嘉庆年间的石碣,上刻南山寺十大美景,描绘得如诗如画,宛若仙境,史称“晋西第一丛林”。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十三年,巡游孟门县,被南山的秀丽景色吸引了,下旨令尉迟恭监造寺院。于是,一座规模恢宏、建造精雅的寺院落成。南山寺最兴盛时期,寺内有僧人六百多,耕种寺田五千多亩。可见当时规模之大。南山寺是官办寺,为永宁州八大官寺之首,统领着晋西(包括今柳林、临县、离石、中阳)以及陕北(包括今吴堡、绥德)等地的一百多处寺庙。被誉为“ 九曲黄河第一刹 ”。 南山寺历史上高僧倍出,誉满华夏。北宋时的友云禅师被宋仁宗敕封为“佛呈园契大师”。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也慕名来南山寺观光。有“五龙圣飞之地”之美称。这里有明太祖 朱元璋 的著名传说(详见 陈黎云 《孟门聚宝盆传奇》);金代著名书画家 王庭筠 游南山寺作《题南山寺友云亭》的诗文,现存寺内石碑上; 傅山 于1674年(康熙13年)八月间,偕友人王吾、门人胡庭、孙傅莲苏游历到此,并有《自青龙驿过灵泉寺》一诗留存。 古刹风雨 南山寺从唐贞观十三年建造寺院,历经唐、宋、金、元、明、清。清乾隆四十六年五月,一场大火将正殿以及四十多间配殿全部化为灰烬。乾隆五十九年也就是被大火烧毁的十年以后开始,依原样动工重新建造南山寺。重新修建时,在原来的结构上作了重大调整。比如东西两庑的各二十四间木结构改建为无梁殿,同时将前院中央的关帝殿改建为三层楼阁式木结构建筑。南山寺又出现了一个兴盛期。 然而,南山寺的悲剧并没有结束,年老的南山寺又一次遭到几乎是毁灭性的灾难。灾难来自日本鬼子的侵华战争。面对日军的飞机、大炮,一无所有的抗日军民拿什么抗击侵华日军?必须建自己的 兵工厂 ,造自己的武器。但是,没有资金,没有建筑材料,怎么办?只能把目光投向寺庙,不用花一分钱,就有现成的建筑材料。于是就有了拆庙建兵工厂的奇特现象。这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而且又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留着一座寺院又有什么用?因此南山寺为 抗日战争 做出了牺牲,做出了贡献。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指责八路军拆寺院建兵工厂这一举动。从本质上讲,南山寺还是毁于战争,而这笔帐理所当然要记在日本侵略者头上。因此南山寺不仅仅是一个佛教圣地,也是我们铭记国耻的一个载体。 散落在南山寺坡上的古塔林、古寺墙以及残留在殿柱底座和窑洞,带着悲怆的记忆,面对滔滔的黄河,伫立在衰草残阳间,仿佛在回忆远逝的晨钟暮鼓。 一座古老的县城,一座古老的寺院,一条古老的黄河,相互映衬,这是一幅什么景象!然而,古县城和古寺院,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原因消失了。黄河在这里成了一条孤独的河。 ——孟门南山寺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柳林·孟门大禹文化研究会”成立,吕梁·孟门南山寺旅游景区已经启动,刘家圪垯生态旅游度假村在兴起, 中国首届黄河黄土高原柳林·孟门年俗文化节 在孟门举行,被授予“中国民俗文化保护之乡”、被定为“南京大学民俗教研基地”……。

荣誉

中国民俗文化保护之乡 孟门年俗文化节(张军军-摄) 外国民俗专家在孟门参观 2006年2月(农历正月),由 中国民俗学会 、国家纽带工程东方文化馆、 东西方艺术家协会 (纽约)民俗艺术委员会、山西柳林县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举办的“中国首届黄河黄土高原柳林·孟门年俗文化节”,让来自国内外的90余名民俗专家、学者一同领略了黄河边的丰富年俗。同时,孟门镇被授予“中国民俗文化保护之乡”的称号,并被确定为“南京大学民俗教研基地”。会后,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民俗专家,民间文艺家和各界人士深感中华传统年节文化急需保护,全体通过了《 保护中国传统年俗文化孟门宣言 》。 刘家圪垯劳模村 孟门·刘家圪垯民俗文化馆 孟门镇刘家圪垯村是黄河边上的一个小山村,过去村里流传着一首民谣“地下没挖的,地上没抓的,来人没夸的,出门没花的。”形容了当时的贫困与无奈。如今村里修了公路,安上了自来水,有线电视。村民人均收入由过去的200元变成了今天的2000元。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村支部书记陈步亮。 年近八旬的全国劳模 陈步亮 ,现虽退休,但精神却更加矍铄,仍然默默的为村里的旅游事业忙碌着,可谓鞠躬尽瘁!在他的努力下,刘家圪垯村不仅成为著名的小康村、文明村、先进村,而且成为一个新兴的旅游村。 孟门·刘家圪垯生态旅游村 今天的孟门刘家圪垯村,已是枣树成林,鸟语花香,宛如世外桃源。凡到过这里的人,无不为这里的一切惊叹。这个黄河岸畔的小山村,简直就是一座花果山、一处生态园,是农业科技馆、民俗文化馆,也是旅游胜地、避暑山庄……。生活在这里的村民,那个幸福感,滋润劲,都映在了张张绽开的笑脸上。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回良玉 亲自下榻该村考察,并得到高度赞扬和肯定。 至今,省内外各级领导和著名专家、艺术家、作家、大学生以及国际友人仍接踵而来,甚至在此做长期度假。 以孟门南山寺 佛教文化 和大禹治水的大禹文化为主的孟门旅游景区正在开发中,将给这座集生态文化、农村文化、黄土文化、劳模文化于一体的旅游新村多了一个发展的契机。 古树之乡 孟门历史悠久,因此古树特多,在柳林以及周围一带有“古树之乡”的美誉。 孟门唐槐(陈黎云 手机摄) 据清咸丰11年(公元1861年)本镇痒生陈兴本重修《孟门陈氏宗谱》记载:孟门背山临流,河水从北向南流经城西一带,上下有滩,镇在其中。滩上田畴千亩,内植桑枣,民赖以为生。历史上的孟门是“桑枣之乡”,因此今天的孟门镇高家塔、 贺龙沟 等村有千年老枣树林,至今仍枝繁叶茂。 《柳林县志》载:孟门栽桑养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有河滩地千余亩,遍植桑枣。纺织品行销黄河两岸,西通“丝绸之路”,后来桑田也已毁于洪灾。但孟门镇薛家坪仍有一大片的千年桑树林幸存至今,成为孟门历史见证之一。 孟门的古槐亦甚多,其中尤以薛家坪的唐槐有名。此外,高家塔、孟门村、刘家圪垯等村都有古槐生存依然。 南山寺周围则有古柏数百棵。南山寺十景中就有三景与柏树有关,翠柏云屏:寺座山麓,古柏成林,环围四匝,望之如屏。深林玉带:寺柏阴森密布,步入深林,从林间远眺,黄河碧波荡漾,如锦带然。柏抱莲盆:山巅古柏一株,披枝下垂近地,拳曲向上,枝叶葱笼,形似莲花。上世纪中后期,寺山门口尚有两株参天翠柏;灵泉别院旁有一株五围古柏。现今留存古柏中最粗者约有2米,它们有的悬崖,有的扭曲(左扭),有的似鹤,有的似龙,环绕在南山寺院周围。 孟门古镇已经吸引了许多历史专家、民俗专家、摄影家、书画家、剪纸艺术家以及各界人士来这里采风、观光或考察!

周边乡镇

高家沟乡 地址: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

周边村庄

贺龙沟村 地址:吕梁市柳林县

乔则沟村 地址:吕梁市柳林县

宋家沟村 地址:吕梁市柳林县

兴家沟村 地址:吕梁市柳林县

下岔沟村 地址:吕梁市柳林县

西王家沟村 地址:吕梁市柳林县

屈家沟村 地址:吕梁市柳林县

苇园沟村 地址:吕梁市柳林县

狮尾沟村 地址:吕梁市柳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