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镇

大桥镇 大丰市大桥镇 大桥镇地理位置 大桥镇主要河流 大桥镇历史沿革 大桥镇道情 大桥镇经济发展 大桥镇旅游业 大桥镇交通发展 大桥镇城镇建设 大桥镇环境建设 大桥镇基础设施 大桥镇民生工程 大桥镇大桥民俗 大桥镇大桥美食


大桥镇隶属于江苏省大丰区,是 大丰区三个省重点中心集镇之一,地处 黄海之滨,位于大丰区东南与 东台交界,与 大丰港、国家麋鹿自然保护区、 上海市川东农场、省新曹农场毗邻。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2.5千米,陆地面积81.96平方千米,占80%;水域面积20.5平方千米,占20%。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22人。大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0299元。全镇现有13个行政村,两个居委会,69个村民小组,3.5万人,总面积102.54平方千米(2017年),28747人(2017年)。全镇有耕地面积6.55公顷,务农劳力13200人。大桥镇位于东经120°42′04″~120°33′29″,北纬32°54′48″~33°00′52″。地处大丰区东南部,东与上海市川东农场交界,南与东台市头灶镇相连,西与万盈镇毗邻,北与草庙镇接壤。人民政府驻大桥集镇民建街3...

详情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大桥镇所有村庄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大桥镇介绍

大桥镇隶属于江苏省大丰区,是 大丰区三个省重点中心集镇之一,地处 黄海之滨,位于大丰区东南与 东台交界,与 大丰港、国家麋鹿自然保护区、 上海市川东农场、省新曹农场毗邻。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2.5千米,陆地面积81.96平方千米,占80%;水域面积20.5平方千米,占20%。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22人。

大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0299元。全镇现有13个行政村,两个居委会,69个村民小组,3.5万人,总面积102.54平方千米(2017年),28747人(2017年)。全镇有耕地面积6.55公顷,务农劳力13200人。

大桥镇位于东经120°42′04″~120°33′29″,北纬32°54′48″~33°00′52″。地处大丰区东南部,东与上海市川东农场交界,南与东台市头灶镇相连,西与万盈镇毗邻,北与草庙镇接壤。人民政府驻大桥集镇民建街34号,电话区号0515,邮政编码224131。距大丰区政府驻地40千米。

大桥镇境内黄海公路,从盐城大丰区直达南通 海安县,此段道路是当年沿海岸线风光的道路。此道路距今约150年左右,是当地交通的主要干道。现被列为江苏省省道。 大桥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川东港横卧境内,上接串场,东流入海,省道226陈李线南连苏、锡、常、沪,北达徐、淮、连、盐,近年来,这里又成了通往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必经之地。

川东港贯穿大桥镇东西全境,是大桥境内主要的河流。川东港西起通榆河,东至川东港闸入海,全长49.2公里,是里下河斗南垦区的一条重要排涝河道,流域面积648平方公里。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治理的第五排水入海通道,排灌运输河,由东台至大丰川东闸,以大丰川东闸命名为川东河。

里下河腹部东西向骨干河道车路河经川东港入海,增强里下河南部高水区外排能力,有效降低兴化、溱潼洼地水位,实现南部高水高排、北部低水低排的功能分工。工程实施后,可为增加200立方米每秒的排水入海能力。

沿海垦区成陆与开发较迟。唐宋年间,海岸线仍维持在范公堤附近。黄河夺淮,滩涂迅速东伸,新涨之地,煮盐发达,续开运盐小河,东抵海边,西达场垣。南部有栟茶运河贯通,西部有串场河连接。明清时期,结合里下河腹部排水,先后浚治安丰、何垛、丁溪、草堰、白驹、大团、便仓、上冈等通海河港,开挖海河入射阳河。王港、竹港、川东港曾与斗龙港、新洋港、射阳河并为里下河排水“六港”。清末,淮南盐衰,始有垦殖,鲍墩、陈洋、李堡以西多栽水稻。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新兴、伍佑两场放垦,次年张謇首创通海垦牧公司。此后20多年,许多垦殖公司相继成立,大规模废灶兴垦,堤东地区得到初步开发。各公司单独圈筑海堤,挖浚八丈河、大喇叭河、运棉河、海堆河、三仓河、方塘河及内部沟河,建北双洋、大喇叭、运棉、黄沙港、三里、三门、七门等闸排水入海。1931年江淮大水以后,曾开挖疏浚了何垛河(川东港支流)、竹港、王港、黄沙港等,1933年建下明闸和川东港闸,次年建王港闸和竹港闸。1937年,垦区植棉面积曾达700万亩(含淮北及南通,下同)。由于河道、海堤失修,排水不畅,以后逐年下降。1941年,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发动群众修筑了射阳河以北海堤,开挖汛鲍河。1943年疏浚方塘河。1945年,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制订《苏中滨海垦殖区水利工程初步计划》,1947年,省建设厅又编制了《苏中滨海垦区开发计划书》均未能实施。1948年,民主政权新开运棉河,改善排水条件。建国前垦区海堤断续残破,河道淤浅紊乱,排水不畅成涝,土壤盐碱严重。沿海挡潮闸有18座,但规模都很小,闸孔总净宽不足200米,设计流量不足600立方米每秒(闸名详见第二章第五节)。

1949年9月,华东军政委员会与苏中人民行政公署组织棉垦区勘察团,制定治水兴垦计划。首先大规模兴筑海堤,抗御潮患。1949年冬到1950年,新建海堤120公里(至1957年全线贯通)。同时疏浚卯酉河、八丈河,新开西潮河于中路港入海,理通内部河沟。1951年疏浚运棉河入黄沙港,1952年开小洋河入射阳河。1954年江淮大水,斗龙港以南地区服从排涝全局,“滴水不入里下河”,“王、竹、川”3港无力承泄地区涝水,里下河“斗、新、射”三港长时间高水位,垦区严重受涝。当年冬季,全线疏浚王港、三仓河、栟茶运河。1955年拓浚东台河于蹲门口入海,长55公里,汇水面积411平方公里(1984年调整为193平方公里),并建三仓河闸、东台河闸,改变这片地区原来向西排水入里下河为直接向东出海。1956年开挖方塘河并三仓河于港入海,建三仓河闸,在此期间,并相继建成小洋口闸、川东港闸。斗龙港以南垦区排水稍有改善。

1956年治淮委员会编制的《淮河流域规划报告》,进一步明确垦区排水单独入海,划清水系、整理河道、并港建闸,以减少里下河区受水面积。斗龙港以南地区于1957年新开大丰干河长38.4公里、建大丰闸,解决三卯酉河以北、老斗龙港以东393平方公里排水。1958年开新王港河长45.9公里、建新王港闸,汇水面积593平方公里;全线疏浚川东港、东台河、三仓河、北凌河。1959年拓浚潘堡河,丁堡河;先后建掘苴河闸、东安闸。斗龙港以北地区于1958年沿老运棉河北开新运棉河、建运棉河闸,解决小洋河以南黄沙港以北437平方公里排水出路;疏浚沟墩至陈家洋段海河。1961年浚新民河穿小洋河入运棉河。并陆续建闸控制入里下河排水干河支河口。垦区自排水系开始形成。三仓河闸自1955年建成后,闸下引河淤积严重,后随浚随淤,三年淤平,1962年失去排水作用。

1962年江苏省水利厅编制的《里下河地区水利规划报告》,提出垦区5447平方公里由十港排水入海,1903平方公里仍汇入里下河四港。垦区十港排水布局中,斗龙港以南地区有北凌河、三仓河、东台河、川东港、王港、大丰干河等6港;斗龙港与新洋港之间为西潮河,新洋港与黄沙港之间为利民河,黄沙港与射阳河之间为运棉河,射阳河以北为夸套河。“十港”排水能力计划从873立方米每秒扩大到1823立方米每秒。1963年开新港干河、建新港闸。改三仓河、方塘河549平方公里来水南排由新港闸入海。同年浚北凌河,建北凌闸与新港闸同港出海。1965年扩浚川东港(何垛河),建新川东港闸,汇水面积648平方公里。1969年后,新港闸、北凌闸下大面积围垦,到70年代初,两闸闸下加速淤积,排水困难。1970年,东台县为解决堤东地区1300平方公里排水问题,除东台河、三仓河、方塘河外,再在东台河、三仓河之间新开梁垛河,三仓河、方塘河之间新开安河。梁垛河直线向东于大丫口入海,长53.5公里,汇水面积605平方公里,海口建梁垛河闸,1974年继续拓浚潘堡河以东18公里,底宽50~110米,成为东台县最大排水干河。1971年冬至1973年春全面整治疆界河(下段即竹港),长48.7公里,建新竹港闸,排水面积359平方公里,王港排水面积减为476平方公里。斗龙港以北地区,1965年开挖西潮河上段,拓浚下段,建成西潮河闸,改善盐城、大丰、射阳交界760平方公里的排水出路;1967年建成八丈河入海口双洋闸;1968年开地龙河,建穿越海河地涵,将海河两岸424平方公里涝水拉入运棉河;1969年新开利民河,长42.5公里,排水面积640平方公里,建利民河闸,解决新洋港与黄沙港之间地区排水。

1974年,江苏省治淮指挥部编制《里下河地区水利规划报告》,提出进一步划清垦区与里下河腹部排水水系。四港主要作为里下河腹部排水专道,垦区排水力争单独入海。对垦区排入四港的水系作局部调整。射阳河以北179平方公里开六里河建大喇叭闸,射阳河以南新民河地区160平方公里扩建小洋河地涵入运棉河;新洋港南北310平方公里,北部潭洋河地区入新民河,南部入西潮河;斗龙港上段刘庄、白驹、草堰地区240平方公里由四卯酉河入海。垦区入海水系分为夸套河、八丈河、六里河、运棉河、利民河、西潮河、大丰干河、王港、川东港、梁垛河、安弶河、北凌河、栟茶运河、如泰运河等14个排水区;里下河四港及疆界河、东台河、三仓河、方塘河等作为引水河道,做到引排分开。斗龙港以南地区于1976年再次拓浚川东港。1978年结合海丰农场围垦拓浚四卯酉河、建四卯酉闸,排水面积234平方公里。1979年斗龙港南岸老斗龙港上新建老斗龙港节制闸,将老斗龙港改为引水灌溉河道。大丰、四卯酉两闸共同承担通榆河以东,新海堤以西,斗龙港以南一卯酉河以北地区911平方公里排水。因北凌闸、新港闸相继淤废,为解决原北凌闸区的排水出路,1979年将北凌河从北凌闸上向南改道于如东县杨木港建北凌新闸入海,并建20立方米每秒的抽水站冲淤换水。为解决原新港闸排水区的出路,1979年开新东河,截安河、三仓河水改为北入梁垛河。1980年又在新港闸建24立方米每秒的抽水站,连同岸墙和闸孔安装的10台套机泵,设计流量共30立方米每秒,以冲淤保港,恢复该闸排水功能,但未能奏效。1982年建梁垛南闸,替代新港闸排水,使梁垛河、新东河排水面积扩大到782平方公里。因竹港闸下淤塞,1982年打坝封堵,竹港排水纳入王港,这样疆界河、竹港、王港合计排水面积790平方公里。

沿海垦区经多年治理,至1987年,除四港沿岸的1850平方公里低洼圩区排水入“四港”外,已建成自排入海水系。沿海共有大中型挡潮排水闸28座,其中大型水闸有射阳河闸、新洋港闸、斗龙港闸、黄沙港闸、运棉河闸、王港闸6座。大部分地区的排涝标准已达五年一遇,排水条件较好的达到十年一遇,但沿射阳河洼地及夸套河、利民河、西潮河、东台河地区等排水区的局部低洼地排涝标准只有三年一遇。沿海垦区除河道未全部配套外,突出的是入海港口淤积,除三仓、建川、新港、北凌等闸,先后淤废另辟排水出路外,淤积严重的还有王港、东台、川东、大丰、竹港等闸,其余各闸下游过水断面也比建成初期有较大幅度的减少,使排涝能力降低。

潘堡河亦称西潘堡河,是堤东垦区的一条纵向调度河流,南起与海安县交界的七里涵和丁堡河接通,北到大丰县川东港,全长 50.5 公里。贯穿大桥南北全境,是大桥镇境内南北方向的主要河流。于1959年开挖,因流经潘丿和李堡,而得名。

何垛河,何垛河过去为东台何垛盐场的运盐河,所以也叫何垛场灶河。西起东台西侧串场河流经通榆运河向东在东台境内经台东、海丰、头灶等镇区,再向东偏北到下游解家坝流入东台与大丰区分界的丁溪河合并后流入大丰,进入大丰境内后即为川东港,至大丰的川东港闸入海。历史上为何垛盐场的运盐河,亦称何垛场灶河,兴挑时间不详。西起串场河,东至川东闸入海,全程跨东台、大丰两县,且一河两名(上游在东台境内,称何垛河;下游至解家坝入大丰境,称川东港),全长50.9公里。

据载,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起,何垛河先后进行过八次整治,其中民国22年建成川东港闸,1965年建成位于台城东郊的川东港调节闸。1972年,东台电力翻水站建成,但当时从串场河到通榆河无引水河道,故于同年在台城北侧新开一条3.6公里的东西向河道,因历史上何垛河西端就穿越城区连接串场河,便仍用原名,亦称何垛河(原穿越城区的河段弯曲狭窄,已废),又名市河。该河段东接通榆河,正对面东台电力翻水站,西连串场河,从泰东河、蚌蜒河、梓辛河引进江水,共做土方59.4万立方米,河底宽20—44米。

何垛之名有里下河水乡特色,“垛”(音 duǒ) 字本意是墙或某些建筑物突出的部分,有支撑或掩蔽作用。用于地名的垛,大多指草堆、土堆,或者其他垛状物堆起来的地方。何垛,顾名思义为“何”氏之垛。兴化有荻垛、大垛、何垛、垛田等等。当然东台何垛河的“何垛”之名与兴化何垛是否有联系,目前还没有考证。

据《大桥镇志》记载,明嘉靖年间,这里只是出海渔民赖以暂栖的小港湾。清乾隆时,就有人在大桥滤碱烧盐。到清朝末年,渔民、盐商云集此地,以产盐为主,渔业为辅,逐渐成为一个兴旺的海边集镇——大桥镇。

大桥镇在明末清初成陆,清顺治十六年间何垛盐场灶民迁此,居川岸河两岸,初名川家岸。

后来海势继续东退,渔、盐、农、牧、商相继发展,民国年间在镇海墩(川港岸墩)旁的川子河上修建原有一座木桥以便通行,人称“大桥”。镇以桥名。川家岸从此更名为大桥口,大桥镇亦此得名。

1929年为川岸乡,行政上隶属东台县第一区,后改川港区。

1942年 90年代大桥镇老照片 (6张) 划归台北行署,建立台北县设川港区。同年,万盈乡从小海区划归川港区。

1948年川港区西部划建万盈区。

1949年为大桥镇,1956年改乡。

1956年川港、川东2区合并为大桥区,因境内大桥命名。

1958年改方向公社,1959年划建大桥人民公社。

1959年大桥公社北部划建万盈人民公社。

1966年南部析出成立潘撇人民公社。

1983年改置大桥、潘撇2乡。

1986年复置大桥镇,大桥之名一直未改。

2001年潘撇镇并入大桥镇。

清初沿明旧制,两淮设场三十,曰 富安、栟茶、安丰、角斜、梁垛、东台、何垛、小海、草堰、丁溪、白驹、伍佑、庙湾、莞渎、徐渎、板浦、临洪、兴庄、新兴、吕四、余东、余中、余西、金沙、西亭、石港、马塘、掘港、丰利、刘庄。

在今东台市内。因何姓人家聚居海滨之地而得名,为唐宋时期海陵监管辖北四场之一。光绪《两淮盐法志》载东到海,南紧邻东台场,北接西溪盐场,南北长9里。1941年,抗日民主政府接管东台的两淮盐务后,东台、何垛两场合并,称“东何场”。

新建的川家岸庙位于老川东港畔,百余年老庙址,明朝末年是渔民的出海口,后人再此滤碱烧盐,至清朝末年人口繁衍,盐商云集,人们在此建庙祈福,又在庙南架起大木桥,之所以川家岸亦称大桥口,庙也就成为了大桥的地理标志。

百年来兴衰枯荣,沧海桑田,因川东港扩建工程老庙重回故里。经民间集资,群策群力,重新建造了一座别具寺院风格的崭新庙堂。 川家岸庙 (7张) 川家岸庙是大桥人的发祥地,亦是大桥人民弘扬佛教文化,宗教信仰,乡风民俗,祈福之地。庙前百年老榆树是大桥历史的见证,年老的川家岸人至此就会想起童年,年轻的大桥人至此就勾起乡愁,老川家岸迎来了大批新大桥人。

此寺是东海之滨的三大佛寺之一。据云:始建于清康熙五年,时仅3间草房,地址在今中北村七组,靠老川东港河南岸,后续建和改建成青砖瓦房14间。其中大殿 3间、前照3间(左侧一间是大门),东西厢房各3间,东侧有套房两问,中为院落。大 殿中供奉三官大帝,前照大门供笑佛,中间一间供鱼水观音。东厢为祖堂,供列世主持僧之牌位,西厢为僧房,东侧两间为厨房。庙 大桥集镇生活集锦 (39张) 宇大部在抗日战争中废毁。仅剩东厢做了学校。


  道情是一种演唱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大桥一带影响深远。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有一些艺人专门游唱道情糊口,至此道情演唱正式流传至大桥。贡献最为突出的属房素珍,她虽出生于兴化,但在大桥镇潘丿居委会居住30多年,为大桥的道情事业发展夯实基础。

大桥镇成立道情文艺队,组织各村道情爱好者进行艺术交流,请道情老艺人授课……一系列的活动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近年来,大桥镇高度重视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他们深入群众,广泛宣传,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积极支持并组织新闻报道,保护“非遗”文艺表演团队和场所,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论坛、讲座等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增强了全社会依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对处于濒危状态的重点项目进行挖掘、整理、普查、传承和保护,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的生存状况、分布区域、传承人、相关场所、实物资料、相关民俗活动、保护情况等,全面掌握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向上级申报。同时运用文字、图片、音像以及数字多媒体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系统地记录、整理,收集相关代表性实物,予以妥善保存。建立档案及相关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到精、准、细,心中有数。注重培养后继人才,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教育、培训、引导和指导,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让他们受到世人的尊重,增强了传承人对所做工作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传承人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自觉将自身所掌握的精湛技艺无私地传承下去,将自己所掌握的技艺无保留地传授他人,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有人,技艺永传。

2014年,大桥道情已经成功申报非遗,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传承与发展。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执行情 大桥镇 (43张)

2016年初区政府下达大桥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任务6700万元,后调整预算为5260万元,全年实际完成6400万元,占区政府调整任务数的122.13%。

由于受营改增的影响,与上年同口径收入实际6533.44万元比较,减少133.44万元。其中:国税部门完成税收3428万元,地税部门完成工商各税及附加2972万元;其中增值税(100%)入库3470万元;营改增入库2057万元;营业税入库1788万元;企业所得(40%)税入库695万元;个人所得税(40%)入库140万元;资源税入库0.43万元;城市维护建设税入库332万元;房产税入库168万元;印花税入库58.07万元;城镇土地使用税入库128万元;土地增值税入库12万元;车船使用税入库70万元;教育费附加入库174万元;契税入库30万元;耕地占用税入库41万元;非税收入593万元。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执行情况

年初,区核定大桥镇支出预算5306.84万元。当年实际支出5126万元,占支出预算指标的96.59%,比上年同口径支出净增33.57万元。

主要支出项目的完成情况是:基本公共管理与服务支出3856万元,公共安全支出29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1万元,科学支出4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25万元,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102万元,节能环保支出2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99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624万元,住房保障支出74万元。

全镇围绕“巩固绿色银行,建设白色农业,培植种养规模,突破三产发展”的总体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三增势头。大棚蔬菜栽培面积大增,区域特色明显。形成近667公顷(1万亩)大棚蔬菜种植区,种植品种以西瓜、青椒等经济作物为主;畜牧养殖量大增,规模特色明显。全镇现有千头以上猪场10个,生猪饲养总量8万头,万只以上养鸡场8个,年饲养家禽80万只;劳动力转移大增,行业特色明显。全年转移劳力6975人,占总劳力的47%,形成汽运、配载、纺织行业特色。

加大对东方桃花洲的投入,提升其功能。投资完成了5000平方米“福”“寿”桃园木栈道、水系工程。对已经建成的“桃花洲”、“桃花潭”温泉度假村、“福园”、“寿园”等景点不断增加深度与厚度,有序推进游玩新项目,打造出空气清新、河道清澈、美丽怡人的乡村桃园风光特色旅游镇。

近年来,大桥镇始终坚持“以工强镇”第一方略,集中力量打造大桥铸造机械特色产业园,工业经济不断壮大。据大桥镇镇长徐中建介绍,2017年该镇工业开票销售4亿元。徐中建认为,要高标准、高水平建设工业园区,打造园区特色优势,做优基础设施配套,积极提升现有企业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吸引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园区,抢工会战在建项目,力争早日投产达效,加快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步伐。江苏美谷塑胶工业有限公司的PC新材料项目是大桥镇近期引进的项目之一,该项目占地25.2亩,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总投资5200元,4月开工建设,2017年年底竣工投产。“我们聘请了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修编提升园区规划,以陈李线为中轴线,把园区框架拓展到3200亩,全面提升园区规划。”徐中建介绍,美谷塑胶项目投资方将再上一个5000万元的配套铝型材项目;越丰铸造和荆桥铸造正在增股增资、提质扩能,两家企业2018年开票销售至少翻一番,可实现“小升规”。

对于未来的发展,大桥镇领导班子思路十分清晰。“我们将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出台优惠政策,围绕铸造机械和新材料产业,招引产业链项目。”徐中建表示,大桥镇将狠抓技改投入,出台技改激励政策,推动民博铸造、海盟工贸、海外新材料等企业实施8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

大力推进企业重组,加大德尔鸣化工老厂区、金棉棉业、新荣针织等企业闲置资产盘活重组力度,整合闲置的工业用地和厂房重组招商,节约项目落户成本。推进全民创业,积极引导园区外优质创业项目进驻园区,大力扶持和倡导返乡创业、二次创业、妇女创业和青年创业。“目标到2018年,全镇实现全口径工业开票5亿元,其中工业园区开票销售4.2亿元,占全口径工业开票额84%;新增基础设施投入1200万元,新建标房35000平方米,新招引五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6个以上,新培植规上工业企业6家以上。”

大桥油桃是大桥镇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油桃产业已经成为该镇重要的农业特色产业。多年来,该镇油桃专业技术协会充分发挥“大丰大桥油桃”特色优势,强化管理、提升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使油桃由“特”变强,并申报国家地理标志。通过年鉴、申报、出具有关证明材料、委托办理申报手续,不久就收到了“大丰大桥油桃”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受理通知书。中国商标网审定公告,确定“大丰大桥油桃”申报国家地理标志成功。

“大丰大桥油桃”国家地理标志申报成功,对大桥镇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升级、提高大桥油桃产品档次、打造地方特色农业品牌、发展绿色有机产业以及“现代农业、服务业、旅游业”功能定位,具有很好的推动促进作用。

位于盐城市大丰区大桥镇方向村西首的盐城大丰江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4400平米农产品加工车间、冷库等建设工地上一片繁忙。按照11月底前全面竣工投产的设计要求,江东公司人机结合,日夜抢工会战。大桥镇则打足力量,为公司按时投产达效提供相应服务。这是大桥镇全面推进秋冬季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一个缩影。该镇采取五大战略措施,对本镇传统农业上的种植、养殖项目品种进行改革调整,努力走出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代农业发展经营特色之路。

全镇因农业结构调整涉及到的3000亩土地顺利流转,以“沈大线、226省道”为轴心,两侧翼展各1000米的区域内,将建立五个千亩以上特经瓜果蔬菜生产基地。

作为率先投资大桥,促进大桥农业结构调整的盐城大丰江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趁着党的十九大重农强农以及土地承包期将延长的大好机遇,在区、镇、村规划协调下,大手笔投入、推进园区及周边的高效、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公司已在新建流转的4000亩生产基地上种上了香葱、萝卜、有机花菜、甘蓝、西芹、包菜、桑苗等十多个品种特经作物,种植投资总额达2200万元。

据介绍,该公司将采用基地+保鲜+仓储+出口一条龙运营模式,借助“空中菜场”、“杭南”两个国家级著名商标的市场信誉度,把大桥乃至大丰优质农产品打向各大中城市市场以及著名的广州市江南果菜批发市场。基地与产业的发展不仅可实现年产大葱1万吨、桑苗4亿株、其他各类蔬菜9000吨,销售产值6000万元以上的产销经营规模,而且将带动起8000人次务工就业机会,每年为大桥农民提供800万元的劳务收入。近期,公司打算追加资金8000万元,流转土地5000亩,再建一个蔬菜加工企业。这对大桥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注入强新活力。

大桥镇按照“全园农业、全园旅游、全园生态”的建设理念,围绕“现代农业、服务业、旅游业”三大功能定位,全力加快园区建设。利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规划编制、产业布局、项目落地,一个现代化的农业观光园---“丰禾大地农业示范园”正逐步从蓝图变为了现实。

丰禾大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突出农业、生态、科技、特色四个主题,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基础配套,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通过全镇齐心努力,建成布局合理、产业完善、效益显著、资源循环、环境优美、特色鲜明、辐射力强的观光旅游园区。丰禾大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地处大桥镇新镇区东侧,规划面积10000亩,核心区3000亩,启动区2000亩。系中国设计农业大桥实验基地、江苏三农宣传协会大桥调研基地和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学实践基地。“丰禾大地”坚持规划引领、多元发展、科技创新,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休闲观光结合打造,建设了千亩设施油桃种植区、花卉苗木种植区、台湾泥鳅育苗基地、“桃花源”农家大院、“桃花岛”休闲渔舍、“桃花潭”温泉酒店、工厂化育苗中心、农业科技展示中心、仓储物流中心、设施油桃种植区、特种浅水大棚养植区、锦绣果品露天观光采摘区、黄桃示范种植区等。

丰禾大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始终坚持绿色环保,以打造优质油桃品牌为着力点,以“绿色、有机”为基本内涵,以先进技术装备为依托,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以节水、节肥、节能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绿色有机产业,科学施用有机肥,推广实施水肥一体化、滴灌等先进技术,有效减少和遏制污染。形成绿色、有机、生态的现代农业的高级形态。

大桥镇党委政府把园区发展作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成立了农业园区管委会,抽调精兵强将专门定点服务,明确责任分工,落实政策措施,增强了园区服务力量,形成了发展新动力。盐城市、大丰市现代农业现场会多次在园区召开。江苏省林业局、盐城市农委、江西省新干县、南京农业大学等各级代表团经常来园区考察。

—— 全国四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

——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景点

大桥镇紧紧围绕打造桃园风光旅游镇,加大集镇旅游产业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完善三产配套设施,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休闲旅游观光业,全力提升城镇化建设的品位和档次,取得显著效果。

大桥镇东方桃花洲的温泉度假村、“福寿”桃园等重点项目现场,随处可见工人们在繁忙施工的场景。

大桥镇根据全镇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物产丰富、旅游开发潜力巨大特点,高目标定位,高起点站位,以乡村旅游发展趋势为导向,把丰禾大地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东方桃花洲旅游景点建设放在近期工作中的首要位置,全镇上下齐心协力,全力打造东方桃花洲现代乡村旅游景点。把已建成的游客服务中心、桃花源农家大院、桃花岛休闲渔舍、垂钓中心等项目的硬件配套作为建设工作的生命线,把景区的文化打造作为建设工作的着力点,抓住重要采分点,科学合理设立工作目标,在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公厕、无线保真平台建设上下苦功,费心思,确保东方桃花洲旅游景点建设工作卓有成效,达到省级四星级乡村旅游景点标准,使以传统“桃”文化为主题、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的生态、休闲、观光、度假农业旅游产业做大做强,让人们觉得有特色、有看头、有玩头,使景点保持长久生命力,让更多的人来“看桃花、游农家”。

大丰区大桥镇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惠及“三农”的重要抓手,举全镇之力,行惠民之举,掀起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高潮。

近年来,大桥镇坚持民生为本,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该镇专门构建起覆盖全镇的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网,做到每个项目都有一名班子成员负责,为快速度、高质量地完成农路建设任务提供坚实保障。进村入户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加大征地拆迁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农路建设环境,调动群众参与农路建设积极性,加快农路建设步伐。全镇已建成农村公路213.6公里,提档升级农村公路26公里,镇村公交实现全覆盖,中港等村实现了农庄道路硬质化全覆盖。

根据“十三五”交通建设规划,该镇将新建农路260公里、桥梁110座,新增提档升级农路30公里,新建一级公路8.8公里、二级公路7.8公里。眼下,该镇紧扣序时、细化目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超前做好征地拆迁、三杆迁移、矛盾协调等工作,切实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苏发〔1999〕10号)提出:在小城镇建设中,要突出重点。近期,全省着重抓好200个左右的重点中心镇建设。大丰(3个):大桥镇、三龙镇、刘庄镇等三个乡镇名列其中。

2015年,大桥镇投资1500万元完成老影剧院商业综合体项目,建成超市、餐饮和宾馆等三产服务业,已对外营业面积达4600平方米;投资600多万元的老工商所、老计生中心开发工程已经全面完工;投资2600万元完成龙桥东郡房地产开发二期工程,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投资100万元整治桥南新街,1000多米的街道全部采用彩砖、大理石铺设人行道和路牙,并划设非机动车位212处,机动车位20处,统一新建店外招牌124个,投资40万新建了4500平方米、60多个停车位的停车场;投资120多万元,新建一座3A级(旅游)厕所,并对原有4座公共厕所进行全面改造;投资600万元提升新镇区实施绿化工程;投资80万元整治沿河西路1800米路肩,摊铺沥青5000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4000平方米,安装栅栏1800米;投资50万元将潘大河及沿岸整治出新;投资50多万元对二中沟6660平方米绿化进行改造;投资100多万元对幸福路东侧4700平方米进行绿化建设。同时加快建设桃花潭温泉酒店、新农贸市场、欧保利亚商务中心。完成幸福路、人民路景观大道工程、便民服务中心、小南湖公园和龙桥东郡社区“四个一”工程。民建街商业综合体等一批标志建筑建成并投入使用。

以农村环境整治、清洁乡村行动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三大专项活动为抓手,全面提升镇容村貌。建成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垃圾中转站和镇污水集中处理工程。成功创建“国家生态镇”和“江苏省卫生镇”。

2017年12月14日,大桥镇顺利通过国家卫生镇检查评估。

大桥镇把创建国家卫生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同经济建设、党的建设同布置、同要求、同考核。强化组织领导,提高创卫执行力;造浓宣传氛围,提高创卫参与率;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创卫知晓率;加大建设投入,提高创卫美化率;整治环境卫生,提高创卫成效率;强化环境保护,提升生态宜居感;实施防病除害,提高健康卫生率。全镇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栏36个、创卫户外广告牌40余处。进村入企发放《居民健康素66条》5000余份、健康宣传小册子20余种3万多份。投资100余万元,将小南湖公园打造成健康主题公园。投资100多万元整治废沟塘19个,对后街小巷道路全部进行硬化。投资500万元对幸福路、人民路和工业园区道路进行黑色化。投资1200万元新建农贸市场。新增公厕1座,村卫生改厕500座。投资350多万元将川大线两侧和川东港河坡两岸全部绿化。投资80万元将人民路南线建成120亩的“一片林”。投资600万元完成沿河西路、沿河东路、大海线、三中沟路的绿化亮化工程。

大桥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共实施总投资1100万元的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总投资2500万元的川大线提档升级工程,总投资5400万元的双丰等3个村土地整治项目和集镇内征迁总投资1.2亿元的川东港整治工程等8大项目,共新建水泥路125.72公里、桥梁138座、防渗渠道122.46公里、泵站22座、新建渡槽19座,提档升级农路30多公里。

大桥镇严格执行优抚政策,建立工作台账,累计发放各类补助资金890万元,做到“不漏发、不错发”。累计投资500多万元实施敬老院“提档升级”工程。我镇被区政府表彰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镇崇德人口文化园被盐城市卫计委命名为“人口文化示范基地”,镇计生中心被区政府表彰为“群众满意基层服务单位”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镇统计站被省统计局表彰为“乡镇统计规范化建设合格单位”。

通过改扩建村党群服务中心和卫生室,全镇有1个村被评为四星党群服务中心、2个村被评为三星党群服务中心,10个村卫生室达到省级卫生室标准。开通4条线路的国标校车,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实施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提档升级工程,13个村文化室全部通过区标准化验收。加大技防投入,累计投入210多万元,新增视频监控169处,实现“村村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

加大安全生产大检查、大巡查的频次,对各类事故隐患坚决整改到位。镇安监站顺利通过安监机构能力建设省级验收,全镇有24家企业通过安全标准化创建验收。镇司法所被省司法厅授予“江苏省优秀司法所”、被盐城市综治委表彰为“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先进集体”。

省爱卫会发布关于命名2018年江苏省健康镇、健康村(社区)和健康单位的决定,大桥镇榜上有名,成为全市首批江苏省健康镇。东塔村、双丰村、中港村创成江苏省健康村。大桥中心卫生院,大桥中心幼儿园创成江苏省健康单位。

大桥镇在实施康居工程集中居住点建设中,坚持创特色、出精品,把康居点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样板点。大桥镇大桥村康居点规划用地总面积107亩,首期实施集中居住点建设用地面积50亩,在建78户。该镇副镇长吴恒胜说:“我们把实施农村康居工程集中居住点建设与高质量脱贫、农村环境整治、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注重风貌塑造,突出生态宜居,优化公共服务,稳妥有序建设农民幸福家园。全力以赴抢工期、保质量、赶进度,确保我村康居点一期工程年底前全部竣工。”

该镇把康居工程建设工作摆上突出位置,高度重视,层层压实责任,精心组织推进,成立康居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各村、各职能部门明确工作目标,签订工作责任状,制定考核奖惩细则。将四周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紧靠集镇规划区及新建的农贸市场旁边约107亩地定为集中居住点地址,全镇已有245户申报迁居到康居工程集中居住点。土地征用已完成,拆迁户已全部达成协议。 康居工程 (8张)

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是通俗文化的一部分,植根于人民大众,源远流长。衣食住行,婚丧喜庆的民间习俗,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生活和文化历史,具有地方特色,这些习俗,经历长时间的流传,形成一系列的形式。

一、报丧

境内成年人亡后,须向亲戚通报。将老人“归天”的噩耗通知诸亲六眷,称为“报丧”。“报丧”,又称“送死信”。父母亡后,孝男孝女,必须向舅家,伯伯,叔叔,亲自披麻带孝,上门报丧,向长者跪拜。从外地急忙赶回来料理父母丧事,称“奔丧”。远亲近邻到丧家祭奠死者,以纸钱,挽幛表示追念,称“吊丧”。前往吊丧的人或跪或鞠躬,孝子一旁陪吊守灵人放声嚎哭,称为“哭丧”。孝子报丧的时候,一般戴着麻布帽子,腰系腰带,由稻草搓成的。报丧的顺序时是有讲究的,即先去死者的上家,然后去亲友,邻居家上门报丧,在家门前磕头,亲戚邻居家会给报丧者倒一杯茶或递一根烟,并说一些安慰的话。报丧的时间一般为死后的第二天。

二、净身

一般临死的人有预兆,必须从床上移到地上,称为“地铺”,忌死在床上,有这么一种说法,就是死在床上到阴间会背着床,太重,性别不同,地铺的位置亦有差异,男性在堂屋的东侧,女性在西侧,这是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在民俗层面的反映,因为东侧为尊,称为“上首”。

人临死前洗澡,男的理发修脸刮胡子,女的洗头梳正发型,称净身。即是“清清而来,清清而去”。俗语有“想死先把头剃剃”。然后或是请人,穿上“寿衣”。寿衣要求“五领三腰”,即五件上衣三件裤子,上衣分别为衬衫、小棉袄、大棉袄、加衣、大衣,裤子也要有棉裤,不论丧事在冬天还是夏天都要穿棉衣。

三、搁三朝

旧俗人死后,在家里停放三天,俗称“搁三朝”,设立灵堂,孝男孝女,日夜守灵,诸亲好友,前来吊丧。停尸的房前,用毛竹、帘子搭起丧棚,请“吹鼓手”吹打,道士做道场,扎库、剪冥衣、写牌位、布置灵堂。“寿终正寝,入土为安”。停尸三天,待远处的儿孙到齐,将尸体放进棺材,选折吉日入土。是时,奏哀乐,举家恸哭,绕棺一周,就此永别,孝子偕亲属上庙“起解”、送饭。盖棺时,需用孝子的头发一撮和麻丝扣在“子钉”,由木匠钉入棺盖叫“挽钉”。如是母亲亡故,则由娘舅执斧;如是父亲亡故,则由父辈的胞兄弟执斧。起灵时先把灵柜担起,搁在高凳上,美其名曰:“高升”。出葬时,长房孙子打灯笼,孝子躬行执绋,亲属相随,一路哭声不绝。僧道击乐,口中念念有词,俗称“出殡”。停尸期间,忌将眼泪滴在亲人死尸上。出葬时忌说棺材重。本地人忌断气前睡在床上,小孩子夭折,忌说“死”,而说“跑了”、“走了”。在丧葬期间,不分亲朋好友,不稳是否认识,都可以去吃饭。旧时,饭菜简单,“和米麦饭,盐齑烧豆腐”,如今大都米饭,四菜,六菜,荤素齐全。本地人叫“斋饭”,限于亲朋好友。

四、烧寿纸

死者弥留期间,焚化纸钱,一般儿子的用红纸女儿的用黄纸包成正方体各一包,用红绳红线捆扎,上写“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或“备而不用”等字,俗称“寿纸”。一些富有之家,请和尚念“寿生经”,放“引路焰口”。时在搁三朝期间进行,烧寿纸的纸灰,等冷却之后,把它装在一个“手拎包”内,把包放在死者的手中,意为他到阴间用的钱。

五、烧床柴

在死者搁三朝期间,即死者亡后第二天下午或傍晚,要“烧床柴”,本地人俗称“送西方”。请人扎一顶纸轿,内供死者牌位,连同死者临终前穿的衣服、鞋袜、被褥放在宅前点火焚烧,俗称“烧床柴”。烧完后,子女和亲属回到灵堂发孝衣。这时,儿子身穿白布孝服,脚穿蒲鞋,头戴麻布凉帽。帽边挂4个白绒球,手持孝棒,俗称“触活棒”,向各长老行跪拜礼。晚上有人守灵、陪夜。

六、送饭

迷信说法,人亡过三日之内,亡灵临时羁留在土地庙里,家人每晚前往送饭一次,同时焚烧纸钱,贿赂土地神“关照”。此习俗,旧时十分认真,如今土地神庙已废弃,日益淡化。但也有在死者家不远处,搭一草棚作为亡人临时住所,让家人送饭的,送饭一般为七餐,送的东西一般为饭、豆腐、粉、鱼、肉之类,还有寿纸,送的人为死者的儿女,孙子,孙女之类的。是时,便会哭喊让死者回来吃饭。

七、入殓

人死后,露尸时间不能太长,一般在第二天(最迟不超过三天),就要把尸体装入棺材,叫“入殓”,俗叫“上材”。入殓前,竖幡杆两根(状如旗杆),预示死者这天“入殓”,同时做好入殓准备。先由和尚诵经,化“九千七”、“二万四”,由亲属一人边哭,其余亲属边烧纸帛,依次向死者遗体跪拜,随后将尸体安在棺材里,各亲属绕棺一周向遗体告别,叫“小殓”;接着盖棺,用大铁钉盖封棺,叫“大殓”。最后,将棺材移入在堂屋的东侧,棺前摆放死者牌位、画像或照片,香炉、烛扦、斋供等,本地人叫“殡材”。到满三周年时,化牌脱孝出殡。富有之家还举行大祭、颂经、做道场。然后,旧时棺木土葬,贫穷之家,薄材速葬,死后三天,下午入殓后,随即出殡。如今,人死后第三天,一般都在上午,先行入殓仪式,亲属友邻,向遗体告别,然后将死者遗体用白布包扎,随即上灵车,到火葬场火化。灵车后拖着一根长长的江柴,上面挂着死者的衣服,江柴一般由死者的儿女拿在手上,火化后,有的人家,将骨灰匣安放在堂屋后壁桌上,前面供上遗像,也有的将骨灰匣送上公墓,进行安葬,也有的根据遗嘱意愿,洒如江河大海。凡是供遗像的,一般在六七脱孝,不再供遗像。海门启东人送葬完后,先化库。“库”即是纸扎的房屋、日常用品、家具、电器等,设备俱全,屋内供上牌位,还有佣人。旧时比较简单,如今还有楼房,不过比起真正房屋缩小而已。孝子首先跪拜,然后亲属等跪拜完毕,焚烧,叫做“化库”。随后“烧经”。本地人如今也有“扎库”。

入殓:一般说来,要请八个人,即非常了解丧葬习俗的人,本地人称为“扶重”抬棺材到墓地安葬,称为“八抬八唱”,在往墓地的路上是孝子、家中的人和挑火盆的侄子或女婿走在前面,后面就是棺材,后面跟着送葬的亲友。一路上,有一个和尚边走边念经,称为“引路经”,在途中每走一段距离,抬棺材的要说一句“留棺”,走在前面的孝子要转过身,跪拜,然后扶重的人说一句“升棺”谐音“升官”,然后有往前走,墓地由扶重的提前挖好,是时,要请阴阳先生主持入土。首先,由阴阳先生到墓穴里用一把铁锹挖一掊土由孝子用衣服兜住,这把铁锹美其名曰“金锹”,这一过程称为“挖土兜金”,然后,再由阴阳先生给喜包,馒头,糕孝子名为“接宝”,“兜金接包”都是一些祝福主家的行为。接下来时孝子在墓穴里走一圈,称为“暖坑”,然后扶重的人把棺材置于墓穴内,入土为安。最后孝子把孝棒插在坟墓的前面,如果天气适宜,这根杨树条会长成一棵大树,语为“死者的一把伞”。在墓前留一双死者生前穿的鞋,跪拜,返回,这一过程结束。回来时,按习俗,凡是送葬的人都要跨火盆,吃糖饭,吃圆子茶。

挽邻:入葬后的三晚,由孝子到坟墓前烧纸,并在相邻的坟墓上也烧一些纸,意为让死者到阴间有好邻相伴。

复山:三天之后,在日出之前,孝子去墓地去把坟墓修饰一下,挖点土,把坟墓做成坟墓的样子称为复山,并在坟墓周围走三圈,洒点土,称为“死者的房屋不会漏雨”。

八、烧七

亡故之日起,每隔七天祭祀一次,俗称烧“七”,或称做“七数”,一般分七个“七”终止,“断七”或“终七”后,到100天,再祭祀一次,即为“烧百日”。每个月的死者死的那天都要举行祭奠俗称“烧撞日”。俚语曰:“一百天亡的人,无人叹”。人死亡,如灯灭,时过境迁,悲泣之情,逐日淡薄。

境内,普遍有留七头的习俗。当亡人死亡至入殓期间,给孝子及其亲属理发,以后至六七期间,不能理发剪头,俗称留七头。必须过42天,到烧“六七”时请来理发师,给留“七头”的人理发。第一剪剪下的头发集中起来包扎好,放入烧纸缸中焚化,以示孝心。

捧饭:死者入土后,在家中供上死者的灵位,每天一天三顿饭,第一碗饭都要供给死者,每碗饭只盛一勺捧饭时烧一张纸或多张纸再烧纸的缸中,并念到“××回家吃饭了”,收碗时也会说“××收碗了”捧饭时期为三年,一个儿子就减一个月,即如果死者有三个儿子捧饭时间就时三年少三个月。

九、戴孝与脱孝

旧时,父母或长辈亡后,子女或晚辈穿上孝服,叫戴孝。孝服是用白布,俗称“孝布”,缝成衣帽。缝制时,一律毛头向外,按其血缘亲疏,辈份高低分别穿戴,叫“破孝”。守孝三年,即脱孝,也有提前脱孝。脱孝之日,亲戚灯都参与,出嫁的儿女,送孝幛等礼品。大部分人家要扎库,剪冥衣,将死者的牌位焚烧,谓之化牌子。然后设馔祭奠。

十、放焰口

为超度亡灵,在家里丧篷或天井内,用3张大桌子和若干木椅,搭成经坛,请和尚登坛念经,叫放焰口。放焰口,一般为7名和尚,多的有13名,僧数逢单,至少3名。其中1名大和尚正坐,领着小和尚念经。同时,还有笙箫管笛,木鱼金罄,协奏乐曲。放焰口时间很长,一般要从晚上到拂晓才能结束。还有做道场、拜忏、念寿身经等,都是对亡灵的一种祭奠形式。

十一、合葬

夫妻俩先后亡故,后亡者的遗体入殓后葬到先亡者的墓地一起,叫做夫妻合葬,俗叫合福,又叫做并材。合福,要像活人办喜事一样操办。在死者破坟就棺的头一天晚上,孝子要到坟迁烧纸磕头祷告、报喜、送喜钱等。合葬时,要陪葬胭脂、绒花、官粉、梳篦、镜子、桂圆等物品,要用一块木板、横搭在两口棺材盖上,叫搭仙桥板。有的男女未婚早逝,已到成人年龄,亲人往往寻找大致相仿年龄早亡男女,征得男女双方亲属同意互配成亲,俗称做阴亲。一般在清明节举行合葬仪式。

十二、偷碗讨寿

亡人年龄很大的“喜丧”,一些娇苗(独子,或担心不能养活的孩子),都要在家长的带领下讨寿,孩子趁人不备,突然从棺头跑过,就算讨到了长寿。用从喜丧人家偷来的碗筷给孩子吃饭,也能讨来长寿。因此,喜丧人家,多买些碗筷,事先准备供人拿走。这种习俗叫“偷碗讨寿”。

十三、祭祖

民间对祖宗极为崇拜,认为人死后还有亡灵。富裕人家均设先堂,堂内供桌上放着精雕木阁,以安放历代亡祖的神主牌。一般人家,有个家神柜,后墙上俱供祖宗堂,中堂旁贴:“守祖宗清白二字,教子孙耕读两行”,横批:“祭如在”。早晚在神主牌前焚香叩拜,初一、月半更要烧香磕头,清明、中元、冬至、春节均要家祭,重大事情都要祭告祖先,请求保佑。贫困之家,只有在清明、中元、冬至、春节买上两刀毛长纸一烧,以示纪念亡祖。东部海门启东客籍居民,除此外,还有“烧经”的习俗,即是在父母、祖父母忌日,要“烧经”。“烧经”时,在堂屋客厅,先将大方桌,调换位置,有桌缝朝门调为整板向门,摆上筵席,菜肴丰盛,这又叫做“祝香”。东、北、西三面摆上板凳、酒杯合筷子,其多少,视约请祖宗的人数而定,一个人一个座位。为防遗漏,另加一碗,一把筷子,虽无位置,亦可参与。桌子正面,放上香炉烛台,烧香点烛。“祝香”开始后,请各位老祖“尽情畅饮”,斟酒三遍,然后请吃圆子,往往放在香炉烛台两边各一碗,又亡祖“自取”,然后视供饭。此时,先由小辈在桌前向亡祖磕头,依次进行,最后家主磕头,就焚烧纸钱、冥票、锡箔(有的做成元宝等)。家主拿起酒杯,将酒泼在纸灰四周,先将板凳轻轻移开,以示筵席已毕,请亡祖“退席”。不问贫富,家家如此。

一、出生

婴儿出生时,男婴用父亲的衣服裹着,女婴用母亲的衣服裹着,三天之内都不穿衣服,等到洗三才穿上自己的衣服。婴儿出生时剪下的脐带用布包起来,并用线扎起来,放在家中的高处。婴儿出生后,要煮粥给产妇吃,吃剩下一点留给猫吃,孩子就会越来越漂亮,这种粥称为“猫米粥”。

二、报喜

妻子生养,婴儿出生,平安无恙,首先要向岳丈或舅舅报个信息,俗称报喜。境内居民的传统习俗,报喜的方式是送红蛋。报喜时,一定数量的红蛋再加上酒类,作为礼品。旧时生女孩不送红蛋,而送糖粥,以区别男孩还是女孩。如今男女平等,男孩女孩都一样。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大桥的端午节有个习俗:就是吃粽子,配端午香囊,门口插艾叶菖蒲,以及泡菖蒲浴。在传统说法中,端午过后,所谓的‘五毒’—苍蝇、蚊虫、蜈蚣等毒虫都来了,儿童容易长痱子、疖子。在端午前后,要用草药给家里的小孩熬汤洗浴,可以驱五毒。

端午时节,是五毒季节,苍蝇、蚊虫、蜈蚣等开始滋生,加上天气炎热,很多人都会受到湿浊和蚊虫的困扰,特别是小朋友,皮肤娇嫩,年幼尚且不懂表达,用药浴包来沐浴,驱五毒,最好不过了。

说到菖蒲,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是哪种植物,但是,菖蒲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在沼泽地、水田边会经常看到它的身影,别看它非常的普通,但是,对人体却有着大功效,

菖蒲是天南星科的多年生水生湿地植物,常生长在沼泽地、溪流或水田边。一丛丛叶片从基部繁茂生长,肉穗花序上着生着一朵朵黄绿色的小花,看上去似乎也没什么特别。不过仔细观察,线形叶片直立挺拔,如一把长剑,因此菖蒲又叫“蒲剑”或“剑菖蒲”。并且,同艾草一样,菖蒲也是一种芳香植物,它全身都很香,揉碎一片叶子,就能闻到浓郁的香味,以根茎的香气最为强烈。

至于菖蒲之名的由来,据查有以下两种说法:一说蒲草中长得最昌盛的叫菖蒲。一说:“菖昌,百草之先生也。”意思是说,百草仍枯之时,菖蒲已经泛绿了,并且长势茂盛。由此可见,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均是表示菖蒲的生命力十分旺盛。

菖蒲,是一种普通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常见的有水菖蒲、石菖蒲,以及石菖蒲的变种金钱菖蒲、香苗菖蒲,在我国除了被人们用来祛毒避瘟之外,还一直被人们视为一种长寿吉祥物。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菖蒲的根茎和叶中均含有比较丰富的挥发油,主要成分为细辛醚和丁香油酚,内用能镇痛,促进消化液分泌,缓解平滑肌痉挛,外用则对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宋代王十朋在《石菖蒲》一诗中,就这样赞道:“天上玉衡散,结根泉石间。要须生九节,长为驻红颜。”

草炉饼就是黄烧饼。但是,它的制作方法与一般的烧饼不同。草炉饼的炉子,是用大口的砂缸,垫空横搁,将砂缸的底敲掉,作为炉门,将缸口凝合在墙壁上,周围用泥沙固定。缸内的四周,全是贴饼的地方了。

张爱玲曾在一篇散文中写过,当年她在上海居住时,常听到有些小贩,穿巷过街,叫卖“炒炉饼──!”其声悠悠,引人食欲。其实,她所写的“炒炉饼”应该写作“草炉饼”。这是当年苏北老乡用特殊方法制作出来的一种大众化点心。

制作“草炉饼”是一项非常忙碌、辛苦的工作。每次制作,先要用草将炉膛烧红,烈火熊熊,炎热逼人。眼看炉膛温度已高,便用火叉拔灰,压住火苗。这时,“贴饼师傅”便加快节奏,迅速地抓起饼坯,两只手左右开弓,一手拿着两只饼坯,从炉膛的左右两侧,一直贴到顶端。转眼之间,炉膛贴满饼坯。然后再用火叉,拔开草灰,顿时火焰腾起,温度陡升。不消片刻,饼坯渐渐鼓起,饼面开始焦黄。芝麻香味,扑鼻而来。于是再用火叉拔灰,压住火头。师傅一手持铲,一手执网,将满炉烧饼铲进网内。这时,乘热食来,既香且脆,又甜又酥,确是一种物美价廉的大众食品。

鱼汤面,为东台大丰地区传统名点,源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58年),已有200多年历史,相传是一位被赶出皇宫的御膳厨师所制。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

鱼汤面的制作很特殊,先要剖鱼清洗,不留残血。用猪油下锅沸至八成,陆续放鱼入锅炸爆,起酥捞起,不能烧焦。将炸过的鱼加上鳝鱼骨头或猪骨头,用河水熬出稠汤,葱酒去腥,再用细筛过滤清汤,放入虾籽少许,即可作面汤。面条用上白刀切面。所以,鱼汤面色香味俱全。

麻虾是一种生于盐城大丰、南通海安等地区的野生淡水小虾,多见于没有淤泥没有污染的河流内,因其永远长不大,小如芝麻而得名。麻虾酱味道鲜美独特,麻虾熬酱招待客人,其独特的味道让客人留下“好菜一桌,不抵麻虾一吮”之感叹。

周边中学

大丰区大桥初级中学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大桥镇桥南新街1号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大桥镇桥南新街1号

周边政府机关

大丰市大桥镇委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民建街30号
营业时间:08:00-12:00,14:30-18:00

周边乡镇

大桥镇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

南阳镇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南洋要(南阳桥北)

周边村庄

大桥村 地址:盐城市大丰区

双丰村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