圪洞镇
圪洞镇 方山县圪洞镇 圪洞镇简介 圪洞镇建置沿革 圪洞镇环境资源 圪洞镇人口 圪洞镇交通 圪洞镇行政机构 圪洞镇经济发展 圪洞镇社会状况 圪洞镇人文历史 圪洞镇历史 圪洞镇旅游资源 圪洞镇廉政工作
圪洞镇 位于山西省西部, 吕梁地区北中部,吕梁山中段西侧,东与娄烦、交城为邻,西与临县 接壤,北倚兴县、岚县,南与离石相接,是吕梁市的一城镇,于1971年恢复组建,县城驻圪洞,距吕梁市44公里。方山县圪洞镇 教育办公室邀请该县教育体育科技局、司法局等部门的有关人员在该镇车道崖村育英小学举办了 “安全教育”主题大会,该校全体师生和当地500多名村民接受了安全知识教育。圪洞镇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借助有利的地理位置和日益蓬勃发展的经济态势,抓住机遇,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从而有力的推动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加快了经济与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速度,是一个文明、富裕、和谐的宽裕型乡镇。圪洞镇位于方山县中部,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北纬39°48′--37°55′,东经111°10′--111°25′之间,东接交城县、西毗临县,南邻本县峪口镇,北靠本县麻地会乡,全镇...
详情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圪洞镇有2个社区
圪洞镇 位于山西省西部, 吕梁地区北中部,吕梁山中段西侧,东与娄烦、交城为邻,西与临县 接壤,北倚兴县、岚县,南与离石相接,是吕梁市的一城镇,于1971年恢复组建,县城驻圪洞,距吕梁市44公里。方山县圪洞镇 教育办公室邀请该县教育体育科技局、司法局等部门的有关人员在该镇车道崖村育英小学举办了 “安全教育”主题大会,该校全体师生和当地500多名村民接受了安全知识教育。
圪洞镇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借助有利的地理位置和日益蓬勃发展的经济态势,抓住机遇,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从而有力的推动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加快了经济与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速度,是一个文明、富裕、和谐的宽裕型乡镇。
圪洞镇位于方山县中部,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北纬39°48′--37°55′,东经111°10′--111°25′之间,东接交城县、西毗临县,南邻本县峪口镇,北靠本县麻地会乡,全镇国土面积212.22平方公里,东西横跨28公里,南北纵贯16公里,森林覆盖率达36.6%,耕地面积为31856亩,其中水地3580亩,旱地为28276亩。地势由西向东拔高,构成了东高西低的走向。圪洞镇原属离石县,1958年建圪洞人民公社,1971年5月1日划归方山县,1984年改“社”为镇,成为如今的圪洞镇。全镇现辖班庄村、庄上村、前东旺坪村、后东旺坪村、古贤村、横沟村、潘家坂村、建军庄村、车道崖村、桑家会村、圪洞村、西山村、糜家塔村、高家庄村、阳湾村、务云塔村、武家湾村、郭家湾村、津良庄村、东沟村、水沟村、石站头村、南洼村、黄草林村、秦家坡村、南后庄村、高家山村、槐树焉村、果则园村、农胜山村、胡家岭村、袁家甲村共32个行政村(含45个自然村)和两个居委会。
自然环境与资源 全镇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气温8℃,极端温度-23℃─32℃。大于或等于10℃的有效积温为2819℃。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48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500mm,无霜期为100─145天。全镇地势大致为东西两山中间一川,山上梁峁连绵起伏,沟壑纵横密布,人口居住分散。沿川两岸,宽阔平坦,土地肥沃,人口居住相对集中。
1986年全镇有4060户、16555人,2011年全镇总人口10415户,42000人,其中农业人口7816户27473人,非农业人口2599户14527人,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65%,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占35%,居民均为汉族。
2017年44567人(2017)。
境域内交通状况良好,209国道穿越南北,太佳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是山西省通往佳县的重要门户,全镇32个行政村都已实施“村村通、户户通”工程,水泥路覆盖率达99%。
圪洞镇机关行政编制34人,设五个综合性办事机构:综合办公室、党建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城镇建设办公室(乡村建设办公室)。圪洞镇机关事业编制35人,根据2002年机构改革精神,撤并七站八所,统一划归为四大服务中心:卫生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财经服务中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将工作重心放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上,有效推进了经济发展的特色化、产业化、多地化、效益最佳化,逐步改变了老百姓靠天吃饭、靠地穿衣单一、落后传统农业支撑的局面。2007年,圪洞镇立足当地实际,确立了“西山核桃、东山牛、沿川房地产加旅游”的经济发展思路。掀起最大规模的招商引资高潮、项目建设高潮、畜禽养殖高潮以及种植业高潮,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5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3540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8%、24%。
圪洞镇一直以来保持着传统的种植业以玉米、土豆、大豆、谷子、 圪洞镇 (3张) 蔬菜为主。农业调产开始后,我镇本着农民增收为原则,大刀阔斧对传统的种植模式进行转变,确定了“西山核桃,东山牛,沿川房地产加旅游”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了三大转变:1、种植业向林牧业转变。对历年来先后设施的17000亩退耕地实施了补植补造任务。完成宜林荒山造林160000亩,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6300亩。高标准实施了通道绿化工程3100亩,被县委政府授予通道绿化“红旗乡镇”的光荣称号,采取合作社加农户的形式,在石站头片成功实施千亩核桃林建设项目,现核桃栽植已达到2万余亩,挂果后,年人均收入可增680元左右。与此同时扩建了高家庄、津良庄村养殖鸡基地,完善了后东旺坪村养猪基地,组建了石站头村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使农民改变了广种薄收的传统种植模式。2、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转变。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面积比上一年的6:1变为现在的4:1,中药材、蔬菜、林果、油料所占比重明显扩大。3、农产品直销向深加工转变。对2011年全镇各条战线涌现出的农村“十大杰出人物”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宣传,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2011年新增6家。引领市场的农民经济人队伍逐渐庞大,改变了过去直销农产品的单一模式。
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扩大化和多样化,我镇乡镇企业从有到无,从单一到多样,从小作坊式到规模化、现代化生产,见证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现我镇有规模化生产企业11家,其中砖厂4家(沟卜沟砖厂、津梁庄砖厂、和顺砖厂、圪洞四通砖厂)年可出砖3千万个,年创经济效益450万,石料厂2个(大石洼石料厂、潘家坂石料厂)年可出产各类石料3000万立方,加油站2处( 建军庄加油站、城关加油站),另有翔通工贸有限公司和烟花炮竹批发企业各一处,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乡镇工业体系,同时,我镇不断提升企业文化水平,创新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条,拓宽企业路子,从而促进了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2011年企业生产总值2000万以上,比“十一五”初增长125%,带动周边村劳动就业4000余人。可以说,圪洞镇开放式的招商引资策略和便捷舒适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不少客商前来投资。
从劳动力资源转变为工业资源再到新型化现代资源,圪洞镇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不断拓宽第三产业渠道,致力于创优城镇中心环境,打造全镇商业、文化中心,物流枢纽区;以津梁庄至建军庄为界,已形成了集商贸、餐饮、娱乐、汽修、物流为一体的商业一条街,房地产开发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在方正街主街开发2处商贸集单元楼于一体的现代化楼房,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3000万元,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也成为继续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我镇紧抓住“五个全覆盖”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镇党组织活动场所有25处,文化广场10万平方米,文化书屋20家,文化舞台18处,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镇不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各村通过欢送大学生,评选好儿媳、好孙媳、和谐家庭、精神文明户等活动广泛开展了文明和谐创建活动。塑造了人民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形成了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起到了移风易俗的好效果。
我镇现辖9所民办小学,在职职工183人,在校学生3000余人,圪洞镇历届党委政府都兴师重教,为教育提供优先权,通过不断的努力,我镇教育工作受到了县市领导的一致肯定。
全面启动了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45岁以上参合率达到98%,并全额上缴。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5%。对镇所辖各村无证无照经营行为进行了排查整治,确保了食品安全。同时,由兽医站牵头对全镇所辖32个行政村10256头大畜和200573只家禽进行了防疫接种,从而保证了畜牧业健康、稳步向前发展,成为全镇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镇党委、政府继续实性逐村上门发放的制度。书记、镇长亲自带队,把救灾粮款逐村发放到贫困户手中,对农村60岁以上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和无生活来源的弱势群体办理了低保。
水库移民。按照国家水利资源部的统一安排部署,我镇移民搬迁共涉及6村1684户6184人。从2006年4月17日县委组建工作机构到6月18日,仅仅48天,圪洞镇创下了水库移民的新纪录:完成移民4000人,2007年完成河西安置点660多移民户的宅基地分配工作,2008年各安置点以及新移民村修建,2009年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完善,2010--2011年庄上村、前东旺坪村、后东旺坪村、先后被县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绿化建设,从硬环境到软环境,都凸显着水库移民村新农村建设的闪光点。
于成龙故居
于成龙被誉为天下第一廉史。
圪洞镇圪洞村唐槐树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树根苍劲有力,树怀广袤深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是我县为数不多的古树。
烈士塔位于圪洞镇东南方向1000米处,建设于建国初期,陈列着抗日战争时期,我县牺牲的革命烈士,是我县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主教堂位于圪洞村凤凰沟以东80米处,始建于1923年,期间经过多次修缮,1999年8月24日在原教堂基础上重新修建,成为今天具有西式风格的天主教堂,是我镇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宗教活动的地标性建筑。
圪洞旧街位于圪洞镇以南,曾是我县集贸主街道,后县城道路改造,遗留至今,圪洞旧街目前仍保持着上世纪40、50年代集贸市场的风貌,古式建筑、石板路、小天窗售货口一应俱全,是难得保存的古集贸市场。
圪洞沟山后是宋代杨家将屯兵的地方,“练兵场”、“烧炉山青龙洞”、“铁锤背”等历史古迹俯拾皆是,具有很强的旅游开发潜力。
行政区划
圪洞镇隶属于山西省 吕梁市 方山县。 圪洞镇 辖32个行政村:班庄村、庄上村、前东旺坪村、后东旺坪村、古贤村、横沟村、潘家坂村、建军庄村、车道崖村、桑家会村、圪洞村、西山村、糜家塔村、高家庄村、阳湾村、务云塔村、武家湾村、郭家湾村、津良庄村、东沟村、水沟村、石站头村、南洼村、黄草林村、秦家坡村、南后庄村、高家山村、槐树焉村、果则园村、农胜山村、胡家岭村、袁家甲村。
据本镇赵庄村和大坪村发现的 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鉴定,远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境内繁衍、生息。县境战国时期始置皋狼邑,属赵地,西汉置皋狼县属西河郡。西晋置左国城,属西河国。北齐文宣帝天保三年(552)置皋狼县,属怀政郡(离石)。北周静帝大象年间增设窟胡县,属石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建方山县。唐高祖武德二年(619)置方州,县属之。武德三年(620)州废,改属石州。贞观十一年(637)方山县治移往今古贤,仍属石州,金宣宗贞四年(1216),县治迁于积翠山。 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省方山县,并入离石县,属石州。民国七年(1918)复置方山县,属冀宁道。民国二十六年(1937),属第四行政公署。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第二行政公署。民国二十九年(1940)晋西北成立抗日民主政权--山西省第二济南区公署,县属四专区。民国三十一年三、四专区合并为三专区,县属三专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西北行政公署改名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县属晋绥边区三分区管辖。1949年2月15日晋绥边区与陕甘宁边区合并后设晋西北行署,下设4个分区,县属离石分区。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县属兴县专区。1952年7月1日,撤销兴县专区,县归榆次专区。1954年7月1日与离石县合并为离山县。1958年11月10日中阳县并入离山县后,改名离石县。1971年5月1日恢复方山县,县城设在圪洞镇,属吕梁地区。2004年5月,吕梁撤地建市,方山县归离石市管辖。
北武当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北武当山又名真武山,古称龙王山,位于山西省方山县境内,吕梁山脉中段,
南距离石市32公里,东北离太原216公里。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由72峰、36崖、24涧组成,主峰香炉峰,海拔2254米,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它集“雄、奇、险、秀”于一身,是吕梁山的一颗明珠,素有“三晋第一名山”之称,系我国北方道教圣地之一。南村古城 遗址:位于县城南22公里的南村,始筑于 战国,此后扩建。汉代为县治,晋代为左国城。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古城坐落在四周陡峭的黄土原上,是兵家必争的要塞。古城形制特殊,为适应自然地埂条件和军事防御措施的需要,城址平面布局在国内实属罕见,城外西南边有北川河及其支流,远眺城周的东、南、西三面被土丘陵环绕,唯古城之北,地势开阔而低平。古城最外围周长为9932米。此外战国的皋狼城遗址位于中部,汉代的皋狼县和晋代的左国城是在战国邑的基础上扩建的。出土文物有:仰韶文化的红陶双耳平地瓶、杯、石铲,龙山文化的灰陶碗、罐,战国时的铜镞、陶鬲、瓮,汉代陶壶、罐等。张家塔村堡遗址:堡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00米。现只残存村堡北门及部分明清民宅,属清代遗址。
为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从思想源头杜绝违规违纪事件的发生,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特做如下承诺,并随时接受监督和检查。
一是认真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和“三重一大”制度,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工作部署,确保各项规定和措施能够顺利实施。
二是按时参加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学习,积极参加党风廉政教育活动,自觉执行“五条”禁令,全面准确地把握《廉政准则》的各项要求和精神实质,切实增强廉政从政的自觉性、坚定性。
三是坚持“一岗双责”,全面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抓好《廉政准则》的贯彻落实,做到常检查、勤督促、求实效。坚持做学习型、廉洁型、服务型领导干部,不断更新知识,深入群众,融入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 。
周边乡镇
圪洞镇
地址: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
周边方山县
山县方蝤疃
地址: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