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翎镇

刁翎镇 刁翎 刁翎镇简介 刁翎镇镇名由来 刁翎镇地理环境 刁翎镇历史沿革


刁翎镇位于 县城北偏西69公里处,东经129°59′,北纬45°46′。镇区四至北与依兰县接壤,东北、东接 勃利县,南依建堂乡,西与三道通镇相连。刁翎镇总面积675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积337544.7亩。刁翎镇 (6张) 刁翎镇位于县城北偏西69公里处,东经129°59′,北纬45°48′。镇区北与依兰县接壤,东接勃利县,南依建堂乡,西与三道通镇相连,总面积675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积337544.7亩。大部分处于低山区,小部分处于河谷川地平原区。境内群山环抱,河流纵横。林依公路贯穿刁翎全境,西南端与三道通镇、建堂乡交界处的小锅盔山海拔886米,是全镇最高点。乌斯浑河从镇区中部纵贯全境,沿途接纳源发河、湖里信子沟河、马蹄沟河等大小支流后,在镇区北端东岗子村西注入牡丹江。在乌斯浑河两岸河谷冲积平原上分布着千顷良田,这里土质肥沃,气候适宜,...

详情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刁翎镇介绍

刁翎镇位于 县城北偏西69公里处,东经129°59′,北纬45°46′。镇区四至北与依兰县接壤,东北、东接 勃利县,南依建堂乡,西与三道通镇相连。刁翎镇总面积675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积337544.7亩。

刁翎镇 (6张) 刁翎镇位于县城北偏西69公里处,东经129°59′,北纬45°48′。镇区北与依兰县接壤,东接勃利县,南依建堂乡,西与三道通镇相连,总面积675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积337544.7亩。大部分处于低山区,小部分处于河谷川地平原区。境内群山环抱,河流纵横。林依公路贯穿刁翎全境,西南端与三道通镇、建堂乡交界处的小锅盔山海拔886米,是全镇最高点。乌斯浑河从镇区中部纵贯全境,沿途接纳源发河、湖里信子沟河、马蹄沟河等大小支流后,在镇区北端东岗子村西注入牡丹江。在乌斯浑河两岸河谷冲积平原上分布着千顷良田,这里土质肥沃,气候适宜,使该镇素享“鱼米之乡”的美称。


  刁翎镇政府驻地保安村位于镇域中心,行政区划设26个行政村。在农业气候区划中,刁翎镇属牡丹江沿岸温和湿润易发生洪涝气候区。土质以暗棕壤、沼泽土和草甸土为主,黑土层厚30厘米以上,肥力较高。高于或等于10度年活动积温2500至2600度,80%积温保证率2300度;年日照2600小时;年降水量540—570毫米;无霜期125—135天,初霜日平均在9月中旬末到下旬出现;生长期130—140天。刁翎镇是林口县重点产粮区和经济作物区,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等,经济作物有烤烟、西香瓜、花生、红小豆、蔬菜等,此外,还有木耳、蘑菇、药材、山野菜等土特产。镇域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312444.9亩,森林覆盖率50.4%;林口林业局在此设有刁翎经营所、东升林场、先锋林场,从事林业经营。

刁翎镇是国家划定的一类革命老区,是著名八女抗日英烈浴血奋战和壮烈牺牲的地方,“八女投江”殉难地1999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地,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刁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党委政府一班人认真践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化改革、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劳动力转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扩大招商引资,强力打造八女投江红色旅游区,有力地推动了小城镇建设步伐,“四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广大居民安居乐业,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

一说“刁翎(雕翎)”是满语音译,汉译为“未开垦之地”的意思。一说刁翎为汉语。传说很早以前,在小锅盔山附近,有一巨雕叼着一只绚丽多彩的羽翎在空中翱翔,飞至此处两村之间时吐掉羽翎,长鸣一声,凌空而去。后来人们就将前面的村子称为前刁翎(今建堂),后边的村子称为后刁翎,简称刁翎。刁翎一称最早出现于清末,写作雕翎,后简写成刁翎。1910-1911年(清宣统二至三年),已经用作依兰府属下的区名,称刁翎区。民国时期,1927年刁翎区称依兰县五区,刁翎改称兴隆镇。沦陷时期(指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设兴隆村,村公所驻兴隆镇。刁翎一称成为地域名称泛指今北四乡镇(刁翎镇、建堂乡、三道通镇、莲花镇)广大地区。解放后(指1945年9月3日),1947年,此地区单独设县称刁翎县,县政府驻刁翎村;下辖刁翎区称一区、城关区。1949年,刁翎县撤消,所属地域并入林口县。刁翎区改称林口县第八区,后又改称刁翎区,1956年撤区划乡,称刁翎乡。1958年,建立刁翎人民公社。1984年5月3日,改建为刁翎镇人民政府。地名刁翎镇,简称刁翎。2001年3月,撤消原林口县双丰乡,其所属15个行政村并入刁翎镇。组建新的刁翎镇。

该镇大部分处于低山区,小部分处于河谷川地平原区。境内群山环抱,河流纵横。西南端与三道通镇、建堂乡交界处的小锅盔山海拔886米,是全镇最高点。乌斯浑河从镇区中部纵贯全境,沿途接纳源发河、湖里信子沟河、马蹄沟河等大小支流后,在镇区北端东岗子村西注入牡丹江。在乌斯浑河两岸河谷冲积平原上分布着千顷良田,这里土质肥沃,气候适宜,使该镇素享“鱼米之乡”美称。林依公路贯穿刁翎全境。

以考古发现情况看,今刁翎镇域在金代以前就有人居住生活。今镇区北部东岗子村西有一处古城遗址,称乌斯浑河口古城(旧称小城子)。该城北临牡丹江,东濒乌斯浑河,地理位置非常险要,水陆交通方便,是古代民族生息的理想环境。此城筑于金代,并为后代所沿用,出土有生产、生活用具和崇祯元宝、乾隆通宝等古钱币。清代为乌斯浑河卡伦城,是重要的军事城堡,1863年(清同治二年),葛成隆率黑背金矿工人起义军曾攻克该城。1875年(清光绪元年),设立宁古塔至三姓的牡丹江沿岸驿道骑邮。小城子为乌斯浑河口驿站,驻有哨长1人,驿兵15人,下辖莲花泡(今莲花镇莲花泡村)和小巴彦苏苏(今三道通镇江东村)两个驿站。清末,由于黑背金矿区(今刁翎镇)黄金开采业兴起,刁翎地区居民增多。沦陷时期,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兴隆镇。1933-1935年,日伪军在此地区连年归屯,成立集团部落,实行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残酷地屠杀中国人民,制造“无人区”。伪满政权在刁翎大量驻军,设立警察署,镇压抗日爱国军民。在今刁翎小学井沿东、油米厂(原刁翎西门外)、得胜村、治安村、样子沟村等地均设有日军兵营;在今刁翎小学井沿西设有日军电台,在原兴隆镇南门东侧,建有飞机场。在今黑背村驻有日本守备队和警察武装数百人。此外在今东岗子村等地还有伪满森林警察队和伪军营驻扎。伪满政权除了将刁翎作为一个军事重镇,强化法西斯统治外,还大肆掠夺刁翎区的黄金资源。1935年日本人建立采金株式会社驻兴隆镇矿业所,在黑背建立分所,共管理采金工人5000人,强化采金,实行掠夺式开采。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兴隆镇人民奋起反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抗日救国会,许多人家全家上山抗日,参加东北抗日联军,所谓全屯“通匪”的情况成为刁翎地区的普遍现象。工商界、社会上知名人士也都有爱国赤心,他们同情抗日军民,以秘密形式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经常给抗联队伍送粮食和衣服等大量物资,传递军事情报。

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在刁翎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领导广大军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当时,四河子(今四合)、半方地、东沟、三家子、徐家屯、战家子等村屯都是抗联队伍经常宿营的村落。今小锅盔山、东升林场等地曾有抗日联军密营。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军长李延禄曾与三军一师一团及其他抗日部队联合攻克南刁翎(今得胜),大震抗日军威。抗日联军在刁翎地区与敌人进行大小激战百余次。著名的“八女投江”英雄事迹就发生在三家子村东北的乌斯浑河畔。“八女”中胡秀芝、郭桂琴、黄桂清和王惠民都是兴隆镇人。兴隆镇人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积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刁翎地区是剿匪斗争重点地区之一。中共领导的合江军区部队和三五九旅部队在刁翎人民密切配合下,1946年2-10月,先后三次围剿刁翎地区国民党土匪武装,歼灭数千匪兵。取得剿匪斗争胜利后,土改工作团和武装部队进驻刁翎镇开展建党建政工作。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进行反奸反霸斗争,使广大人民当家作主人。

1947年1月1日,根据战争形势发展需要,东北人民解放军一度准备撤出哈尔滨、佳木斯,上山打游击,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为此中共合江省委在刁翎地区设县,作为后方根据地,县城设在刁翎村。县政府相继设立秘书室、公安局、民政科、农业科、财粮科、教育科等工作机构。1948年东北人民解放军连连取得重大胜利,解放区不断扩大。为便于解放区的行政管理,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将小县重新合并为大县。1949年1月6日,根据东北行政委员会命令,刁翎县撤消,所属区域并入林口县。

周边行政单位

民权县妇幼联合会留守儿童关爱之家 地址:牡丹江市林口县X080林口县刁翎镇人民政府北侧
牡丹江市林口县X080林口县刁翎镇人民政府北侧

周边政府机关

林口县刁翎镇政府永安村委会 地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刁翎镇政府永安村委会(080县道)

周边乡镇

刁翎镇 地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

周边村庄

刁翎镇双丰村 地址:牡丹江市林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