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浦桥街道

打浦桥街道 打浦街道 打浦桥街道行政区划 打浦桥街道机构职能 打浦桥街道经济发展 打浦桥街道社会事业 打浦桥街道未来规划


打浦桥街道是上海市黄浦区下辖的街道,位于 上海市 黄浦区中南部。 位于黄浦区境西南部,因打浦路而得名。面积1.59平方公里,截止2007年底,地区常住人口 6.38万人,人口密度4.01万人/平方公里。下辖居民委员会18个。2010年人口59085人(2010年)。街道办事处设南塘浜路103号,邮政编码200023。1914年(民国三年)起,徐家汇路以北片划入法租界。1928年(民国十七年),徐家汇路以南片属沪南区。沦陷时期北片一度属第八区、第一区,南片属南市区、第七区。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12月属第六区(芦家湾区)。解放初,曾设第一、第二办事处。1953年2月为第四办事处。1956年3月分属鲁班路办事处、泰康路办事处、打浦路办事处。同年7月分属鲁班路办事处、泰康路办事处。1958年1月分属鲁班路办事处、打浦路办事处,同年12月合并。1960年4月改...

详情

上海市市辖区黄浦区打浦桥街道所有主城区

上海市市辖区黄浦区打浦桥街道介绍

打浦桥街道是上海市黄浦区下辖的街道,位于 上海市 黄浦区中南部。 位于黄浦区境西南部,因打浦路而得名。面积1.59平方公里,截止2007年底,地区常住人口 6.38万人,人口密度4.01万人/平方公里。下辖居民委员会18个。2010年人口59085人(2010年)。

街道办事处设南塘浜路103号,邮政编码200023。

1914年(民国三年)起,徐家汇路以北片划入法租界。1928年(民国十七年),徐家汇路以南片属沪南区。沦陷时期北片一度属第八区、第一区,南片属南市区、第七区。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12月属第六区(芦家湾区)。解放初,曾设第一、第二办事处。1953年2月为第四办事处。1956年3月分属鲁班路办事处、泰康路办事处、打浦路办事处。同年7月分属鲁班路办事处、泰康路办事处。1958年1月分属鲁班路办事处、打浦路办事处,同年12月合并。1960年4月改为鲁班打浦街道办事处,6月更今名。

街道四至:东起肇周路、制造局路与老西门街道、半淞园路街道交界,西至瑞金南路、肇嘉浜路、陕西南路与徐汇区接壤,南靠斜土路与五里桥街道为邻,北沿建国东路、建国中路、建国西路与淮海中路街道、瑞金二路街道相依。面积1.59平方公里。辖肇东、建中、锦海、大同、南塘、银杏、汇龙、蒙西、泰康、建一、建三、建五、徐一、徐二、丽一、丽二、局后17个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设南塘浜路103号,邮政编码200023。

打浦桥街道

1、根据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和实施本街道行政管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作计划。

2、对辖区内社会发展、城区管理、 社会保障、社会治安、 社区经济、 社区服务等工作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的管理职能。

3、组织、指导和协调社区组织、社区单位和居民群众共同参与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的工作和活动。

4、协助区有关职能部门完成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目标和任务。

5、指导和帮助居民委员会工作,培育和提升社区自治功能,积极推进社区建设。

6、承办区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解放前夕,地区内有工厂16家。1993年有58家。其中1000人以上或历史悠久、社会影响较大的有太平洋织造厂、中国铅笔二厂、上海胶鞋七厂、光华漂染厂、织袜九厂等。1958年建立街道经济,至1993年共有经济实体47家,从业人员1463人,

年产值5666.69万元,创利200万元,上缴税收144万元。

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环境改造和建设。50年代起,填肇嘉浜,辟筑林荫大道,逐步改造棚户区。至1993年,共新建多层和高层住宅楼113幢,有商业网点43家,农贸市场1处。区规划的打浦桥地区,徐家汇路拓宽工程、日晖港填浜筑路工程相继启动,大型的建设项目已启动的有海华花园、海兴广场等20多项,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进一步带动地区全面改造和建设,打造为交通便捷、环境幽雅的新型商住小区。 至2011年底,建成商品房住宅小区43个,总建筑面积166.99万平方米,占辖区总建设建筑面积的73.51%,住宅成套率达95%以上。辖区二级以下旧里建筑面积仅为28978平方米,已成为以中高档住宅为主体的商住型社区。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区改造实施,工厂大量外迁、改制、转型。至2011年辖区内已无生产工厂,代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业态。其中有:中国农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10余家金融证券机构的金融服务业;500余家企业机构入驻辖区内商务楼宇所形成的商贸服务业;顺风、和记、新开元等百余家特色餐饮企业形成的餐饮服务业。汇集了1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家文化艺术企业形成的AAA级旅游景区“田子坊”文化创意园区和日月光广场,构成了打浦社区新的经济特色。2011年街道完成地级税收3.5亿元人民币。

打浦桥地区人口老龄化较突出,据有关资料显示 ,60岁以上人口5735人,占总人口14.5%,其中社会孤老或无子女共居的单身老人190人。街道有专业服务队75支,队员269人;志愿服务队75支,队员3835人。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菜上门,理发、洗澡、接送就诊、打扫卫生、婚姻介绍、丧事服务等。街道社区教育、医疗、文体、福利等设施齐全,建有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文化活动、社区卫生服务、社区行政事务受理四大中心和托老所、残疾人康复理疗站。街道敬老院住有老人35人。

1991~1993年,地区社区服务工作先后被评为市精神文明百件实事之一、为民办实事立功竞赛优秀集体。


  打浦桥,本肇嘉浜上一座古桥,位今徐家汇路、瑞金二路口,首见于清同治《上海县志》,初为木桥,1920年代改建为水泥桥,1946年填没日晖港时拆。1950年代中叶起,先后以打浦路、打浦与打浦桥为街道名。1914年起,辖区今徐家汇路以北部分(简称北片)被强划入法租界,以南部分(简称南片)为华界。

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日晖里4号曾为现代著名剧作家田汉住所,20年代革命文艺团体南国社即设于此。新新里315号,是中共党员素鸿钧秘密电台旧址。

辖区内有AAA级旅游景区“ 田子坊”。 “田子坊”坐落于泰康路,小工厂、小作坊、石库门民居集聚,具有浓厚的海派特色市井文化,2000年起利用旧厂房和石库门民居,引入国内著名的油画家 陈逸飞、书法家王家俊等知名人士以及美国、丹麦、巴西等13个国家的文化艺术家。经过10多年的建设发展,形成古今文化结合,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园区。

打浦桥地区历史上有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法政学院等设于打浦桥地区。1993年有上海教育学院(南部)、区重点中学—— 卢湾中学,还有职业学校1所,小学8所,幼儿园和托儿所12所。文化科技体育卫生单位有上海科技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丝绸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毛麻研究所、上海皮革研究所、上海自行车公司研究所、上海市政工程局职工医院和区体育场等。街道设有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和玩具图书馆。

九五期间,打浦桥地区投资社会事业4亿多元,新建了卢湾体育馆、卢湾网球馆、文化馆和工人俱乐部,改建了卢湾高级中学、李惠利中学、海华小学和瑞金医院分院,竣工面积约8万平方米,业已成为我区的体育、文化活动中心和教育重点地区之一。第八届全运会篮球等重要赛事就在这里举行。

至2007年底,打浦桥地区商业商务面积达47万平方米,占全区的22.3%,已建成金玉兰广场.广发大厦.华仑大厦.宝鼎大厦.海兴广场.园林大厦等26幢商务楼宇,面积47万平方米,占全区商务楼宇面积25.5%。商业网点面积14万平方米,占全区商业网点面积14.1%。打浦桥地区地方级企业税收从无到有,有了飞速的发展,

2007年打浦桥街道引进企业实现地级税收2.08亿元,同比增长64%。另据不完全统计,该地区商务楼宇入驻企业机构达900余户。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10多家金融证券机构聚集在徐家汇路沿线。川国演义、丰收日、天天渔港、和记、避风塘等48家特色餐饮企业入驻其中。十年来相继建成了海华花园、海丽华园、天天花园、大同花园、复兴佳苑、汇龙新城等24幢现代化高层住宅,面积达113万平方米,占全区高层住宅的44.6%,成为我区高品质住宅楼最集中的地区。

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窗口,1997年5月兴建全市第一个市民求助中心,24小时为社区民居排忧解难,已接待市民求助8万多次,据不定期的抽样调查,答复率和群众满意率均为100%,解决率为98.5%。

总体目标:以人为本,依托土地资源开发,2001年至2010年,将以旧里改造和工厂搬迁为主,力争完成地区内70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推动商业商务楼宇和住宅建设的形成和功能开发,完善商业商务、休闲服务和现代居住三大功能,发挥承北启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具体有两大目标:

一是建设区域性商业中心。到2010年,地区商业网点28万平方米,拥有2-3个经营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商场或购物休闲中心,具备购物功能、休闲功能、餐饮功能、娱乐功能、服务功能、旅游功能、商务功能等综合功能的商业中心。实施灯光工程,十五期间率先完成徐家汇路沿线的灯光建设。

二是建设现代化的居住园区。到2010年,人均居住面积达19平方米,住宅成套率100%;新增园林绿地面积1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18.2%,社区教育.医疗.文体.福利等设施配套齐全,居住条件达到现代化水平。建设社区邻里中心,完善社区服务配套,发展居家养老、家政服务、家庭医疗及社区健康、娱乐等服务。加强信息化建设,实施光纤宽带网进楼工程和光纤宽带进社区.进户工程,形成智能化大楼和智能化小区。

周边乡镇

打浦桥街道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
上海市黄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