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岭
侍岭舞狮, 侍岭舞狮历史渊源, 侍岭舞狮舞蹈特色, 侍岭舞狮传承保护, 侍岭舞狮社会影响
侍岭舞狮,又称”苗庄舞狮““苗庄狮子舞”等,江苏省宿迁市民间传统舞蹈,宿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 侍岭舞狮是流行于 江苏省 宿迁市 侍岭镇 苗庄村(现 来龙镇 豫北社区 )及其周边一项传统民间舞蹈,其在苗庄境内的发展主要源于清朝末期 (1911年) ,侍岭舞狮结合 新疆 舞狮的表演形式以及当地人们的审美追求,开创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舞蹈 。 2010年12月,侍岭舞狮入选第二批宿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项目编号:SQⅢ-10 。历史渊源 详情
侍岭舞狮,又称”苗庄舞狮““苗庄狮子舞”等,江苏省宿迁市民间传统舞蹈,宿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 侍岭舞狮是流行于 江苏省 宿迁市 侍岭镇 苗庄村(现 来龙镇 豫北社区 )及其周边一项传统民间舞蹈,其在苗庄境内的发展主要源于清朝末期 (1911年) ,侍岭舞狮结合 新疆 舞狮的表演形式以及当地人们的审美追求,开创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舞蹈 。 2010年12月,侍岭舞狮入选第二批宿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项目编号:SQⅢ-10 。
历史渊源
侍岭舞狮 中国境道厦故承内广为流行的舞狮,为古西域 龟兹 一带流行的舞蹈。探旋它是经 西凉 地区,再传入中原的。《后汉书·西域传》记载:87年,安息国王遣使献狮。第二年,月氏王也向中原献狮。这是中国有关狮子的最早记载。狮子难以捕捉,中亚各国都视为“国宝”,西域人民也都喜爱狮子勇猛无畏的进取精神。唐代高僧 玄奘 赴 天竺 取经,经过 高昌 时,高洒地慨昌王 麴文泰 铸金狮子座相赠,以此鼓励玄奘要勇于进取。由于历史原因,西域狮已绝迹。但是在新疆的出土文物中,却留下了西域狮的威武形象。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有一组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葬中的唐代舞乐百戏彩绘俑,如“顶竿倒立木俑”“马舞泥俑”“踏谣娘泥俑”“大面舞泥俑”等等。其中就有“舞狮泥俑”。它通高13厘米,造型与内地由两人表演的舞狮非常相似。舞狮头顶扁平,眼球向外凸,嘴张开,上下两排牙齿整齐排列;狮头微微抬起,正在做即兴表演;狮身像一副斗篷,把两位表演者不露痕迹地罩在里面,但表演者的双腿仍清晰可见。雕塑者用阴刻的刀法,细致地刻画出狮子卷曲松软的长毛。唐代,舞狮在西域地区较为盛行。由于起初到京城 长安 的“狮子郎”(舞狮人)都是龟兹人,而且表演时渗户记所用捆骗婆的音乐具有龟兹特点,所以,唐朝段安节著《 乐府杂录 》中就把舞狮列入《龟兹部》。《通典》中说:一个狮子由两人扮成,蒙上一层狮皮,一人在前,身体直立,手擎狮头,另一人双手抱前面人的后腰。 唐玄宗 时,龟兹舞狮(即五方舞狮)在宫廷里的演出场面很大。皇帝经常组织盛大的舞狮会,并亲自做“导演”。当时 杨贵妃 亲自耍狮子取悦皇帝。他们在“五方舞狮”里注入了封建帝王思想,规定舞狮时,黄狮子位于中央,代表中央王朝的权力;四方的狮子为青、红、白、黑四色,分别代表东、南、西、北四方。10人扮演5头狮子,连同两个耍狮人共12人;还有140人组成的乐舞队用龟兹乐伴奏,围绕这5头狮子跳“太平乐”舞。耍狮子的场面壮观,体现出盛唐的宏伟气魄。唐朝皇帝在欣赏舞狮的同时,也利用舞狮来宣扬封建伦理。当时,观看舞黄色狮子,是皇帝的特权。 清朝末期,舞狮这一民间艺术在侍岭叶淑兰等艺人的整理下得以发展,他们结合新疆盛行的舞狮表演形式以及本地区人们的审美追求,开创了侍岭舞狮表演的先河。 解放后,侍岭的舞狮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表演风格上逐渐出现“文狮”“武狮”相融合的樱境现象,形成了“以武狮为主,兼容文狮细腻特点”的独特表演风格 抹兵希樱体凝。 侍岭舞狮舞蹈特色
表演套路
侍岭舞狮一般的闹法是二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俗称太狮;一人扮一头小狮,俗称少狮,另一人扮武士。逗狮人手拿绣球作引导,并先开拳踢打,翻腾跌扑,以诱引狮子起舞。狮子表演前和表演过程中,都要放鞭炮为狮子助威。劈哩啪啦一阵鞭炮响过,烟雾腾腾中狮子随着锣鼓点的轻、重、快、慢,忽而翘首仰视,忽而低头回顾,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摇头摆尾,忽而又与少狮追逐奔突。还有的模仿狮子的许多动作,如甜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等 。 侍岭舞狮 此外,侍岭舞狮还有一种惊险绝妙的闹法,称高台狮子。旧日闹高台狮子一般都在正月,城市里由商会出面组织,农村由社火会或自系组织。表演前先用特制的长条木凳搭起一座约10米高的方塔,为了保持稳定,凳脚都垫着厚厚的一层麻纸。表演开始,先由舞狮人手执绣球,在塔下空场中翻一串跟头耍几样拳脚,然后引出狮子。锣鼓鞭炮声中,舞狮人攀塔而上,边攀边舞,以各种动作逗引狮子。狮子昂首纵身,在绣球引导下登木塔,拾级而上,做出各种惊险动作。尤其在攀上塔顶之后,更有一番高难度的精彩表演。表演过后舞狮人翻下塔顶,狮子口衔木凳,逐层拆卸而下,下边有人手接木凳 。 跑圆场: 四队狮子分甲、乙从场地两侧上场至前场,集体三次行“礼”,寓意“事事顺利”,随后分两组绕场地行走一圈,俗称“打场子”,意思是为下面演出预留下适当场地,跑圆场的范围可以根据场地大小调整。锣鼓:急急风上场,主体以七字锣为主。 走四门: 甲组狮在引狮人的带领下,绕场一周,分别在东、西、南、北四个方面“拜”一次,也称“拜四门”。锣鼓:七字锣为主,狮子行礼时,锣鼓应有所变化。 四门抢球: 甲组狮表演结束后,甲引狮人翻身下场,甲组狮卧场边休息。乙组狮来到场地中间,分立于乙引狮人两侧,乙引狮人用脚将球高举过头,双狮作寻找状,通过滚、找、寻动作表现,乙引狮人将球抛出后,一狮将球纳入身底,作得意状,引狮人藏于狮底,随后乙引狮子翻出,另一狮从该身底“钻出”追寻斗狮人。锣鼓:一狮从另一狮身底钻出时,用哑锣。 上高台: 乙引狮人将双狮引至场边作疲劳状,卧倒在地,双狮得球,作兴奋状,随后卧倒休息。甲组狮在引狮人带领下,来到高台两侧,上至高台,甲引狮人翻身下台,双狮在台上不知所措,四处张望,最后站立起来,寻找出路,最后双双从高台跃下。锣鼓:以七字锣为主,狮子上高台时配以《老虎磨牙》套曲。 谢幕: 甲、乙两组狮同时行进到场前,三拜之后,脱帽行礼,然后在引狮人带领下,下场。锣鼓:以七字锣为主,下场以热烈为好 。 侍岭舞狮表演道具
侍岭舞狮的表演服装主要有:狮子头、狮子皮以及绣球等:舞狮的音乐伴奏主要以打击乐器为主,主要有 大鼓 , 小鼓 , 大锣 , 小锣 , 铙钹 等:舞狮在表演中主要采用的套曲主要有:《老虎磨牙》《老鼠娶亲》等 。传承保护
传承状况
侍岭舞狮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侍岭舞狮出现冷落景象。宿迁市文化主管部门为了保护、抢救这朵民间艺术奇葩,宿豫县教育局、文化局、文化馆于2003年组织人员到侍岭调研,成立侍岭中心小学少儿舞狮队,以侍岭舞狮为蓝本,聘请了苗庄几位老舞狮艺人前来授教,区文化馆定期前来辅导。少儿舞狮队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其继承了侍岭舞狮(北狮)的表演套路,还形成了一套完备新颖的表演套路 。传承人物
侍继学,男,1944年8月生,侍岭镇圩东村人(今来龙镇侍岭社区)人,侍岭舞狮传承人之一。 水清艳,女,1981年12月生,侍岭中心小学教师,侍岭舞狮传承人之一。 徐友,男,1981年5月生,侍岭中心小学教师,侍岭舞狮传承人之一 。 侍岭狮子舞“跑圆场”社会影响
社会活动 侍岭舞狮常在每年的春节时候演出,其演出能够吸引许多人驻足观看,增添了春节期间的喜庆气氛 。 侍岭狮子舞的“演员”周边派出所
侍岭派出所
地址:宿迁市宿豫区侍岭镇东大街60号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五09:00-17:00
周边政府机关
宿迁市侍岭镇委
地址:宿迁市宿豫区侍岭镇府前路18号
周边园区
侍岭工业园
地址: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侍岭镇
周边村庄
侍岭村
地址: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