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坚镇
武坚镇 武坚镇历史沿革 武坚镇经济发展 武坚镇精神文明 武坚镇社会事业 武坚镇人文历史 武坚镇文化艺术 武坚镇地理概况
武坚镇地处 江苏省 扬州市 江都区东北部,总面积85.58平方公里,总人口48812人(2017年)。紧邻宁通高速、 京沪高速公路等交通主干道, 宁启铁路紧依其旁,233省道、 352省道穿境而过,主城区距离 扬州泰州国际机场只有半小时车程,交通优势显著。围绕建设“经济强镇、文化大镇、水乡生态园林城镇”目标,全镇上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凝心聚力,创新开拓,三个文明建设整体推进、快速发展,先后荣获“全国亿万农民健身先进乡镇”、“全国双拥模范镇”、“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卫生镇”和“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镇”和“江苏省环境优美镇”等称号。武坚地理区域在 东周敬三十四年(公元之前486年)属吴。元三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 吴,属越。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来越,属楚。西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置海陵县。隶属临淮郡。东汉时,废海陵县,属广陵郡。...
详情武坚镇地处 江苏省 扬州市 江都区东北部,总面积85.58平方公里,总人口48812人(2017年)。紧邻宁通高速、 京沪高速公路等交通主干道, 宁启铁路紧依其旁,233省道、 352省道穿境而过,主城区距离 扬州泰州国际机场只有半小时车程,交通优势显著。
围绕建设“经济强镇、文化大镇、水乡生态园林城镇”目标,全镇上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凝心聚力,创新开拓,三个文明建设整体推进、快速发展,先后荣获“全国亿万农民健身先进乡镇”、“全国双拥模范镇”、“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卫生镇”和“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镇”和“江苏省环境优美镇”等称号。
武坚地理区域在 东周敬三十四年(公元之前486年)属吴。元三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 吴,属越。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来越,属楚。西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置海陵县。隶属临淮郡。东汉时,废海陵县,属广陵郡。历晋太康元年,复立海陵县。唐武德初置吴州,改海陵县为吴陵,武德七年,复称海陵,隶属扬州,五代南唐 元年(公元937年)置泰州海陵县。宋代属淮南东路,元代属扬州路。明清时代属扬州府。
武坚镇1910年建乡,名曰“张五尖”。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泰州为泰县,本镇划为张五尖乡。乡以下仍沿袭晚清都图旧制。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泰县在凡汉镇设立行政局,本镇属凡汉行政局。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乡的规模大为缩小,本镇共划分为:张五尖、校陈、花南、花北、孙家舍、扬景、高庄、嵇庄九个乡,隶属第十五区。区址凡汊镇。乡以下设街、村、闾,邻制,废都图制。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废闾邻制。置保甲制。撤消花南、花北、孙家舍乡,置花庄乡。隶属第十区,区址小汉镇。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撤消校陈、丁杜二乡并入张五尖乡,撤消高庄乡、花庄乡,并为花高乡,撤消杨景,组建成汤杨乡。
1941年7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府将泰县第十区临时划归江都县领导。
1942年10月江都县第一次分县,置江都、邗东两行署。本镇属江都县纪北区。
1944年4 月,实行新乡制,废保甲制为村组制。
1945年12月,江都县第二次分县,置江都、凡川县。同时撤消纪北区。划分小纪区、富民区,本镇属凡川县富民区。区址黄思。
1946年夏,江都、凡川合并为江都县。秋,小纪、富民和塘郭区合并为纪塘区。冬,国民党;国队侵占解放区,本镇又恢复旧的区、乡、保甲建置,称北固乡。(乡址:现 高邮市 汤庄镇)仍属泰县第十区。
1948年夏,本地区解放,1949年1月18日,泰县第十区正式划归江都县。
1953年1月,江都县 小纪区拆为小纪区和纪北区。纪北区辖武坚、鲁陵、校陈、杨景、嵇沈、黄思、富民、太平、周西九乡。
1956年3月3日,江都县分县、撤区、并乡。江都县拆江都、邗江二县。撤消纪北区,并入小纪区。撤消鲁陵、校陈、杨景并入武坚乡。
1958年9月,以区为单位建立人民公社,本镇属小纪人民公社。
1959年5月,小纪人民公社划分为若干小公社,本镇成立武坚人民公社,公社以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
1983年9月12日,实行体制改革,武坚公社恢复武坚乡人民政府的建置。乡以下设行政村和村民小组。
1996年10月18日,武坚撤乡设镇。
2005年5月20日,武坚镇与周西镇合并,组建新的武坚镇,镇政府所在地设原武坚镇。
工业 经济快速发展。坚持以工业为主体,大力推进工业兴镇战略,形成了 高压电器、气动机械、农药化工、纺织服饰、体育器材、环保设备等六大支柱产业,拥有各类规模以上企业50多家。永坚公司是全国气动元件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之一,产品远销 英国、 澳大利亚等国;金鑫电器公司与日本东芝公司合作开发生产的旋压铝管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独占鳌头;雷宇公司跻身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行列;宙龙集团公司生产的氨基二醇、 三环唑产品畅通东南亚,农药系列产品遍及全国各地,是全国第二大氨基二醇生产厂家。10多家企业与国内20多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有4个产品获得国家“火炬”计划、20
多个产品填补国内空白,3家企业获得 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呈现出竞相发展、不断超越的喜人态势。尤其是2001年创建的江苏省科技工业园武坚园,目前已引进入园企业200多家,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增添了后劲。
农业特色优势显著。依靠本地 资源,加快结构调整,培育区域优势,形成了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龙头,以1万亩优质棉花、2万亩特色蔬菜、3万亩特水养殖、4万亩优质稻米“四大生产基地”为依托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建筑三产实力强劲。建安企业不仅具备承建超高层的能力,而且能够独立承揽高架桥梁建设,沪武建安和金马建安两大企业装备精良、技术一流、实力雄厚、信誉卓著,以 上海、 西安、南京为基地,建筑市场遍布全国大部分省市,多项工程获“ 鲁班奖”、“ 白玉兰奖”。第三产业门类齐全,繁荣兴旺,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
精神文明建设精彩纷呈。大力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提高 人民群众的 文明素质;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为加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先后举办了“水乡春潮”、“党的光辉照水乡”、“雷宇杯”扬剧邀请赛、“春到水乡”扬泰地区民间文艺展演等跨区域大型文艺活动;大力推进依法治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呈现出社会安定祥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崭新局面。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集镇建设规划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构成了完整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文化体育中心、文化广场、野田河风光带成为人民群众娱乐、休闲、健身的重要场所。广播、有线电视、自来水、医疗等覆盖全镇,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科技园区
扬州市苏武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始建于2002年,已建成核心区面积2050亩,其中钢架大棚设施栽培面积达1000亩,辐射带动6000亩。并做到“三化”:即,一是市场化运作。2050亩的核心区全部实行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统分结合的方式实行市场化运作,做到统一规划、承包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二是多元化投入。全方位招商引资,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入园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的投资格局;三是标准化生产。园区注册了“莲湘牌”商标,按照绿色食品的要求,制定种植规程,实行标准化控制,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生产布局、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药肥采购、统一品牌上市。目前已有6个蔬菜产品被省认定为无公害产品,14个蔬菜产品被国家认定为绿色食品,园区正在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园区。
2008年秋播期间,武坚镇按照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要求,围绕 菜蓝子生产基地建设,打造特色蔬菜乡镇,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新扩大蔬菜面积4000亩,其中新扩大棚2000亩,武坚镇累计蔬菜面积达1万亩,其中设施蔬菜达3000亩,力争在3-5年内使全镇蔬菜面积达2万亩,其中核心区面积5000亩,建成武花、 黄周两个蔬菜产业带,努力形成一镇一业的区域特色。
武坚历史悠久。相传原名叫五尖,由东、西、南、北、中五个尖角高地构成。由“五尖”到“武坚”,是世代繁衍生息于斯的人民在征服自然、卫国保家斗争中英勇顽强、坚贞不屈精神的生动体现。武坚文化底蕴深厚。水乡舞蹈中的奇葩──“莲湘花鼓”就诞生于此。它那欢快的二胡和清亮优美的笛音伴随着莲湘丝丝的铜线叮当声,犹如河水在淙淙地流淌,洋溢着浓厚的水乡芬芳,富有强烈的感染力。1989年,“莲湘花鼓”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汇编·江苏卷》,载入祖国的文化宝库。武坚环境优美。这里沃野千里、气候温和、水系发达,蓝天碧水、绿树掩映构成了水乡清新宜人的画卷。武坚民风淳朴。这里的人民勤劳善良、富于智慧,创造了一个个灿烂的水乡文明。如今,他们正在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和幸福生活。
“莲湘花鼓”是江都水乡民间舞蹈中的一朵奇葩,只要你一见花鼓舞,就会深受感染,就会领略到水乡浓郁的生活气息,就会感受到水乡人质朴的情怀。花鼓是江淮一带具有代表性的舞种之一,历史悠久,据考证,明代就已有花鼓舞演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地花鼓相互影响,不断演变,异彩缤纷,各具特色,显示了它永久的生命力。
江都花鼓舞的形式很多,如杨庄乡的“二人花鼓”,吴堡乡的“下河花鼓”,尤以武坚的“莲湘花鼓”(又名四人花鼓)独具风采,挺秀于江都县花鼓艺术之林。它那欢快的 二胡和清亮优美的笛音伴随着莲湘的 铜钱叮当声,犹如水乡小河的水在淙淙地流淌,洋溢着浓厚的水乡芬芳,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亲切感。“莲湘花鼓”来源于“花鼓救驾”的传说:明朝洪武帝遭敌追击,败逃到鲁陵乡(即今武坚镇花庄),身陷险境,在这紧要关头,当地百姓为了掩护他,将洪武帝扮成三花脸,并由两男子扮成村姑,一男子扮成少年,打起莲湘,载歌载舞送出险境。从此,花鼓舞就发展成一种固定的四人演出格局,其中女角一律由男角反串,“四人花鼓”由此得名。几百年来,它一直是农闲时节和春季“青苗会”(即土地会)的传统节目。后来,又成为旧社会贫苦农民谋生的技艺。有段民谣说:“大水一淌,眼泪汪汪。鼓儿一拿,打起莲湘。外出逃荒,走街串乡……”这记载了“莲湘花鼓”发展中辛酸的一页、
“莲湘花鼓”形式独特,动作简洁,具有粗扩、质朴、风趣的风格。由4人演出,3个行当:一少年头扎白毛巾,身着白中式对襟上衣,棕中式裤,脚穿黑圆口布鞋,鞋头上饰有红色绒球,相当于戏剧中的“生”;三花脸身着米中式对襟上衣,镶深棕色边,棕中式裤,腰系淡蓝色围裙,鞋同少年,头顶扎一“朝天辫”,鼻梁画一白色方块,相当于戏剧中的“净”;二村姑身着桃红中式大襟上衣,湖蓝中式裤,头系粉红彩球头带,脚穿粉红圆口绣花鞋,鞋头饰湖蓝色绒球,颇有水乡典雅纯朴的特色,相当于戏剧中的“旦”,通常男扮女装(现今已改变旧俗,直接由姑娘出场)。道具十分简单,仅小锣、锣板、莲湘、黑纸折扇、花手帕。表演时,少年手敲节奏强烈的小锣,三花脸手挥纸扇,二村姑右手各舞一根花团锦簇的莲湘,左手对应地挥动花手帕,边演边唱。他们各展其技,少年要有“小锣功”:边舞边敲边抛,小锣能飞出丈把高,然后又收回手中。三花脸是扭腰、摆胯,脚走矫步轻飘飘,右手抖扇划半圆,棒击头顶双肩颤,还可以即兴发挥各种逗趣的动作。二村姑舞动的莲湘动作秀美刚健,如花枪飞舞,有“纯阳背剑”、“枯树盘根”、“喜鹊登枝”、“反抱玉柱”等招式,招招式式,技艺皆绝,融歌舞、杂技于一炉。 “莲湘花鼓”的音乐来自民间小调,常用的有“数鲜花调”、“侉侉调”、“剪剪花调”、“卖油郎调”、“龙船调”等几十种。配以二胡、三弦、竹笛和小锣等乐器。朴实的旋律中突出强烈的节拍,体现了水乡独有的乡土气息,“莲湘花鼓”的唱词有长有短,内容有歌颂古代英雄豪杰的,如《武松打虎》、《李逵法场救宋江》;有表现男女爱情的,如《数鲜花》、《双下山》;还有揭恶崇善的,如《秦香莲》、《宋江杀惜》。其词句通俗活泼,贴近生活,如《水乡十二月》花鼓词唱道:“正月里来正月正,家家户户点红灯,富人高屋饮美酒,穷人乞讨沿街走……”以那委婉深沉的旋律,描写农民在旧社会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生活,似泣似诉的情调道出了水乡农民的辛酸和悲愤。解放后,唱词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如《春到水乡》传达了胜利的喜讯,倾注了翻身之喜悦;《送郎参军》蕴藏着姑娘脉脉情意,表现了新中国年轻一代抗敌爱国之心;《水乡变了样》则展现新时代农村兴旺发达的景象。而今,每逢过年过节或丰收喜庆佳日,遍及全乡的“莲湘花鼓”把静谧的水乡闹得热烈欢腾起来。“莲湘花鼓”还多次参加全市调演、汇演,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1983年曾应邀参加江苏省民间舞蹈集成会议调演。1989年,江都“四人花鼓”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汇编·江苏卷》,载入祖国的文化宝库。
武坚镇地处东经119°46 ′40——119°50′38,北纬32°44′03——32°47′57。全镇地势平坦,河流纵横交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季风显著,热量充足,雨水充沛,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较长。气候特点,冬季受大陆冷高压控制,气候寒冷,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降雨较多,气候炎热;春秋二季冷暖空气频繁交替时期,天气多变,冷热不定。全年平均降雨量为987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94.9小时。年平均气温15.1°C,年平均无霜期为220天。 武坚镇
周边综合医院
武坚镇卫生院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致富街
周边小学
武坚中心小学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民乐社区振兴路
周边乡镇
武坚镇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
周边村庄
武坚村
地址:扬州市江都区民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