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杖子村

东大杖子村


建昌县东大杖子村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 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碱厂乡下辖的一个 村级行政单位,由5个自然屯组成。建昌东大杖子村历史悠久。该村内发现自战国古墓古群、汉魏杜梨树遗址、金元北山遗址、明清烧锅杖子等4处遗存,2500余年延续不断。现有586户,2304余人,耕地4800余亩。该村种植优质农家富硒杂粮,养殖业也以原生态绿色品质声名远播。凌源市东大杖子村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 辽宁省 朝阳市 凌源市 四合当镇下辖的一个 村级行政单位。下设9个村民组,经济条件较差,主要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蔬菜大棚种植黄瓜,畜牧业以养猪、养牛为主。基本概况:碱厂乡东大杖子村由东大杖子、东洼、北洼、横山怀、黑山台子等5个自然屯组成。该村位于大凌河上游,县际公路喇龟线距离乡政府4千米,坐落于白马岭南麓。该村西邻魏家岭乡,南与什家子村隔河相望,东与鸽子洞村相邻。 详情


东大杖子村地名网_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四合当镇东大杖子村资料简介
  东大杖子村是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四合当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211382111205,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211382。东大杖子村与四合当村、小马营子村、大马营子村、大汤沟村、魁盛店村、张家窝铺村、奈曼营子村、王家窝铺村、义合店村、五家子村、平地村、郑杖子村、玉皇庙村、张涵杖子村、楼上村、白庙子村相邻。 还有2个地名与东大杖子村同名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四合当镇东大杖子村介绍

建昌县东大杖子村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 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碱厂乡下辖的一个 村级行政单位,由5个自然屯组成。建昌东大杖子村历史悠久。该村内发现自战国古墓古群、汉魏杜梨树遗址、金元北山遗址、明清烧锅杖子等4处遗存,2500余年延续不断。现有586户,2304余人,耕地4800余亩。该村种植优质农家富硒杂粮,养殖业也以原生态绿色品质声名远播。

凌源市东大杖子村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 辽宁省 朝阳市 凌源市 四合当镇下辖的一个 村级行政单位。下设9个村民组,经济条件较差,主要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蔬菜大棚种植黄瓜,畜牧业以养猪、养牛为主。

基本概况:碱厂乡东大杖子村由东大杖子、东洼、北洼、横山怀、黑山台子等5个自然屯组成。该村位于大凌河上游,县际公路喇龟线距离乡政府4千米,坐落于白马岭南麓。该村西邻魏家岭乡,南与什家子村隔河相望,东与鸽子洞村相邻。

政区沿革:夏商周时期。碱厂乡东大杖子村地域境域初为 冀州,后为幽州的墨胎氏为君主的孤竹国属地。周代属周的诸侯国燕国(治所今北京)领域。东周为燕国右北平郡。秦时,属右北平郡。西汉时为白狼县(今建昌镇南,章京营子)所辖;东汉时仍属幽州刺史部,西北部岭上被鲜卑部占据。 晋代归平洲,此时岭上归鲜卑字文部所属;东晋十六国时期为平洲昌黎郡管辖。南北朝时期为建德郡石城县(今喀左白塔子)管辖。公元581年隋统一中国,建昌一带归柳城郡(今朝阳)管辖。唐朝(公元681年至907年)属河北道营州管辖。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以后,建昌属燕国营州,后为契丹割据。

宋辽时期,属辽国中京道大定府潭州龙山县管辖;金国,属北京路大定府利洲龙山县所辖,元代,属辽阳行省大宁路龙山县管辖。明代为京师大宁都司营州中屯卫管辖为乌梁海蒙古部势力范围。清代被授为喀左旗扎萨克(旗长),实行蒙旗制。自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清廷借地安民, “一地养二民”,因此本境内居民日益增加。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设塔子沟厅,属直隶省承德州(雍正11年设)塔子沟厅管辖。乾隆43年(公元1778年)正月14日,将承德州升为承德府,塔子沟厅改设为建昌县。嘉庆16年(公元1860年),设牤牛营子巡检司署,驻地牤牛营子(今建昌镇),管理东南乡(塔子沟东南各乡概称)一带。

公元1906年奉诏于朝阳设朝阳府。1912年1月1日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仍沿用旧制。1913年(民国2年)将承德府改为热河 特别区。1914年(民国三年)实行省县制。在承德设热河道塔沟县,后改为凌源县。下辖碱厂乡东大杖子村。

地理环境: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该村落北高南低,一条季节和西北东南在村前流过。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2℃。一月平均气温-10℃,最低气温-26.9℃;七月平均气温23.4℃,最高气温40.7℃。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多集中在七、八月份。春季雨水少,增温迅速,多大风,易春旱。无霜期158天左右。

自然资源:山上植被以松树、杏树和李果树为主。村内具有辽西古生物化石矿脉。

人口民族:汉族。

文物古迹:辽宁建昌东大杖子 战国墓地:位于该村中部老河道以西的村落中,占地10万余平方米。截至2014年3月,已发现墓葬137座,发掘47座,由于民居地面下未能勘探,推测 墓葬总数超过200座。墓地年代上限为 战国早中期,下限为战国晚期。经过先后多次抢救性发掘,2011年荣获“全国考古十大发现”,2013年获批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墓葬群保存完好,其等级之高、规模之大,在中国东北部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十分罕见。该墓群的发现,进一步佐证了在秦开却胡前以燕国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已经抵达东北,补齐了考古学家苏秉琦辽西“古国”历史空缺理论中的辽西地区东周时期的缺环。东大杖子周边的凌河两岸地区当时的辉煌与发达程度超过 沈阳、 秦始皇在绥中建碣石宫,肯定受这一地区繁荣的经济、政治影响。

杜梨树遗址:杜梨树遗址位于建昌县东大杖子村东南,距东大杖子战国墓地约800米。因原土地上有一颗近千年的杜梨树而得名。2014年,辽宁省考古所对杜梨树遗址进行主动性发掘。杜梨树遗址发掘区域分为南北两个相连的部分,北部为建筑址,即一号建筑,出土了大量板瓦和筒瓦。发掘区域的南部为一个粮仓遗迹,即一号粮仓,为半地穴式建筑。该遗迹中出土了北魏时期的水波纹陶器、刻划莲花纹陶器、莲花纹陶瓦当范等遗物,在粮仓底部发现了大量的碳化粮食、木炭、红烧土块、筒瓦和板瓦碎片等,并且出土了货泉、铁镞、铁锸等汉代遗物。经过初步研究,可以确定,杜梨树遗址为废弃时间不早于新莽时期的建筑址。

北山遗址:又称辽金元遗址,位于东大杖子自然村村西北,战国墓地北面约 100米处。 2011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东大杖子墓地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勘探时,确定该遗址范围。2014年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1500余平方米,共发现房址8座,室外灶21座、灰坑28个、灰沟6条。出土遗物有酱釉瓷器、钧窑瓷片、泥质灰陶陶器、布纹瓦、滴水、北宋铜钱、铁镞等;晚期遗迹开口于二层下,包含了遗址中的所有室外灶、多数灰坑以及全部的灰沟。出土遗物有酱釉瓷器、定窑瓷器、钧窑瓷片、泥质灰陶陶器、北宋铜钱以及大量各形制的铁镞等。改遗址早期为金代居住址遗迹;晚期遗迹为金末或元代的军事作坊。

陈路烧锅杖子遗存:该村落中间,原建有宗族庙一座,并立有“陈路烧锅杖子”铁钟一顶。进一步印证了该村落自乾隆年间以来辽西古道繁盛期间古村落的辉煌。

周边村庄

东大杖子村 地址:朝阳市凌源市

大杖子村 地址:朝阳市凌源市

温杖子村 地址:朝阳市凌源市

郑杖子村 地址:朝阳市凌源市
朝阳市凌源市

石杖子村 地址:朝阳市凌源市

翟杖子村 地址:朝阳市凌源市

老杖子村 地址: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

毛杖子村 地址:朝阳市凌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