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铁村
巴吉垒诗乡, 巴吉垒诗乡名称由来, 巴吉垒诗乡基本概况, 巴吉垒诗乡田野诗魂, 巴吉垒诗乡词条提供
巴吉垒镇 是 农安县 西部的一个经济重镇。这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东距农安县城30公里,南距省会 长春市 60公里,西至长白西线公路20公里,长伏公路穿镇而过。全镇幅员面积408平方公里。 上世纪60年代被国家 命名 的“巴吉垒诗乡”。名称由来 巴吉垒诗乡徽标版权所有仿冒必纠 辨劝阿雅敬婶在 吉林省 中几嫌部婆洒, 松辽平原 腹心地带,著名东北历史名城 ...
详情巴吉垒镇 是 农安县 西部的一个经济重镇。这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东距农安县城30公里,南距省会 长春市 60公里,西至长白西线公路20公里,长伏公路穿镇而过。全镇幅员面积408平方公里。 上世纪60年代被国家 命名 的“巴吉垒诗乡”。
名称由来
巴吉垒诗乡徽标版权所有仿冒必纠 辨劝阿雅敬婶在 吉林省 中几嫌部婆洒, 松辽平原 腹心地带,著名东北历史名城 黄龙府 故地,有座闻名遐迩的小镇,它就是上世纪60年代被国家命名的“ 巴吉垒诗乡 ”—颂境炒洒罪再—农安县 巴吉垒镇 。巴吉垒于篮提户清道光1830年建屯。传说,很久以前,为 纪念 蒙古将军巴吉,在此屯寒嫌谅兵构筑堡垒,而取名巴吉垒。基本概况
巴吉垒镇 是 农安县 西部的一个经济重镇。这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东距农安县城30公里,南距省会 长春市 60公里,西至长白西线公路20公里,长扶公路穿镇而过。全镇幅员面积4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4698公顷,草原6321公顷,湖泊4500公顷。波罗湖,原名 笸箩湖, 是吉林省的第三大自然湖泊,是长春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幅员面积180平方公里,水面100平方公里。已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湿地生态保护区。全镇境内有汉、满、回、蒙四个民族。所辖西铁村、太和村、双榆村、李家村、莫波村、四合村、元宝村、东铁村、太平村、石岗村、麻花村、上河村、南洼村、洼中高村、和平村、黄金村、 孟城村、 建设村、金马村等19个村,120个自然屯,18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3000人。田野诗魂
诗乡文化演绎 诗乡写意 “ 沧海桑田岁月长,诗乡艺苑美名扬。双双老茧风流事,土孕诗丰遍地香 。” 巴吉垒是黄龙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多处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和辽金遗址。 元宝沟遗址 出土的石器、骨器、陶片和石雕人像等文物,充分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先民便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并日渐从蒙昧走向文明。几度沧桑、几多征战、几多辉煌,在荒原松风、鹰啼鹤唳、马嘶犬吠中上演了一幕幕宏壮的历史。而这些历史的断章残简一页页飘落下来,宛如森林落叶般积淀于诗乡大地,便生发出了太多太多的梦幻与玄想,使这里成了神话的世界,诗的沃土。“ 笸箩湖传说 ”、“ 圣水泉传说 ”、清达子营的“明圣宫”等,都无不传递着浓重的文化气息,彰显着地域文化特色和浑厚的文化底蕴。神话与事实交织在一起,皴染着这里的每一片山河,浸润着每一颗心灵,为诗乡大地罩上了神圣的光环。 百业待兴,文化先行。新中国成立后,是优越的 社会主义制度 给农民输入了新文化血液,使这里人们的思想、精神发生了变化。在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的组织引导下,巴吉垒人民,由干部到普通百姓,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从火热的生活中寻找灵感,满怀激情地创作出大量优秀诗篇。以新民歌为主的 巴吉垒诗歌 ,继承发扬了民族诗歌传统,又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具有鲜明的乡土特色,曾作为新中国农村百姓心声的代表,唱响在黑土地上,并享誉全国。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在全体诗乡人世代的共同努力下,诗乡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历史沿革 笸箩湖-碧水蓝天 诗乡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建国初期,巴吉垒广大人民群众在翻身做主人的喜悦之情激发下,群情涌动,像决堤的洪水奔腾咆哮。以诗歌、绘画、说唱大鼓等多种文化活动形式,表达对新中国、新社会、新生活的热爱。诗歌文化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逐渐成为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新型特色文化。兴起了全民作诗的群众文化活动。 1953年,巴吉垒农民诗人创作的《走婆家》等20余首诗歌,先后被登载在《吉林扫盲报》上;1956年,大鼓词《八字宪法》被编入吉林省扫盲教材。1957年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群众文化也有了较快的发展,随着“ 新民歌运动 ”的兴起,促进了诗乡诗歌文化的加速发展。整个诗乡诗风愈盛。人们劳动之余,纷纷挥毫写诗作画。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张庆良、王振海、张德山、杨守德、高恩、张文秀、韩玉书、王承华、林振泉、刘玉珊等一大批以农民为主的诗人。形成了3000多人的诗歌创作队伍,全镇作诗40000余首,形成了全民作诗、吟诗的文化氛围。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口唱山歌手摇鞭,心田如蜜耙地欢。鞭儿扫落天边月,耙走切平万座山。” 吉林人民出版社 编辑出版了两册《巴吉垒诗选》,共荟萃诗歌2000余首。 1958年,时任吉林省委宣传部长宋振霆同志亲临诗乡视察,对诗乡的群众文化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赛诗会上即兴赋诗:“劳动本来有诗章,万颗明珠土内藏。一经东风春雨后,满园草绿百花香。”1960年2月,全国文化工作会议在山西太原召开,农民诗人王振海应邀参加了大会,会上文化部正式命名授予巴吉垒镇“巴吉垒诗乡”荣誉称号。1960年3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著名女记者陈柏生专题报道——《 美丽的巴吉垒诗乡 》。1962年,巴吉垒农民诗人代表王振海参加了 全国群英会 ,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文化部命名的“巴吉垒诗乡”针对的是由文化站主管的一项乡镇特色文化工作而言,而不是指辖区行政。“巴吉垒诗乡”是包括业余作者在内的全镇几代文化工作者努力的结果,是全镇人民的荣耀。 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巴吉垒诗乡诗歌创作高潮迭起,达到辉煌时期,诗乡无处不飞歌,随处涌动着诗的韵律。 “70年代诗最盛,对歌赛诗及普遍,男女老少齐上阵,炕上地头到田间。”这一时期,省、市、县多次在这里举办赛诗会和诗配画等文化活动。诗歌创作极其活跃,赛诗会多为即兴赋诗形式,场面极为热烈。创作队伍多达6000余人,共创诗歌60000余首,作品多反映集体劳动、生活场面,抒发淳真朴素的感情,语言清新流畅,节奏感强,气势高昂,乡土气息浓厚。出版了《巴吉垒新歌》、《巴吉垒战歌》、《胸中一轮红日出——王振海诗集》、《巴吉垒诗歌选》、《田野放歌——巴吉垒诗选》等诗集共10册。新诗人代表有:王福刚、王忠忱、周海燕、李桂馥、李海发、丁渝山、刘昌文、刘元柏、李绍杰、刘秀才等。 20世纪80至9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然而,由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财政紧缩银根,诗乡文化活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摆脱困境,增强群众创作的凝聚力。1990年,在镇党委的支持下,组织成立了由镇党委专职书记任社长,文化站长为副社长,骨干作者参与的 “诗乡文学社”,调动了全镇业余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使诗歌文化活动得以持续发展。随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诗歌创作也异彩纷呈。 这期间,诗歌作者2400余人,创作诗歌20000余首,出版印刷了《魂梦系黑土地》、《巴吉垒诗集》和《野鸭文学报》。1993年,在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上,巴吉垒镇被省政府命名授予“文化特色乡镇”;农民诗人高恩被授予“农民艺术家”称号。并将《魂系黑土地》、《巴吉垒诗歌选》和《野鸭文学报》作为先进的典型材料分享给了与会人员。这一时期,涌现出了 张众杰 、毛志靖、胥玉林、王国君、姚文山、于桂林、毛竹、宗喜华、李清泉、管成臣等一批新诗人。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巴吉垒群众性诗歌文化活动再掀高潮。富裕起来的农民茶余饭后吟诗作画,歌颂党的富民政策,歌颂时代新生活。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创作了大量作品。正如这首诗:“‘乡巴佬’,不再是贫穷,邋遢、龌龊的代名词。是诚信的标志,名牌时尚。惊喜满院跳动,垄沟翻出了醇香。自豪在挺直的腰板上彰显,幸福在眉间张扬。西装革履,登上大雅之堂,律动的音符把和谐与友爱光大发扬。文化正搭舞台唱国税 文展诗篇;税收反哺百业 兴万家 税壮国力。诗乡的赛诗会啊!‘乡巴佬’把感恩的诗高声诵朗 ···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文化与经济等各项事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和全面健康发展, 巴吉垒文化站 提出:“播诗乡美韵;展翰墨风骚。文化搭台;百业唱戏。振兴诗乡、发展诗乡。加强文化促发展的前行理念建议。”得到了镇党委的认可,并决定以诗歌为主体,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热潮,重振诗乡雄风,打造诗乡大地的特殊名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服务。 为引领先进文化方向,大力发展诗乡文化,加快文化促发展的步伐。在文化站的倡议下,在镇党委的支持下,在全镇人民共同的参与下,组织成立了“农安县巴吉垒镇诗乡文化发展促进会”。并且,成立日期选定在寓意深远的播种节气,2011年4月20日 谷雨。其主要领导核心是镇长、镇党委专职书记和文化站长。其他领导成员由中小学校长、村支部书记以及社会知名人士组成。所有业余创作等文化骨干都为会员。会员不设门槛,自愿加入。 “诗乡文化发展促进会”,非同群众社团组织,其行为属于政府行为,宗旨是壮大诗乡文化骨干队伍,加强和培养后继人才,为传承诗乡文化,推动以诗歌为主的诗乡文化发展。 “诗乡文化发展促进会”,自成立之日起,举措动作频繁。加强了诗乡文化发展的软环境的建设。在巴吉垒镇的基层建立诗乡群众文学社团协会组织。中心小学校、中学和各行政村都先后组织成立了“诗乡文学协会”。为加强诗乡后备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文化、教育部门和诗乡文化发展促进会的职能作用。经和巴吉垒中学和中心小学校协商,利用中小学的优势,建立了两个“诗乡文化教育基地”,并悬挂了牌匾。利用学校画廊展窗向学生介绍诗乡,宣传诗乡;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定期开展以诗歌为主的各种文化活动。巴吉垒镇的诗歌活动又兴大潮。 现有诗歌作者3000多人,累计创作诗歌30000余首。题材更加多样,体裁明显丰富,主题日益多元,显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编辑出版了《满园草绿百花香——巴吉垒诗乡诗选》。这期间,涌现出刘桂辉、李洪坤、张殿才、王德彬、孙成业、于凌香、宋洪艳、战富贵、姜兴昌、李先富等一批新诗人。 国家、省、市等各级新闻媒体,多次对巴吉垒镇以诗歌为主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做专题报道。 持续发展 再创辉煌 笸箩湖-雁阵高歌 巴吉垒诗乡文化及其群众性诗歌文化活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政府主导,广大人民群众自愿参与的社会文化现象。这是一支历来以诗乡文化站主抓的以质朴的农民为主,工农商学兵为基础的广大人民群众业余创作队伍,是黑土地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为这里增添了无上的荣光。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呵护。 诗歌是人们极致情绪喷发的感情流露。诗歌源于劳动,反映生活。“今年粮食堆成山,我站山头入云端。撕块云彩擦擦汗,凑近太阳点袋烟。”、“我的乡亲不会写诗,却看养着无数的风流才子,每一锹黑土总能翻出八百里外的浪漫 ··· ···” 这两首诗,展现了巴吉垒诗乡大地的社会变革、文明进步和人们豪放、乐观精神的时代风貌。巴吉垒诗歌是社会主义时代的产物,是广大人民群众提高了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个必然反映,他们创作的目的就是歌颂新时代,推动生产有力量。 20世纪的巴吉垒诗歌以民歌为主,进入21世纪,创作风格更是纷繁多样,古体、新诗、歌谣兼融的创作格局基本形成。巴吉垒诗乡的群众诗歌彰显出:诗从垄沟溢,情从民间出,意跟时代走,回荡人心中, 乡土文学 的特色魅力。 在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以诗歌为主的文化活动正以燎原之势在诗乡大地迅猛旺盛地发展。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巴吉垒镇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全面落实“公共文化体系民生工程”项目建设,2011年,重建了占地面积近1500平米,建筑面积300平米的诗乡文化站舍;成为全县第一个实现“诗乡文化大院”和“诗乡农家书屋”村村全覆盖,并实现规范化管理的乡镇。全镇屯屯都建起了“诗乡文化大院”,文化大院的村屯普及率达了100%。19个行政村也都先后建起了1000平米以上的村级文化小广场。为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文化生活水平提供了有效的基础保障。通过举办全民写诗赛诗、 东北大秧歌 、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活跃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展示群众文化的强大魅力。促进了全民文明素质提升,积极营造了文明、和谐、团结、进步的良好社会新风氛围。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诗乡文化对巴吉垒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和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巴吉垒诗乡,是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农村群众文化的先进代表;是跨入 社会主义新时代 , 社会主义新农村 文化建设的先进典范。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市等各级领导领导,吉林日报、吉林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组部等多家党政的主流宣传媒和领导频频来访,都十分重视和关心诗乡文化的建设发展。巴吉垒诗乡始终如一地站在时代的前沿,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促进诗乡文化发展,不断丰富诗乡文化的内涵,领衔时代潮流。同时,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充分发挥诗乡的影响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巴吉垒诗乡文化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百姓心声的代表,再次唱响在黑土地,誉满全国。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诗乡人将继续以诗乡文化为载体,大力弘扬和繁荣诗乡文化,紧跟时代步伐,创作新诗篇。充分发挥文化促发展的最大作用,全力加强推进文化建设,为开创巴吉垒镇文化、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不断创造新的更大的辉煌。 诗乡如诗如梦 (14张) 1960年3月25日《人民日报》 新村杯赛诗会 新村杯赛诗会 中华诗词之乡授牌 文化艺术节赛诗会 文化艺术节赛诗会 文化艺术节参赛节目 文化艺术节参赛节目 文化艺术节参赛节目 国税杯赛诗会 国税杯赛诗会 国税杯赛诗会 四合文化村活动 四合文化村活动 吉林省委巡视组组长李凤忠厅长考察指导诗乡文化工作 吉林省委巡查组组长李凤忠厅长考察指导诗乡文化工作 吉林省委巡视组组长李凤忠厅长考察指导诗乡文化工作 吉林省委巡视组组长李凤忠厅长考察指导诗乡文化工作 诗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诗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诗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诗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诗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词条提供
本词条由农安县巴吉垒文化站张众杰撰文编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修改。周边
倨西村髂退役铁军人服务站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
周边小区 房地产 住宅区
西铁社区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巴吉垒镇
周边村庄
西铁村
地址:长春市农安县巴吉垒镇
铁西村
地址:长春市农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