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庄村
官庄村 官庄村地理位置 官庄村基本概况 官庄村特色经济 官庄村基本村情 官庄村历史沿革 官庄村人文古迹
官庄村位于赣榆县城北25公里官庄镇政府所在地,全村辖42个村民组,1150户,4380人,其中从事 个体工商户80人、 交通运输业30人、建筑业100余人、工业110人、外出务工人员1100余人,拥有山场16500亩、耕地1267亩、茶园1100亩(其中集体茶场500亩)、桑园面积1100亩。村总支下设2个支部,5个党小组,现有党员90名。200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万余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官庄村位于赣榆县城北25公里、石桥镇驻地西2公里,东到204国道7公里、汾灌高速公路5公里、县内南北大通道——代盘公路2公里,县内东西大通道——石林公路从村边经过,交通方便,区位优越。官庄村有人口2600多人,耕地面积3000多亩。主要农作物为小麦、花生和玉米,特色产业有畜禽养殖、经济林业、粉化石矿产资源以及装潢施工和装潢材料生产等。官庄村...
详情官庄村位于赣榆县城北25公里官庄镇政府所在地,全村辖42个村民组,1150户,4380人,其中从事 个体工商户80人、 交通运输业30人、建筑业100余人、工业110人、外出务工人员1100余人,拥有山场16500亩、耕地1267亩、茶园1100亩(其中集体茶场500亩)、桑园面积1100亩。村总支下设2个支部,5个党小组,现有党员90名。200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万余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
官庄村位于赣榆县城北25公里、石桥镇驻地西2公里,东到204国道7公里、汾灌高速公路5公里、县内南北大通道——代盘公路2公里,县内东西大通道——石林公路从村边经过,交通方便,区位优越。
官庄村有人口2600多人,耕地面积3000多亩。主要农作物为小麦、花生和玉米,特色产业有畜禽养殖、经济林业、粉化石矿产资源以及装潢施工和装潢材料生产等。
官庄村是苏北、鲁南地区著名的建筑装潢专业村,全村仅成建制装潢队伍就达30多个,装潢专业户近300户,从业人员3000多人。该村建筑装潢业以其高质量、低价格和良好的信誉而牢牢占据江苏、山东、上海以及东北等地建筑市场。
发达的装潢业为该村装潢材料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官庄村的建筑装潢材料加工企业已经发展到10余家,主要产品有仿瓷涂料、高硅盖板、立邦漆等20多个系列100多个品种。
畜禽养殖业是官庄村的传统产业,主要养殖品种有牛、羊、生猪、蛋鸡和鹌鹑等,全村仅规模以上养殖大户就有50多户,年生猪饲养量达30000多头、蛋鸡50000多只、鹌鹑80多万羽。
官庄村地处丘陵,宜林资源丰富,为该村经济林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官庄村的经济林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日本甜柿300多亩、杨树等林木600多亩的规模。
官庄村是丘陵山区,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该村的粉化石(粉化土)、石英石和金红石资源,不仅储藏量大,而且品质好。
大力实施" 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了一大批石材加工、茶叶种植加工、蚕桑生产等方面的致富能人,带动了一方群众 发家致富。目前,全村拥有"双培双带"示范基地4个,示范户30户。
依托 资源优势,发展农村经济。宣纸制造、水电、石材加工、木材加工、豆制品加工及茶叶、蚕桑等多业并举。引资200万元,创办明珠制衣厂,年产值600余万元,实现税收60万元,转移当地劳动力70余人,人均年收入达1万元。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晓云"豆制品公司年产值达30万元以上。茶叶、蚕桑收入数百万元。
加大强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0余万元,按照"五室十有"标准,建成一幢3层600㎡标准化村部,充分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五大中心"的作用。投资50余万元建成1.公里水泥街道。加大康居新村工程建设,目前已吸引20户入住。将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农家书屋等。村内公共设施比较完善。
金紫山海拔1539米,是官庄镇也是潜山县的最高峰。近处,蜿蜒的官庄河穿村而过。依山傍水的官庄古镇,始建于汉末,兴盛于明清。
官庄地名始于宋朝。据宋史记载,屯田郎中员外郎掌屯田、营田、职田、学田,官庄之政令。清朝《吴振臣宁古塔纪略传》载:清康熙时,宁古塔将军编流人随旗下,设立官庄。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官庄"是行政机构的名称。千百年来,因这里世代读书,为官者甚众,后人便以"官庄"为地名沿袭下来,官庄镇、官庄村名皆缘于此
毗邻官庄老街的是余氏宗祠。"余姓"在官庄是大姓,从古至今出了20多位名人。余氏宗祠是一处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三进两厢,约400平米,是余氏先祖余文章在清乾隆57年(1792)修建的。
古祠堂在解放前,每年有一至两次族务活动,解放后被视为国有资产使用,做过学堂、供销社、食品组、公社企业、个体厂(坊)。由于历史原因,曾损毁严重。"2011年,家族开会,凑钱整修祠堂,恢复古迹。"到2013年祠堂才基本整修完毕。后来经过申报,如今祠堂已是县、市、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修如新的余氏宗祠,东厢设有农耕文化屋,用来展示各种农具,还有农家书屋,西厢依然是余氏家族的会议厅,用做家族议事的活动中心。在大厅两侧的墙上,贴有余氏宗祠的简介、余文章传、五世堂后裔历史名人简介及余氏的家规家训。在厅前,还有高悬的"五世同堂"和"七叶衍祥"匾额,匾额虽有些斑驳,但乾隆手书遒劲有力,乾隆二字清晰可见。余氏宗祠里的一切,处处显露出余氏家族昔日的荣光。
出了余氏宗祠,映入眼帘的是一棵4人合抱的银杏古树。树下的牌子上显示,此银杏树约植于明弘治年间。古树依然枝繁叶茂,树下设有石桌石凳,早有村民围在树下纳凉聊天。
过了银杏树便是德馨庄。德馨庄俗名广兴老屋,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清乾隆末扩建成明七暗九硬五进的大宅子,占地8400平方米。据史料记载,余文章就出生在这里,出生刚满月,父亲病逝,母亲独身抚孤,余文章成人后,以孝敬孀母为第一要事,母亲老病,他与妻子日夜陪侍,亲制汤药,数年如一日,毫不懈怠。诚孝闻声远近,乡人倍受感化,邻里相助,敬老抚幼,友爱兄弟,和睦相处,蔚然成风。余文章一生忠孝节义仁爱之风,不仅受到当时百姓的景仰,也受到朝廷的肯定,《清史.孝义传》将其孝善行立传载入。
乾隆五十五年,余文章87岁,有7子,全家130多口人,五世同居,和睦相处。县令见闻奏报朝廷,乾隆乃赏赐"五世同堂"匾额,隔3年又赐"七叶衍祥"匾额。在庄正门门楣上,依然可见"五世同堂"的石刻。
如今的德馨庄,内里的房屋虽有些破败,但从外面看,依然恢弘大气。白墙黑瓦,雕栏翘角,古色古香。在美好乡村建设中,为传承孝义文化,促进和谐村居和精神文明建设,官庄村的余晓八广泛梳理余文章治家经典,就地改造广兴老屋,让德馨庄重新焕发出时代风采。
周边村民委员会
石桥镇官庄村鼽篆民恫村委员会
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
周边小学
石桥镇官庄小学
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石桥镇官庄小学(石黑线东)
周边村庄
官庄村
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
官庄村
地址:连云港市赣榆区青沙线
朱官庄村
地址:连云港市赣榆区
娄官庄村
地址:连云港市赣榆区
滕官庄村
地址:连云港市赣榆区
霍家官庄村
地址:连云港市赣榆区
横山官庄村
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
李官庄村
地址:连云港市赣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