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房村

东沟门村, 东沟门村时间轴, 东沟门村简介, 东沟门村气候特征, 东沟门村区划变迁, 东沟门村生态农业, 东沟门村文化教育, 东沟门村节日风俗, 东沟门村交通设施, 东沟门村文化遗产, 东沟门村本地望族, 东沟门村宗教信仰, 东沟门村特色饮食, 东沟门村战斗, 东沟门村史赋, 东沟门村史料


地处 蛮汉山 西南, 土默川平原 东南边缘,由河流冲击而形成的台地上。 村庄 依山而建,呈不规则的 扇形 分布。从 明末 开始建村,已有400年的历史。时间轴1592年,俺答汗招内地民人牧边,开始有人在此居住。 1741年六翻察月,在西山西坡台断验巴邀碑润地上修建圣母庙。 1836年,发生特大蝗虫灾害,村庄受赠颂灾严重。 1884年,在村中修建老戏芝微爷庙渗体棕。 1946年达慨习耻九月,与国民党王宪章军进行激烈战斗。 1957年,进行土地合作社改革。 1981年,进行土地联产责任承包改革。 2015年,街巷道路硬化及油路通车。 20厦炒只20年一月,路灯安装完成照亮村庄夜空。 简介 详情


豆腐房村地名网_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蛮汉镇豆腐房村资料简介
  豆腐房村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蛮汉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50925107205,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150925。豆腐房村与中沟村、太平寨村、前德胜村、崞县窑村、盂县窑村、岱洲窑村、程家营村、大元山村、大兴窑村、东沟门村、兰家窑村、菜园子村、左卫窑村、小坝滩村、坝底村、东十号村、沙乎村相邻。 还有1个地名与豆腐房村同名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蛮汉镇豆腐房村介绍

地处 蛮汉山 西南, 土默川平原 东南边缘,由河流冲击而形成的台地上。 村庄 依山而建,呈不规则的 扇形 分布。从 明末 开始建村,已有400年的历史。

时间轴

1592年,俺答汗招内地民人牧边,开始有人在此居住。 1741年六翻察月,在西山西坡台断验巴邀碑润地上修建圣母庙。 1836年,发生特大蝗虫灾害,村庄受赠颂灾严重。 1884年,在村中修建老戏芝微爷庙渗体棕。 1946年达慨习耻九月,与国民党王宪章军进行激烈战斗。 1957年,进行土地合作社改革。 1981年,进行土地联产责任承包改革。 2015年,街巷道路硬化及油路通车。 20厦炒只20年一月,路灯安装完成照亮村庄夜空。

简介

东沟门村 东沟门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 蛮汉镇 的西南,东邻 小红进沟村 ,西接呼和浩特市盛乐镇 西沟门村 ,南部为群山环绕,北邻 程家营村 。有3个自然村,分别为东沟门、胶泥沟、麻绳夭,共480户2900人,耕地5000亩。人口主要集中在东沟门和胶泥沟。

气候特征

山水之间 东沟门村属典型的蒙古高原大陆性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年温差大,日温差也大。其特点:春季干燥多风,冷暖变化剧烈; 夏季 短暂、炎热、少雨;秋季降温迅速,常有霜冻; 冬季 漫长、严寒、少雪。年平均气温:最冷月气温-12.7~-16.1℃;最热月平均气温17-22.9℃。平均年较差为34.4-35.7℃,平均日较差为13.5-13.7℃。极端最高气温38.5℃,最低-41.5℃。 无霜期:为113-134天。 日照 时间:年均1600小时。 降水量:年平均 降水量 为335.2-534.6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8月。

区划变迁

从古代的荒无人烟,到如今的繁华昌盛,经过了两千年的朝代更迭,政治区划的长久变迁,才有了如今的区域格局。 秦汉绳纹 从战国时期至如今,所经历的区划隶属如下:战国时期,属赵国 云中郡 管辖。秦朝,属云中郡、 雁门郡 管辖。西汉,属 定襄郡 (定襄、武进县)管辖。东汉,属云中郡(定襄、武进县)管辖。北魏时期,属恒州 凉城郡 (参合县)管辖。隋朝,属马邑郡、定襄郡管辖。唐朝,属 单于都护府 辖地。辽代,属西京道京同府、 丰州 (富民县)管辖。金代,属大同府、丰州管辖。元朝,属中书省大同路管辖。明朝,山西行都司云川卫。清朝,属朔平府、 宁远厅 管辖。民国时期,属 绥远省 凉城县第四区管辖。建国后,属凉城县程家营乡管辖。现属凉城县 蛮汉镇 管辖。本地地处塞外之地,区划隶属较为稳定,便于当地的经济发展。

生态农业

绿草如茵 东沟门村大力调整种养业结构,现已形成了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针对本地区无霜期长,有效积温高,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优势,形成了 玉米 、奶牛、林草业、肉羊为主,杂粮杂豆为辅的产业分布格局。 蛮汉镇禾木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坐落在东沟门村。由内蒙古禾木科农种植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18719万元,规划用地600亩,其中 北虫草 、紫灵芝等中药材生产基地150亩,“果蔬+畜禽”生态种养基地220亩,育苗基地40亩,生态农业观光园区80亩,现代化果蔬交易市场20亩,从2013年6月到2016年8月建成;项目完成后,年均净利润6378万元,还可带来年间接收入19134万元;同时,可辐射带动生产基地各类产业人员3800人左右。暖棚4座。 塑料大棚 3座、3个鱼塘、鸡舍1间、1000㎡办公室基础框架。

文化教育

清末民国时期,本区人口持续增加,促进了当地的繁荣发展,村庄也在不断的发展扩大。清之前,当地受燕文化、北方的游牧文化影响较重。清朝建国后,清廷将塞北之地纳入其土,相互融合加速。尤其是清末大规模的 移民 活动,晋民陆续来到当地开发生活,晋文化随之在当地生根发芽,与蒙民的游牧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蒙晋文化。 东沟门小学,旧址位于村子中部,新址位于村子西部,即现今村委会驻地。上世纪末,才搬迁到新址所在地,旧址之地,曾有一座宏伟的 寺庙 ,敬奉各路的神仙道士;建国之后,在“除四旧”及 文化大革命 中,被彻底的毁坏并遗弃。村人在原有的房屋上,扩建校舍、增加设施,逐成旧貌风光。随着岁月流逝,旧学校已残败不堪,村人齐心合力,在新址修建了俩排明亮的教室,继续着教育的大业。曾经学校最为辉煌时,有学生俩三百人,热闹非凡;如今学校显得非常冷清,但教育仍在继续,不会就此中断。 村中有俩家中医门诊,位于村子的中部,距离各家都很近,方便了村民日常生活。每年都有 合作医疗 ,只需交上几十元,就能享有国家医疗补助,且报销比例也在逐年增加,提高了人民的生活保障。

节日风俗

曲水流觞 百榆庙山 祭祀 ,每到除夕的夜幕来临,村里人就登上山顶,燃放烟花祭祀山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祭祀山神,是祖辈留下的传统,年年都要去祭祀,从来没有中断过,象征着人类世世代代的延续。在山顶,俯瞰远方,一切景色尽收眼底;在山底,仰望远方,星星之火点燃梦想!

交通设施

蓝天白云 2015年七月份,村中进行道路硬化,拓宽巷道,提升了村中整体风貌,更方便群众出行。 2015年十月份,兰程路东沟门村到 程家营村 油路通车,全线北接程家营村,东经大 小红进沟村 、菜园子,终点到兰家窑,全程十五公里路程。西行六公里就可到达呼凉公路上的杨树湾收费站,西经永兴镇通往凉城,即北魏参合陉旧址,道路崎岖、崇山峻岭,古人艰辛的开凿出来,经过今人加以维护、逐成今貌。南行五公里,即可到程家营村,向西通往呼和浩特市,是当地最为便捷的交通路线;东经崞县窑、东十号等地通往凉城,沿途有 二龙什台国家森林公园 、 镶蓝旗 故城遗址等景点。向着东南前行,一路经北水泉、黄土窑,到达原东十号乡;一路经朱尔克、段木沟,到达原山庆乡;俩路都是崎岖的山路,常年有水流经过,周围环境优美,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夏季避暑休闲的理想场所。

文化遗产

乾隆年间 胶泥沟村落遗址 ,不仅能够反映人们居住状况的改善,也能体现出建筑业的产生与进步。村落遗址的出现,对中原农耕文化向北扩散及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流发展,促进华夏族与北方民族的融合,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奠定了以后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基础。 圣母庙碑 圣母庙遗址,建于乾隆六年六月,毁于文革期间。现残存石碑一块,圆首方座,边刻水波纹,中刻卷云纹,下角刻几何图形。上刻楷书“碑记”,右刻“圣母庙”,左刻“大清乾隆陆年六月吉日立”。 光绪十年 老爷庙遗址,建于光绪十年,毁于文革期间。现残存石碑一块,方首斜肩方座,边刻花草纹。正面上刻善缘,右刻“本村”,左刻“大清光绪十年吉日立”,正文刻本村施银人名,施银最高五十两,如白成荣、义成凉、霍珍等;背面上刻善庆,正文刻商号施银店名,如丰府、万兴德、广兴德等。 炮台遗址,炮台又叫 碉堡 ,位于炮台梁上,炮台梁位于胶泥沟村南部,东至胶泥沟,西至桥沟,长约一公里左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还有半米高的遗迹,里面的结构清晰可见,修筑工艺精良,墙体坚固,外围呈正方形。修筑时间应为 抗日战争 时期,据说当年有几个日本人,被追到老爷庙里躲了起来,相持了好长时间,趁黑又逃到了淡羊山,其中有几个跑了,剩下一个有伤被围了起来,没人赶上前去,最后那个日本人把枪拆掉扔了,慢慢撤走了。

本地望族

东沟门村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麻绳窑、胶泥沟、东沟门,人口逐呈递增状态。 麻绳窑: 陈姓 最多。 胶泥沟:白、 霍 、赵、任姓居多。 东沟门: 张 、许、仝、岳姓较多。

宗教信仰

教堂聆听 清代 绥远 地区天主教最早并非由传教士带来,而是由天主教教徒移民传入。康、雍、乾时期,正直山西移民涌向口外的高潮时期,遭到禁教迫害的教民们,恐于教难,从山西、大同等地同一般贫苦的移民一样辗转迁移到口外地区。最早见于记载的是 乾隆 十五年(1750年),几家教民由山西忻州迁至抢盘,道光年间又有教民迁入绥远后坝,此后每年都有少量教民相继迁入海岱川、抢盘山、三合村等地的最早移民即当时迁移而来,三合村在道光三年即建立了教堂。 教堂位于村子中部,建于本世纪初,为红顶尖形的古堡建筑风格。本地在民国时期,就有人开始信奉天主教,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条件日益好转,信教人数日益增加,成为方圆四周重要的集会场所。

特色饮食

烧卖 亦写作“稍美、捎卖”,是内蒙古中西部传统小吃。清末明初时明震京九,早点铺多以“绥远烧卖”做牌招徕顾客。鲜羊肉切馅,加入水、淀粉、胡麻油、葱、姜等调料。皮子用特制擀面杖一次擀压五六张,皮间撒大量干淀粉。烧卖皮呈荷叶形,放入肉馅,五指一撮即可入笼蒸制。装盘后,趁热咬上一口,油汁淋漓,鲜香隽永,馅松不散,皮韧不黏,越吃越香。饭后需喝酽酽的浓砖茶,消食不腻。 莜面 莜面是内蒙古三件宝(山药、莜面、大皮袄)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宝,乌兰察布是我国莜麦盛大产区之一。莜面是由莜麦(裸燕麦)加工而成的面粉。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植物脂肪和乙种维生素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同时对预防高血压、动脉心粥样硬化和糖尿病有特殊功效。莜面制作方法灵活多变,用手搓、推、擀、捏,可谓五花八门,工序严格,有窝窝、馀馀、钝钝、凉拌莜面、素炒莜面、炒揆类、回勺莜面、煮馀子、莜面拿糕等几十个品种。莜面窝窝、莜面鱼鱼算是莜面中的“名牌”。莜面有俩种吃法,热吃和凉吃。食用时可用蔬菜及辣汤,冷调、凉拌;也可用热羊肉汤、熟土豆拌吃。并可按各自口味,酸、辣、咸、甜自行调制。夹一筷子莜面,饱蘸自己甜调好的汤料,细细咀嚼,一种特殊的莜面香味令你回味无穷。 油炸糕 把黍子碾成黄米,再把黄米磨成面,即成黄米面,由黄米做成的黄米糕具有“黄、韧、筋、香”四大特点,吃的方法由俩种,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素糕”是不经过油炸这一道工序,做好后蘸上肉菜相当可口,即所谓“黄糕泡肉、吃个没够”。油炸糕则比较讲究,具有个儿小、皮儿薄、花样多三个特点。豆馅有小豆、豇(jiang)豆、扁豆、芸豆四种;糖馅有红糖、白糖俩种,另外各加青红丝、玫瑰、核桃仁、果脯等;菜馅有绿豆芽、山药、胡萝卜馅;有地皮菜、豆腐干、山药馅;有山药、苦菜、韭菜馅。无论是那种馅的油炸糕,吃进嘴里都是里香外脆,脍炙人口。

战斗

胶泥沟战斗,1946年9月11日,国民党绥远三十五军副军长 王宪章 率补训110师到田家镇以北山地,增援其保安旅和奇兵二纵队。俩股敌军会合后,盘踞在银号山一带,伺机进占田家镇。13日晚,晋绥十一分区七团及三旅特务团向银号山一带的敌军发起进攻。敌军边站边退。14日清晨7时,王宪章的补训机关110师残部及奇兵二纵队俩个连共300余人退到水泉西山一带。当敌人向西北穿行胶泥沟北坡口时,遭到埋伏在这里的绥南奇兵一团三连战士的猛烈袭击。敌兵乱作一团,向沟北山上爬去。三连战士集中火力追击,王宪章及其部下多人被击落马,人慌马挤有几个敌兵跌入沟内摔死。王宪章在士兵的掩护下爬上北山。负责狙击的骑兵一、二连战士经胶泥沟、麻绳窑追击敌人。敌兵溃散、各自逃生。上午11时,战斗结束。击毙敌40人(包括纵队书记长、连长各一人),俘虏26人,获轻机枪1挺,长短枪28支。

史赋

《东沟门》 头枕群山脚伸滩,东登绝顶望平川; 胡服骑射 显神威,曲径通幽探帝乡。 《麻绳窑》 王旭东 榆苗山前鸡南飞,桃杏花开豚犬肥。青枳芨,绿柿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史料

(1)好在宁远的蝗虫仅限于东沟门四个村子,最终经府里派来的官员亲自指导督责,也取得灭蝗战役的胜利。

周边村庄

豆腐房村 地址:乌兰察布市凉城县运煤专线

豆腐夭 地址:乌兰察布市兴和县

豆腐夭 地址:乌兰察布市兴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