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什河街道

阿什河街道 阿什河街道概况 阿什河街道种植区划 阿什河街道农业 阿什河街道特色农业 阿什河街道黄土岗笤帚屯 阿什河街道蔬菜生产基地 阿什河街道水稻种植基地 阿什河街道畜牧业


阿什河街道,位于松嫩平原东部,下辖9个村,63个屯,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之乡。阿什河街道位于松嫩平原东部阿什河中段流域,张广才岭西麓,辖区内有中国女真族建立的大金国第一都,中外闻名的金朝都城上京会宁府遗址。西北23公里处即是省城哈尔滨市,蜚拉公路和绥满公路在此交叉,301国道由西北至东南穿境而过,公路、铁路便捷,交通运输四通八达,邮电、通讯设施通畅,是环绕阿城区的市郊街。全街辖7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53个自然屯,71个村民小组,8个居民小组,45670人(2010年),全街总面积58.96平方公里,耕地5.54万亩,其中蔬菜2.05万亩,玉米、大豆及经济作物1.8万亩,水稻1.2万亩。近年来,阿什河街党工委、办事处依托区位、资源、交通、政策四大优势,以推进城市化为目标,借助城区扩张、大项目引进的优势,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构建以农村...

详情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阿什河街道所有村庄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阿什河街道介绍

阿什河街道,位于松嫩平原东部,下辖9个村,63个屯,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之乡。

阿什河街道位于松嫩平原东部阿什河中段流域,张广才岭西麓,辖区内有中国女真族建立的大金国第一都,中外闻名的金朝都城上京会宁府遗址。西北23公里处即是省城哈尔滨市,蜚拉公路和绥满公路在此交叉,301国道由西北至东南穿境而过,公路、铁路便捷,交通运输四通八达,邮电、通讯设施通畅,是环绕阿城区的市郊街。

全街辖7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53个自然屯,71个村民小组,8个居民小组,45670人(2010年),全街总面积58.96平方公里,耕地5.54万亩,其中蔬菜2.05万亩,玉米、大豆及经济作物1.8万亩,水稻1.2万亩。

近年来,阿什河街党工委、办事处依托区位、资源、交通、政策四大优势,以推进城市化为目标,借助城区扩张、大项目引进的优势,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构建以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民营加工、工商服务、特色种养加、运输业、旅游餐饮、外出劳务等特色产业。

社会各项事业日臻完善,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全面改善街域环境。全街通村公路硬化率实现100﹪,村屯巷路硬化实现80%;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9﹪,农村居民城镇化率达到30%,生态屯绿化率达到40﹪;新型农民参合率达到99﹪;有线电视入屯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45﹪,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阿什河街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向着城市化的美好生活大步前进。

阿什河乡属于北中温带,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质肥活,适宜种植粮豆,蔬菜和水稻等作物。由于各村的土质不同,全乡11个村可分为以下几个种植区。 1、粮食、大豆产区

粮食、大豆主产区位于全乡的西部丘陵漫岗地,分布于新城村、城乡村、平安村和民合村。多种植玉米、大豆和高粱,共有耕地面积25300亩,民合村近几年增加笤帚糜子的种植面积5000亩,占全村总面积的60%。

2、沿河水稻产区

水稻主产区位于全乡的沿河各村,主要分布在南城村、双城村、城郊村、城建村、民合村。近几年其它村也开垦了少量的水田地,只供口粮用。全乡共有水田14000亩,占全乡耕地的22%。

3、蔬菜、大蒜产区

蔬菜大蒜产业位于全乡的平川地带,主要分布于南城村、白城村、新城村、双城村、城郊村、和平村、东环等7个村,共有蔬菜38000亩,其中大蒜、白菜8000亩。全乡年产蔬菜、大蒜23万吨,春夏菜满足城镇需要,多为一年两茬,秋菜除供应哈、阿两市,远销往大庆等地,近几年为了增加效益,农民自建冬储菜窖1100个,年储存量30000吨。

1、粮豆作物 全乡粮豆作物主要有:玉米、大豆、水稻、高粱、谷子。

水稻:是本乡粮食作物生产中屈居首位的作物品种。本乡自然资源丰富、东部和南部紧邻阿什河,使水稻面积常年稳定在20000亩左右,六、七十年代,单产在300—400公斤,八十年代,由于引进新技术,种植水平逐年提高,单产提高到400—500公斤,水稻专业村与东北农学院联合选育的城建1—6号,为当时本乡的主栽品种。九十年代引进新品种松粳3号、藤系140、牡丹江19、东农419等。1998年发展14000亩,其中无公害水稻面积6000亩,最高单产可达650公斤,主栽品种有:东农419、富士光、五优稻1号。松五龙93-8、93-9、东农9213、系选1号、普星1号等。

玉米:是本乡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80年代以前,种植面积在15,000-20,000亩之间,单产350-450公斤左右。品种有小金黄、白马东、竹叶青、60天还家等传统品种。八十年代以后提倡增施农家肥、追施化肥,合理密植,推广宽窄行,育苗移栽等项新技术,使单产提高到550-600公斤,引进优质高产品种有吉单104、缓玉二号、群育1号等。九十年代,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蔬菜种植是市郊乡发展的优势,玉米面积逐年减少,1998年种植面积8000亩左右,品种向高蛋白适加工型转变,有东育19、四单8、垦粘1号、东农优质系列等品种。

大豆:主要在本乡新城村、城乡村、平安村、民合村等4个村种植。八十年代以前种植面积在5000亩左右,总产75万公斤,八十年代以后逐步缩减。1998年种植面积2400亩,主要种植品种有黑农16、黑农26、日本豆呼69-2、东农34、东农38、合丰39。

高梁、谷子:八十年代以前种植面积分别为800亩和500亩,总产分别为9.6万公斤和6万公斤;品种分别为同杂2号、恢77;缓谷一号、龙谷23、哈11。1985年以后逐步停止种植。

2、经济作物

本乡经济作物主要有:笤帚糜子、甜菜、向日葵、药材。

笤帚糜子:

笤帚糜子主要在本乡民合村黄土岗屯种植。六、七十年代,民合村民就有在地头地脑种植笤帚糜子的习惯。加工成扫帚、刷帚,农闲时背着到哈市去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针对民合村土壤条件及村民意识的转变,开始大面积种植笤帚糜子。1987年发展2000余亩,年产加工笤帚、刷帚100万把。九十年代初,自发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1996年开始,乡政府给予加强宣传和引导,1998年树立品牌,成立“哈尔滨阿城黄土岗笤帚有限公司”,本村发展面积6000亩,并向外扩展基地6000亩,各类笤帚加工实现800万把。

3、露地蔬菜

本乡蔬菜生产历史悠久,以白城村为主辐射南城村、双城村、新城村,南城村和白城村是大蒜、秋白菜的主产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东环村、城郊村在乡政府的引导下开始发展以春夏菜为主的叶菜类、茄果类产区。种植面积8500亩,年供应当地及外地市场鲜菜3200万公斤。1987年发展面积15000亩,引进新品种80余个。1996年末乡政府确定“减粮增菜”的战略思想,积极引导农民种菜积极性,1990年全乡露地蔬菜面积35000亩,涉及5大类35余种135多个品种,年产量15万吨,借助哈南蔬菜批发市场销往省内外各地。

阿什河街自城大蒜复种秋白菜基地,以自城村为主辐射南城村、双城村;基地总面积1.1万亩。以种植大蒜秋白菜、贮存大蒜、蒜苔和窖储秋白菜为主业,年产蒜头1100万斤,蒜苔330万斤,贮存分别为990万斤、200万斤。年产秋白菜1.32亿斤,窖储1.122亿斤,出净菜7293万斤。年亩总效益可实现2,321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600元。 阿什河种植大蒜有800多年的历史,98年被评为“中国北方大蒜之乡”大蒜4月初播种,7月中旬收获,亩施农家肥5m3,硫酸钾复合肥30斤,选择优质四六瓣蒜种,不施用农药,全部采用无公害栽培技术进行田间管理。收获后编辫晒贮,分期销售,多销往当地及哈市。99年申请白城牌紫皮蒜包装销售,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复种秋白菜,在7月下旬播种,选择青帮绿叶耐窖储。

高产的品种,如北京新3号、91—1、91—12等新品种,起垄直播,出苗后,4片真叶时第一次间苗,6-8片真叶时定苗,加强田间管理,选用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病虫害,连座期亩追施化肥60-80斤,并添加30斤左右硫酸钾复合肥。

自城村窖储菜典型大户苏启金,1994年投资100万元,建起一座占地1100平方米的恒温库,年贮菜量达40万公斤,今年购买蒜苔30万公斤,贮存到元旦前后每斤可净增值1元/斤,去掉各项成本,可获纯利15万元。

阿什河街黄土岗屯是远近闻名的笤帚专业屯。有耕地5500亩,农户400家,1380人,人均耕地4亩。全屯家家扎笤帚,出现种的不扎,扎的不销,销的不“加”,分工协作,专业化生产的良好发展态势。年扎笤帚800万把,创产值1800万元,纯收入400余万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达3200元。黄土岗屯的笤帚不仅占据哈市较大的市场份额,而且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出口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创汇10万美元。同时还吸纳450名城市下岗职工和农村300名剩余劳动力从事此业,有效增加了下岗职工和农民收入,人均年增收1600元。

阿什河街东环村是:省内最早从事棚室蔬菜生产的村,也是供应阿城市及周边县市蔬菜市场的重要蔬菜基地。全村发展蔬菜生产有30余年,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有60余户,他们技术娴熟,管理经验丰富,科技意识强,并不断的引进各项新技术、新品种,带动周边村民发展棚室生产。2001年并村后棚室面积由2,300亩增加到2,800亩,并逐步建立了10余支蔬菜贩运队伍,上门收购村民自产的蔬菜。近几年逐步采用了先进的多层覆羔技术、提早延后、多茬次栽培技术、滴灌技术,使用C02气肥、生物肥和低毒低残留农药,逐步向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提高了蔬菜的品质和产量,增加了蔬菜的花色品种。全年生产各类果菜、叶菜1,960万公斤,产值1,568万元,实现人均收入2900元。

阿什河街城建村,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全村有耕地6,000亩,760户,2557人,其中,鲜族户占90%以上,700户。1998年赢得“中国大米之乡”称号,1999年被哈市命名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并注册“阿什河牌”高级免淘米,产品运销到;北京、广州、深圳等地。近几年在街村两级干部的帮助指导下,在种植大户的典型带动下,全村水田地都集中到80户种田能手手中,实现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他们不断引进大中棚育苗技术、水稻三超栽培等项新技术:引进五优—号、富士光、系选—号、东农9825、97-98、V7、V10、分蘖王等新品种20余个,采用无公害绿色食品水稻种植技术,开发绿稻种植,发展绿稻面积2000余亩,全部绿色稻米都在城建村精洁米加二工厂—进行深加工,精包装,加工出的大米色泽光亮、免陶洗,煮出的饭口感绵润,剩饭不回生,年产绿色八级米180万公斤,产值43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实现3200元。同时,另一部分农户凭借自身的一技之长到南韩、沿海等地出劳务,赚了钱之后,部分农产返回,在阿城、哈市从事商服、餐饮等二三产业,户均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并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1.家畜禽 本境历来以农业为主,粮菜兼种的生产格局。在40-50年代农田主要以牛、马、骡、驴等大牲畜为使役对象,纯属食用的大牲畜几乎没有,惟有在牲畜“退役”时杀掉,按户(人)均平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并贯彻一系列的富民政策。因此,畜牧业有了很大发展,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运输工具的改善,大量牲畜逐步由使役转为肉用。进入90年代,全乡畜牧业得到空前的发展,随着乳粉行业的起伏而发展。

2002年依托龙乳集团,扩大原有畜牧业的规模。借助阿城新出台的土地流转政策,给予有发展前途,科技意识强的养殖大户划拨土地、筹集资金。奶牛在原有410头的基础上,重点扶持10个大户,1个百头奶牛饲养场。以黄牛屠宰专业屯为基础,积极运作千头黄牛育肥场,在新城七组即刘雁窝棚屯的千头黄牛场已初具规模,在市规划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有五户农民建起了黄牛饲养场。

奶牛奶牛的发展是在90年代,因龙丹乳业的振兴,阿城乳粉行业发展较快。东环、双城、城乡等村每个村的养奶牛数量都超过百头,东环村姜显文个人饲养奶牛达到38头。

肉牛肉牛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是从1985年起步的,至今发展迅猛,屠宰专业户达

60多户,年屠宰量近万头,远销阿城、哈尔滨等地的各大市场、商场。同时参与倒牛、倒肉、贩牛皮、牛骨的人数超千人。城郊三组李万学是全省有名的养牛大王,每年向外贸部门提供2000头肥牛。

生猪生猪饲养一直受着市场制约,存栏数比较稳定,全乡在1。5万头左右。

蛋鸡蛋鸡生产一直是全乡优势项目,仅新城村就有养鸡专业户50多户,户场1500只,全乡蛋鸡饲养量达20万只。

近几年随着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养殖业也逐步趋向新、特、名、优项目发展,发展特色牧业。东环村二组刘禄饲养芬兰纯种蓝狐1200只,年出栏1000只。和平村二组姚运涛饲养阿什河白兔3000只,年出栏3万只。

其它养殖项目数量不大,不成规模。

2.养鱼

阿什河现有养鱼水面650亩,大小鱼池34个(其中越冬池12个),放养成鱼19万尾,共有渔场9处,渔场管理人员32人。

乡水产站每年举办一次养鱼技术培训班,经常深入基层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养鱼技术指导,开展鱼疫防治和鱼政管理等工作。

近几年来,在乡水产站的指导下,大力发展旅游垂钓业,初步形成了垂钓、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新格局。积极发展名特优产品,引进蓬德鲫鱼新品种,采取驯化养鱼,面积达20多亩。

周边派出所

阿城分局阿什河派出所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金都
营业时间:00:00-24:0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金都

周边行政区划

阿城区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

周边景区,

阿什河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

周边乡镇

阿什河街道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

周边村庄

阿什河养鱼池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