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桥镇

花桥镇 花桥镇建制沿革 花桥镇行政区划 花桥镇地理环境 花桥镇人口 花桥镇经济 花桥镇交通 花桥镇社会事业 花桥镇历史文化 花桥镇著名人物 花桥镇获得荣誉


花桥镇是 江苏省 苏州市 昆山市辖镇,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昆山市东部,地处苏沪交界处,东邻 上海市 嘉定区 安亭镇,有“江苏东大门,苏沪大陆桥”之称。 全镇行政区域面积50.09平方千米(2017年),辖19个社区、9个村,在实际行政管理中呈“南北分治”格局:南部为 花桥经济开发区,与花桥镇实行“区镇合一”体制,辖15个社区、3个村,面积50.09平方公里,人口128038人(2017年);北部蓬朗地区的6个社区、6个村由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镇人民政府驻花溪社区花溪路358号。花桥镇是典型的 江南水乡,经济结构长期以农业为主,主产 水稻、 三麦和 油菜。改革开放后,第二产业崛起。2006年设立 花桥经济开发区和 花桥国际商务城后,依托紧邻上海的地缘优势, 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 2017年,花桥经济开发区实现 地区生产总值265亿元,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8亿元, 人均...

详情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花桥镇所有乡中心区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花桥镇介绍

花桥镇是 江苏省 苏州市 昆山市辖镇,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昆山市东部,地处苏沪交界处,东邻 上海市 嘉定区 安亭镇,有“江苏东大门,苏沪大陆桥”之称。 全镇行政区域面积50.09平方千米(2017年),辖19个社区、9个村,在实际行政管理中呈“南北分治”格局:南部为 花桥经济开发区,与花桥镇实行“区镇合一”体制,辖15个社区、3个村,面积50.09平方公里,人口128038人(2017年);北部蓬朗地区的6个社区、6个村由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镇人民政府驻花溪社区花溪路358号。

花桥镇是典型的 江南水乡,经济结构长期以农业为主,主产 水稻、 三麦和 油菜。改革开放后,第二产业崛起。2006年设立 花桥经济开发区和 花桥国际商务城后,依托紧邻上海的地缘优势, 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 2017年,花桥经济开发区实现 地区生产总值265亿元,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8亿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41460元, 在全国 百强镇中排名第14位。

花桥镇交通发达便捷,312国道、沪宁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 京沪铁路、 沪宁城际铁路、 京沪高速铁路、 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穿境而过。花桥镇先后获得全国环境优美镇 、国家卫生镇 等荣誉称号,花桥国际商务城先后获得“中国10大最佳服务外包园区” 、“服务外包认证国家示范区” 等荣誉称号。2018年10月9日,花桥镇入选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前100名。 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县城(乡镇)。

2019年10月8日,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排名第12名。

夏商时期,今花桥境域属扬州。

春秋时期,属 吴国娄邑。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境域属越国。战国中期, 楚威王(公元前339~前329年)灭越,为楚地。

秦代,属 会稽郡 娄县。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属 荆国娄县。高祖十一年,荆国除,娄县属会稽郡。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立吴国治荆国旧地,娄县属之。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吴国废,立江都国治吴国旧地,娄县属江都国。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江都国废,娄县属会稽郡。

新莽 始建国年间(公元9—13年),娄县更名娄治,属会稽郡。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复名娄县,仍属会稽郡。永建四年(129年),分会稽郡置 吴郡,娄县属吴郡。

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分娄县置 信义县,属 信义郡。大同初年(535—536年),分信义县置 昆山县,今花桥境域始属昆山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撤昆山县;开皇十八年(598年),复置昆山县,属苏州。

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昆山县划为九乡二十四保,今花桥境域属永安乡。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昆山县置新阳县,两县同城分治,今花桥境域仍属昆山县永安乡。清代中期,黄渡某营盘兵丁来此张贴告示,此地尚未命名,兵丁遂在今三角街市河段一座跨越南北的木桥处询问百姓,得知木桥周围群众大都姓花,故名花家桥。宣统元年(1909年),推行地方自治,今花桥镇境域分属安亭乡、菉葭浜乡和蓬阆乡。

民国元年(1912年)昆山县、新阳县合并为昆山县,今花桥境域属昆山县。

民国十八年(1929年),江苏省调整县以下行政区划,昆山县划分为10个区,329个乡、39个镇。原安亭乡、菉葭浜乡合并为第三区,辖5镇37乡,其中今花桥镇境域大体包含花家桥镇、安亭镇、徐公桥镇、天福庵镇、逢善乡、金城乡等乡镇。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6月,昆山县调整划分为8个区,41个乡、24个镇。第三区亦称自治实验区,辖花家桥镇、菉葭浜镇、天福庵镇、安亭镇、徐公桥乡、金城乡等4镇4乡。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昆山县调整划分为11个区、72个乡镇,其中花桥镇、金城乡划为第七区,天福庵镇属第五区,徐公桥乡属第九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昆山县改划为8个区、64个乡镇,原第七区和第九区合并为新的第三区,辖花家桥镇、天福庵镇、菉葭浜镇、安亭镇、徐公桥乡、金城乡等4镇4乡。同年12月,第三区改称菉葭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2月,昆山县改划为1个区,26个乡、1个镇。其中在今花桥镇范围内,原花家桥镇、金城乡合并成立花溪乡,原天福庵镇、安亭镇、泗桥乡、徐公桥合并成立安亭乡。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县下设督导区,花溪乡、安亭乡隶属县第三督导区。5月,花溪、安亭解放。7月,区、乡建立人民政权,其中花溪乡、安亭乡属蓬阆区。11月,蓬阆区划出菉葭、花溪、安亭3个乡,新建菉葭区,辖菉葭、花溪、安亭3个乡,今花桥镇境域分属花溪乡、安亭乡。

1950年1月,划设小乡镇,花溪乡、安亭乡划为金城乡、花溪乡、鸡鸣乡、天福乡、公桥乡、新安乡6个乡,属菉葭区。

1956年3月,菉葭区、蓬阆区合并为菉葭区,辖花溪乡、公桥乡等8个乡镇;8—12月撤区并乡,撤销菉葭区,原花溪乡、公桥乡合并设立花桥乡。

1958年,撤销花桥乡,成立花桥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

1983年6月,政社分设,花桥人民公社改为花桥乡。

1986年12月,撤销花桥乡,设立花桥镇,以原花桥乡行政区域为花桥镇行政区域。

1989年9月,撤销昆山县,设立县级 昆山市,花桥镇属昆山市。

2003年12月,撤销花桥镇、 蓬朗镇,合并设立新的花桥镇,以原花桥镇、蓬朗镇的行政区域为新花桥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花桥集镇;原蓬朗镇行政区域内的各项工作委托 昆山经济开发区管理。

2006年8月,成立省级 花桥经济开发区;9月,实行“区镇合一”体制。

1958年8月,花桥人民公社成立时辖10个大队;10月,因提倡军事化,10个大队改为10个营,营下设连,连下设排。

1959年5月,10个营改设为27个农业大队、1个渔业大队和1个副业大队。

1961年,祁巷大队分划出上岸大队。

1962年3月,调整人民公社规模,星浜大队分划出星生大队。花桥人民公社辖32个生产大队,其中农业大队29个,渔业和副业大队3个。

1966年,星建、星福2个大队合并为建福大队,全公社有28个农业大队,1个渔业大队。

1982年1月,杨家大队更名为聚扬大队,光辉大队更名为三巷大队,星龙大队更名为曹村泾大队,星庄大队更名为新胡大队,星乐大队更名为新庙大队,黎明大队更名为蓬善大队,星光大队更名为鲍泾大队,星生大队更名为珠翠大队,星联大队更名为芦浦大队,光明大队更名为古巷大队,新农大队更名为曹安大队,新丰大队更名为新浦大队。时花桥公社境内有3个自然镇,29个生产大队,221个自然村。

1983年6月,花桥乡成立,29个生产大队改为29个行政村,有生产队271个。

1984年,全乡271个生产队改为271个村民小组。

1986年12月花桥镇成立时,辖上岸、祁巷、陶家、陆巷、东泾、薛家、赵家、聚杨、周泾、石头、三巷、利生、顺杨、蓬善、珠翠、鲍泾、曹村泾、新胡、新庙、建福、星浜、古巷、姚南、芦浦、公桥、曹安、新东、新浦、水产等29个行政村、1个社区。计275个村民小组,3个居民小组。

2000年11月,徐公桥村并入新浦村,珠翠村并入星浜村,石头村并入周泾村,聚杨村并入上岸村,鲍泾村并入蓬善村,新庙村和曹村泾村并入建福村(后更名为天福村)。

2001年8月,陆巷村、陶家村合并,成立金城村;祁巷村并入东泾村;薛家村、赵家村合并,成立集善村;顺杨村、利生村、水产村合并,成立顺杨村;芦浦村、三巷村合并,成立巷浦村;古巷村、姚南村合并,成立古南村。

2003年5月,撤销曹安村,设立新安社区;撤销新东村,设立横漕社区;撤销新浦村,设立徐公桥社区。6月,设立曹安街道,辖新安社区、横漕社区和徐公桥社区。2006年成立花桥经济开发区后,曹安街道自然消亡。

2006年6月,设立花溪社区、花安社区。此时花桥镇辖新安、横漕、徐公桥、花溪、花安、花桥6个社区,上岸、东泾、金城、集善、顺杨、古南、蓬善、天福、新胡、星浜10个行政村,139个自然村。

2007年2月,设立 花桥街道、曹安街道,街道办事处为花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派出机构,副科级建制。花桥街道辖花溪社区、花安社区和花桥社区,曹安街道辖新安社区、横漕社区和徐公桥社区。

2008年4月,设立蓬莱社区,隶属蓬朗街道,由昆山开发区代管。

2009年2月,设立蓬苑社区,隶属蓬朗街道,由昆山开发区代管。

截至2016年,花桥镇共辖21个社区、9个村。其中花桥镇实际管辖镇域南部花桥经济开发区的15个社区、3个村,北部蓬朗区域的6个社区、6个村由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

花桥镇位于江苏省东南端,昆山市东部,昆(山)嘉(定)青(浦)三县结合部,有“江苏东大门”之称。东与太仓市 城厢镇、上海市嘉定区 安亭镇接壤,南与上海市青浦区 白鹤镇、 赵屯镇交界,西与 玉山镇、 陆家镇相连,北与 周市镇、太仓市 城厢镇毗邻。辖区东西最大直线距离5.4公里,南北最大直线距离8.2公里,地跨东经121°02′26″—121°09′42″,北纬31°16′04″—31°21′21″,总面积50.09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花桥集镇花溪路,西北距昆山市人民政府13.5公里。 花桥镇

花桥镇境域系华东陆台范围 江南古陆地带,古时受黄浦江回潮影响,泥沙逐渐沉积,成土母质为河湖相沉积,局部地区兼有江海沉积,地下7—140米深度之内均为 第四纪疏松 堆积物所覆盖,成陆年代约在距今5000—6000年之前。

花桥镇是昆山市 软土分布相对最发育的部位,软土以淤泥质粉质粘土和淤泥质粘土为主要土层,区内以第四纪全新世冲—湖积、湖沼积沉积为主。 地层分布由上至下主要为 填土、 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夹粉土、粉质粘土、砂土、粉质粘土等夹层的形式。软土的总体特点是埋藏浅、沉积时代较新、孔隙比和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透水性弱、抗剪强度低、灵敏度高、易触变,在增加地面荷载的情况下易产生地面形变灾害。

花桥镇地处 长江三角洲太湖水网冲积平原,属吴淞江半高田地区,地势南高北低,自然坡度较小,地面平均海拔3.6米( 基准面∶ 吴淞零点),境内99.4%的耕地海拔在3.2米以上。

花桥镇属北亚热带南缘,是东南亚季风盛行地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全年降水集中于4、5、6、9月,分春雨、梅雨、秋雨三个时段。冬季风以西北、偏北风为主,夏季多东南、偏南风,台风平均10年8遇。20世纪90年代后气候变暖,境内霜、雪量逐渐减少。灾害性天气有 台风、 暴雨、 干旱、 冰雹、 霜冻等。

花桥镇境内土壤起源类型基本为沼泽草甸土类型,经过人类长期的垦种、灌溉、施肥的利用影响下,逐步形成现今的 水稻土。据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测定,境内土壤分为2个土类( 水稻土类、 潮土土类)、2个亚类(潴育型水稻土、 灰潮土)、4个土属(黄泥土、黄松土、园田灰潮土、堆叠灰潮土)、11个土种(黄泥土、粉沙心黄泥土、粉沙底黄泥土、乌泥底黄泥土、铁屑底黄泥土、小粉底黄泥土、黄松土、菜园土、园林土、旱地黄土、堆叠土)。土壤组合以黄泥土、粉沙心黄泥土、粉沙底黄泥土为主,局部镶嵌有乌泥底黄泥土、铁屑底黄泥土、黄松土等。旱地为黄土、菜园土、园林土、堆叠土。

地表水

花桥镇为江南水乡,河浜纵横,塘池密布。1994年,境内河、浜、溇、塘、池情况如下:

主要过境河道有 吴淞江、鸡鸣塘、顾浦、西泗泾、虬江河、徐公河、漕塘河、马泾河、 大瓦浦、薛家泾、横塘河、潘正浦、蒋浦、小瓦浦等14条,总长68.2公里。

境内河道有旱泾河、横竖港、周浦、千河泾、茅巷河、支昌塘、前泾、陆巷泾、新庄河、夏泉泾、罗家江、斜望泾、三凌江等13条河流,总长30.56公里。

村级水系有河、浜、溇、塘、池有282条,总长293.28公里。

从1995年到2006年底,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河道被填平,水系生态发生了变化。过境河道中,鸡鸣塘、大瓦浦在顺杨村因筑路被填1.8公里,其余无变化;境内河道中,蓬善村的斜望泾填没1.2公里,夏泉泾填没约1公里、罗家江填没2.5公里,其余无变化;村级水系中填没河、浜、溇、塘、池153条(159.12公里),剩余129条(134.16公里)。其中东泾、上岸、金城、新胡、天福5个村原有河浜101条,总长105.04公里,因筑路、绿化填没19条(19.76公里),剩82条;古南、顺杨、蓬善、星浜、集善5个村和花安、花溪、横漕、徐公桥、新安5个社区原有河浜181条,总长度为188. 24公里,被填没134条(139.36公里),剩下47条保持原状。

地下水

花桥镇区域内浅部地下水主要有 孔隙水和 微承压水。孔隙 潜水主要赋存于浅部黏性土中,富水性差,以地面蒸发为主要排泄方式;地下水 潜水位稳定,水位埋深一般在0.25—0.54米之间,其相应标高一般在1.00一1.41米之间,平均为1.71米。微承压水主要赋存于夹层砂质粉土中,主要补给来源为浅部地下水的垂直入渗以及地下水的侧向径流,且以地下水侧向径流为主要排泄方式;含水层埋深一般在3.0—11.0米之间。

注:以下人口、经济、社会事业内容仅涉及花桥镇实际管辖区域(花桥经济开发区),均不包含昆山经济开发区代管的蓬朗区域。

户籍人口

2016年末,花桥经济开发区总户数12709户, 户籍人口40972人,其中男性19822人,女性21150人; 年平均人口数39380人。全年出生595人, 人口出生率15.1‰;死亡256人, 人口死亡率6.5‰;自然增长339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8.6‰。

截至2017年,该镇(乡)常住人口128038人。

外来人口

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 外来人口成规模进入境内。2006年末,花桥镇有外来暂住人口30800人,登记在册外来人口为44829人。外来人口中,男性占60.3%,女性占39.7%;打工者占67%,投资经营者占12.3%,种养殖者占8.9%,其他占11.8%。 截至2014年末,花桥镇外来暂住人口达到100716人。

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 粮油为主体的 农业经济在花桥镇的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初期 乡镇企业起步,先后办起服装、纺织、五金、化工、塑料、建筑等乡镇工业。1986年,花桥镇被江苏省政府批准为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 卫星镇。

自2006年设立 花桥经济开发区和 花桥国际商务城以来,花桥镇利用紧邻上海的特殊区位条件和政策优势,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 产城一体化”,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迅速向“三二一”转变,在上海辐射带动下错位发展成为其卫星商务城。 2017年,花桥开发区完成 地区生产总值265亿元,现价增长14.4%;完成一般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5.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亿元,同比增长2.9%;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41460元,同比增长8.5%。 2017年在全国 百强镇中排名第14位。

花桥镇是主产粮、棉、油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综合农业地区,主要种植 水稻、 三麦( 大麦、 元麦、 小麦)、 油菜等农作物。新中国成立前,境内高田、半高田为一年两熟制,部分低洼田为一年一熟制;正常年景水稻亩产165公斤,三麦亩产50公斤,油菜亩产30公斤。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为内河捕捞,渔民只捕不养。1928年,黄炎培创立徐公桥乡村改进区,曾对农民开展农技农艺指导。1950年11月全面开展 土改。1956年推行三熟制。建国后引进了 淡水养殖鱼种,80年代起 人工养殖迅速发展。1983年底全面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后恢复两熟制。1988年起逐步推行规模经营,农业生产向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1991年开始组建并发展农场(大农户)。1996年起推行 稻田养殖。2001年,花桥镇水产养殖面积7580亩,水产品产量2493吨,双双达到顶峰,此后不断下降。由于工业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迅速减少,1990年尚有57496亩,2000年为45211亩,2006年急剧减少到16258亩。1999年后,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比例扩大,农业生产逐渐以市场为取向,向科技型、生态型、精致型的 城郊型农业转化。

2016年花桥开发区主要农作物种植收获情况
作物类别 面积(亩) 亩产(公斤) 总产(吨)
夏收谷物 小麦 4078 230.5 940
油菜籽 20 150 3
秋收粮食 稻谷 3824 610.6 2335

2016年,花桥开发区有农户71户,农村人口177人,农村劳动力74人;农机总动力6026千瓦,大中型拖拉机44台;耕地面积448亩,粮食总产量3275吨,蔬菜总产量1026吨,实现 农业总产值3222万元;肉类产量308吨,全部为猪肉,牧业产值693万元;水产品产量2吨,渔业产值4万元;林业产值1235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890万元。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044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5400万元。

民国年间,花桥地区有榨油、酿酒、糕点、纺织、印染、铁器、木器等 手工业。1921年开办半机械化碾米厂,为现代工业之始。1958年办起社队工厂。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队(镇村)企业、 联营企业发展壮大。 1991年,第一家与台湾 合资企业成立。1992年自费创办曹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经济进入外向发展阶段。1993年,第一家 外商独资企业落户花桥。1994年底,花桥镇有 工业企业134家,其中内地联营企业11家,与港台合资(独资)企业8家, 外资企业4家。1995年开始实施镇村集体工业企业体制改革。到2001年,124个镇村企业全部转资为 民营企业。2006年,花桥镇有外资企业93家,民营企业276家, 集体企业5家,实现工业产值94.2721亿元,形成了以五金机械、化工、建材、电子、金属制品、纺织、皮革、食品等门类为主导的 工业体系。

2006年开发建设 花桥国际商务城以来,花桥主导产业由工业向服务业转移,服装、制鞋等 劳动密集型工厂陆续迁出,工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制造业向研发、销售两端升级。 2016年,花桥开发区共有工业企业986家,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5488人, 利税总额10.08亿元, 利润总额5.04亿元,资产合计371.37亿元,工业产值136.87亿元( 轻工业产值占7.9%, 重工业产值占92.1%),工业增加值30.79亿元;其中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家,利税总额8.76亿元,利润总额4.2亿元,资产合计141.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8.88亿元,规模以上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9.33%。实现建筑业增加值6.5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7.38亿元。

花桥地区的商业过去集中于花家桥、徐公桥、天福庵三个集镇。清代商业渐趋繁荣。民国年间,镇上三角街地段天天有早市,定期有集市。抗战前夕,米粮业、中药业兴盛。抗战时期和国共内战时期商业萧条。1949年12月,三个集镇有店铺97家。1951年成立花家桥供销合作社。1956年开始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立合作商店和小组。“文革”时期集市贸易萧条, 个体商业被取缔。1978年后集市贸易和个体商业恢复发展。1984年成立花桥集体商业综合公司。1985—1987年,新建花桥 小商品市场、曹安小商品市场和花桥农贸市场。 1991年出口额超亿元。90年代中后期,国营、 集体商业逐渐失去主体地位,供销社、食品站、粮管所先后进行了体制改革。2000年设立江苏国际商务中心。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个体商业快速发展,私营商户由1994年的652家发展到2006年的2000多家,其中批发零售业户1891家,餐饮住宿业户244家,其他业户786家。

2005年提出建设“ 花桥国际商务城”构想,总体定位为“融入上海、面向世界、服务江苏”。2006年,花桥国际商务城被批准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省级开发区。2013年入选财政部、商务部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成为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的核心区。 到2014年,花桥国际商务城基本形成了以 金融服务为特色的 服务外包产业、以海峡两岸合作为特色的 商贸流通业、以研发销售为特色的 总部经济产业集群。 2014年,花桥国际商务城累计引进 服务外包企业127家,营业收入超过亿元的 总部企业有17家, 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92.03亿元,占GDP的83.5%;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56.37亿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6.48亿元,房地产业39.1亿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3.1亿元,金融业9.7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02亿元,住宿和餐饮业1.06亿元。

对外贸易

2016年,花桥开发区 进出口总额13.85亿元,其中进口总额7.99亿元,出口总额5.86亿元;注册外资191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411万美元。

房地产业

2016年,花桥经济开发区有 房地产开发企业53家,完成投资72.35亿元; 房屋施工面积709.625万平方米, 房屋竣工面积124.64万平方米; 商品房销售面积151.24万平方米, 商品房销售额209.34亿元,待售面积8.29万平方米;房地产业增加值39.1亿元。

花桥交通 (3张)

花桥紧靠上海,有“江苏东大门,苏沪大陆桥”之称, 对外交通便捷,距上海 虹桥机场25公里, 浦东机场80公里, 312国道、 沪宁高速公路、 同三高速公路、 京沪铁路、 沪宁城际铁路和 京沪高速铁路贯穿全境;跨越苏沪的 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延伸至境内, 融入 上海地铁网络,乘地铁到上海 徐家汇仅需1小时。

1935年,苏沪公路筑成,蜿蜒穿镇而过。60年代建成昆安线、嘉安线、青安线等干线公路。1980年开始修建镇村公路。 到2006年,花桥镇有312国道、沪宁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青安公路、嘉安公路、顺陈路、沿沪大道等干线公路,镇级公路有曹浦路、徐公桥路、集善路、花望路、双华路、花园路、三星路、绿地大道、逢星路、鸡鸣塘路、光明路、花集路、花溪路等。

312国道花桥段东起横漕村,西至小瓦浦桥,过境6.5公里,2001年在境内设古南收费站。

沪宁高速公路花桥段东起泗江大桥,西至顺杨村,过境8.06公里,于1996年通车,2003年由双向4车道拓宽至8车道,境内设有花桥古南收费站,2009年花桥出入口开通,2010年出入口车流量为69036辆次。

上海绕城高速公路( 同三高速公路并线)花桥段北起肖浜,南至泗江口大桥,过境3.8公里,2004年开通,双向6车道,与沪宁高速公路成互通立交枢纽。

沪宁铁路于1908年通车,花桥段东起34号桥,途径珠翠、建福、新庙、鲍泾等村,西至36号桥出境,境内长3.34公里。1920年设 天福庵站,为四等站。1973年改铺双轨。1987年,日车流量为90对客货列车,天福庵站停靠4班客车,全年客运量87218人次。 1997年,撤销天福庵站。 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建于2008年,2010年通车,线路基本平行于沪宁铁路,境内不设站。 京沪高铁并行于沪宁城铁,境内不设站。

水路在公路、铁路兴起之前是花桥镇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清乾隆年间境内吴淞江段有渡口2处。船舶多为木制船,靠摇橹、撑篙、背牵、扯篷行驶。1970年 水泥船在各大队普及。1974年以柴油机为动力的挂机船普及。 1994年,花桥镇有通航河道28条,总长102.56公里,主要航道有吴淞江(苏申内港线)、鸡鸣塘、大瓦浦、茅港河、徐公浦等;有 机动船117艘,总载重量1480吨。1995年后由于公路运输的迅速发展,水运逐渐减少。1998年,撤销祁巷渡口,机动船基本消失。除吴淞江外,境内水路基本失去 水上运输功能。 2010年,花桥镇有 码头4个, 泊位6个,堆场51261平方米, 岸线353 延米。

轨道交通

花桥站 (4张) 2010年10月,全国第一条跨省轨道交通工程 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 安亭站—花桥站)奠基, 2011年6月30日在花桥正式开工建设。 2013年10月16日载客运营。 花桥段线路全长约6公里,其中上海境内约440米,江苏境内约5公里,全线均为高架线,设 兆丰路站、 光明路站、 花桥站3座车站,车辆型号采用六列编组B型车。 花桥段票价与上海地铁全网票价体系保持一致, 上海公共交通卡、昆山交通卡可通用。 截至2014年10月13日,轨交11号线花桥段累计总客流1071.2196万人次,日均2.951万人次。 2016年1月,11号线花桥段的车站管理工作移交给昆山轨交方面,上海地铁管理花桥段的行车业务。

2015年,苏昆沪市域快线(S1)初步规划方案完成。S1线全长约71.6公里,起于 苏州高新区,止于昆山花桥开发区,规划与上海地铁轨交11号线花桥站实现换乘,并预留支线衔接 沪通铁路南郊新城站。

公共汽车

2007年9月,花桥与上海之间开通两条跨省公交班线。 2011年8月,花桥国际商务城公交公司成立。 截至2013年10月,花桥区域有100路、101路、102路、103路、127路、220路、221路、222路、228路、229路、323路、324路共12条公交线路,配车数84辆。

地铁11号线开通后,大批上海市民乘地铁前来昆山游玩,花桥地铁站成为重要的公交接驳枢纽。2013年10月沿地铁线增加至16条公交线路、94辆车, 11月开通天福生态园公交专线,2014年4月开通古镇旅游公交专线。

出租车

2009年6月,花桥区域出租车投运,先期投放5辆区域出租车。 2013年10月地铁11号线开通后,新投放20辆出租车,花桥国际商务城区域出租车总数达到60辆。

2016年,花桥开发区有各类科技人员5812人。2017年,花桥开发区柔性引进“千人计划”3人,获评省“双创人才”1人、省“六大人才高峰”1人,姑苏“双创人才”1人,昆山“双创人才”4人、“双创团队”1个。新增省级研究生工作站3家。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出台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政策,扎实推进“十个一批”项目,申报科技项目146项,申请专利786件、授权293件,其中发明专利22件;新增入库“小巨人”企业7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省民营科技企业10家,新增苏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

清代中期,花桥地区村村办有私塾。道光八年(1828年)创办震川书院。近代,花桥是昆山县最早出现新式小学和中学的乡镇之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办天福小学。1906年创建花溪两等小学堂,1912年改称菉葭浜乡立第一国民小学校。1913年建立菉葭浜乡立第三国民学校。1927年,乡立第一国小更名为花家桥国民小学校,附设幼稚班。1928年,黄炎培在境内创立了“江苏昆山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区”,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抗战期间学校停办,私塾有所恢复。1943年创办震川中学。抗战胜利后推行 国民教育。1947年,震川中学迁至安亭,老校址徐公桥作为分校。1949年,全镇有初级中学1所,学生84名,小学10所,学生592名。

学校 (2张) 1949年11月起整顿改造私塾。1958年成立农业中学,各大队创办幼儿班。1960年创办花桥初级中学。1963年,农中与花桥中学合并为花桥农业中学,1968年花桥农中撤销。1969年,花桥中学增设高中部。1968年成立金城、公桥、天福3所初级中学。1973年办起“戴帽初中”(七年制学校)。1978年后教育事业走上正轨。1983年,高中部停办,开设职业高中班。1985年成立乡成人教育中心校。1987年新建中心幼儿园。1991年成立花桥职业中学。1993年9月,天福中学并入花桥中学。1994年,花桥镇有幼儿园26所,入园儿童1259人;小学22所,学生2381人;中学3所,学生1201人;职业高中9班,学生426人;财会、机械、电脑专业培训3班,学生106人。 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学校撤并。1998年由企业创办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创办 华东台商子女学校,为幼儿园至高中一贯制学校,采用台湾学制和教材,面向华东地区招收台商子女就读。2001年,花桥职业中学更名为昆山第三职业高级中学。2004年由企业创办花桥前景学校,招收民工子弟。 截至2010年,花桥镇有各级各类学校12所(其中民办学校3所),在校学生18090人,教师1075人。 2011年,昆山第三职业高级中学更名为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833人,教职工115人。 2014年, 华东康桥国际学校开学,为幼儿园到高中的十五年一贯制学校。 截至2015年,花桥有公办幼儿园6所, 公办小学4所, 公办初中2所。

1928年,黄炎培创办的乡村改进会建有民众大礼堂、民众教育馆等文教设施,开展阅报、演讲、弹唱等文化活动,抗战前停办。五六十年代,滩簧班、高跷队、龙灯队、秧歌队、腰鼓队年年于春节或农闲季节走村穿户,巡回表演。1957年成立花桥乡文化站,29个高级社成立俱乐部。1958年成立广播放大站。六十至七十年代中期俱乐部活动最盛。七八十年代,棋类、拔河、乒乓、自行车等年年有比赛。1972年建成大礼堂(影剧院)。1976年建立公社电影放映队。1981年,花桥公社有31个图书室,组建18个篮球场、队。1984年举办首届农民运动会。1988年,各村相继建立老年活动室。1992年,镇广播站改为广播电视站。1992年、1994年,花桥镇先后被授予“省体育先进镇”、“省群众文化先进镇”称号。截至1994年,花桥文化站占地面积1400余平方米,其中溜冰场663平方米,建筑面积729平方米,内设图书馆,总书籍13650册,办有季刊《花溪之声》,有老年活动室30个。 2000年实现有线电视光缆“村村通”。2001年12月,镇文化站与广播电视站合并为镇文化广电站。2005年《花溪之声》杂志更名为《花溪》。2006年,镇文广站改为镇文化广电体育站,镇文化体育中心大楼竣工。 2006年,花桥镇有文化广电体育站1个,离退休干部活动室1个,棋牌室、歌舞厅5家,网吧10余家,门球场10个,篮球场7个,露天健身点10处,已举办6届镇运动会。 2017年,花桥开发区建成新文体中心,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285场次,建成社区公益电影固定放映点10个,播放免费电影370场次;成立区文联,创作《梦之所起》等文艺精品6件,创办“西桥东亭”公益大讲坛,与上海川沙合作建设纪念黄炎培主题历史文化阵地。

医疗机构 (3张) 清末民初,西医传入花桥。1928年黄炎培创办的徐公桥乡村改进试验区设有公共医诊所。建国前,境内有10家中医诊所,2家西医诊所; 血吸虫病广泛流行,新胡、新庙、曹村泾病情尤为严重,此外 霍乱、 伤寒、 天花等 传染病时有发生。1952年组建3个联合诊所。1958年成立乡卫生院,农业合作社始办保健室。1969年起实行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五六十年代以来多次开展大规模查螺灭螺运动以防治血吸虫病,1985年达到了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截至1994年末,花桥镇有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29个,厂企卫生室4个。 2001年,原村卫生室撤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3年,花桥镇卫生院更名为花桥人民医院。2004年组建花桥预防保健所。 截至2010年,花桥镇有卫生机构16个,其中医院1家,医护人员239人。 2011年,经批准设置昆山泰和绿地医院,为三级肿瘤专科医院,床位600张。

古遗址 金城遗址、瓦城遗址、小瓦浦城遗址、清代练武场、赛马场
古寺观 延祥寺、永怀寺、玉皇庙、金城庙、三闾庙(三林庙)、猛将堂等
古桥梁 鸡鸣塘桥、聚福桥、严泗桥、大瓦浦桥、花家桥、徐公桥、万寿桥、永清桥、集善桥(赵家桥)等
古墓葬 姜家墩、徐家坟、胡家坟
近代史迹 无逸堂、大年堂、芦浦天主堂、国民党京沪警备司令部

金城遗址位于境内西陆巷、陶家村交界处(属金城村),相传为吴王所筑,经考古鉴定为汉代城墙遗址。为折角形土城,总长305米,南北长170米,东西宽135米,基宽8米,高5米,城址周边有土墩、汉代墓葬,出土有陶器、青铜镜、钱币等文物,是苏州地区一处极为重要的汉代城址。

解放前,花桥地区原有寺庙30余座,境内有祠堂11座,牌坊10座,大多在20世纪50至70年代被拆除。古桥梁多建于南宋至清代时期,今存聚福桥、严泗桥(集庆桥)、大瓦浦桥、徐公桥、万寿桥、永清桥、集善桥(赵家桥)等。古墓葬中,姜家墩宋代姜氏墓地,徐家坟为清代翰林学士、山东布政 徐恕墓葬,胡家坟为清代胡之鼎墓葬。

民国建筑中,无逸堂为黄炎培创办的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的民众大礼堂,大年堂是为纪念 黄大年而建,芦浦天主堂建于1912年,1958年关闭,国民党京沪警备司令部位于古巷村张家大院(已拆除),为1937年8—9月国民党京沪警备司令部的临时指挥中心,蒋介石曾亲临部署战事。

江南丝竹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以 竹笛、 二胡为主奏乐器,用 琵琶、 扬琴、 小三弦等伴奏,音乐优美流畅,具有小、雅、细、轻的特点。花桥地区的江南丝竹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成立的鸡鸣堂及橄榄社,一直以来都有专门的演奏班子,并积累了一批特色曲目。许多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江南丝竹曲,如《行街》《欢乐歌》《龙虎斗》等乐曲,成为花桥乐队的保留曲目。除了经典乐曲,花桥乐队还演奏许多白创曲。旋律大多短小、简洁,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如《一点金》《燕双飞》《花快乐》等。花桥丝竹班的乐器上大多挂有珠饰“彩凤”,有成双成对、望子成龙、吉祥如意的寓意。1949年后,先后有新鸡国乐社、周泾丝竹班等班子活跃于各类节庆喜宴活动中。1999年,花桥镇被评为苏州市民乐之乡。2000年组建友卫丝竹班,并将江南丝竹、 司仪、 沪剧、 锡剧、歌曲等融合一起,使渐趋衰落的花桥丝竹再现风采。2006年,花桥镇被评为苏州市特色文化乡镇“江南丝竹之乡”。2007年,花桥江南丝竹被列入昆山市第一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

陶岘(生卒年不详),东晋文学家 陶渊明的第九代嫡孙,自号麋鹿野人。唐朝开元元年(713年)中进士。开元后期,从江西浔阳(今九江)迁徙昆山,先居现千灯陶家桥,后迁鸡鸣塘(今陶家村)。性情疏脱,不谋仕宦。工诗文,通八音,撰《乐录》八章。陶岘名闻朝廷,所经府县官员无不招待。吴越之士称其为“水仙”。漂泊天下三十余年,年老时回到陶家村。

陶琰(1597?—1645),字稚圭,号别峰,其名或误作陶炎或陶琬。明末诗文家,佛教居士。陶岘后代,世居陶家村。崇桢诸生。素奉佛法,其学以佛为宗。工诗善文,诗文多类禅偈。清军南下,组义军抗击,昆山城破,闭门自尽。死后由后人辑其遗作为《仁节集》行世。

陶甄(生卒年不详),字康令,昆山名士陶琰之子。明崇祯十五年(1643年)取得秀才。乙酉(1645年)之变父亲殉难后抛弃仕途,收徒施教至终老。期间以读诗弹琴为乐,亦精通宗教方面的理论。平常与昆山叶方恒(清顺治十五年中进士,任济宁道佥事官)友好往来。清康熙时期(1662年后)曾作《隐逸》一文,七十三岁病卒。

2019年9月11日,花桥镇入选“2018中国乡镇综合竞争力100强”。

周边中学

军弄中学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花桥镇花集路633号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花桥镇花集路633号

周边政府机关

工业信息化商务科学技术局委员会 地址:花溪路358号
花溪路358号

周边住宅区 小区 房地产

绿地滨江雅苑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花桥镇金淞路166号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花桥镇金淞路166号

周边公司

江苏远洋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花桥镇金融大道518号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花桥镇金融大道518号

周边昆山

棕榈湾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花桥镇绿地大道东1339号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花桥镇绿地大道东1339号

周边乡镇

花桥镇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