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都花行政村
大庙村, 大庙村村落历史, 大庙村地理环境, 大庙村村落特色, 大庙村经济社会, 大庙村主要景点, 大庙村历史文化, 大庙村美食, 大庙村荣誉称号, 大庙村旅游信息
大庙村, 内蒙古自治区 乌兰察布 市 四子王旗 红格尔苏木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距四子王旗65公里,村域面积659平方公里。 大庙村地处丘陵地段,两面环山,两面环水, 西拉木伦河 (塔布河)穿境而过,正面视野开阔。大庙村地广人稀,具有游牧地区村落普遍的布局松散、自由,没有严格的规划骨架和布局特征。大庙村内有敖包遗址一处以及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希拉木伦庙,村内流传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达慕大会 。 2014年11月17日,大庙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部门列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村落历史大庙村因希拉木伦庙而形成,村落迁徙历史与希拉木伦庙密切相关。 大庙村始承多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是老布胜丹巴拉布吉,即第一世活佛为传播喇嘛教而兴建的,是杜尔伯特草原的文化宗教中心。 明朝末年(17世...
详情大庙村, 内蒙古自治区 乌兰察布 市 四子王旗 红格尔苏木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距四子王旗65公里,村域面积659平方公里。 大庙村地处丘陵地段,两面环山,两面环水, 西拉木伦河 (塔布河)穿境而过,正面视野开阔。大庙村地广人稀,具有游牧地区村落普遍的布局松散、自由,没有严格的规划骨架和布局特征。大庙村内有敖包遗址一处以及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希拉木伦庙,村内流传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达慕大会 。 2014年11月17日,大庙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部门列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落历史
大庙村因希拉木伦庙而形成,村落迁徙历史与希拉木伦庙密切相关。 大庙村始承多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是老布胜丹巴拉布吉,即第一世活佛为传播喇嘛教而兴建的,是杜尔伯特草原的文化宗教中心。 明朝末年(17世纪30年代初),大庙村归附后金。 清朝初期,封给元太祖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德后裔,称四子部落旗。 民祖旬埋国三年(1914年),受绥远特别行政区都统节制。 民国十七年(1928年),绥远特别行政区改为绥远省,旗地属乌兰察布盟领导。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军在王府成立四子部落伪公署。 解放初期,旗地属绥远省乌兰察布盟领导。 1950年,四子王旗人民政察想糊府成立,隶属乌兰察布盟人民自治政府领导。红格尔苏木属第一努图克希己蒸狼拉木伦嘎查。 1954年,绥远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合并,四子王旗归属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人击邀谅民政府领导。 1956年,以地名更名为红格尔。 195殃宙兰舟8年,公社化时命名为红格尔公社。 1982年12月,四子王旗政府召开宗教界人士座谈会,提出希拉木伦庙的维修方案。 1984年,社改乡时改称红格尔苏木,大庙村是苏木求洒盛政府所在地。 1985年,修缮了珠德布独贡、萨胡勒森独贡及一座庙仓。 2003年,国务院批准撤销乌兰察布盟建制设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属乌兰察陵察布市人民政府领导。 2008年,修缮了却仁独贡。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大庙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地处四子王旗政府所在地西北约65公里,东与查干补力格苏木交界,西与江岸苏木毗连,南与吉生太镇为邻,北与脑木更苏木交界,总面积659平方公里。 红格尔苏木大庙地貌土壤
大庙村村落属于典型的蒙古高原地形区,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倾斜,地貌结构单调,具有明显的草原景观。大庙村北面依临延绵起伏的厚重丘陵,西面朝向西拉木伦河,南面俯视地势平缓的草原坡地,形成了两面环山,两面环水,正面视野开阔、一览无余的自然特征。 大庙村土地风蚀沙化现象严重。土壤主要为淡栗钙土,有机含量较低。水文
穿越大庙村全境的西拉木伦河(塔布河)是四子王旗境内的主要河流,发源于包头市固县大庙乡大南沟村西南山,属于内陆河。大庙村属于内蒙古高原贫水区,地下水深大约在100米以上。植被
大庙村村域境内植被主要为高原干旱荒漠草原植被,植被群落以戈壁针茅为主群种的荒漠草原植被,其他常见植物油冷蒿、多根葱、骆驼蓬、戈壁天门冬、兔唇花等。气候
大庙村地处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漫长寒冷,多寒潮天气;夏季短促凉爽,降水少而集中,温差大,日照充足;春秋两季气温变化剧烈,大风日数多,无霜期短。大庙村历年平均气温4℃,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5.4℃,一月为最冷月,七月为最热月。昼夜温差大,寒暑变化强烈。日照充足,降水多集中于7-9月,蒸发量较大,相当于年降水量的10-12倍。村落特色
选址理念
以传统风水环境格局来看,大庙村的选址环境很好地应合汉地与藏地的风水原理。村落东北部背山,山体由北面东面连绵环抱;西南部临水,形成多层环护的水势。在南向有开阔地段和联结红格尔聚落的交通,形成“通气”的“门”。 大庙村选址注重宗教因素,沿袭了藏区“天梯说”而选择建筑在山体上;奉行“金刚说”的宗教理念,在建筑群中设有供僧人信众礼佛的转经道。总观藏传佛教建筑选址设计思想,多是出于神话与宗教的理念。在建造中先规划后建筑,趋利避害,融合多民族文化,尊重自然、崇尚自然、结合自然,在选址、用材和构造上很好地适应了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理念,具有古典精神。空间布局
大庙村由于地广人稀、历史因素、游牧生活方式等原因,具有游牧地区村落普遍的布局松散、自由,没有严格的规划骨架和布局特征。主要的公共空间节点位于宗教区域,居德巴殿和地方神庙的殿前广场。建筑沿主要的两条乡道布置,内部以院落为主,巷道界面围合感弱。经济社会
经济
大庙村主要产业为畜牧业、旅游业、服务业。 据2020年4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大庙村集体年收入为453125元,村民人均收入3125元。人口
据2020年4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大庙村户籍人口226人,常住人口145人。主要景点
敖特旗风景沟
敖特其风景沟位于乌兰花镇西北61公里处,红格尔苏木(大庙村)南2公里敖其特沟内。沟内有遗址数座,并留有数幅岩画。岩画刻画在希拉木伦河东侧的灰褐色砂岩上,岩画遗址大致呈长方形,面积为600平方米。根据岩画内容可确定此刻画时间为清代。希拉木伦庙
民居院落
僧舍十五号 僧舍十五号位于希拉木伦河西侧,藏式碉房风格,平顶,独院。房屋、院墙用砖土砌筑。为原址新建建筑。 僧舍十七号 僧舍十七号位于希拉木伦河西侧,藏式碉房风格,平顶,房屋、院墙全部用夯土砌筑。建筑年久失修,略显破败。 僧舍二十七号 僧舍二十七号位于希拉木伦河东侧,藏式碉房风格,平顶,联排独院。房屋、院墙用砖土砌筑。为原址新建建筑。历史文化
传统民俗
敖包祭祀 敖包祭祀习俗,在四子王旗由来已久,是生活在草原上得蒙古民族盛大的节日之一,敖包又称脑包、鄂博,蒙古语“堆子”之意,是蒙古民族民间祭祀的对象,以堆石在无垠草原上做辨别方向或在领地交界处做为记号,后发展成为祈求平安的祭神的地方,位于希拉木伦庙周围的敖包用于标志庙届范围,并且也是早期转经道的标识。在希拉木伦庙举行法会的时候,大量的朝佛者会沿着敖包划定的区域进行转经,祭敖包的时间不固定,蒙古地区多在农历七月十三日。祭祀时,先在敖包上插一树枝或纸旗,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旗上写经文。祭祀仪式大致有四种:血祭、酒祭、火祭、玉祭。 “默兰钦波”祈祷法会 阴历正月有十天的“默兰钦波”祈祷法会,俗称“大发愿”经会;四月份有三天的草木格吉木经会;五月份有七天的玛尼经会;六月份有七天的甘珠尔经会;八月份有四天的经会;九月二十二日经会;十月二十五日佛灯节经会;腊月有三天的年末经会。全年除了上述三十六天经会外,每月初八、十五、十六和二十九日只举行一些例行经会。文物古迹
元代敖包遗址位于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北40公里,距离红格尔苏木(大庙村)5公里,在一座名为汗乌拉的黑色火山岩的山丘上,该山高约300米,总体为西南-东北走向,东侧山脚下是由南向北流过的塔布汗河,属希拉木伦河的上游河段。山顶的西南端屹立着一座高约10米、底径25米的巨大敖包,在大敖包周围还有100多个小敖包。就是现存的几座敖包群。以大敖包为主体,在原有敖包圆坛的基础上,堆积石头为台,台基上面又分为大、中、小三层,重叠作圆锥体,高约1米,形似烽火台,遥望犹如尖塔。非遗项目
方言
大庙村当地人多使用蒙古族语言,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现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美食
荣誉称号
2014年11月17日,大庙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部门列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旅游信息
周边政府机关
四子王旗政府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政府楼
营业时间:08:30-17:30
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委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乌兰花镇政府
周边四子王旗
该四粘裎子王旗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建国路
周边景区,
温都日花
地址:四子王旗
周边乡镇
吉生太镇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
乌兰花镇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
周边村庄
温都花村
地址: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
温都花村
地址:乌兰察布市卓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