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拉门镇

半拉门镇 半拉门镇地名由来 半拉门镇镇情概况 半拉门镇历史沿革 半拉门镇自然条件 半拉门镇行政区划 半拉门镇经济发展 半拉门镇发展展望 半拉门镇社会事业


半拉门镇位于辽宁省锦州市 黑山县县城东北35公里。东与新民市相邻,北与小东农场相依,西与无梁殿镇相连,南与绕阳河镇接壤。也是从半拉门大庙建成开始的。在这以前,半拉门的地名叫“柳条甸子”。因为当时蒿草丛生,遍地长着柳条,绕阳河也从这里自北南流,十分荒凉;有几家稀疏散居的垦荒农民,还有一座颓恒残壁的火神庙,仅一扇庙门也已经倾斜欲倒。因为当时的通京御道从这里通过,所以半拉门设有驿铺,置铺兵一名。“半拉门”这个地名的产生是因为;清乾隆皇帝调奉天将军 弘晌入朝,弘甚为忐忑,怕皇帝有所见罪,但又不敢不去。在进京途中路经半拉门的时候,恰值天降骤雨。弘躲到庙里避雨,见有神像,便祈祷神佑:如安然无事回沈,便重修庙宇,另塑金身。弘入朝后,清皇非但未加罪责,还有所封赏。这当然不是什么神佑的结果,但对封建官僚的弘将军来说,自然以为是“神佑”了。所以弘回沈后,便征调大批民夫工匠,集中半拉门建大庙...

详情

半拉门镇地名网_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半拉门镇资料简介

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半拉门镇介绍

半拉门镇位于辽宁省锦州市 黑山县县城东北35公里。东与新民市相邻,北与小东农场相依,西与无梁殿镇相连,南与绕阳河镇接壤。

也是从半拉门大庙建成开始的。在这以前,半拉门的地名叫“柳条甸子”。因为当时蒿草丛生,遍地长着柳条,绕阳河也从这里自北南流,十分荒凉;有几家稀疏散居的垦荒农民,还有一座颓恒残壁的火神庙,仅一扇庙门也已经倾斜欲倒。因为当时的通京御道从这里通过,所以半拉门设有驿铺,置铺兵一名。“半拉门”这个地名的产生是因为;清乾隆皇帝调奉天将军 弘晌入朝,弘甚为忐忑,怕皇帝有所见罪,但又不敢不去。在进京途中路经半拉门的时候,恰值天降骤雨。弘躲到庙里避雨,见有神像,便祈祷神佑:如安然无事回沈,便重修庙宇,另塑金身。弘入朝后,清皇非但未加罪责,还有所封赏。这当然不是什么神佑的结果,但对封建官僚的弘将军来说,自然以为是“神佑”了。所以弘回沈后,便征调大批民夫工匠,集中半拉门建大庙。竣工后,弘便根据破 火神庙只有一扇门的情形,取新地名为“一板门”,后又改为“一半拉门”。这名在以后的沿用过程中,觉得很啰嗦,并且“一半拉”和“半拉”本为同义,去掉“一”字反倒简洁。于是“半拉门”这个地名就叫开了。这就是半拉门这一地名的由来。

半拉门镇位于辽宁省锦州市 黑山县县城东北35公里。东与新民市相邻,北与小东农场相依,西与无梁殿镇相连,南与绕阳河镇接壤。半拉门镇在清乾隆时即为黑山、新民两地的自然经济区。清光绪时为镇安县(后为黑山县)东方大镇,以二、五、八日为市。至民国初年改为三、六、九日为集。日伪统治时,镇街居民已达700余户,商家店铺80余家,建国后商业兴旺,是县内东方重要集镇。全镇总面积119.38平方千米,有耕地面积7595公顷。林地面积2000公顷。19197人(2017)。

半拉门建制较早,1948年4月全县划为10个区,半拉门为9区;1958年10月全县实行人民公社化,建立12个人民公社,半拉门镇为其中之一,冠名为太阳红人民公社;1964年改称半拉门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半拉门乡,1984年撤乡变镇至今。

全镇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力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光照充足,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发展农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优势。

半拉门镇镇政府驻半拉门东村,人口19197人(2017),面积119.38平方千米,辖1个社区居委会:半拉门东;17个村委会:半拉门西、半拉门东、半拉门南、大西荒、石狮子、郝家、小鄢家、靠山、代民、三道、曹岗子、大岗子、五棵树、刘油房、三姓、大双岗子、大鄢家.

改革开放为半拉门镇的经济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全镇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丰硕成果。到2007年全镇社会总产值实现11.5亿元,为1990年的29倍,平均每年递增22%。其中一产业2.7亿元,为1990年的9.6倍,平均每年递增14.2%;二产业6.7亿元,为1990年的95倍,平均每年递增30.7%;第三产业2.1亿元,为1990年的65倍,平均每年递增27.9%。农民人均纯收入4948元,为1978年的69倍,平均每年递增15.8%。

农业

稳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集种养、加工、产供销为一体的经营体系已经形成,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全镇从实际出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发挥强项优势,扩大西瓜种植面积。结合全镇农民种植西瓜历史悠久,瓜农经验丰富,素有“东北西瓜第一镇”之美誉,产品在东北各地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的实际,2007年全镇种植西瓜1.5万亩,每亩纯收入达1000元以上,全镇农民增收1500万元以上。2008年全镇将继续扩大西瓜种植面积,力争实现2万亩,农民收入可望再创新高。二是发挥资源优势,不断扩大造林面积。全镇林业资源丰富,有林面积和宜林荒地面积多达3.4万亩。经过几年来对全镇熟林,残次林的改造和宜林荒地的开垦,这是一笔丰富的物质财富,为全镇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重点抓好棚室小区和农田建设。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业现状,全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近几年来,全镇的棚室生产始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到2007年,全镇棚室面积已达4500亩。其中代民村新建棚室小区115亩,发展香菇生产,每棚纯收入4万元。靠山、半东二村,棚室生产速度尤快,四是为了使农民解除后顾之忧,不再遭受严重旱情的威胁,镇党委、政府大力发展水浇地。在半东、半西、石狮子、代民、郝家、鄢家等村先后打小水管井3100余眼,发展水浇地2万余亩,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增收。五是大力发展养殖业,重点抓好养殖小区建设,经过几年的长抓不懈,到2007年,全镇牛饲养量达11020头,为1978年的20.9倍。猪饲养量达75915头,为1978年的6.4倍。羊饲养量达20199只,为1978年的15倍。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养殖收入已达11073万元,为1978年的65倍。年纯收入1800万元。全镇的养殖业正朝着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六是注重抓好绿色农业。全镇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加快农业的提档升级,不断增加绿色农产品的数量和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半东村三里庄屯的甜瓜和石狮子等村的西瓜已做好无公害认证的各项工作。力争打出自己的品牌,让消费者吃上放心果、安全菜。

二三产业

全镇坚持以上项目为重点,加快推进工业强镇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招商引资和上项目步伐。通过大力宣传本镇优势,进行项目储备,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广泛动员镇籍外地工作人员为家乡做贡献,和以商招商等办法,积极主动工作,千方百计抢抓机遇上项目,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7年,全镇实现招商引资1500万元。以锦州飞达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规模企业已经投产,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全镇工业产值实现了5.5亿元。是1978年的585倍,全镇个体工商户达501户,是1978年的29倍。

回顾过去,成就辉煌。展望未来,前程美好。全镇人民决心在镇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继续深化改革,努力加快全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并已确立了今后的奋斗目标,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要超过全县平均水平,到2010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要达到15亿元,其中一产业要达到5亿元,二、三产业要达到10亿元,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5500元。可以相信,经过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半拉门镇一定会率先崛起,一个文明、和谐、繁荣、富强的宏伟目标一定能早日实现。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累计投资900万元,新建标准中、小学教学楼5528平方米,新建小学校舍2500平方米。加快油路建设,共投资500万元,修筑油路30公里,修筑高标准砂石路42公里,实现了半拉门镇油路建设零的突破,极大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的发展。投资70万元移址新建了镇敬老院一座,使五保老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投资76万元,发展有线电视事业,极大地丰富了全镇人民的文化生活。投资270万元开发兴建了集贸市场,极大地促进了全镇商品流通。

农村经济改革三十年,全镇经济经历了不断改革,不断前进的历程。全镇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了新的格局,农业生产已由单一的粮食生产发展到现今的多种经营,养殖业在农业生产布局上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全方位的改革使全镇的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已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发展势头更加强劲。以靠山村为核心的南部村以发展棚室为主,以刘油坊为核心的中部村以粮食生产和规模养殖为主,以石狮子村为核心的北部村以种植西瓜为主的区域化生产已经形成。镇区则以发展二三产业为主,并已初具规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全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周边政府机关

黑山县半拉门镇人大主席团 地址: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半拉门镇政府半拉门镇委

周边门

半拉门镇派出所-东南门 地址: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102国道北50米

周边小学

半拉门镇中心小学 地址: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半拉门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周边乡镇

半拉门镇 地址: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

周边村庄

半拉门西村 地址:锦州市黑山县一零二国道

三道村 地址:锦州市黑山县

石狮子村 地址:锦州市黑山县

刘油坊村 地址:锦州市黑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