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都花行政村

大庙村, 大庙村村落历史, 大庙村地理环境, 大庙村村落特色, 大庙村经济社会, 大庙村主要景点, 大庙村历史文化, 大庙村美食, 大庙村荣誉称号, 大庙村旅游信息


大庙村, 内蒙古自治区 乌兰察布 市 四子王旗 红格尔苏木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距四子王旗65公里,村域面积659平方公里。 大庙村地处丘陵地段,两面环山,两面环水, 西拉木伦河 (塔布河)穿境而过,正面视野开阔。大庙村地广人稀,具有游牧地区村落普遍的布局松散、自由,没有严格的规划骨架和布局特征。大庙村内有敖包遗址一处以及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希拉木伦庙,村内流传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达慕大会 。 2014年11月17日,大庙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部门列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村落历史大庙村因希拉木伦庙而形成,村落迁徙历史与希拉木伦庙密切相关。 大庙村始承多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是老布胜丹巴拉布吉,即第一世活佛为传播喇嘛教而兴建的,是杜尔伯特草原的文化宗教中心。 明朝末年(17世...

详情

温都花行政村地名网_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四子王旗吉生太镇温都花行政村资料简介
  温都花行政村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四子王旗吉生太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5092910121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150929。温都花行政村与本坝行政村、于家壕行政村、哈彦忽洞行政村、白林地行政村、老圈滩行政村、吉生太行政村、公合成行政村、中号行政村、前古营行政村、糖坊卜子行政村、席边河行政村、海卜子行政村相邻。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四子王旗吉生太镇温都花行政村介绍

大庙村, 内蒙古自治区 乌兰察布 市 四子王旗 红格尔苏木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距四子王旗65公里,村域面积659平方公里。 大庙村地处丘陵地段,两面环山,两面环水, 西拉木伦河 (塔布河)穿境而过,正面视野开阔。大庙村地广人稀,具有游牧地区村落普遍的布局松散、自由,没有严格的规划骨架和布局特征。大庙村内有敖包遗址一处以及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希拉木伦庙,村内流传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达慕大会 。 2014年11月17日,大庙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部门列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落历史

大庙村因希拉木伦庙而形成,村落迁徙历史与希拉木伦庙密切相关。 大庙村始承多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是老布胜丹巴拉布吉,即第一世活佛为传播喇嘛教而兴建的,是杜尔伯特草原的文化宗教中心。 明朝末年(17世纪30年代初),大庙村归附后金。 清朝初期,封给元太祖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德后裔,称四子部落旗。 民祖旬埋国三年(1914年),受绥远特别行政区都统节制。 民国十七年(1928年),绥远特别行政区改为绥远省,旗地属乌兰察布盟领导。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军在王府成立四子部落伪公署。 解放初期,旗地属绥远省乌兰察布盟领导。 1950年,四子王旗人民政察想糊府成立,隶属乌兰察布盟人民自治政府领导。红格尔苏木属第一努图克希己蒸狼拉木伦嘎查。 1954年,绥远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合并,四子王旗归属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人击邀谅民政府领导。 1956年,以地名更名为红格尔。 195殃宙兰舟8年,公社化时命名为红格尔公社。 1982年12月,四子王旗政府召开宗教界人士座谈会,提出希拉木伦庙的维修方案。 1984年,社改乡时改称红格尔苏木,大庙村是苏木求洒盛政府所在地。 1985年,修缮了珠德布独贡、萨胡勒森独贡及一座庙仓。 2003年,国务院批准撤销乌兰察布盟建制设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属乌兰察陵察布市人民政府领导。 2008年,修缮了却仁独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大庙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地处四子王旗政府所在地西北约65公里,东与查干补力格苏木交界,西与江岸苏木毗连,南与吉生太镇为邻,北与脑木更苏木交界,总面积659平方公里。 红格尔苏木大庙

地貌土壤

大庙村村落属于典型的蒙古高原地形区,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倾斜,地貌结构单调,具有明显的草原景观。大庙村北面依临延绵起伏的厚重丘陵,西面朝向西拉木伦河,南面俯视地势平缓的草原坡地,形成了两面环山,两面环水,正面视野开阔、一览无余的自然特征。 大庙村土地风蚀沙化现象严重。土壤主要为淡栗钙土,有机含量较低。

水文

穿越大庙村全境的西拉木伦河(塔布河)是四子王旗境内的主要河流,发源于包头市固县大庙乡大南沟村西南山,属于内陆河。大庙村属于内蒙古高原贫水区,地下水深大约在100米以上。

植被

大庙村村域境内植被主要为高原干旱荒漠草原植被,植被群落以戈壁针茅为主群种的荒漠草原植被,其他常见植物油冷蒿、多根葱、骆驼蓬、戈壁天门冬、兔唇花等。

气候

大庙村地处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漫长寒冷,多寒潮天气;夏季短促凉爽,降水少而集中,温差大,日照充足;春秋两季气温变化剧烈,大风日数多,无霜期短。大庙村历年平均气温4℃,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5.4℃,一月为最冷月,七月为最热月。昼夜温差大,寒暑变化强烈。日照充足,降水多集中于7-9月,蒸发量较大,相当于年降水量的10-12倍。

村落特色

选址理念

以传统风水环境格局来看,大庙村的选址环境很好地应合汉地与藏地的风水原理。村落东北部背山,山体由北面东面连绵环抱;西南部临水,形成多层环护的水势。在南向有开阔地段和联结红格尔聚落的交通,形成“通气”的“门”。 大庙村选址注重宗教因素,沿袭了藏区“天梯说”而选择建筑在山体上;奉行“金刚说”的宗教理念,在建筑群中设有供僧人信众礼佛的转经道。总观藏传佛教建筑选址设计思想,多是出于神话与宗教的理念。在建造中先规划后建筑,趋利避害,融合多民族文化,尊重自然、崇尚自然、结合自然,在选址、用材和构造上很好地适应了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理念,具有古典精神。

空间布局

大庙村由于地广人稀、历史因素、游牧生活方式等原因,具有游牧地区村落普遍的布局松散、自由,没有严格的规划骨架和布局特征。主要的公共空间节点位于宗教区域,居德巴殿和地方神庙的殿前广场。建筑沿主要的两条乡道布置,内部以院落为主,巷道界面围合感弱。

经济社会

经济

大庙村主要产业为畜牧业、旅游业、服务业。 据2020年4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大庙村集体年收入为453125元,村民人均收入3125元。

人口

据2020年4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大庙村户籍人口226人,常住人口145人。

主要景点

敖特旗风景沟

敖特其风景沟位于乌兰花镇西北61公里处,红格尔苏木(大庙村)南2公里敖其特沟内。沟内有遗址数座,并留有数幅岩画。岩画刻画在希拉木伦河东侧的灰褐色砂岩上,岩画遗址大致呈长方形,面积为600平方米。根据岩画内容可确定此刻画时间为清代。

希拉木伦庙

主要景点 (3张) 希拉木伦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庙宇依地势面南修筑,背靠拉喜巴拉布尔山,庙宇承袭了藏传佛教寺庙的自由布局,自由而又统一,因地制宜,随山就势。希拉木伦庙在清朝盛极一时,曾管辖过擦哈尔、绥远地区数十旗和青海部分地区的喇嘛要务,号称“塞北布达拉宫”。然而该古庙在文革时期惨遭破坏,经卷被烧毁、佛像被砸烂,大部分建筑也都被拆除。 现存清代遗留的三座独贡均为藏式石木结构,分别为萨胡勒森独贡、珠德布独贡、却仁独贡,以及一座白塔和零星庙仓。三座独贡均是以西藏碉楼式建筑为立面特征,墙体砖石砌筑,下宽上窄,收分明显,前低后高,木构架,平屋顶。沿墙高相间布置深棕色鞭玛墙和藏式窗。鞭马墙上,按一定间距镶嵌铜镜,顶部正面中央置铜制法轮,两侧金鹿,作闻法状,金光闪烁,醒目壮观。殿前有石墩,上插旗杆,竖五色梵幡,特色鲜明。此外建筑内还有大量的壁画以及砖雕、木雕、彩绘等,色彩丰富鲜艳。壁画多以红色为主,配以蓝色、金色、绿色,为宗教题材,包括释迦摩尼、四大天王、礼佛图、飞禽走兽、草原风光等。

民居院落

僧舍十五号 僧舍十五号位于希拉木伦河西侧,藏式碉房风格,平顶,独院。房屋、院墙用砖土砌筑。为原址新建建筑。 僧舍十七号 僧舍十七号位于希拉木伦河西侧,藏式碉房风格,平顶,房屋、院墙全部用夯土砌筑。建筑年久失修,略显破败。 僧舍二十七号 僧舍二十七号位于希拉木伦河东侧,藏式碉房风格,平顶,联排独院。房屋、院墙用砖土砌筑。为原址新建建筑。

历史文化

传统民俗

敖包祭祀 敖包祭祀习俗,在四子王旗由来已久,是生活在草原上得蒙古民族盛大的节日之一,敖包又称脑包、鄂博,蒙古语“堆子”之意,是蒙古民族民间祭祀的对象,以堆石在无垠草原上做辨别方向或在领地交界处做为记号,后发展成为祈求平安的祭神的地方,位于希拉木伦庙周围的敖包用于标志庙届范围,并且也是早期转经道的标识。在希拉木伦庙举行法会的时候,大量的朝佛者会沿着敖包划定的区域进行转经,祭敖包的时间不固定,蒙古地区多在农历七月十三日。祭祀时,先在敖包上插一树枝或纸旗,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旗上写经文。祭祀仪式大致有四种:血祭、酒祭、火祭、玉祭。 “默兰钦波”祈祷法会 阴历正月有十天的“默兰钦波”祈祷法会,俗称“大发愿”经会;四月份有三天的草木格吉木经会;五月份有七天的玛尼经会;六月份有七天的甘珠尔经会;八月份有四天的经会;九月二十二日经会;十月二十五日佛灯节经会;腊月有三天的年末经会。全年除了上述三十六天经会外,每月初八、十五、十六和二十九日只举行一些例行经会。

文物古迹

元代敖包遗址位于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北40公里,距离红格尔苏木(大庙村)5公里,在一座名为汗乌拉的黑色火山岩的山丘上,该山高约300米,总体为西南-东北走向,东侧山脚下是由南向北流过的塔布汗河,属希拉木伦河的上游河段。山顶的西南端屹立着一座高约10米、底径25米的巨大敖包,在大敖包周围还有100多个小敖包。就是现存的几座敖包群。以大敖包为主体,在原有敖包圆坛的基础上,堆积石头为台,台基上面又分为大、中、小三层,重叠作圆锥体,高约1米,形似烽火台,遥望犹如尖塔。

非遗项目

非遗项目 (2张) 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群众性盛会,锡林郭勒盟的那达慕具有代表性。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宋开禧二年(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就举行了盛大的那达慕。 那达慕大会多半选择在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七八月份举行。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都要进行男子“三艺”——摔跤、赛马和射箭的竞技赛。当代的那达慕大会除了进行男子三项竞技外,还增加了马球、马术、田径、球类比赛、乌兰牧骑演出等新的内容,同时举行物资交流会和表彰先进。锡林郭勒盟地区举办的那达慕已成为全民健身和群众娱乐的重要活动。 摔跤是那达慕的重要项目,按蒙古族传统习俗,摔跤运动员不受地区、体重的限制,采用淘汰制,一跤定胜负。比赛前先推一族中的长者对参赛运动员进行编排和配对,蒙古长调“摔跤手歌”唱过3遍之后,摔跤手挥舞双臂、跳着鹰舞入场,向主席台行礼,顺时针旋转一圈,然后由裁判员发令,比赛双方握手致意后比赛开始,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者为负,每个参赛运动员都有奖。 每次那达慕大会都要举行赛马、射箭等活动。赛马分速度赛马(跑马)、走马、颠马三种。参加者有时全是少年,有时不分年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蒙古族射箭分静射和骑射两种。静射时射手立地,待裁判发令后,放箭射向箭靶,优者为胜;骑射时射手骑马上,在马跑动中发箭,优者为胜。 那达慕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一直在锡林郭勒草原上流传和发展,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成为了蒙古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那达慕上的各项活动是力与美的显现、体能和智慧的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在草原上生活的群众的综合素质。

方言

大庙村当地人多使用蒙古族语言,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现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美食

美食 (2张) 手扒肉 :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也是日常生活中肉食的主要吃法。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用传统的方式宰杀,剥皮去内脏,去头去蹄,洗净,卸成若干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手拿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手扒肉。 蒙古馅饼 :一种风味面食,距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最早是以特产的荞麦面制皮,牛羊猪肉为馅,采用干烙水烹的方法制成。以面稀、皮薄、馅细微特点,烙制后形如铜锣,外焦里嫩。 奶果子:以白面和鲜奶、黄油混起来,做成饼状或其他形状,油炸而成。 炒米 :又称“蒙古米”,是用糜子米炒制而成的脆炒米和硬炒米。脆炒米的做法是把糜子浸泡,也有的用温火煮到一定程度,使米泡涨。之后拿出来晾干,干炒到半生不熟即可。炒米主要的吃法是脆炒米用于泡奶擦喝,硬炒米可以煮肉粥或干饭。

荣誉称号

2014年11月17日,大庙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部门列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

旅游信息

大庙村位于四子王旗政府所在地西北约65公里,东与查干补力格苏木接壤,西与包头达茂旗毗连,南与吉生太镇为邻,北与脑木更、白音敖包苏木交界。距离干补力格王爷府41公里,距离格塔拉旅游中心34公里。村落对外联系交通主要依靠两条乡道,路况较好,对外联系便捷。一条是村中部的东西向白土线,是通往脑木更苏木的柏油路;另一条是村南部的南北向乌红线,可通往乌兰花镇。

周边政府机关

四子王旗政府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政府楼
营业时间:08:30-17:30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政府楼

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委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乌兰花镇政府

周边四子王旗

该四粘裎子王旗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建国路

周边景区,

温都日花 地址:四子王旗

周边乡镇

吉生太镇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

乌兰花镇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

周边村庄

温都花村 地址: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

温都花村 地址:乌兰察布市卓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