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蒲镇

白蒲镇 白蒲 白蒲镇历史沿革 白蒲镇行政区划 白蒲镇地理环境 白蒲镇自然资源 白蒲镇交通 白蒲镇名优特产 白蒲镇历史名人 白蒲镇社会事业 白蒲镇地理交通 白蒲镇长寿镇由来 白蒲镇城镇建设 白蒲镇经济发展 白蒲镇获得荣誉 白蒲镇工业园区 白蒲镇历史人文 白蒲镇名胜古迹 白蒲镇地方特产


江苏省百家名镇——白蒲镇,位于今 江苏省 南通市 如皋市。始建于 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是古 蒲涛县的旧址。建镇初期四周湖泽里长满盛开白花的蒲草。“白蒲”这个富诗情画意的名字由此而来。产业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是 中国著名的体育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建筑之乡和长寿之乡,投资环境优越,机场、港口、铁路和公路通达迅捷。2019年10月,白蒲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1949年,白蒲镇地区属如东县。同年,蒲东、勇敢、康庄、姜北4乡合并为勇敢乡,后改公社。1954年,白蒲镇地区属如皋县。1956年,由平桥、兴姚、雪曹、斜港4乡合为平桥、兴姚、林东3乡。1957年,又并为新姚乡,后改公社。1983年,勇敢公社改勇敢乡,新姚公社改新姚乡。1988年,勇敢、蒲西、新姚乡划出8村...

详情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白蒲镇所有镇乡结合区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白蒲镇介绍

江苏省百家名镇——白蒲镇,位于今 江苏省 南通市 如皋市。始建于 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是古 蒲涛县的旧址。建镇初期四周湖泽里长满盛开白花的蒲草。“白蒲”这个富诗情画意的名字由此而来。产业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是 中国著名的体育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建筑之乡和长寿之乡,投资环境优越,机场、港口、铁路和公路通达迅捷。

2019年10月,白蒲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1949年,白蒲镇地区属如东县。同年,蒲东、勇敢、康庄、姜北4乡合并为勇敢乡,后改公社。

1954年,白蒲镇地区属如皋县。

1956年,由平桥、兴姚、雪曹、斜港4乡合为平桥、兴姚、林东3乡。

1957年,又并为新姚乡,后改公社。

1983年,勇敢公社改勇敢乡,新姚公社改新姚乡。

1988年,勇敢、蒲西、新姚乡划出8村1组归白蒲镇管辖。

1995年,蒲西乡并入。

1996年,白蒲镇辖2个社区和27个行政村。

2003年,白蒲镇辖3个社区和16个行政村。

2013年,撤销林梓镇、白蒲镇,将原林梓镇、白蒲镇所辖区域合并,设立新的 白蒲镇。

据2016年9月白蒲镇人民政府官网显示,白蒲镇下辖14个社区和15个行政村。白蒲镇人民政府驻松杨社区蒲盛路1号。

白蒲镇位于如皋市东南部,东南南与 通州区刘桥镇接壤,西南与如皋市九华镇接壤,西与下原镇接壤,北与丁堰镇接壤,东与通州区新联镇和如东县新店镇和双甸镇接壤。镇区中心位置位于东经120.75°,北纬32.24°。

如皋位于 扬子准地台的下扬子台褶带上,为苏北拗陷中的苏南——勿南沙中新生代相对隆起区。

白蒲镇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分,无霜期较长,光、热、水高峰基本同期,气候条件比较优越。全年平均气温为14.6℃,月平均以1月份最低,为1.8℃;7月份最高为27.2℃。年平均日照2041.5小时,8月份日照最多,为229.8小时;2月份最少,130.7小时。年平均降水数为121.3天,年平均降水量1055.5毫米。年平均无霜期为215.6天。镇境内在历史上未出现过MS>4.0级的地震记载。镇境内无环境污染源,无沙尘暴天气。

含硒宝土,天香馥寿。白蒲镇境内土壤质量高,适合各种作物种植。值得称奇的是白蒲土壤中含有硒等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直接影响了人体健康。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黄标主持了对白蒲土壤的采集和研究,发现白蒲土壤中含有效态硒、锌、硼、镍等微量元素,硒有抗衰老、防癌变的作用;锌能维持细胞膜稳定性,并参与酶的代谢,提高免疫功能;硼影响人体钙、维生素D、氨基酸或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代谢。土壤中的这些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组合正好适合人体,通过食物链吸收,提高了白蒲镇居民的搞衰老能力。根据最新统计,白蒲8.2万人中百岁老人多达23位,总数位居全国乡镇之首,百岁老人的比例为2.8人/万人,而联合国确定的长寿之乡的主要指标中百岁老人比例为0.75人/万人。此外,白蒲95岁以上的老人有116人,90岁以上的老人425人,80岁以上的老人有3221人。在世人为之赞叹称奇的“太平盛世万岁宴”上,103岁的白蒲人瑞刘镜寰挥毫颂党,欣然写下“共产党好”四个大字,如今这幅撒金条幅已作为珍贵礼物献给了党的“十六大”,给古镇白蒲又添一段佳话。

白蒲距上海仅122公里,具有通江达海、承南启北的区位交通优势。沿海高速公路贯穿南北,与宁通高速、苏嘉杭高速、沪宁高速相连,从白蒲出口可快捷到达各大中城市。新长铁路穿境而过,与陇海铁路、沪宁铁路、宁启铁路相连,货运、客运可从白蒲火车站到达全国各地。

白蒲距南通机场仅20公里,从南通机场可直达北京、广州。白蒲距国家一级对外开放口岸南通港、如皋港仅30公里,连接长江沿岸各大港口,出江入海通达世界各地。通扬(南通—扬州)运河从镇中心穿过,2010年前将建成三级航道。这种江海河联运、水陆空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为“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拓展延伸提供了前沿阵地,为白蒲经济快速融入国际国内大市场创造了最佳通道。

名产纷呈,享誉中外。黄酒、茶干、鱼圆、黄芽菜是白蒲镇四大传统特色长寿食品。白蒲黄酒距今有几千年的历史,素有“液体面包”的美名,有“南绍兴、北白蒲”之称。白蒲黄酒采用纯稻米酿造,工艺独特,富有二十几种人体内不可缺少的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白蒲黄酒曾获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白蒲茶干,古名酱乳干,为白蒲一绝。清乾隆皇帝巡视江南,途经白蒲,品尝白蒲茶干后,拍案叫绝,欣然提笔,御题“只此一家”,以此褒扬。白蒲茶干曾获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白蒲鱼圆以“香”、“嫩”、“鲜”成为远近闻名的美味佳肴,让人百食不厌,回味无穷。白蒲黄芽菜种植已有240年以上的历史,白蒲黄芽菜煮则汤若奶汁,炒则嫩脆鲜美。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曾把白蒲黄芽菜拍摄成电影在全国放映,2005年“白蒲”牌黄芽菜被国家命名为无公害蔬菜。

书卷扬芬,名人辈出。翻开1600年史册,白蒲人文荟萃,名流接踵,古称“通如文风莫盛于蒲”,古时长巷深院多居书香人家。清代镇志记载,古白蒲人家黎明即起,书声琅琅,既昏不辍,秉烛夜读已蔚然成风,这样的文化氛围孕育了蒲塘一代又一代文化名人。仅清代中叶蒲塘儒林中脱颖而出者有进士9人,举人39人,任官至13个省市共118人。其中著名的文化名人有:清朝学者、诗人姜任修,为官清正廉明,人称“白面包公”;清都察院左都御史沈岐,曾任咸丰皇帝的老师。蒲塘文化吸引了众多文化名流,清知名学者、诗人袁枚、“乾隆三大家”中的蒋士铨、赵殴北,享誉文坛的名士郑板桥、李鳝等都寓居白蒲,点评文章。今天由白蒲走出去的专家学者、教授名师更是遍及海内外。海军少将、流体力学专家郑学龄,为军内十大知名教授,曾受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中科院大连物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吴迪镛曾荣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如今的白蒲人民继承和发扬了优秀的文化遗产,创造出更加灿烂的白蒲文化。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四星级高中白蒲中学和国家级示范职业高中如皋第一职业高级中学,以及3所初中、7所小学,是蒲塘儿女学习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术的殿堂,学校每年的升学率均居全省先进行列。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深入持久,打出了品牌,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江苏省民间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彪炳史册,名至实归。

医疗

社会和谐,人民安居。白蒲人勤俭朴素,心志平和,生活从容,社会稳定,安居乐业。全镇已有12年未发生刑事案件,社会治安群众满意率达99%,被命名为江苏省平安乡镇,白蒲派出所被公安部表彰为一级派出所。全镇居民楼房占比达80%。全镇现有职工7161名,已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4056人,参保率为56.6%。全镇现有医院4家,其中:全民所有制非营利国家一级甲等医院1家,全镇共拥有床位211张,中高级医护人员63名。全镇电信设施遍及每个角落,每百户拥有电话180部。有线电视全面普及,全镇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5%,为全省有线电视工作先进镇。镇敬老院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拥有床位126张,入住老人68位,为南通市文明敬老院。镇旅游景点已纳入南通市长寿旅游线路,法宝寺AAA级旅游景点正在申报过程中。
  板块经济,初具规模。白蒲镇现有黄酒企业10多家,年产黄酒8万多吨,畅销全国各地。液压铸造业一枝独秀,从业人员3000多人,行业现有企业15家,是全国著名、华东地区最大的液压件研制和生产基地,年创产值达6亿元。服装针织满园芬芳。白蒲现有服装针织从业人员近万名,拥有织机6000多台套,以润泉服饰为骨干的服装、南通蒲利莱为龙头的针织羊毛衫、以南通茂鑫工艺品为代表的衍缝被演绎了白蒲服装针织业的华美乐章。这些企业主动与国际市场接轨,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白蒲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一支力量。
  持续发展,蓝图绘就。放眼白蒲镇,投资兴业春潮涌动,美国、日本、意大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相继落户白蒲。为适应投资热潮,白蒲人重新规划了8平方公里的镇区,在沿海高速公路出口规划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在新长铁路白蒲站东侧规划了现代物流园,在镇东规划了长寿休闲观光园、营养健康基地,在镇北规划了长寿食品工业园。 我们坚信,古老而又年轻的白蒲一定会展翅高飞,铸就辉煌!

白蒲社会事业蒸蒸日上。国家级示范四星级高中 白蒲中学和白蒲镇中学成为白蒲的育才摇篮,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精英人才。白蒲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深入持久,打出了品牌,全国、省市群众体育先进镇、江苏省民间艺术之乡、江苏省京剧之乡等荣誉称号彪炳史册。

该镇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白蒲距上海仅122公里,具有通江达海、承南启北的区位交通优势。位于长江三角洲上海经济区内,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捷,投资环境优越,机场、港口、铁路和公路通达迅捷。沿海高速公路贯穿南北,与宁通高速、苏嘉杭高速、沪宁高速相连,从白蒲出口可快捷到达各大中城市。新长铁路穿境而过,与陇海铁路、沪宁铁路、宁启铁路相连,货运、客运可从白蒲火车站到达全国各地。白蒲距南通机场仅20公里,从南通机场可直达北京、广州。白蒲距国家一级对外开放口岸南通港、如皋港仅30公里,连接长江沿岸各大港口,出江入海通达世界各地。通扬(南通—扬州)运河从镇中心穿过,2010年前将建成三级航道。这种江海河联运、水陆空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为“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拓展延伸提供了前沿阵地,为白蒲经济快速融入国际国内大市场创造了最佳通道。

白蒲镇境内土壤质量高,适合各种作物种植。值得称奇的是白蒲土壤中含有硒等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直接影响了人体健康。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黄标主持了对白蒲土壤的采集和研究,发现白蒲土壤中含有效态硒、锌、硼、镍等微量元素,硒有抗衰老、防癌变的作用;锌能维持细胞膜稳定性,并参与酶的代谢,提高免疫功能;硼影响人体钙、维生素D、氨基酸或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代谢。土壤中的这些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组合正好适合人体,通过食物链吸收,提高了白蒲镇居民的搞衰老能力。根据最新统计,白蒲8.2万人中百岁老人多达23位,总数位居全国乡镇之首,百岁老人的比例为2.8人/万人,而联合国确定的长寿之乡的主要指标中百岁老人比例为0.75人/万人。此外,白蒲95岁以上的老人有116人,90岁以上的老人425人,80岁以上的老人有3221人。在世人为之赞叹称奇的“太平盛世万岁宴”上,103岁的白蒲人瑞刘镜寰挥毫颂党,欣然写下“共产党好”四个大字,如今这幅撒金条幅已作为珍贵礼物献给了党的“十六大”,给古镇白蒲又添一段佳话。

缩小差距,协调发展,整体联动,城乡协作,成为白蒲人的现实选择。按照“农村城镇化、城镇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统筹城乡发展,详细修订了面积17平方公里能容纳5万人镇区和现代物流园、高新技术产业园、机械工业园和长寿食品园的“一区四园”规划。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投入3700万元,率先在如皋市实施旧城改造工程,开工在建23800平方米,已在拆迁的20000多平方米(文昌路),碧霞苑2期工程的30000多平方米正在挂牌出让,相继完成新蒲大桥建设工程和蒲东路、方池路等路段施工任务,共建成道路19条,总长85.5公里。投资环境日益完善,城镇载体功能不断增强,全力打造了白蒲的新形象。

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发展是关键,改善民生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白蒲镇把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财政支持、对上争取、村企共建、帮建单位资助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实施道路硬化、河塘整治、桥涵改造、公厕改造、村庄绿化五大工程,大力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公路修到家门口,站棚设在家门口,班车通到家门口。”农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邮政、通讯设施的蓬勃发展,有线电视的普及,使得世界各地的信息在这里交汇,又把这里的信息向四面八方辐射。系统配套设施的建成,绿化、美化、亮化建设高标准推进,全镇面貌焕然一新。昔日的田野、村舍,已被鳞次栉比的厂房、宽阔平坦的马路、漂亮气派的住宅、草木葱郁的绿地所取代。一个风景优美、分区合理、配套完善、信息灵通、企业兴旺、科技发达的具有产业特色的新白蒲走在世人面前。

白蒲工业经济发展迅速,门类齐全,形成了以机械、食品、针织、纺织、服装、化工为主体的行业结构,液压件、铁链、羊毛衫、扎绣品、绗缝被、镍网等成为市场驰名产品。工业园区建设掀起了热潮,私营个体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白蒲建筑业优势明显,实力较强,7000多人的施工劲旅驰骋全国各地,施工质量上乘,屡获名优工程。

风鼓长三角,潮涌白蒲镇。牵住工业“牛鼻子”,板块经济日趋活跃,规模工业产值占工业比重已达45%,其中液压机械、针织羊毛衫、服装缝纫等已形成主导产业。白蒲镇又规划了服装针织、机械制造、长寿食品工业小区,园区涌进一大批主业突出、自主创新力强、产品市场好的企业,南通华东液压铸业有限公司、南通茂鑫工艺品有限公司、南通宇鑫服饰公司、南通明仲有限公司等企业领跑全镇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发力奔跑,规模和效益大幅上扬,成为吸纳就业、科技创新和出口创汇的主力军。在此基础上,白蒲镇进一步提升园区建设,开展产业链招商,使产业集聚,产业链拉粗,实现产业化提档升级,三大板块经济呈现出技术含量高、产业层次高、产品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发展后劲足的可喜局面。

白蒲镇 (15张) 2001年白蒲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以优质稻米、生猪、家禽为龙头的种养业稳中有升,形成主导产业。全年出产优质稻1.5万吨,饲养生猪6万头,上市生猪4万头,出产苗猪12万头,家禽饲养量350万羽。白蒲镇共有桃园、葡萄园、水产养殖场、畜禽养殖场等数十家规模养殖、种植大户。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盘活集体资产400多万元,激发了企业活力,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完成工业现价产值5.18亿元,工业增加值7480万元,销售收入4.41亿元,外贸出口供货额5375万元。

是全国著名的黄酒之乡、 液压机和 针织羊毛衫生产基地,为全市综合经济实力红旗镇。

2015年4月 ,由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开展的建制镇示范试点工作近日正式启动,全国共有90个建制镇被列为试点地区,如皋市白蒲镇位列其中。

2019年10月,白蒲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工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已有数家企业进园"安营扎寨"。建筑经济保持优势,全年出征7000多人,施工队伍遍及北京、上海、武汉、 海拉尔、吉林等地,勇敢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跻入了如皋市施工企业实绩前三名。群众文化、体育工作形成特色,多次被省体育局推荐到中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交流经验。白蒲镇从以下3个方面狠抓工作落实。解放思想,调高定位抓落实。白蒲镇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调高定位,不满足序时进度的完成,立足争、拚、抢,争取提前超额完成全年各项任务,争取年终考核名次在去年的基础上前移,争先进位,做到又快又好地发展。强化措施,招商引资抓落实。白蒲镇强化招商引资措施,大力开展推介活动,取得很大进展。中欧服饰与香港合资总投资1000万美元、注册资本500万美元的项目,可望近期注册;美国客商投资置业和酒店项目,注册1000万美元,已订协议;与上海鼎建投资公司达成协议,总投资1500万元人民币项目,即将开工,努力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明确目标,分解责任抓落实。

白蒲人文荟萃,历史上素有“贵白蒲”之称。明清两代,白蒲学子赴京赶考,金榜屡有题名;东乡的清左都御史沈岐,曾当过嘉庆皇帝的老师;白蒲籍名人郑大毅曾任山东济南府同治;清朝书画家“ 扬州八怪”之一的 郑板桥,罢官后曾寓居白蒲,与郑姓叙下了族谱; 岳飞、 袁牧、 文天祥等历史名人也曾在白蒲留下了足迹。

白蒲的名胜古迹较多,但多毁于战乱年代,仅存 法宝寺。法宝寺位于白蒲镇西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法宝寺原位于南街,建于唐太和四年。在宋代修建中,掘得一白龟,献于朝廷, 赵祯皇帝赐名为“法宝寺”。寺内象形建筑在国内实属罕见。解放初,该寺改建为白蒲中学,大雄宝殿保存完好。1998年经 如皋市政府批准易地迁建,保持了原有风貌,成为沪、通、皋旅游环线景点之一。

在白蒲的诸多名胜古迹中,最为称著的莫过于“济忠井”了。
  相传在宋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曾率精忠报国的岳家军驻守白蒲。年遇大旱,河水皆涸,连饮水都成了问题。父老乡亲怀着对岳家军崇敬之情,纷纷动手,在燕子河北稍分岔之地,开凿了一口供岳家军饮水之用的水井,并将此井命名为“济忠井”。
  关于“济忠井”,民间还有一些美好的传说。据说当年水井掘成之初,因井小人众,汲取不久水就枯竭了。岳飞见此情景,曾以矛击井栏,并祷之曰:“为抗击金兵,保我大宋江山,今吾岳家军屯此,意欲直捣黄龙耳。天若有知,当涌泉相助!”甫言毕,淙淙井水顿时溢出。从此,任凭天旱无雨,河水见底,井水始终汲之不尽。
  解放后,因市镇建设需要,燕子河虽然早已填平了,但“济忠井”犹存。老如虹桥附近的居民,仍然在汲取这口井的井水饮用。

在白蒲镇东北隅白衣殿的背面,有一条形似弓背弯曲的小巷,即是古镇著名的“挂弓巷”。
  挂弓巷的历史,起源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当时洪秀全率领农民起义,太平军曾一度进驻白蒲。当时人们由于正统观念的束缚,纷纷回避。但就在这条小巷内,有一位吴姓孝子和他的家人,仍然留在巷内家里,不肯离去。当时有位太平军将领清查到此巷,见他们仍然留在巷内,感到奇怪,便询问道:“我大军到此,人们尽皆回避,你为何斗胆留在这里?”这位吴姓孝子当即跪下答道:“民父日前刚辞世,只因亲屍未寒,尚未殡葬,不忍离开!”听了这话,这位军官慨叹道:“真孝子也!你就安心在这里为尔父料理丧事吧!”为了防止干扰,他特地将身上佩戴的一张弓挂在巷口,并下令曰:“此巷内为孝子所居,正在理丧,凡我军民人等,不得进巷干扰!”因此该巷得名为“挂弓巷”。人们听说太平军如此仗义爱民,不像当局所说的“长毛(对太平军的贬称)杀人不眨眼”,也就纷纷归来,安居乐业。
  据说这条巷道,原本是直的。但太平天国亡后,白蒲人民为了纪念太平军纪律严明,亲民倡孝,但又慑于满清皇威,不敢声张,更不敢留下文字,只好以表彰吴孝子为名,牢记此巷的名字。为了永久纪念,巷内居民,不惜牺牲私家利益,拆屋改造,把这条巷建成弓形。由此可见当年太平军的这一义举,是深得人心的。

白蒲古镇上,有两座土山。北面的那座叫北泰山,南面的那座叫南泰山。其上均建有寺庙,为佛教遗址。南泰山最南面的大殿,供奉着“都天菩萨”,实际上这位菩萨就是唐朝玄宗天宝年间的爱国英雄张巡将军。解放以前,人们还定期举行庙会,把这位英雄的塑像,以隆重的仪式,用八抬大轿抬到街上巡游,让大家顶礼膜拜,以求风调雨顺。“舞龙灯”、“跳马夫”等的演出,就是这个庙会中精彩的节目之一。

在古镇白蒲的东部,有一个占地近百亩的大水池,形似行将满月的上弦月亮。池中碧波荡漾,遍种荷花,每到夏季,红花绿叶,一望无际,美不胜收。这个大池塘的名称,旧时有多种多样说法,有人模仿杭州西湖,称之为“东湖”;有人说它像个月亮,称之为“月池”。那么到底叫什么呢?现在大家一致称它为“映池”。
  “映池”这个名称,是有其来历的:相传咸丰年间,蒲镇书法家姜公仁修和一些诗人墨客,来到池西侧的半岛上赏荷,谈起了水池的名称问题。有人说模仿杭州西湖而名之曰东湖,气魄嫌大,不堪受用。也有人说叫月池吧也嫌俗气了一点。就在这时,有人吟起了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吟到这里,姜公又重复了“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佳句。大家赞叹不已。有人说:“有了,有了!这个池塘就叫‘映池’好了,它既可配衬诗的首句,又是当前的美景,很切题,甚好、甚好!”大家异口同声赞同,如此一传十,十传百,“映池”的名称就这样传下来,一直流传至今。

白蒲古镇西南方,旧时矗立着一座四方形二层的楼阁,上面遍挂匾额。登阁北望,白蒲镇全貌,了然入目。每年端午佳节,人们纷纷至此,作赏午踏足之游。
  这座古阁,约建于清道光年间。据说是当年古镇的士绅,为了宏扬文风,冀希当地多出文人学士而策划兴建的。在筹建之初,他们曾具文呈请通州知州批准兴建。但旧时民风认为建造文峰塔(阁)之类的建筑,对科举中的的录取机遇,关系甚大,不是随意可建的,所以被这位州官大人所婉拒,理由是白蒲离通州甚近,而通州早已建有文峰塔,依制不可。据说这件官司一直上诉到朝廷,而州府上报时谎说白蒲离通州仅六里之遥,按制不可,后来有位白姓学政从泰州经如皋赴通州,途经白蒲,当地士绅也曾向他申请。白学政回京后,清帝宣宗曾询及此事,白学政禀告说:“臣也未计白蒲到通州的里数,犹忆臣从白蒲黄昏开船,达旦抵通……”宣宗听后,认为从水路行程所耗时间来看,两地距离断不止六里,于是才敕准兴建。
  兴建文峰阁时,原拟建在通扬河畔。但大河直来直去,设计者认为河水直流,不利于积蓄孕育文化之气,于是就把这段运河暂时截流,截直改弯,将文峰阁建在拐弯处,耗资甚巨,而且不利于航行。但当时民风习俗如此,执事者只好从俗办理。一直到解放后兴修水利,才裁弯取直,恢复旧观。

白蒲茶干本名白蒲“三香斋”茶干,至今已有350多年的生产历史,是久负盛名的传统风味土特产。白蒲“三香斋”茶干始创于清朝顺治年间,该产品之所以能历经三百多年的沧桑和坎坷,经久不衰,而且驰名大江南北,甚至在乾隆皇帝南巡时得到他的赞誉和褒扬,这在近代史上也是实为难得的奇闻。然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一种美味可口的食品竞出自一个小小的家庭小作坊;采用的原料是优质大豆,东海 卤水,和各种佐料及名贵香料,其秘诀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祖传工艺,操作精细,用料考究,一丝不苟。”创业数百年来,“三香斋”后人就是这样老老实实、任劳任怨、继承祖业,使“三香斋”茶干流传至今,其间佳话甚多,有的还带有传奇性的迷人色彩。

周边中学

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 地址: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蒲涛路54号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蒲涛路54号

周边小学

如皋市白蒲小学 地址: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中心街46号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中心街46号

周边乡镇

白蒲镇 地址: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