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场

盐城海盐, 盐城海盐产品特点, 盐城海盐产地环境, 盐城海盐历史渊源, 盐城海盐生产情况, 盐城海盐产品荣誉, 盐城海盐地理标志


盐城海盐,江苏省 盐城市 射阳县 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国沿海地区的海盐生产已初具规模。此后,以盐城为中心的江淮沿海地区,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海盐生产基地。尤其是元中叶,两淮29个盐场产盐380万石,达到全国总产量三分之一强,盐城境内13个盐场产盐290万石,占淮盐总产的76%。有“两淮盐税甲天下”的说法。盐城海盐有颗粒均匀、透光度高、不溶物少等特点。 2014年12月0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盐城海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品特点盐城海盐古称淮盐,质量上乘,洁白晶莹,在文学作品中称为吴盐。李白在《梁园吟》中有“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的盛赞。 详情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盐场所有镇中心区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盐场介绍

盐城海盐,江苏省 盐城市 射阳县 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国沿海地区的海盐生产已初具规模。此后,以盐城为中心的江淮沿海地区,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海盐生产基地。尤其是元中叶,两淮29个盐场产盐380万石,达到全国总产量三分之一强,盐城境内13个盐场产盐290万石,占淮盐总产的76%。有“两淮盐税甲天下”的说法。盐城海盐有颗粒均匀、透光度高、不溶物少等特点。 2014年12月0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盐城海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盐城海盐古称淮盐,质量上乘,洁白晶莹,在文学作品中称为吴盐。李白在《梁园吟》中有“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的盛赞。 盐城海盐

产地环境

射阳县位于苏北沿海中部,东临黄海,南抵新洋港与盐城市亭邀旬影湖区接壤,西与建湖县、阜宁县毗邻,北至苏北灌溉总渠与滨海县相望。员赠愉介于北纬33°31′12″—34鸦员坑°07′15″,东经119阿誉洪寒询°55′48″—120°34′47″之间,总面积2605.72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826.35平方千米、水域面积779.37平方千米。全县誉拒淋境内地势略呈东高西低,南北高、己希中间低的状态。 射阳县海域(海岸线向海一侧至领海基线外部界限的区域)在海洋地理上属黄海,北起“滨射线”,南至与盐城市大丰区的海域分界线,根据《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界定盐城市海岸线的通知》(盐政发〔2006〕260号)文件精神,射阳县海岸线全长103千米,海域总面积20.9万公顷,其中潮上带12553公顷,潮间带7667公顷,潮下带18.878万公顷。射阳河口以北为侵蚀性粉砂淤泥质腿危姜询海岸,堤外滩面较窄,一般0.5—2千米;射阳河口以南为淤长型的粉砂淤泥质海岸,滩阔坡缓,潮滩宽2—3.5千米。辽阔的海域,充足的日照和风力资源,对海盐制造极为有利。 射阳滩涂

历史渊源

中国海盐业的历史相当悠久。据古籍《世本》、《吕氏春秋》记载,中国最早发现“煮海为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年左右的炎帝时期,它与中华文明几乎同时起步。当时盐城的海岸线逐步稳定在今范公堤一线时,辽阔的海滨滩涂,丰茂的芦苇草荡,为海盐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考古发现,距今5000多年前,盐城地区就有先民来此开发,初为淮夷地,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史地·货殖列传》称盐城沿海一带“东楚有海盐之饶”。 汉武帝 元狩四年(前119年),在今盐城境内置盐渎县。“盐城,本汉盐渎县,洲长百六十里,在海中”。从盐城东门、北门及南郊三洋墩等地发掘的古汉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可以推断,汉时的盐城盐业兴旺,已设置盐铁官署专司管理。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因境内已发展成人烟稠密、农业发达、渔业兴旺、盐铁手工业繁荣的小城镇,遂改盐渎县为盐城县。 唐代,经历了“ 贞观之治 ”后,国家物资丰富,社会秩序良好,盐业生产也有了很大发展。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第五琦变盐法。在淮南盐区的海陵、盐城置监院,以免除徭役为优惠条件,招募无业游民到两淮地区煮盐。唐宝应元年(762年),刘晏兼任盐铁使和两淮转盐运使,在全国产盐区设置四场十监,负责食盐的生产和收购。盐城境内当时设有淮南道海陵监和盐城监,海陵监署在东台场(后移至泰州),盐城监署在盐城。海陵监岁煮盐60万石,盐城监岁煮盐45万石,两监年产淮盐100余万石。“天下之利,盐利居半”,两淮盐利可抵百余州县的税赋。为何两淮盐产多于全国其他盐区,“盖以斥卤弥望,可以供煎煮,芦苇阜繁,可以备燔燎”。淮南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食盐产销中心,而盐城的海盐生产规模又逾淮南盐区盐产大半。 盐城海盐历史 (9张) 宋初,在东南盐区设提举盐事司管理盐业产销。两淮盐区设有利丰、海陵、盐城3个盐监和29个盐场,盐城境内就有11个盐场。宋代范公堤的修筑,“有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湖不致伤稼之功用”,盐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境内二监年产盐107万石以上,仍为淮南产盐之冠。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夺淮经苏北境内入海,大量泥沙入海,海涂日扩,海岸线迅速东移,范公堤西亭场,卤水渐远,更有西隅湖淮溃决,淡水冲灌,场灶产量大减,煎灶纷纷东移,还有许多盐场废置。两监仅辖境内8个盐场。元时,两淮设置25个盐场,盐城境内盐场恢复至13个。元始祖时有“两税盐税甲天下”之说。盐城其时因盐业兴旺发达,被《元史·地理志》列为上等大县。 明初,饱受元末战乱及社会动荡的两淮盐区,劳动力匮乏,经济萧条。洪武年间,朝廷遣苏、松、嘉富庶之民数万,充实淮扬二郡,入藉烧盐(史称“洪武赶散”),一度使盐区恢复生机。两淮设盐运司,下设通州、泰州、淮安三盐运分司,盐城境内仍有13个盐场。 清承明制,朝廷注重新增灶丁,恢复盐场设备,筑堤防潮等措施,盐业生产得到恢复。全国和两淮盐课岁入都在不断增长。两淮盐课在乾隆八年(1743年)达到顶峰256.8万两。清中叶后,淮南盐区因海势东移,卤淡产薄,盐产规模骤降。嘉庆七年(1802年),两淮28场盐产计200.11万引,折40.03万吨;到宣统三年(1911年),两淮21场产盐245.14万担,折12.26万吨。盐城境内11个盐场嘉庆七年(1802年)产盐量为118.9万引,折23.8万吨,占两淮盐总量的59.4%;到宣统三年(1911年),盐城境内10个盐场产量仅为146.8万担,折7.34万吨,占两淮盐产总量的59.9%。 民国初年,两淮盐区传统的制盐业逐步衰竭,而垦植业日益兴盛。以 张謇 为首的民族实业家在短短的几年中,掀起了废灶兴垦热潮。南起长江口的吕四场,北到灌河口的陈家港,先后成立了77家盐垦(垦植)公司,盐城境内就有63家之多。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生产关系落后,加之频繁的自然灾害,管理混乱和高利贷盘剥,到20世纪40年代末,盐城境内的盐垦公司纷纷解体。 1958年,射阳盐场建立。1958年和1978年经历两次建筑滩晒盐场办盐高潮,几次反复归省和下放管辖。 1996年,江苏省盐务局成立盐业集团,专门管理三个省属盐场生产发展。 2008年5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盐业集团及下辖的三大省属盐场再度下放盐城市管辖。

生产情况

2001年,射阳盐场累计长盐报产15万多吨,加工精制碘盐、低钠盐5万吨。完成年目标计划110.02%,池盐氯化钠平均含纯94.81%;全场拥有三级卤量50多万立方米,其中高级卤30多万立方米,灌池面积9278公亩。 2012年,射阳盐场产盐2800吨。 2017年,盐城拥有国家所属的灌东、新滩、射阳三大盐场,年产海盐65万吨左右,占江苏年产量的三分之二。

产品荣誉

2014年12月0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盐城海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射阳盐场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盐城海盐产地范围为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新洋港、黄沙港镇107.37平方千米滩涂,滨海县滨淮镇东罾村、玉华村78.5平方千米滩涂,响水县陈家港镇、黄海农场210平方千米滩涂。

质量技术要求

一、生产过程控制 1.制卤: (1)纳潮、扬水:利用水库和蒸发区,充分沉淀海水中的泥沙,通过海水中泥沙悬浮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和絮凝沉淀作用净化海水。 (2)养殖:通过贝类、卤虫的自然养殖滤食海水中的藻类,减少海水中的氮磷含量。 盐城海盐 (8张) 2.结晶: (1)深水结晶:利用防雨设施,深水结晶,深度常年保持在20厘米以上。 (2)分晒:一、二级池面积比例达到6:4。 (3)灌池换卤:灌池或换卤用漂花卤,卤水清洁、透明度不低于15厘米。 (4)活碴:从每年3月份开始活碴,一般连续蒸发量20毫米至30毫米活一次,盐碴要活透、活均匀,活碴一直至扒盐。 3.收盐、堆存:采用水力管道收盐,纯新卤洗盐、一次洗涤不循环,每吨盐用洗盐卤水2.0立方以上,一、二级池盐分廪堆放。 4.加工:原盐生产必须在本地完成,经粉碎、洗涤、脱水和干燥等物理方式精制而成各种食用盐。 二、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颗粒均匀、透光度高、不溶物少。 2.理化指标: 原盐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氯化钠,%≥ 94.50
水分,%≤ 4.10
水不溶物,%≤ 0.25
钙镁,%≤ 0.40
硫酸根,%≤ 0.70
加工盐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白度,度≥ 70
氯化钠,克/100克≥ 97.00
水分,克/100克≤ 0.80
水不溶物,克/100克≤ 0.10
水溶性杂质,克/100克≤ 1.00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盐城海盐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江苏省盐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盐城海盐的检测机构由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