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房镇
于家房镇 于家房镇地理位置 于家房镇镇情概况 于家房镇行政区划 于家房镇经济发展 于家房镇特色产业 于家房镇致富能人 于家房镇防洪工作 于家房镇炕头经济
于家房镇地处辽宁省沈阳市 辽中区最南端,辽、浑两河之间,东与辽阳隔浑河相望,南与海城毗邻,西与台安县接壤,北与朱家房镇相连。107省道从腹地穿过,村村通柏油路,组组沙石路相连。全镇有2个社区,9个行政村,54个自然屯,区域面积69.95平方公里。于家房镇地处辽宁省沈阳市 辽中区 最南端,辽、浑两河之间,东与 辽阳隔 浑河相望,南与 海城市毗邻,西与 台安县接壤,北与 朱家房镇相连。107省道从腹地穿过,村村通柏油路,组组沙石路相连。于家房镇区域面积69.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995亩,水田面积17.655亩,旱田面积35.34亩。21236人(2017)。于家房镇党委、政府设有党委办公室、政府综合办公室、农业办、工商办、财政办、计生办等党政机构。2008年3月25日,于家房镇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列为第二...
详情于家房镇地处辽宁省沈阳市 辽中区最南端,辽、浑两河之间,东与辽阳隔浑河相望,南与海城毗邻,西与台安县接壤,北与朱家房镇相连。107省道从腹地穿过,村村通柏油路,组组沙石路相连。全镇有2个社区,9个行政村,54个自然屯,区域面积69.95平方公里。
于家房镇地处辽宁省沈阳市 辽中区 最南端,辽、浑两河之间,东与 辽阳隔 浑河相望,南与 海城市毗邻,西与 台安县接壤,北与 朱家房镇相连。107省道从腹地穿过,村村通柏油路,组组沙石路相连。
于家房镇区域面积69.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995亩,水田面积17.655亩,旱田面积35.34亩。21236人(2017)。
于家房镇党委、政府设有党委办公室、政府综合办公室、农业办、工商办、财政办、计生办等党政机构。
2008年3月25日,于家房镇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列为第二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 。
镇政府驻于家房,辖2个社区居委会:于家房、漾子泡;9个村委会:上顶子、高家、花家房、陡沟子、青麻坎、代家房、韩家、范家、插拉。
有关资料显示,一段时期,该镇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达120万元,完成了镇内7座排灌站的改造和维修,投资65万元,完成了7个村防氟改水富民工程,使4200多户,14500多人吃上了自来水,投资55万元完成了种养业富民小区工程的建设;投资203万元完成了于前线,永漾线两条公路共11.3公里的大修改造工程;改善了交通环境。水稻种植面积2.2万亩,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大豆及杂粮种植面积7000亩。引进了新杂交品种,提高了单产,增加了总产。粮食产量稳定在4400万斤。养殖业由2000年的十几户发展到后来的上千户,建养殖小区4个,肉、蛋鸡饲养量由前5年的50万只发展到300万只,并建成了养殖小区,生猪饲养量由2万头发展到200万头,使畜牧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棚菜生产由2000年的百亩棚菜,发展到后来的6500亩,建百亩棚菜小区7个,冷棚面积从无到有,后发展冷棚面积500亩,建冷棚小区3个,嫁接棚茄、甜珍西瓜等产品销往东北各大市场,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全镇的7户私营企业正常运行,规模企业提高了竞争水平,146户个体企业发挥作用,安排镇内富余劳动力1500多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00万元,新建超千万元企业1家,超500万元企业2户,共引进项目9个,发展营业收入超500万元的规模企业2户,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有了新提高,教学环境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共投资200万元建起了中小学办公教学楼。投资70多万元,改造了中、小学校舍,铺垫了操场,中、小学生入学率达到98%。卫生事业有了新加强,防保工作得到巩固,完善了村级卫生所建设,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得到落实,参合率达95%。计划生育工作有了新举措,出生率为2.7‰,自然增长率为-0.29‰,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沈阳市辽中区于家房镇是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农业乡镇,具有无公害蔬菜的产地环境。为让6000农户稳步增收,他们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引导农民围绕出口 市场调优结构,按“绿色”标准生产出口蔬菜。于家房镇有出口基地达1500亩,建成四个5000亩蔬菜小区,引进了“卡木依元葱”等十几个出口蔬菜新品种。“绿色”已成为这里出口菜的“护照”。
辽中区于家房镇上顶子村农民,有的以每公斤高出市场价5角的价格,把刚摘下来的西红柿卖给了 俄罗斯经销商。“绿色”已成为这里出口菜的“护照”。
为了发展农村冬季温室蔬菜生产,保证及时提供社会化服务,辽中区于家房镇开展了棚菜生产普查工作。由一名镇干部和两名有关工作人员组成的普查小组,挨村逐户走访了棚菜生产户.对冬季大棚蔬菜生产面积,经营品种,各种蔬菜产量,投资情况,塑料薄膜、种子、架材、农药需求数量以及现今生产困难和今后打算等均一一登记造册设卡,建起了全镇棚菜生产档案,这样既掌握了全镇冬季大棚蔬菜生产的基本情况,为搞好供、产、销等方面的系列化服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泥鳅因为营养丰富,赢得了“水中人参“的美誉,市场销路逐年看好,也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尝试人工养殖的热情。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于家房镇斗沟子村农民李军,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出养殖技术中的几个小诀窍,从而获得了成功。李军的目光看的很远,李军就认准了养泥鳅是条致富路。但人工养殖泥鳅大多产量低、品质较差。在专家的指点下,李军从天津引进优良鱼种,与当地泥鳅进行杂交,终于培育出体形大,整齐度好,肉质细嫩,生长迅速,外观呈金黄色的泥鳅新品种。亩放养鱼苗2万余尾,成活率达70%以上,养成后最大单尾重达250克。李军养泥鳅,归纳起来有五“巧“。条件巧利用:他利用自家庭院的空闲地,投资十万多元,挖建了几个深一米多、面积几百平方米的水泥鱼池。池内水深60厘米,池底铺垫河泥,鱼池四周呈圆弧状,以避免鱼在游动中受伤。
用颗粒料喂泥鳅,不仅成本高,鱼也吃不饱。几经试验,李军以鱼粉、玉米面、猪血等为原料自制饲料团。饲喂时,把饲料团放在手里或勺子里,泥鳅就会自动前来取食。为了保证泥鳅质量,李军多采用中药进行鱼病防治,不使用激素类药物。比如,用大蒜治疗肠炎,用菖蒲治疗烂腮,效果都很不错。李军养的泥鳅因为品质好,从来没愁卖过。为了获得更好的效益,也常年贮养一些成鱼,专门选择市场缺口大、行情上涨的时机出售。2007年元旦和春节前后,北京等地的几个大客户上门采购,李军集中销售泥鳅5000公斤,平均每公斤售价在24元左右,好好地赚了一笔。
于家房镇面对2008年可能发生的洪水和内涝,全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责任到位。镇、村、组对 辽河、 浑河共13900米的外洪段和辽台排干均落实了责任人;险工险段、重点排涝地点和8座排灌站设施逐一落实领导、技术和抢险责任人。物质到位。该镇做好险工险段度汛工作,浑河上顶子穿堤工程备土100立方米,辽河娄家坟丁字坝备土50立方米,浑河于家房渡口道口备土50立方米,辽浑两河大堤共修162个土牛子,备土810立方米,并积极储备抢险物资,以备应急抢险。组织到位。该镇编制了超标准防洪预案、抢险预案,成立了百人组成的民兵连和50人的应急抢险小分队,建立抢险队伍和躲险预案,落实责任人、责任区。准备到位。该镇对镇内29条干、支、农沟进行彻底清理。
在辽中区于家房镇漾子泡村农民王恩库家炕头上,四五个人围坐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麻利地进行工艺品加工。一会儿工夫,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小青蛙、小花狗等工艺品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我和老伴儿搞生物工艺品加工,坐在家里坑头上,一年就能挣6000多块呢!”王恩库高兴地说。
在帮助农民寻找致富门路时,辽中县(2016年撤县设区)有关部门调查发现,生物工艺品加工制作因技术简单、劳动强度小、就业灵活、效益好而备受农民特别是老弱人群的青睐,便因势利导,积极组织农民到外地参观学习,广泛搜集信息,并派出专人到 鞍山、 辽阳、 新民等地联系生物工艺品制作业务。2006年底,仅于家房镇就兴起20多个生物工艺品加工中心户,规模大的中心户可联结上百农户,小规模的也能联结几十户。中心户从厂家直接拿来加工原材料,再上门回收,这种取送一条龙服务让农民坐在自家炕头上就能挣到钱。生产高峰时,每人每月收入可达800多元,农民们把这种挣钱方式称为“炕头经济”。现如今,辽中区从事生物工艺品制作的农民达6000多人,群众一年可收入2000多万元。
周边住宅区 小区 房地产
于家房社区
地址:沈阳市辽中区于家房镇107省道
周边医疗
于家房镇卫生院
地址:沈阳市辽中区于家房镇于家房镇107省道中心小学东南
周边交通设施
于家房客运站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于家房社区腾于线于家房客运站
周边乡镇
于家房镇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
周边村庄
花家房村
地址:沈阳市辽中区
上顶子村
地址:沈阳市辽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