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杨村
海勃日戈镇, 海勃日戈镇地理环境, 海勃日戈镇行政区划, 海勃日戈镇历史改革, 海勃日戈镇社会事业, 海勃日戈镇自然环境, 海勃日戈镇自然资源, 海勃日戈镇经济状况, 海勃日戈镇民间传说, 海勃日戈镇内设机构
海勃日戈镇(原深井子镇)隶属于吉林省松原市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位于前郭镇西南41公里处。地理坐标东经124°32′,北纬44°48′。东与套浩太相连,南与长龙镇为邻,西与乌兰塔拉镇接壤,北与蒙古艾里乡交界,西南一角与农安县永安镇毗邻,西北一隅与乾安县相接,南北狭长,形状象把手枪,面积301.8平方公里。地理环境 海勃日戈镇中学 只承精仔府喇旬镇驻地海勃日戈屯。东西最宽12公里,南北最长19.5公里。现辖11个村和一个林场一雄牛个牧场,29个自然屯,51个村民小组。有6324户,人口23170人,全镇除汉族外,肯举婚还有少数民族人口1450人,分别为蒙古族1整禁259人,满族146人,回族25人,朝族16人,彝族2格欠夜人,鄂温克族1人,侗族1人。 海勃日戈镇是松原通往西部的必经之路和重要交通枢杠体欠汽抹棵纽;国道203...
详情海勃日戈镇(原深井子镇)隶属于吉林省松原市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位于前郭镇西南41公里处。地理坐标东经124°32′,北纬44°48′。东与套浩太相连,南与长龙镇为邻,西与乌兰塔拉镇接壤,北与蒙古艾里乡交界,西南一角与农安县永安镇毗邻,西北一隅与乾安县相接,南北狭长,形状象把手枪,面积301.8平方公里。
地理环境
海勃日戈镇中学 只承精仔府喇旬镇驻地海勃日戈屯。东西最宽12公里,南北最长19.5公里。现辖11个村和一个林场一雄牛个牧场,29个自然屯,51个村民小组。有6324户,人口23170人,全镇除汉族外,肯举婚还有少数民族人口1450人,分别为蒙古族1整禁259人,满族146人,回族25人,朝族16人,彝族2格欠夜人,鄂温克族1人,侗族1人。 海勃日戈镇是松原通往西部的必经之路和重要交通枢杠体欠汽抹棵纽;国道203从镇区经过,交通便利,四通八达,镇内公路里程达20公里。行政区划
现辖11个村和一个林场一个牧场分别是孤杨村、阎家窝堡村、 腰井子村、 双龙山村 、长发屯村 、朝阳坡村 、旱龙坑村 、三义井子村、深井子村、 十家户村、七棵树村、 深井子林场村 、深井子牧场村 。 【深井子屯】 清光绪二年(1876年),建立深井子屯。由“刀老爷”祖上走马占地,开基立屯,曾用蒙语“黑布勒”,译成汉语为“肋巴”之意,后汉人增多,称之为“肋巴屯”。中华民国时期,有八户人家在此开店,人称八大店,其中有一户姓冯的开的大车店特别有名气,人们管肋巴屯也叫冯家店。满洲国时,因地靠乾安县而称为深井子。现有农户512户,18412口人。 【兴隆堡屯】 1938年刘向舟(官名四纪)从东南井子招来王国太、王国忠、王立业、周志明、李发六户人家,来今兴隆堡开荒种地,打井盖房,开基立屯。因打井时斧子掉入井中,而称之为斧子井,而周边的人因是刘四纪领建的屯子,所以有人也称之为“四纪围子”,后来请阴阳先生给屯子起名“兴隆堡”,从此以后就称兴隆堡。现兴隆堡共有208户,724口人。 【膘井子村】 1962年由孤羊大队分出腰井子屯和腰坨子屯、双泉山、宝泉山、双龙山,成立腰井子大队,1979年将双泉山、宝泉山、双龙山三个屯划出成立腰井子大队,辖腰井子、腰坨子两个屯至今,1983年改称腰井子村,驻地腰井子屯。现有409户,1556口人。 【腰井子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老田家租种“刀老爷”的土地,在今腰井子屯中部修高墙打围子,建房造屋,在屯子中间打一口八棱大井,而称腰井子。现有人口786人,农户221户。 【孤羊村】 1948年3月,由深井子嘎查划出孤羊、付乙、腰井子、腰坨子、前闫家、后闫家、双龙山、双泉山、宝泉山成立孤羊村。1962年从孤羊大队划出腰井子大队,1978年又划出闫家大队至今。建屯时,因经常有一只黄羊在此出没,而称为孤羊。现有农户571户人口2014人。 【付乙屯】 付乙字井约建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原在兴隆堡后1.5公里处,因地处涝洼塘,受水气,不久就搬迁至今付乙处建屯,因离其不远有正乙字井而称付乙字井。现有160户,人口543 人。 【闫家村】 1978年,孤羊村是县组织部的试范点,为了便于管理,将前闫家屯、后闫家屯由孤羊大队划出,成立闫家大队,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姜立国,1983年改称闫家村。现有农户215户,人口752人。 【前闫家屯】 十九世纪末,闫兴伍来到前闫家开基建屯,克称闫家屯,后因有后闫家,为了区分而称为前闫家。现有农户63户,人口197 人。 【双龙山村】 1979年秋,由腰井子大队划出双龙山、双泉山、宝泉山三个屯成立双龙山大队,大队部因建在双龙山屯,故称双龙山大队,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刘子歧。现有316户,人口1264人。 【双龙山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孙喜禄一家和老余家、老宁家三大家从怀德来这里开荒种地,奠基立屯。当时因屯前有一山包,屯后有一山包,故称双龙山。如今屯前的山包因村民建屋盖房,已经没有了。现有156户,642口人。 【宝泉山屯】 1938年,老姜家一家大户由农安县来到这里租地开荒,开基立屯,请阴阳先生取名宝泉山。现有82户 【双泉山屯】 1960年,前闫家屯的队长代友臣一家大户在前闫家屯的前边建屋盖房,自立成屯,取双龙山的“双”字,宝泉山的“泉”字,称之为双泉山,现有78户,人口308人。 【朝阳坡村】 1977年,朝阳坡屯、候家窝堡、刘家围子由深井子大队划出,大部部建于朝阳坡屯东边而称朝阳坡大队。1996年原大队部土房因时间太长而扒掉,在三个屯的中心点重建村委会房屋至今,朝阳坡村现有农户444户,人口163人。 【朝阳坡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辛小个子一家从农安县搬到今朝阳坡西北1公里处,租地开荒立屯,称老镇窝堡。因马倒圈,几年之内,马全死光,就搬到今朝阳坡屯处重新立屯。因屯后有一山包,故称朝阳坡。1941年左右,有老宫家、老朱家、老梁家三大户人家从农安来投奔辛小个子,以且户数逐渐增多。现有123户,人口365人。 【候家窝堡屯】 民国3年,候喜唐从农安县搬到今候家窝堡屯租地开荒,建候家窝堡。不久又从农安搬来老卢家、老满家等几大户,户数增多。现有115户,586口人。 【刘家围子屯】 20世纪四十年代初,刘姓一大家在今刘家围子东0.5公里入插围子立屯,后来增户逐渐西移,因是老刘家立的屯故称刘家围子。现有108户,人口412人。 【长发村】 1991年,从十家户村分出长发屯、东北井子、李家围子三个屯,组长长发村,因村部在长发屯,故称长发村。现有农户486户,人口1754人。 【长发屯】 康德3年(公元1933年),在深井子开大车店的刘月到到今长发屯所在地开荒种地,盖起草房,立起屯落,取“经常发财”之意,将屯子称之为“长发屯”。现有农户196户,人口684人。 【东北井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包家户陈国福来到此开荒种地,奠基立屯,因在七棵树屯东北,取名“东北井子”。现有农户115户,人口354人。 【西南窝堡】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刘长文从农安县三道沟子来七棵树西南3.5公里处插窝堡立屯,称之为刘长文屯。四十年代,刘长文家搬走,屯里人因其在七棵西南,故称之为西南窝堡。 【李家围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贩马老客李祥年来到今李家围子租蒙古族人白福荣地,开荒种地,安家插围子,故称李家围子。 【十家户村】 十家户村坐落于十家户村西部,203国道南,因十家户屯而得名。人民公社成立时(1958年)建立十家户大队,当时管辖十家户、付好井、长发、李家围子、东北井子,1991年长发屯、李家围子、东北井子划出成立长发村,辖十家户、付好字井两屯至今。现有203户,738口人。 【十家户屯】 1920年左右,刘巨、刘光理等十户人家来到现今十家户屯租种蒙古族人的土地,打井盖房,开荒立屯,故称十家户。现有118户,425口人。 【付好字井】 1928年,农安县董坨子人陈良在今付好字井屯西1公里处开荒种地。打围子立屯,称陈良围子1929年老李家一大家来今付好字井屯北1.5公里处盖房落脚,租种陈良所开荒地。1930年,人们都称白马之年的庚午年,发大水,大水齐腰,将陈良围子和李家房屋全部冲倒,因西部不远处有一个正好字井,而称付好字井。现有85户,313口人。 【七棵树村】 七棵树村1937年时辖第四努图克,称七棵树嘎查。1940年由深井子努图克管辖,称七棵树嘎查。1948年改称村,由深井子区管辖,称七棵树村。1956年由旱龙坑管辖,1958年称七棵树管理区,1962年称七棵树生产大队,1983年称为七棵树村至今。现有638户,2376口人。 【七棵树屯】 建于清朝乾隆后期,因在屯南1.5公里入有七棵大榆树,蒙语称为“打拉嘛特”,译为汉语就是七棵树之意,是深井子立屯最早的地方。现有460户,1704人。 【小巨龙山】 七棵树人白云海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召褚得海等户去今小巨龙山开荒种地,开始因在七棵树东南,称小东南窝堡,满洲国时因其挨近大巨龙山而称小巨龙山。现有83户,人口325人。 【龙坑村】 1946年以前,龙坑村归刘家围子努力图克管辖,称龙坑嘎查,1946年光复,成立旱龙坑农会,第一任会长王德,管辖旱龙坑前龙坑、前胖萨围子、三义井、喇嘛甸子、候家窝堡、火龙地,1948年建立龙坑村。1956年至1958年称龙坑管理区,1958年10月改称龙坑大队。现有454户,1719人。 【前龙坑】 蒙古族人白泌玛在满洲国初期来到前龙坑开基立屯,当时称泌玛屯,1958年大跃进时改称前龙坑,现有144户,586口人。 【后龙坑】 后龙坑屯原名旱龙坑,建于前清时期,因屯前1公里处有一个大坑,涝年积水,旱年见底,十年九旱,因称旱龙坑,蒙语叫“卜图来”,后来因建前龙坑屯而称后龙坑。 【三义井村】 1978年由龙坑大队分出三义井、前胖萨围子、喇嘛甸子成立三义井大队,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史占成。现有386户,人口1430人。 【前胖萨围子】 19世纪二十年代,蒙古族民白胖萨来到今前胖萨围子开荒种地,建立胖萨围子屯,胖萨是蒙语胖老头之间,后来汉人增多,蒙语意变,今也称庞沙围子,后在八十年代因又成立了后胖萨围子屯,为了区分称前胖萨围子。 【三义井屯】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三义井的地都归蒙古贵族“刀儿吉”掌管,人们都称其为刀老爷。刀老爷有很多牛羊,赶到今天三义井附近草原放牧,在三义井屯打了三口井,饮牲口,故称三义井。 【喇嘛甸子】 满洲国时,蒙古族把在今天喇嘛甸子四周的草原划给嘛嘛由喇嘛掌管,喇嘛 从农安那边招户开荒种地逐渐形成村落,因是喇嘛的土地,因称喇嘛甸子。原称马官营子。现有111户,458口人。 【火龙地】 满洲国时,由农安那边来户到火龙地落户,因用拖拉机犁地而称火犁地,后意变而称火龙地。1958年大跃进时,火龙地的户全部遣散,由人民公社从苇场、敬老院、长龙等地迁户重新组成火龙地牧场,由人民公社直接管辖。现有104户,316口人。历史改革
深井子镇驻地深井子屯,于清朝乾隆后期首建七棵树屯,清光绪二年(1876年)建立深井子屯。以后屯落逐渐增多。东北沦陷时期,这里为深井子努图克,1937年时属第四努图克管辖。1940年设深井子努力图克,辖6个嘎查,42个自然屯。1946年3月建立深井子区,辖9个行政村,33个自然屯。1956年,撤销深井子人民公社,建立深井子镇;1984年12月,称深井子镇,2004年更名为海勃日戈镇。社会事业
自然环境
(1)地质特征。海勃日戈镇在 地质 构造上属于亚洲东部第二沉降带中的松辽沉降区盆地中央凹陷区,地势东南略高于西北,属沙垄岗地。镇境东西最宛处为16.5公里,南北长32公里,南北狭长.地势比较平坦,起伏不大.土壤有一部分油砂土,主要在北部、中部地区,有一部分红砂土,主要在北部的林带边缘;一部分碱土主要在西部草原和南部龙坑泡子;有一部分风沙土,主要分布在南部.(2)气候特征。海勃日戈镇属于温带大陆性季节气候,气候变化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多风沙、升温快,温度变化差异大;夏季湿热多雨,降水集中;秋季凉爽,昼夜温差大;冬季漫长,降雪量小,寒冷干燥。降水量年度差别不大,年平均降水量为450.8毫米,多集中七、八月份,一年平均气温4.5℃,低温出现在一月份,高温出现在七月份。全镇平均年照射时数为2879.8小时,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063.5毫米。(3)水域特征。海勃日戈镇属低洼地,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储量大,在西部草原还有自喷井。地表水也极为丰富。在龙坑村西南的旱龙坑泡子,面积最大年份达1000万平方米,常年蓄水量为1840万立方米。旱龙坑水主要是农安县永安镇的客水侵入,为了泄洪,加强对涝区的治理,1967年修建了从旱龙坑至查干湖深重涝区排水沟,在胖萨围子修了一条2.5公里长的堤坝,形成滞涝区,对排涝滞涝工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海勃日戈镇土地总面积30180公顷,全镇人均占有土地面积1.3公顷,耕地9614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41公顷,农业人口均占有耕地0.45公顷,林地665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2%,草原7762公顷,稻田面积360公顷,还有其它用地5794公顷,土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很大。 (2)矿产资源。海勃日戈镇沙子储量极大,截至2000年底,共有沙场四个即深井子沙场、腰井子沙场、孤羊沙场、林场沙场。有净沙、毛沙、中沙、水洗沙不等,质量各异。其中腰井子沙场储量最大,沙质最好。储量达2千多万方,年创利润10万元。全镇共钻油井15眼,年出原油6万吨左右。并且还在继续勘探、钻井,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3)植物资源。海勃日戈镇草原面积广大,野生植物较多,天然植被在西部草原植生很密。以禾本科植物羊草、红眼巴、哑巴苇子、狗尾草以及豆科植物甜草等为主一各杂草混生。野生经济植物达400多种,其中药用类有:甘草、防风、桔梗、远志等。食用类有:黄花菜、苋菜、苣荬菜、小根蒜、山韭草、地环、薄公英等,还有百合、苍耳、大籽蒿、艾蒿、菖薄、狼毒、野亚麻、胡枝子、山杏子、山丁子、山葡萄、山里红等等。 羊草资源丰富,分为采草场和放牧场。其中采草场4500多公顷,年产羊草5000吨左右,放牧场3200多公顷,载畜量为4头(匹)/公顷。 旱龙坑泡子有一苇场,共有苇源面积300多公顷,常年产量800吨左右,丰年可达1200吨。芦苇质地优良,远销省内外。 全镇共有林地665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2%,护路林、护田林交织成网。近几年经济林面积有所增加,达760公顷。 (4)野生动物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有:狼、野鸡、狐狸、山野兔、刺猬、艾虎子、大眼贼、黄鼠狼、狍子、沙半鸡、大雁、鹌鹑、老鹞鹰、喜鹊、乌鸦、啄木鸟、布谷鸟等上百种。旱龙坑苇场旁有一天然鱼塘,鱼塘面积4.5公顷。每年出产鲜鱼3吨,鱼肉鲜美、清香,天然的泥鳅、川丁子、老头鱼、鲫鱼、草鱼、嘎鱼。经济状况
海勃日戈镇年产玉米6万吨(玉米 秸秆 6万吨)、杂粮杂豆1.5万吨、畜禽饲养量为14万头(只),龙坑泡有着150万平方米的广阔水域和渔业资源、370万平方米茂密的芦苇荡,有55眼稳产油井,地下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 2006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000公顷,粮食总产量8万吨,肉类产量1357吨,农村经济总收入1.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2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000万元,占51%(瓜菜等高效经济作物收入200万元),畜牧业收入4830万元,占35%,二、三产业收入1000万元,占7%,劳务收入970万元,占7%。民间传说
七棵树传说:很早以前,七棵树屯前1.5公里入有七棵大榆树,中间一棵四周六棵,俨如众星捧月。中间这棵树冠,团团如伞盖,翠叶成荫。人们都喜欢到这里乘凉谈古论今。据访问七十多岁的老人家,他们说这七棵大树不知生于何年,在他们小时候看到的时就有三搂粗,树上鸟窝连片,淘气的孩子爬上树冠一筐一筐往下拾鸟蛋。人们都把她们看成神树,是龙脉,是七棵树屯发达的象征。每逢干旱年头,农民们自发组织起来到这里敲锣打鼓,祭祀求雨,多时可达七天。她的龙脉直通套浩太镇水龙坑,是一个风水宝地。神树属阳,最怕阴气、邪气侵袭。有一回有一名妇女在大树底下分娩,将神树侵袭,从此以后大榆树日渐凋零,没有了灵性。二十世纪初,随着当地人口的增多,大榆树逐渐被砍伐,到五十年代时最后一棵大榆树被放倒,站在树两边互相看不见,拉到长山堡屯,打一眼井,一棵大树整好打一眼大井。到此七棵大树全部消失。 龙坑的传说:据采访老年人讲,很早很早以前,有一条龙从天上掉下来,掉在今旱龙坑泡处,摇头摆尾,扫出一个大坑。因天旱无雨,龙飞不上天了,只能趴在那里不动,每一颗鳞片都有簸箕那么大,在阳光下熠熠升辉。大龙趴在那,人们都去观看,一天两天,十多天过去了,天没有一点下雨的迹象,人们发现龙的眼里不再湿润,身子挨地的地方已开始腐烂生蛆,人们看到,如果再这样下去,龙就会死掉,就自发地团结在一起,敲锣打鼓去求雨,求了七天七夜,终于天上电闪雷鸣,倾盆大雨降了下来,雨点淋到龙的身上,大龙渐渐苏醒,来了精神,昂起了头,随着倾盆大雨的降落,天刮起了大风,大龙摆起了尾巴,只听一声霹雳,大龙扶摇直上飞上了天空。在她身下的大坑里,积满了水,水中跃起了活蹦乱跳的鲫鱼和泥鳅鱼,鱼肉鲜美、细嫩,人们说那是大龙在感谢他们而回报他们,龙坑就这样形成了。内设机构
【武装部】 海勃日戈镇武装部,人员编制1人, 自武装部建立以来,充分发挥民兵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农田基本建设、防汛、抗旱、修路和植树造林等项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武装部工作也和其它工作一样,从单一的军事工作中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抓好民兵军事、政治和思想三落实的同时,充分利用基干民兵年轻力壮,知识广泛的优势,在为全镇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上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每年都为上级部队输送一定数额的优秀兵源。 负责人:卜玉海 【团委】 人员编制1人,辖1个团总支,11个团支部,共有团员729名。1986年以来,共召开团代会5次,举办各类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班30多次,涌现出的青年致富典型40多人,向上级输送青年干部4人。 负责人:包永刚 【妇联】 现有在编人员1人。辖11个基层妇联组织,举办30多次全镇妇女致富技术培训班,培训面达到95%以上,涌现出各类致富典型40多个,充分发挥了妇女组织的职能作用。 负责人:韩秀云 【民政】 工作人员1人,为镇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负责救灾救助,优抚安置、五保照顾、城镇低保、敬老院管理、基层政权建设。 负责人:王占军 【财政所】 隶属于镇人民政府,现有干部4人,人员体制为政府编制。主要负责本镇预算内外资金管理及分配,对行政和事业单位经费拨付及监督,对支农资金和农业开发资金的拨付、发放回收工作。每年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周边消防局 政府机构 行政单位
前郭县海渤日戈镇孤杨村孤杨屯消防水源取水口
地址: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海渤日戈镇孤杨村孤杨屯
周边医疗
海勃日戈镇卫生院
地址: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海渤日戈镇海勃日戈镇G203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