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哈镇

伊拉哈镇 伊拉哈镇镇情概况 伊拉哈镇历史沿革 伊拉哈镇自然资源 伊拉哈镇农业状况 伊拉哈镇旅游资源 伊拉哈镇城镇建设


伊拉哈镇位于黑龙江省 嫩江市西南部,是一个交通便利,经济活跃的农村集镇。镇党委2001年被省委命名为“六好乡镇党委”,200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试点镇。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乡镇标兵。伊拉哈镇位于黑龙江省 嫩江市南部,南临讷河市。地处嫩江中游强起伏台地区。镇府驻兴隆村(富嫩铁路 伊拉哈站坐落于该村),北距县城39公里。辖27个行政村、31个自然屯。黑龙江省鹤山、跃进、尖山、荣军4农场设此,另有外驻农副业生产基地2处。行政区划总面积214.75平方千米(2017年)。镇辖26314人(2017年),其中劳动力6889人。经济以农业为主,系小麦,大豆主产区。1985年,实际播种209432亩,其中麦豆占73.3%;粮豆总产23398吨,交售粮豆13710吨,商品率58.6%;总收入186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占62.7%、工副...

详情

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县伊拉哈镇所有镇中心区

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县伊拉哈镇介绍

伊拉哈镇位于黑龙江省 嫩江市西南部,是一个交通便利,经济活跃的农村集镇。镇党委2001年被省委命名为“六好乡镇党委”,200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试点镇。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乡镇标兵。

伊拉哈镇位于黑龙江省 嫩江市南部,南临讷河市。地处嫩江中游强起伏台地区。

镇府驻兴隆村(富嫩铁路 伊拉哈站坐落于该村),北距县城39公里。辖27个行政村、31个自然屯。黑龙江省鹤山、跃进、尖山、荣军4农场设此,另有外驻农副业生产基地2处。行政区划总面积214.75平方千米(2017年)。镇辖26314人(2017年),其中劳动力6889人。经济以农业为主,系小麦,大豆主产区。1985年,实际播种209432亩,其中麦豆占73.3%;粮豆总产23398吨,交售粮豆13710吨,商品率58.6%;总收入186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占62.7%、工副业收入占37.3%。富嫩铁路、齐黑公路纵贯本镇中部,乡村道路自成网络。治所为全县南部物资集散地之一。

伊拉哈,亦称“伊拉喀”,黑龙江将军建立齐齐哈尔城至黑龙城驿道,设置“伊拉喀站”。清末,1909年(清宣统元年),嫩江府于此设置第二区。中华民国成立后,隶属嫩南乡,1929年改隶第二乡。东北沦陷后期,1939年改设伊拉哈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3月,设置第三区。1955年5月,改为伊拉哈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伊拉哈、古城、永发3个乡。1958年3月,将永发、古城二乡合并为伊拉哈乡,原伊拉哈乡改为双山乡。同年9月,将伊拉哈、双山二乡合并改建钢铁人民公社;11月,与国营九三荣军农场合并成立九三人民公社。1959年1月,“场社分开”,恢复伊拉哈公社。1967年1月,将伊拉哈公社更名为东方红公社。1980年1月,恢复伊拉哈公社名称。1984年3月,将双山等地划出,设置双山镇。同年5月,将伊拉哈公社改为伊拉哈乡。1985年4月,改为伊拉哈镇。

伊拉哈镇水肥草美,物产丰富,素有“绿色的净土”和“天然宝库”之美称。“草、水、苇、药”堪称黑龙江省四个之最。

草原面积最大:草质优良,营养丰富,畅销国外,宜牧草场可饲养大牲畜30万头(匹)。

水域面积最宽:嫩江流经境内146.7公里, 乌裕尔河、 双阳河呈无尾状散流境内,形成大小湖泊201个,水面达205万亩,占总幅员的22.1%,可养鱼水面140万亩,水产品产量每年都超万吨。

苇地面积最大:有苇地87万亩,占黑龙江省苇地面积的27%,年产商品苇在15万吨左右。中草药材品种最多。

储量最大:盛产防风、龙胆草等129种中草药材,总储量达1亿公斤。 石油、 天然气、地热等资源也十分丰富。

伊拉哈所处的位置在嫩江市南部,工业项目发展受到限制,全镇村民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种植业,增长增收比较缓慢。2005年伊拉哈镇按照优质、高产、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无公害农业,集中26户种植业大户与县农委签订种植合同,打消农民顾虑,引导农民建设了七个蔬菜、花卉、水果等基地,2005年就增收60余万元,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黎明村是伊拉哈镇响誉全县的奶牛专业村,全村养牛大户发展到32户,全村奶牛存栏960头,每天向完达山提供鲜奶十吨。每头奶牛可为每个养殖户增加收入四千多元。镇党委依托这个优势,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打造绿色品牌。

伊拉哈镇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提高科技素质为保障,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型农业,扶持黎明村农民创建“养牛+沼气+经济作物”的“小庭院、大产业”模式,克服了资金短缺的困难,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在争取到国家投资的情况下,动员村民集资开发沼气项目,使人畜粪便变废为宝,搞起综合利用,使村里这些老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形成了“草—牛—沼—豆”循环型生态农业模式,即用草喂牛——牛粪变沼气、沼液、沼渣——沼气做饭——沼液沼渣喂猪或作大豆肥料。这种模式的推广,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促进了农民增收,据测算,用沼渣沼液喂猪,一年多出一栏,多收入500元;沼气代替煤、电,一年节支500元;用沼液沼渣育大豆,替代化肥和农药,大豆产量提高,质量上乘,销售价格高,加上省掉的农药化肥钱,一年平均每户受益1200元,几项相加村民每年净增收2000多元。这一项目既清洁了环境又开发了绿色能源,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优化有机结合。

伊拉哈镇大力引导村民充分利用 土地资源,在村庄周围、庭前屋后种植经济果木,使庭院经济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 三星村、 永发村过去村里曾被遗弃多年的1300多亩荒山荒坡,现已被栽满了经济松木林,不仅成为一个价值不断增加的天然宝库,而且树林纵横交错,防风固沙,调节着这两个村的农业小气候,使两个村的村民切身感受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巨大作用。现如今的伊拉哈不仅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牛专业镇”、“林果专业镇”,而且还以依山傍水、林木飘香、优美洁净的环境,成为嫩江南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伊拉哈辽金古城遗址位于伊拉哈镇红嫩村,清代称其为“平原古城”。分为内外2城,均呈正方形,占地面积367.5亩,朝向近似正南正北;内城实为外城的东南部,内城的东、南墙分别与外城的东墙南段、南墙东段相重合。外城每墙长495米,周长1980米。内城每墙长330米,周长1320米,四角均设角楼,每墙有3个“马面”突出墙外,南墙中部有一瓮门。古城遗址现已变成农田,内城墙残高1~2米不等,顶宽2~6米不等;外城门址不清,余皆为遗迹。城中发现春米石臼1个,淳化、祥符、元佑、崇宁铜钱9000余枚,平头式、分叉式、三棱式铁镞(即箭头)20余件,地面可散见大量陶器碎片。

确保农村整体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建设文明生态村镇,先做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的文明人。一是广泛宣传和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在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中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乱砍乱伐林木,不捕杀野生动物,不污染环境,因地制宜,开展丰富、生动、具有实效的创建活动。三是以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重点,大力开展学科学、用科学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四是制定由村民民主讨论形成的《村规民约》,以倡导移风易俗为重点,利用“红白理事会”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和生育观,革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五是完善文化设施。通过建设文体活动中心等措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全镇2006年累计筹资32万元建起了三处设有图书室、阅览室、电教室、棋牌室、宣传栏、篮球场、健身器材,即“七位一体”的文体活动中心,村民靠打牌、聊天消磨时光的少了,学习新技术、参加文体活动的多了,村民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六是深入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已有78%的农户达到了“十星级”标准,农民的生态意识、家园意识、现代文明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了人人争做勤劳、善学、文明、守法村民,家家争创“十星级”文明户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提高了居民的文明素质,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自觉意识,凝聚了全镇人民的精神力量,统一了全镇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

坚持生态环境建设先行

确保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按照建设文明生态村的要求,每年我们都以整治环境为重点,积极改变镇容村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抓了四项工程。一是道路整修建房工程。常言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我们党政班子成员进行多次研究,决定从治理脏乱差入手,以修路建房为重点,彻底改变村屯面貌,给农民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伊拉哈镇出台优惠政策,对于新建砖瓦房农户不仅减免相关建设费用,还给予适当补贴,激发农户建房积极性,每年全镇新建砖瓦房都在二百户以上,住房砖瓦化率已达70%。镇内144条村屯路已初步达标,每年的道路铺装率都达100%,古城村与附近公路的干道,主村道以及村民聚居地通往各家各户的串户公路2006年全部实现了白色硬化。二是户户通自来水工程。在县水务局的大力支持下,先后筹集5万多元资金,铺设6000多米自来水管道,使全镇80%以上的农户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三是绿化美化工程。对村里房前屋后和道路两侧进行统一绿化美化,年增路旁林2万余株,绿化率达到100%,成为嫩江县绿化工作最优乡镇。全镇各村均新建了垃圾站,配备了专职环卫员,对卫生实行规范管理。上述工程的实施,使全镇各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过去粪便到处堆,晴天苍蝇蚊子到处飞,雨天满街污水横流的脏乱差状况得到了彻底改变,生态环境是“水清洁、树成行、鲜花开在路两旁”,为村民营造了舒适、洁净的生产生活环境。

确保人民群众的创建主体地位

“打井、修路、盖学校,文明生态建设最重要。”这是挂在伊拉哈镇主要领导嘴边上的话,在工作中也对全镇的文明生态建设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在镇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每年筹资40余万元用于全镇各村的创建活动。特别可喜的是,广大农民群众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感召下,摒弃了“等靠要”的思想,真正把创建活动作为自己的事来办,本着“穷则穷建、富则富建,不能不建、建就建好”的原则,扎实开展了文明生态村镇建设。一是采取管理民主的办法,强化“一事一议”制度,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制定筹资筹劳的办法和数量。新太、五一、永发等村就是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筹集了充足的文明生态村建设资金,确保了本村文明生态村建设跨跃式发展;二是采取“党支部+协会”的办法,通过协会组织章程制定筹资筹劳的办法和数量。这几年黎明村就是通过奶牛协会筹集文明生态村建设资金,确保了全镇文明生态村建设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样采取了政府投入补贴、群众投资投劳、社会各方捐助等办法,广开筹资渠道,争取多方投入,为文明生态建设夯实了经济基础。

确保文明生态建设统筹规划,不断推进

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量力而行,合理确定创建目标任务和建设标准,逐步建设。2006年,我们根据全镇各村的自然状况和基础条件,将全镇划分为三个创建档次,针对实际提出了不同的创建要求,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农民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的热情,涌现了一些成效显著的示范村,如黎明村、新化村、古城村等,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实现了煮饭不冒烟,生态文明、农村人居环境、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党群、干群关系也更加亲密。

我们坚持典型示范,确保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分层次抓试点,及时总结经验、运用成功的典型的示范、引导和带动,不断扩大创建活动的覆盖面,巩固、发展创建成果。我们还加强督促检查指导,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帮助改进存在的问题。每年5月份镇党委对文明生态村镇建设工作进行大检查,深入到各村的巷道和农户家中,重点看死面死角,并将检查的情况予以全镇通报,对各村会战的进程、存在的问题需要整改的地方进行了如实通报,起到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2006年底,镇党委政府在全年工作总结中,对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进行了评比,文明生态村建设成效显著的新化、新丰等7个村给予了表彰奖励。

文明生态村镇建设的大发展、快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伊拉哈镇的文明程度,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加速了镇域经济的快速腾飞。一是人居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夏秋时节,村屯绿树成荫,鲜花盛开,道路平坦整洁,围墙整齐规范,住房宽敞明亮,人民安居乐业,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二是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突出文明生态村建设中的人本思想的最直接收获就是居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通过“十星级”文明户的评比和“改、塑、创”活动的开展,铲除了农村生活中的旧习、陋习和恶习,崇尚科学、追求现代、向往文明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涌现出了以农民诗人郑成美为代表的一大批农村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生力军。三是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实践证明,文明生态村建设好的村,农民的文化素质就高,村域经济就活跃,发展就快。新化村是省级文明村标兵,该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3800多元,比全镇人均收入的平均值高出1500元。

周边行政单位

嫩江市伊拉哈镇五一村退氩役刘军人事务站 地址: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市

周边

伊拉哈镇新化村彐役嵝蛛退军人服务站 地址: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市

嫩江市伊拉哈镇新骈绋太祓村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市

嫩江市伊拉哈镇丰新奴村蚤走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市

周边乡镇

伊拉哈镇 地址: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