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托海镇

巴彦托海镇 巴彦托海 巴彦托海镇行政区划 巴彦托海镇巴彦托海镇 巴彦托海镇南屯由来


巴彦托海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鄂温克族自治旗下辖的一个 乡镇级行政单,鄂温克族自治旗党政机关所在地,位全镇总面积达506平方公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草原城镇,在这里居住着 鄂温克、 达斡尔、蒙古、汉、满等14个民族。25276人(2017)。全镇辖赛克、安门、艾里3个社区,巴彦托海、团结、马蹄坑、雅尔赛4个嘎查。历史形成1732年,清王朝为加强 额尔古纳河一线的边防力量,从布特哈地区遴选索伦、 达斡尔、鄂伦春、巴尔虎50佐3000兵丁并令其携带家眷,迁至 呼伦贝尔编成左、右两翼索伦八旗军戍边驻防。朝廷任命清将达巴哈为左翼总管,管辖正白、 正蓝、 镶黄、 镶白4旗;博尔本察掌管呼伦贝尔总管关防兼右翼总管,管辖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同年夏初,由博尔本察、达巴哈二人奉命带领戍边官兵抵进 呼伦贝尔草原 海拉尔...

详情

巴彦托海镇地名网_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资料简介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介绍

巴彦托海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鄂温克族自治旗下辖的一个 乡镇级行政单,鄂温克族自治旗党政机关所在地,位全镇总面积达506平方公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草原城镇,在这里居住着 鄂温克、 达斡尔、蒙古、汉、满等14个民族。25276人(2017)。

全镇辖赛克、安门、艾里3个社区,巴彦托海、团结、马蹄坑、雅尔赛4个嘎查。

历史形成

1732年,清王朝为加强 额尔古纳河一线的边防力量,从布特哈地区遴选索伦、 达斡尔、鄂伦春、巴尔虎50佐3000兵丁并令其携带家眷,迁至 呼伦贝尔编成左、右两翼索伦八旗军戍边驻防。朝廷任命清将达巴哈为左翼总管,管辖正白、 正蓝、 镶黄、 镶白4旗;博尔本察掌管呼伦贝尔总管关防兼右翼总管,管辖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同年夏初,由博尔本察、达巴哈二人奉命带领戍边官兵抵进 呼伦贝尔草原 海拉尔河与 伊敏河汇流处附近驻防,左翼总管衙门设在伊敏河西岸胡吉日托海(今 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亦称“南屯”);右翼总管衙门设在西屯(今海拉尔西南军用飞机场)。

左翼四旗在额尔古纳河通往俄国道路边界一带设防,驻牧于伊敏河东、锡尼河北、 大兴安岭西、北至 额尔古纳河。右翼四旗在 哈拉哈河 喀尔喀蒙古边界一带设防,驻牧于哈拉哈河右岸,伊敏河西至 呼伦湖之间地带。博尔本察、达巴哈二人进驻 呼伦贝尔之始,就划分驻牧区域, 安营扎寨,布防戍边,大兴产业,奋勇效力,为开拓和保卫边疆呼伦贝尔打下了 坚实 基础。

1742年,随着北部边境战事趋缓,清廷将 索伦八旗的达斡尔人遣回布特哈地区时,敖拉哈拉登特科莫昆的先祖范察布、郭布勒哈拉满那莫昆的先祖 奎苏二人由于任职为军中 笔帖式未能获准迁回故里,与其家眷留居于呼伦贝尔。1784年,索伦左翼旗在胡日吉托海(今 巴彦托海)建成了呼和庙,该庙便成为索伦左翼旗的重要宗教场所。呼和庙不仅传播宗教,开展宗教文化活动,而且还开展行医治病、扶贫济困等慈善活动,发挥了保护民族文化、维护边疆稳定的重要作用。1802年(嘉庆七年) 嘉庆皇帝亲笔赐名广慧寺。1803年,居住在哈日 巴图鲁松林(即海拉尔 西山松林)东南图库连诺尔地区的范察布后裔倭克精额与奎苏后裔泰庆阿迁至“胡吉日托海”(今 巴彦托海)定居。此后 达斡尔莫日登氏珠善一族、敖拉氏酷热浅、鄂嫩氏博斯呼浅、 鄂温克族敖拉氏白亚格尔人等先后迁居“胡吉日托海”,形成了达斡尔、 鄂温克、蒙、汉等民族聚居的屯落。

日伪时期(1932年)废止索伦八旗制,设索伦左、右翼、额鲁特、布里亚特等四个旗。1933年合并各旗成立索伦旗,胡日吉托海编为苏木。1946年改称巴彦托海苏木,1958年改称南屯人民公社,成为 鄂温克族自治旗人民政府所在地。当年居住在黑龙江省 甘南县达斡尔苏都日哈拉绰日格勒村和金克日哈拉梅斯勒村等地的达斡尔人陆续迁到巴彦托海。1978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巴彦托海 人民公社。1980年改称巴彦托海镇。如今巴彦托海镇已经发展成为多 民族团结和谐、共同发展进步的现代化城镇。

清代驻守于 呼伦贝尔边陲的“索伦 八旗”兵以善于骑射、骁勇强悍而威名远扬,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击列强入侵,保卫边疆,奠定中国版图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民国时期, 巴彦托海人在争取 民族平等,反抗军阀统治,抗日救国等斗争中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巴彦托海人民积极投身于解放战争和 抗美援朝战争,又谱写了光辉灿烂的新篇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是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创造了辉煌成就。

富饶的河湾——巴彦托海于1802年形成屯落至今,只有208年的历史。虽然她的历史并不悠久,但却创造了足以让世人震撼的辉煌。崇高的民族精神,独特的民族文化,必将激励着新时代的 巴彦托海人创造更加光辉的未来。

巴彦托海镇的 支柱 产业,多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发展 生态畜牧业的方针,大力发展乳、肉、草业。科技示范高效 奶牛村建设已形成规模,仅巴彦托海嘎查就有高产奶牛专业户55户,每户均建有砖瓦结构的采光棚圈139平方米,并配有节水灌溉设施。据2003年牧业年度统计,全镇畜牧总头数达44301头(只) ,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02元。在大力发展 畜牧业的同时,也加大了对草原生态的建设,加强了对草场沙化、退化的治理,采取草场 禁牧、封育、 休牧措施。有效地扼制了草原生态的继续恶化,促进了草原的永续利用,使畜牧业不断向生态环保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

城镇建设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风格,中央大街,标志性大街、索伦大桥、文化广场、博物馆、影剧院、宾馆构成了巴镇建筑格局的亮点。城镇环行路建设初具规模,实现了集中供热、给排水形成管网化,社区建设不断加 巴彦托海镇城镇和自然风光 (18张) 强,城市功能不断提高,绿化、亮化、净化、硬化、美化工程一年一个台阶。城镇建设和管理逐步步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巴彦托海镇交通发达,信息快捷,民俗浓郁,民风淳朴,有城市的功能,具乡村的朴实,是投资的热土,更是旅游度假人文考察的极好去处。由于近几年内的迅速崛起和各方面的发展优势,吸引了很多外商在此投资发展,同时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游客来此观光旅游,领略草原上的秀美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南屯为巴彦托海镇的俗称。据白眉初著《满洲三省地志》一书中记述:“ 呼伦贝尔城内,统分十七旗,内蒙古 八旗、 外蒙古八旗,鄂伦春一旗,除鄂伦春外,其他之十六旗设五总管,一总管驻呼伦,其余四总管居处无定,率其 旗丁逐水草游牧云”。
  雍正十年(1732年)索伦部进驻呼伦贝尔后,乾隆七年(1742年)随着北部战事的缓和,清廷在裁撤部分索伦八旗兵遣回布特哈时, 达斡尔敖拉氏范察布及郭博勒氏奎苏二人因在军中任职为 笔帖式而继续留在军营,并与其家属定居在呼伦城哈日 巴图鲁松林(即海拉尔 西山松林)东南三里处叫做图库连诺尔( 达斡尔语,意即圆形水泡)的地方。此处四周长满樟子松林,风景优美。他们在住房周围种植蔬菜、经营畜牧。
  随着呼伦城日渐扩大,人口逐渐增多,该村的牲畜不断发展,范察布之孙倭克精额(佐领)、奎苏之孙泰庆嘎(总管)二人意识到靠近城市不便经营畜牧,又无发展潜力,于是共同商议选中了土地广阔、水草丰美的胡吉尔托海(距呼伦城南约十八里处,今 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所在地)地方,因为 伊敏河在此处甩有大弯,其西部又有一处碱泡,固称此地为胡吉日托海(胡吉日意即碱、托海意即河湾)。
  此处伊敏河两岸生有茂密的柳树林及野果树。嘉庆七年(1802年)范察布之孙倭克精额、奎苏之孙泰庆嘎二人带领其家属迁居到胡吉尔托海。当时该处建有由索伦左翼旗修建的称作呼和苏木( 达斡尔语,意即青砖寺)的庙宇,该庙于1802年被嘉庆皇帝赐号为广慧寺。敖拉氏倭克精额一族坐落在广慧寺以西稍北处的一片开阔地,由于以同一氏族而聚居,就称其为“登特科·艾勒”;郭博勒氏泰庆嘎一族坐落在广慧寺以东,东邻伊敏河西岸的一片开阔地,又称其为“满那·艾勒”。
  由于该屯坐落于呼伦城南,居住于海拉尔城里的 达斡尔人便统称其为额木勒·艾勒(意即南屯)。“额木勒”汉意为“南”,“艾勒”汉意为“屯或村”,也有人称其为“呼和苏木艾勒”即青砖寺村。在海拉尔城经商的汉族商人,取其意直译称其为“南屯”。由此,南屯这一称谓延续至今。 达斡尔敖拉氏之倭克精额与郭博勒氏之泰庆嘎成为今巴彦托海镇的始建人,其部族成员为巴彦托海镇的最早居民。

周边政府机关

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人民政府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路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纪检委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五09:00-17:00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路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纪检委

周边诊所

巴彦托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安门二组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安门二组

周边乡镇

巴彦托海镇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

周边社会团体

鄂温克族自治旗总工会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政府(伊敏路西)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政府(伊敏路西)

周边村庄

巴彦托海嘎查(奶牛村)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