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司街道

乔司街道 乔司镇 乔司街道历史沿革 乔司街道地理位置 乔司街道行政区划 乔司街道公共交通 乔司街道乔司传统 乔司街道历史遗迹 乔司街道乔司大屠杀 乔司街道社区介绍


乔司街道地处杭州市中心城区的东郊, 余杭区南大门。南临杭州江干区九堡镇,东靠下沙经济开发区和浙江省乔司监狱、海宁市,余杭区南苑街道,西与江干区笕桥、丁兰街道接壤,北与余杭区星桥街道相邻,属杭州市余杭区管辖,为余杭临平副城的南大门,是杭州市区向东延伸的重要街道。总面积30.12平方公里,户籍常驻4.7万(2017年底),辖11个行政村,2个社区,170个村民小组。2008年,全街道实现工农业产值71.309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88.87亿元,财政收入2.670亿元,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370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3100元。乔司街道于2011年8月正式设立,原为乔司镇旧名汤村镇,属仁和县,明永乐十一年(1413)曾为海潮所陷。乔司初名仁和镇,宋时称汤村镇。据清康熙《杭州府志》载:乔司镇旧名汤村镇,在仁和东北五十九里,明永乐十一年(1413)曾为海潮所滔,清初设...

详情

乔司街道地名网_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乔司街道资料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乔司街道介绍

乔司街道地处杭州市中心城区的东郊, 余杭区南大门。南临杭州江干区九堡镇,东靠下沙经济开发区和浙江省乔司监狱、海宁市,余杭区南苑街道,西与江干区笕桥、丁兰街道接壤,北与余杭区星桥街道相邻,属杭州市余杭区管辖,为余杭临平副城的南大门,是杭州市区向东延伸的重要街道。总面积30.12平方公里,户籍常驻4.7万(2017年底),辖11个行政村,2个社区,170个村民小组。2008年,全街道实现工农业产值71.309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88.87亿元,财政收入2.670亿元,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370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3100元。

乔司街道于2011年8月正式设立,原为乔司镇旧名汤村镇,属仁和县,明永乐十一年(1413)曾为海潮所陷。

乔司初名仁和镇,宋时称汤村镇。据清康熙《杭州府志》载:乔司镇旧名汤村镇,在仁和东北五十九里,明永乐十一年(1413)曾为海潮所滔,清初设盐课司于此。民国《杭县志稿》称“汤村镇市在南宋时即为两赤县(钱塘、仁和)十五镇市之一。”乔司之名,取盐课司乔迁之意亦顺理成章。盐务乃历朝历代专管事务,唐乾元二年(759),朝廷派盐铁使主管仁和盐业,乔司应是主管地域。宋熙宁五年(1072)十月,杭州通判苏轼督开汤村运盐河,可见当时乔司的食盐生产已具相当规模,外运已成当务之急。清廷盐课司乔迁对当时的市镇来说可谓一大盛事。乔司南濒钱塘江,不远处是潮汐千叠的杭州湾,潮起潮落,海水涌来,沿江被冲成一大片盐场,盐民在盐场劳作,以产盐维持生计,盐课司迁址乔司足以证明乔司的经济地位对于大清王朝来说十分重要。至于盐课司从何迁来,现史料中暂无法查考。
  民国初年,钱塘、仁和两县并成杭县乔司与临平、 塘栖、三墩、 瓶窑、良渚、留下一起成为杭县的七大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杭县在乔司镇南面区域设立盐区。1953年,因翁中乡全部及翁东、翁西乡大部坍入钱塘江中,盐区撤销,盐业生产随之趋缓,直至停产。

乔司与境内临平、余杭、 塘栖、 瓶窑相比,乃弹丸小镇,但镇虽小,知名度却不小。1938年2月,日寇在乔司大屠杀,留下了“千人坑”,国人为之震惊。60年代“忆苦思甜”,省内外成千上万群众倾听大屠杀受害人张宝福、沈雪坤老人的血泪控诉,数以千计的青少年在“千人坑”前寄拜哀思,乔司之名随“千人坑”传之省内外。
  乔司农场建场已有半个多世纪,为全国较早、较大的劳改农场,服刑犯人来自全国各地。由此,乔司成为罪犯家属的探监之地,他们翻山越岭,车马劳顿,奔向一个早已耳熟能详,但又没有到过的地方——乔司。
  1958年底,沪杭铁路在乔司设客运站。自此,中国的铁路运行图上多了个“乔司”站名。1996年,国家“八五”重点工程——乔司铁路编组站建成,乔司的名字又随之名扬全国铁路系统。
  20世纪80年代,在外乔司一度形成卷烟市场,乔司因生产和销售假烟成名,被省级新闻媒体称之为“浙北地区最大的制售假烟集散地。”后经省、市、县、镇四级联合执法和打击,基本绝迹,但乔司假香烟已名声在外。
  1999年1月,河南濮阳籍罪犯王军在乔司卷烟市场门口持枪枪杀金融职工3人,抢走现金71万元,案件震惊全省,被国家公安部列为督办案件,经新闻媒体披露后,路人皆知。
  2004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到乔司视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杭州参加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的100多名代表也参观了乔司镇综合治理中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为此播出专访,乔司的综治经验名扬全国。

从宋之前的仁和镇,宋时的汤村镇,清初的乔司镇,直至新中国成立至今的时间计,乔司称镇已有一千余年,可谓悠悠古镇。
  民国时期为乔司镇永熟乡。解放初为乔司镇永和乡、和睦乡,1956年由乔司镇和方桥乡及良熟乡的若干村合并为乔司乡。1958年属九堡公社乔司管理区,1961年从九堡公社分出建立乔司公社,1985年8月改建为乔司镇,2011年8月17日撤镇建街道,命名为乔司街道。

乔司街道地处杭州市中心城区的东郊,余杭区南大门。南临杭州江干区九堡镇,东靠下沙经济开发区、海宁市,北与余杭区南苑街道相连,境内的乔司编组站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临近杭州笕桥机场,另有沪杭高速公路、杭浦高速公路、杭州绕城公路、德胜快速路、304省道等,杭州地铁一号线在乔司设有三个站点。交通便捷,经济繁荣,人流量大,素有“活水码头”之美称。

乔司街道(原乔司镇)面积30.12平方千米,人口4.7万人。代码330110100。街道政府驻乔井路268号,

邮编:311101。现辖2个社区,11行政村。

乔司,初名仁和镇,宋时称汤村镇。时,已是仁和县四大镇之一,“车舟幅辏,商市繁荣”。历史上曾有一条十里长街,东起现今南苑街道天万村天开河,西至五星村泥桥头,街多油车、典当,时有“九车十三当”之说,在现今的地名中仍有唤作“吴家车”“葛家车”的。长街初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经过战乱,长街仅剩乔庵庙至保庆桥一段,也是当时长街最繁华的地段。民国17年(1928)在城隍弄马家墙门南建乔司火力发电厂,居民开始用上电灯。1938年2月,日寇制造“戊寅”惨案,在乔司实行“三光”政策,时遇难同胞1360余人,烧毁房屋7000余间,老街毁坏殆尽,发电厂也难以幸免。
  现今的乔司老街是1938年后在废墟上建造起来的,不过七十年历史。老街东起乔庵庙,西至耶稣堂,全长约500米。由于惧怕再起战乱,业主建造的房屋多结构简陋,用材质量低劣,为清一式的木结构平房。只有城隍殿建造讲究些,石洞门、粗木柱子、石墩子、青石板铺就的天井,“文化大革命”后期被拆建,现址开有药店。老街街面宽4-5米,青石板铺就的路面,城隍殿至沈家浜桥头约200米为繁华地段,布店、南货店、香烛店、药店、豆腐店、茶店,店店相挨。较有名气的有久大南货店、施记药店、雪坤茶店、永兴隆布庄、徐记土产行,较多的则是茶店、南货店、土产行和药店。乔司周围农村盛产白芷、玄参、麦冬、地黄等中药材,甘蔗、萝卜干等土产,络麻、麻布等特产,需要寻找销路。六、七家土产行将收购的土特产销往上海、杭州等地。老街上的药店有五六家之多,时称国药店,因当时社会医疗保健条件尚差,百姓生病多服中药,药店凭医生处方配制方剂。药店倌亦略通医术,偶也开个柜台方,方便病人。
  老街茶店最多,有近10家,一至三间店面不等。茶店是乔司百姓就事论理、买卖交易、休闲聚谈、会客品茗的地方。乔司的茶店一般都开早茶,天蒙蒙亮就有附近农民赶来喝茶,临近中午打烊。下午或晚上,有二三家茶店里开讲大书或评弹,请来杭州评话温古社和苏州评弹团演员,开讲的评话名目较多,有《封神榜》、《三国演义》、《隋唐》、《水浒传》、《包公案》、《七侠五义》、《明清八义》、《彭公案》、《金台传》、《英烈传》等等;评弹节目相对较少,有《十美图》《唐伯虎点秋香》等。说书者每到紧要关头总要卖个关子,以“且听下回分解”刹车,时听客要求再讲,店主会拿着碗钵,逐桌逐个兜钱,然后再说上一小段。茶店是老街最聚人气的地方。
  1956年,合作化高潮中,土产行、药店划给了供销社,成立土产收购站和国药门市部。茶店与饭店及旅馆一起,组成了乔司饮食服务商店。1990年以后,乔司开始建新街,十年后又建南街,商业重心南移,老街老店渐从百姓的记忆中淡出。

钱塘江为浙江最长河流,又称之江。涨潮时江面浪高流急。江岸河床土质疏松,历史上屡遭潮涌,冲毁坍塌乃是常事。
  乔司地处钱塘江北岸,当地百姓深受江潮侵害之苦。据记载,1905年至1955年的五十年中,县境内大坍江5次。1953年,乔司南边的盐区发生大坍塌,北沙2万余亩盐田全部坍入江中。据此,筑堤防洪为历朝历代官员所重视。据《水经注》载“东汉初载土石筑钱塘”,唐大中年间(847~859),钱塘县令杜子烈因大涛坏人居,乃筑长堤。至吴越五代,以“石囤木桩法”筑捍江堤。元代,沿江海塘方成通途大道。清初,清政府在钱塘江北岸构筑石塘,以抵御江潮。民国初,塘路筑成杭海公路,自杭州清泰门始,经乔司、海宁盐官、平湖乍浦至上海金丝娘桥。时公路高出两边农田丈余,南侧芦苇深深,车行在公路上,钱塘江时隐时现。
  清筑石塘从杭州清泰门外乌龙庙、三堡、五堡、七堡、九堡、在十一堡(三角村)进乔司境,由十五堡(南苑街道钱塘村姚家)入海宁翁家埠,直通观潮胜地盐官。石塘用长约6尺,宽尺余,厚半尺的条石叠成,条石间以生铁浇铸的阀码榫(型)联结。时石塘以堡设防,三里为一堡,每堡有镇塘铁牛一只,用生铁浇铸,形似真牛一样大小,重达数吨。20世纪50年代,乔司劳改农场场部内(为十三堡堡房所在地)尚有镇塘铁牛一只,坐卧在石塘北侧,牛头向南仰视钱塘江,以其数吨之身威镇江潮。
  堡房在乔司境内有三:十一堡、十二堡、十三堡。石塘在境内起至长度约4公里。清初至今300多年,钱塘江主道渐渐南移,沙土涨成农田,石塘的防洪作用已失,塘路也不被重视而屡遭损坏,现三角村至吴家村段仅剩石塘1400余米,且塘面的阀码榫铁扣大都损失,亟待加以保护。

旧时,乔司的庵堂庙宇较多,在十里长街上就有双庙、祠堂庙、三观堂、城隍殿、草棚庵、耶稣堂、太阳殿,街前街后方圆几里之内有五仙殿、屠曹庙、大悲庵、永仁庙、良墅庙、洪福庙、目野庙、胜堂庙等,而最有名的则是乔庵庙,乔庵庙因游乔庵而出名。
  乔庵庙位于老街乔司港西侧,坐北朝南,出庙门东侧有乔庵桥。旧时,农历六月二十九乔司有庙会。时,周边农村,甚至海宁许村、许巷等地乡民也会赶来,携儿带女,邻里相约,成群结队,纷纷拥至乔司老街,游人多时达上万人。说是游乔庵,实是逛老街。老街上居民,则要准备酒菜,招待前来游乔庵的客人。有钱人家里则搭起戏台,请来戏班,演演花鼓小戏等助兴。是日,乔司老街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什么耍猴的、变小戏法的、卖梨膏糖的、打拳卖膏药的、竖大笃旗的,样样都有。还有飞车走壁团赶来助兴,在现乔司供销社百货部位置上(原为空地)搭起木桶大木棚,外面拉上布幔和绳网,表演的是自行车走木桶,惊险刺激,让乔司百姓开了眼界。时值炎夏,荷兰水、木莲豆腐等清凉饮料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煞是闹猛。临街商家则备足货源,意在庙会期间赚上一把。
  乔庵庙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办仁和县乔司小学堂,建国前后为乔司区中心小学校址,20世纪60至70年代成为乔司人民公社管委会驻地,庙里供奉的菩萨早已不复存在,但游乔庵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此后,游乔庵演变成夏季物资交流大会,县内外厂家、商店参与物资交流,其规模与内容远不如游乔庵时境况。

民国《杭县志稿》载:“麻布,俗称叉袋布,出乔司镇,织络麻为之,其布坚韧而软,入水不腐,粗不中衣,被用为米袋,非此不良(年产五千担),近装盐亦用之”。麻布的众多优点使其成为制袋装物的必备用品,用途广、用量大。在洪水泛滥,堤坝溃败之际,亦有用麻袋装沙土作包抵御水患。
  麻布是乔司特有的土产,织麻布是旧时乔司农村的主要家庭副业,已有300多年历史。时,乔司农村盛产络麻,主要品种有“台湾”、“荚头”、“第一五四”、“印度”等,是织麻布的原料。每年深秋,络麻上市后,农村妇女就开始忙碌,浸络麻、梳麻丝、接嫁、上千经、绕纡子,然后是织麻布。织麻布首先要将麻皮浸湿泡软,然后用麻梳将麻皮梳分成2毫米宽的麻丝;接嫁,就是将麻丝一根一根接起来,装入嫁篰之中待用;麻布以经纬编织而成,上千经就是将麻丝绕在麻布机的经轴上,纬就是绕纡子,将麻丝在手上绕成铅球状大小,然后揑扁成小脚女人鞋子样,装入麻布梭中。织麻布时,操作者四肢并用,两脚踏着两根竹竿,掌控经丝使其上下翻动,二手则轮番调掌控梭、扣。织布时发出“吱”“啪”声,很有节奏感,织就的麻布门幅有50公分左右。
  织麻布是一项苦活,多为壮年妇女所为,老妇及幼女则干接嫁活。一年四季,白天黑夜,都得为之。夏天大汗淋漓,蚊虫叮咬,却接织不停。麻丝干燥后易脆断,不易接织,须不断泼水,使之保持湿润。寒冬腊月,以水泼之,麻丝上倾刻结成冰凌。织麻布妇女的双手不是生满冻疮,就是裂开口子,渗出鲜血。故旧时乔司妇女中流传着“前世不修,嫁到乔司前后,日里做得不够,夜里打结作添头”的说法,打结即接嫁。土生土长的妇女,落地生根,无可奈何,而从外地嫁到乔司的妇女则悔不当初,自寻苦吃。
  20世纪80年代后期,塑料编织袋开始在市场上露脸,很快地替代了延用已久的麻叉袋,乔司的织麻布副业也随之停止,络麻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至21世纪初,全镇仅种植络麻20余公顷。

乔司人说的蛐子,学名蟋蟀,又称斗鸡。乔司人喜抲蛐子,善抲蛐子。乔司抲蛐子起于何时,无从查考。《济公斗蟋蟀》故事发生在南宋,时乔司离南宋皇城临安不远,想必那时乔司已有蛐子,乔司人也早已开始抲蛐子了。
  蛐子,昆虫类动物,全身黑褐色,触角很大,后腿粗壮,善于跳跃,尾部有尾须一对,雄的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出“聚聚”声,抲蛐子以抲好斗的雄蛐子为主。每年农历八月中秋前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是蛐子成熟之时。入夜,乔司居民的房前屋后,农村的田间地头,处处可闻蛐子的鸣叫声。抲蛐子者大都半夜出门,天亮前回家。工具很简单:一只背包,内装若干二寸半至三寸长的小苦竹管(70年代后改用芦竹管),竹管的开口处用棉花或碎布堵塞,用于存放抲住的蛐子;一只装有三节一号电池的电筒,三节电池电筒光线足,亮度大,当蛐子被照住时会一时发怔,易于捕捉。现今捕蛐人已改用矿工灯,套在头上,简易方便了不少;一把种刀,用于翻挖砖瓦泥土,寻找蛐子;一只蛐子罩,罩面有半个皮球样大小,用琴线或尼龙线编成,外加铁丝手柄联接。抲蛐子多在络麻、芋艿、甘蔗地里寻捉,循声轻步靠近蛐子藏身处,手持种刀翻土,凭电筒光寻找,发现后用网罩罩住,然后移至手心,通过手掌火叉口将蛐子赶入竹管内,用棉花塞住管口。但品相上乘,骁勇善斗的蛐子大都藏身于坟地墓穴,胆大的抲蛐人则在晚上前往墓地,只要能捉住个头大,牙口好,善争斗的蛐子就能卖个好价钱,但难度可想而知,有时还要碰碰运气。一般品位低的蛐子,个小、整天叫个不停,俗称“闷洞佬”,大都是大人买给小孩玩玩的,50年代只要5分、1角钱一只,而上品的则要几十元至几百元钱一只,现今最高的价格已售至近千元。买者大都来自上海、杭州等地,时三五成群,背着背包在乔司旅馆落脚,天未亮时就在茶店或临街的屋檐下,弄堂里交易。东一簇,西一堆,评头品足,讨价还价,煞是闹猛。而今,交通日益发达,抲蛐人已用上了私家车,开车到乔司交易蛐子。也有的天亮就交易完毕,赶到杭州坐火车去上海花鸟市场出售。
  伴随抲卖蛐子,在乔司还衍生了一项家庭副业——拔卖蛐子草。蛐子草是用于驱赶蛐子参与争斗厮杀的必备物品,蛐子爱好者在买回蛐子的同时,也必带点蛐子草回去。
  蛐子草,学名无以查考,在乔司周围农村较多,大多生长在蕃茹、花生地里,草长尺余,粗细一毫米左右。顶端有多片细叶呈放射状。采拔和加工蛐子草是镇上姑娘和妇女夏天里的重要副业,一般白天出门拔草,多时一天也能拔上三、五千根。加工蛐子草要双手抓叶顺草茎对分一至二寸,然后分别向外折断剔茎,将茎干向下呈螺旋状转动后慢慢拉出,茎干的头部则呈现出一厘米左右的白色绒毛。经日晒、热水闷、修剪、捆扎后便可出售。蛐子草用红丝线捆扎,一百根一小捆,十小捆扎成一中捆,十中捆扎成一大捆,计一万根。捆扎后的蛐子草俨然像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淡黄色的茎身,白绒绒的须头,二道红丝线扎在茎身的上下两端。50年代,每万蛐子草卖价不上10元钱,而现今已涨到一百五、六十元钱了。

一戊寅公墓

戊寅公墓,俗称“千人坑”,位于乔司街道西北约0.5公里处的保庆桥西北面,占地约0.1公顷。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钱塘江塘路

钱塘江塘路,俗称“老石塘”,乔司段位于街道南今吴家、三角、胜稼村一带。2008年钱塘江塘路北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保庆桥

保庆桥位于街道乔司社区4组千人坑东30米。原名“马家石桥”为庆祝抗日战争身体,故改名为“保庆桥”保庆桥是“乔司大屠杀”的重要遗迹之一。

四和睦连桥

位于今和睦桥村曾经这里共有东南西北4座桥,分别位于今和睦港和小畈港的狮子水路交叉口。

五东仁古井

位于良熟村农贸市场旁,为石茄圆井。2001年10月,余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认定其为明末清初建筑、2002年8月正式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

六兴隆寺

位于吴家村乔司港东侧,始建于汉,初称“兴隆庙”,位于现存寺院背面400米乔司港西侧,曾易名“乔庵庙”。

七永仁寺

位于永和村13组,俗称“永仁庙”。

八仙林寺

位于和睦桥村,据史料记载,寺院始建于元。

九大悲庵

位于乔司社区7在博卡路6号,属女贞道场。据传始建于清代,原址地处现庵东面约百米。2008年被宗教管理部门批准为余杭区首个合法女贞道场。

十乔司基督教堂及和睦基督教堂

乔司基督教堂始建于1920年,1938年乔司大屠杀被毁,后重建。

和睦基督教堂位于和睦桥村12组。前身为乔司和睦基督教聚会点,2007年升格为基督教堂。

十一和睦青石碑

位于和睦桥村5组紧靠今杭浦高速公路处。碑高1.5米、宽0.6米,青石石质,上有“皇清例赠修职郎先考荣华府君之墓”等碑文。据有关资料考证,清朝的“修职郎”是朝廷命名的正八品官。

备注:以上内容来自由乔司镇政府在2010年出版发行的《百年乔司》书刊。

一废墟横尸三年

正月十九的大屠杀,乔司街上,房前屋后,保庆桥畔,屠桥庙前,河里沟里,到处是被日寇屠戮的尸体,到处是斑斑血痕。

亲人的尸体横陈于废墟荒郊,怎会不让死难者的亲人牵肠挂肚?

为亲人收尸,入土为安,这是人之常性。这,是连杀人如麻的日本鬼子也懂得的——不是吗,日本鬼子在对乔司人民实行血腥的大屠杀前,不是先把他们在平家桥据点里“阵亡”的日军尸体运回了笕桥机场日军大相营了吗?

正月二十清晨,逃难在外的亲人们,不顾危险,纷纷回乔司探望,有的急于要探望亲人的下落,有的要替死难的亲人收尸安葬。在已经烧成废墟的乔司街上,保庆桥畔,在屠桥庙前,到处可以看到哭着叫着的寻找亲人尸体的人群。那悲惨的哭声,此起彼伏,声震旷野!

七时许,鬼子又乘着卡车,从笕桥机场到来了乔司!鬼子在保庆桥畔,屠桥庙前,平家桥旁,架起机枪,见人就扫射,把回来探家的、寻找亲人尸体的无辜百姓,又射杀了好几百!

请大家在读这份材料时要特别注意这样一个字眼:“七时”。“七时”,比昨天正月十九日寇血洗乔司,整整提早了一个小时!

可见,日本鬼子是完全懂得,并完全掌握了“人性”规律的。他知道,失去了亲人的人伤痛,人们是一定会回来探望亲人,收殓亲人的尸体的!

于是他们紧紧地把握了这个时机,实施他们残酷的烧光、杀光、枪光“三光”政策中的又一场血腥的大屠杀!

这一史实,当年仅17岁的学生冯信发是这场大屠杀中的一个幸存者,他的回忆,可以佐证。

冯信发说:“(正月二九日)我挑了两条棉被匆匆忙忙逃命,走过保庆桥(原名麻家寺桥)后,只见桥东崇善寺后面有许多日军正在用火枪放火,只要放几枪房子就烧起来。日军见中国人就开枪。那时我家有5口人,祖父、父亲、母亲、双目失明的外祖母和我。父亲叫我先走,嘱我到镇北永仁庙前等候。”冯信发在《乔司大屠杀目击记》中这样描述道。

“这时候,只见乔司镇上一片火海,东西两头更是烧得通红,枪声密集。不久,祖父、父亲和邻居们也都逃到永仁庙来,只是不见母亲和外祖母。我母亲要先安顿好留在家中的外祖母,慢了一步,落在后边了。我们3人在庙后等了很久,还不见母亲到来。”

冯信发还告诉我们说:第二天(正月二十日)一早,天还没有亮,他就起了床,和父亲商量回去看他的母亲。走了约一里路,碰到一个熟人,叫汪凤珍,她是住在乔司城隍弄里的。父亲问她,有没有看到冯信发的母亲。汪仍说看到过,正月十九日在保庆桥边被日军打死了,当时汪凤珍正在离保庆桥稍远的船上。走过保庆桥,冯信发找到了母亲的尸体。只见母亲的颈部被日军打了一枪,一件棉袄成了血衣。冯信发的父亲说先到家里去看看,再回来料理。他便同父亲一同到家里。幸好他外婆还活着,房子也还在(后来过了3天也被日军烧掉了)。冯信发不敢久留,连忙回到保庆桥,想把母亲的尸体搬到乡下去安葬,不料这时日军又来了,坐着汽车开到乔司镇,一下车见人就开枪,一时步枪、机关枪声大作。他们父子俩无奈,只好急忙离开那里。

据张宝法老先生(已去世)的回忆,也可以佐证日寇在正月二十日的这一暴行:正月二十日的早晨七点左右,鬼子又乘汽车来到乔司,架起机枪,扫射群众。把回乔司街上探家的人又杀掉了好几百。马祖宝兄弟俩虽然昨天逃出,刚回来探家,又被打死了。日寇烧房的范围,扩大到了附近的农村,连续烧杀了三天。乔司街上尸横遍野,血污涂地。

也能证明这一史实的还有:

俞凤根,是日寇血洗乔司的幸存者。当年他母亲抱着他躲在荒坟窟里逃过了劫难。第二天,俞凤根的母亲听到消息,丈夫和另一双儿女被日寇杀害了,她哭着要乡亲们带她去把尸体找回来。可乡亲们告诉她,帮她去抬尸体是应该的,可要她千万别哭,否则被鬼子发现了,大家都会没命的。于是,俞凤根的母亲只得含着热泪,到了旁晚,进了乔司西街——可是,大火已经把尸体所有的尸体烧得面目全非,根本分不清是谁了!

日寇在乔司街上,乡下农村,附近的大大小小的村庄,连续烧杀了三天!——谁还敢回乔司探亲,谁还敢回乔司收殓自己的亲人的尸体?而且,大部分尸体已经被日寇烧得面目全非了,也没有办法认清自己亲人的尸体!人们只能远远地对着烟雾弥漫着的乔司家乡,遥望着祭奠死难同胞亲人。

据史料记载,日寇在乔司的据点,直到1938年秋,才撤回笕桥日本大本营。以后,日军仍不时地派出兵车,到乔司扫荡。乔司虽然早已荒无人烟了,杀人的日本鬼子还把守着乔司,唯恐剩下一个乔司的“支那人”!这些日本野兽,忠实地执行着日本军国主义在战争伊始下达的对中国境内“一切危害帝国利益之目标进行打击”的命令。乔司小镇,小镇上每一位手无寸铁的平民,不能老幼妇孺,自然成了他们打击的目标了。

这,为我们解开了这样一个谜团:为什么这么多的人被日本鬼子杀害后,一千三百六十名尸体,三年横尸废墟荒野,亲人们不敢回来收尸安葬?为什么1938年被日寇大屠杀后,乔司一直荒无人烟?为什么乔司人对日本鬼子的暴行,经久不忘?

二百年遗恨深深

日寇在乔司的大屠杀,给乔司人民带来的灾难是沉重的,造成的惨痛是久长的。

乔司镇,位于杭州市东郊。东南有沪杭公路,西是笕桥机场,由杭州笕桥出发,经临平通往海宁、桐乡、嘉兴等地的杭海公路穿越全镇,北面紧靠沪杭铁路干线。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乔司小镇成为钱塘江北岸的咽喉重镇。

全镇人口约有一万三千余人,镇上居民两千余人,房屋2500余间,其中大厅房73幢。镇上还设有相当规模的学校、文艺社、足球场、公园等公共设施。新兴企业有电气公司及三家茧行,丝绸业已相当发达。全镇还有“九厂”(如俞家车,葛家车等油厂——“车”即是厂意思)“十三当(当铺)”。自东而西,有一条石板路横贯全镇。路两边是两排店面,约有大小店铺三百余家。每天,海宁、桐乡及本县(杭县)四乡民众,车载船摇,肩挑手提,熙熙攘攘,云集乔司,市面非常繁荣。

镇东乔司港畔的乔庵庙,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观音菩萨生日庙会,香客商户纷纷云集乔司,中西广货,南北食品,山珍海味,丝绸布匹,风味小吃,应有尽有;各种文娱活动,唱戏的剧团、大马戏团、耍杂技的班子,还有挑书担子的,耍洋片的,玩西洋镜的,比上海的大世界还热闹三分。人称为杭县的“小上海”。

1938年之前,乔司已经是当时中国诸多城镇中一颗璀灿明珠了。

一场日寇的大屠杀,乔司成了一片绝了人烟的荒芜焦土!

据后来调查证实,在场大屠杀中,全乔司镇(包括附近农村)被日寇杀害的同胞达一千三百多人,烧毁房屋七千余间(镇上二千多间),七十多间高墙大院的厅屋也全部化为灰烬。无数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无数同胞无家可归,流离失所!

为复兴乔司做了很大贡献的方春僧老人在临终前不久,写给乔司文化站站长丁有福的书面回忆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逃难到塘栖泉庄的)难民稍定喘息,皆倚所盼望亲属归(出)来,有失其亲,有失其丁,有失其爱,此种乱离情景,无不痛心疾首,泣不成声,欲归不得,欲活难能。难群之众,不无仗义之士,自顾家乡一走。逞着月光,绕着小道,迫近乔境,偷偷模模,进入乔司西街,逐渐推进,一望余烟未尽,火光闪闪,只见焦木横陈,断砖残墙,塞满街衢,焦尸断墙,满目皆是,乔司形成一片焦土,高楼大厦,悉化灰烬。(乔司全镇)人影杳无,莫此为甚,一无所询,只得徒手而归,告知难友。如此劫运,杨州七日,加定之屠,仅出其后!”

此后的三年,乔司荒凉得绝了人烟。据当年大胆回乡探望或寻找亲人尸体下落的居民说,数里长街,焦木断垣狼籍,白骨遍地,焚烧后残物破衣碎片随风飞扬,茅草长得比人高。只有枯树残垣上,偶尔有几只乌鸦,发出几声凄怆的长叫。阴森、凄惨、荒凉得真是惨不忍睹!

有人这样描述凄凉情景:“七十年前倭寇侵,民弱国脆遭蹂躏。日寇淫火焚小镇,东庵西殿成火林;恶火烧得中天红,黑烟薰得大地昏。保庆桥畔尸野横,河水殷红白骨沉。千家亲人亡魂冤,万户财产化灰烬。残垣塌墙孤鸟啼,荒坟断径野狗奔。每逢夏日天色暗,星耀荧闪神鬼惊。”

遍野的一堆堆白骨,满街的一根根焦木,漫野的一垛垛断垣残壁,就是一户户乔司居民家毁人亡、妻离子散的真实写照!

现年78岁的老人葛婉春,回忆她二叔惨遭日寇杀害的经过,不禁潜然泪下。

“那年,二叔葛金荣二十多岁,长得十分健壮,在一家酒店帮工做伙计。”她说,“至今还记得小时候老祖母描述的二叔那英俊的模样:高高的个子,平顶的短发,显得十分精神;鸭蛋形的脸,端正的鼻子,常常露出和善的微笑;大大的眼睛里,透露出办事精干灵秀的神采;平时总穿着一件青布的长衫,很有点大店帐房堂倌的风度:他是镇上有名的美男子。二婶娘沈美英,原是葛家族门中一富户老太太的丫环。人长得漂亮俊秀,聪明、勤劳、能干,不管什么样的饭菜,在她手里,都能做得让人十分可口称心。对老婆婆和丈夫叔十分体贴,妯娌和睦,可称得上是一位心灵手巧的贤妻良母。二叔的小女儿婉茹已经二岁,长得也十分聪明伶俐。虽然家境清贫,但夫勤妻俭,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前些天,风声已经很紧了,老板早早地带领全家逃难去了,留下葛金荣守店。他一向为人本分,对主人更是忠心耿耿,深受老板的赏识。二叔安排妻子女儿跟随老母亲到泰山柴介坞一带逃难去后,仍坚守在店里。尽管前一天(正月十八日)晚上在平家桥一带响过一阵阵密集的枪声,他一点也不惊慌,照旧为主人守店。

“正月十九这天,二叔像往常一样,早早地落了酒店的排门,正在整理店里的杂务。听到外面枪声大作,人声嘈杂,出门一看,是日本鬼子来了,赶紧进屋想上排门,日本鬼子已经到了门口,火枪口喷出的烈焰,一下子点燃了那木结构的房屋。这样,他与其他的居民一起,也被鬼子用枪押着来到保庆桥边的汽车路上,一排儿坐下。鬼子不让人说话,不准交头接耳,不准东张西望。一会儿,被日本佬用刺刀押来的人越来越多了,黑压压的一片。

“据目击者陈叔诚回忆说:当时,人群中的葛金荣预感到情况不妙,趁鬼子忙于对付刚押来的人,突然跑出人群往荒野逃奔。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引起了日本鬼子的一阵骚动,鬼子们边追边喊边开枪射击。没跑出200米,就被鬼子的枪击中了,应声倒在地下。日本鬼子把葛金荣的尸体拖回来,并把头割下来,放在路边,警告别人不准行动。”

“谁知二叔第二天就这样身首异处,残酷地被日寇枪杀了!”葛婉春老人含着泪说,“二婶娘美英,一个妇道人家,对她的打击是够大的了:生不能见丈夫最后一面,死后不能让丈夫的尸骨安然入土。悔恨交加,茶饭不思。后来,终因贫病交加,生计又没了着落,不得不改嫁走了。留下的孤女婉茹,先由祖母管着,后来,生病无钱医治,不到五岁,小婉茹也离开了人世!”

像葛金荣这样,被日寇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在乔司镇上又何止一家!

现在区工商局工作的干部周永泉告诉人们说:他的祖父是当年乔司西街大仁堂药店老板,叫周桔香,全家被日寇杀害,仅留下他这个孤儿……

现在已经退休的乔司粮站老站长徐仁元说,他的父亲被日寇杀害时,他还是个嗷嗷待哺的婴儿!

李厚耕老先生的叔父,当年是乔司裕和米行老板,乔司电灯公司、乔司运输公司、杭海汽车公司的董事。戊寅惨案这一天,也被日寇屠杀在保庆桥畔。

……

是的,堆堆白骨,垛垛残垣,根根焦木——这就是历史的见证哪!

三筑墓树碑铭记

到1940年后,人们才敢回荒芜了三年的乔司。

1941年,民间人士方寿僧(俗名方小和尚)老先生贴出告示,呼请逃难在外地的乔司人回乡,清理废墟,在废墟上造房开店,复兴乔司街道,重振家园。开始兴建的大多是草房。一年多时间,逐渐店铺林立,乔司又热闹起来了。外地客商也接踵而来。
  那个时候,人们在街头脑巷尾,田边地角,只要随便一挖下去,就能挖出一块块一根根白骨来。面对死难亲人的白骨,大伙觉得不能让同胞的尸骨,就这样暴露在荒野里、街面上、田畈中。这些白骨,可能是自己的亲人,或者是邻居,或者是到乔司做生意的外乡人。

于是,方寿僧等人又发动大家把这些白骨收集起来。有的是乡民们自动收拾的,有是方寿僧老先生出资收买的。这些尸骨,一寸一寸、一节一节收起来,最后汇总时,整整装满了两口大七石缸(一“石”重120斤)。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遗骨仍然散落在各地,有的被野狗吞食了,有的深埋在河底了,也许有的已经成了灰烬了:收集起来的,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

1942年后,日军派遣日伪汉奸“杭建大队”及“自卫大队”(均系中国人)驻扎乔司。人心稍有稳定。

方寿僧、李厚耕、高怀孙、唐志钝四人,又自己出钱,为这些尸骨建了一座公墓。因1938年系农历“戊寅”年,遂起名为“戊寅公墓”。就建在保庆桥畔的当年的汽车站附近,俗称“千人坑”。

方寿僧在他晚年的回忆中这样说:“春去夏来,秋过冬尽,乔司零落荒垢,在此期间,街道荆棘丛生,零星残骨,遍地皆有,予不忍之心,收集头颅残骨,化去铜元一千六百个,整顿安葬,树碑立传,亲书戊寅公墓四字(戊寅公 墓),留此血腥痕踪,永垂不朽。”——这里特别要着重说明的一点是:当年的墓碑,按照民间习俗,是直书的。为了避嫌,方老先生特地把墓碑写成“戊寅公 墓”的式样,即在直书的“公”和“墓”之间空开几个字的位置,使人初一看,前三个字似乎是一个人名字,仿佛是普通墓地,以掩日寇耳目,免遭祸殃。方老先生的一番深意,令人感叹!

日军无条件投降后的1946年农历正月十九,乔司人第一次自发举行“悼念乔司遇难同胞八周年追悼大会”。参加追悼大会的有乔司的机关团体、学校师生和大批死难者的家属子孙。还让和尚颂经念佛,道士拜忏放焰口(一种道教的祭奠仪式),以示超度亡魂。是日,墓地周围,哀乐四起,白烛熊熊,香烟缭绕,银锭飘飘,人群绰绰,甚为悲壮。来祭悼的人群,站满了墓地,连四周的路口,附近的桑树地里,也挤满了手持香烛的祭悼人群。悼念活动由早上一直延续到深夜。

以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九,人们都来此千人坑前,自发地进行悼念活动。年年如此,从不间断。
  解放以后,千人坑经过几次修缮,墓碑“戊寅公墓”由直书改为横书。现墓高一点八米,直径四米。并修筑石碑墓亭,刻碑题字,让人们永远吊唁,铭记历史教训。

1994年,在乔司镇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一些在惨案中劫后余生的老人发起,再度筹资修复公墓,重新树碑,以余杭市人民政府的名义重撰碑文。

碑前正文为:“戊寅惨案纪念碑”。

碑后撰文是:

“一九三八年二月十七日(戊寅后正月十八),日军遭国民党六十二师爱国将士袭击后,于次日八时许,突增兵包围乔司,封锁路口,放火烧房,对无辜的群众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延续三天,乔司被烧成灰烬,遇难同胞达一千三百六十余人。保庆桥畔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造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乔司大屠杀惨案’。

“一九四一年,当地医师方寿僧等人,筹资收殓无主遗骨,筑坟树碑,碑书‘戊寅公墓’四字。

“一九八三年,余杭县人民政府发文公布为县级重点(纪念地)保护单位。一九九四年,在乔司镇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当地热心人士发起,再度筹资修复公墓,并重新撰文立碑,供人凭吊,以示后人。”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为了保存这一日寇暴虐的罪证,让年轻的一代永远铭记这最可怕最黑暗的历史一页,牢记他们的父辈、祖辈所遭受的耻辱和残杀,从而奋发图强,半个多世纪以来,乔司镇上的老人们十几次地自发筹款维修公墓。从土坟到水泥坟,建碑筑亭,直至加了围墙。例如终生靠打铁为生的褚祖福老人,一辈子省吃俭用,把节余的一万元钱投到了这里!

这些老人是:方春僧、李厚耕、褚祖福、高怀荪、唐志纯、陈季实、董祖兴、王美凤……

还有,一生为公墓奔走呼号的已经退休的乔司文化站老站长丁有福,他为修缮墓地、修建碑亭围墙,收集戊寅惨案资料,采访流散到各地的戊寅惨案的目击者,汇编戊寅惨案的资料,组建与戊寅惨案有关的爱国主义教育报告团(现在报告团的成员已经大多去世)……做了大量工作。今天,有关乔司戊寅惨案的部分原始资料能比较完整地保留,得归功于丁有福先生!

1983年,戊寅公墓”被列为为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为余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余杭撤市设区后列为杭州市第77序列文物保护单位),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原戊寅公墓纪念堂(后因乔司统一规划时拆毁)的墙上,有李厚耕老先生在1940年写的这样一首诗:“八年幽恨溢山河,满眼乔司劫后灰,妻离子散震天嚎,家破人亡动地哀。”它将时刻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惨痛的历史!

正月十九这个日子,是乔司人民祭扫“戊寅公墓”的日子。这个日子将牢牢地铭刻在乔司人的记忆里!

铭记这个日子的,不仅仅是乔司人,也不仅仅是中国人,还有日本人,还有当年在这里虐杀乔司人的日军士兵!——本文开头,在“戊寅公墓”前拍忏悔照的那个日本老兵就是!

为了说明这一点,下面再摘录一封信件。这封信是一位多次到过中国,三次到乔司采访戊寅惨案史实,并在祭悼“戊寅公墓”的挽联上题写“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日本《朝日新闻》社资深记者本多胜一写给乔司镇文化站站长丁有福的。信件的全文如下:

敬启者

此次我来华采访,受到了各地方先生们的多方关照,在诸位的大力协助下,我的采访获得了圆满的成功。对此,我由衷地表示感谢。

关于今后的计划,我准备这次回国后,采访一些1937年当时作为侵略军到过中国的老士兵,让他们坦白地讲出自己当年在中国所犯下的罪行。另外,收集一些阵亡士兵的日记,然后,同这次采访的内容一并,发表报告文学。这项工作需要一些时间,文章见报后,一定赠送给各位。

我从事的这项工作的目的,首先是要向日本人民揭露侵略的真相。在西德、意大利,是人民站起来自己揭露侵略战争,惩办战犯。但是,在日本,战犯并没有受到人民的审判。一些主要的战犯至今还活着,安然无恙(东京审判不是日本人民的审判)。我认为这是全世界的一大耻辱。所以,我要尽自己的力量,来减少这种耻辱,并将这项工作坚持到底。

但是,由于这项工作记录了历史的真相,就其结果而言,我坚信将对日中友好做出相当大的贡献。因为,只有在了解历史真相基础之上的友好,才是真正的友好。在日本,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势力,企图掩盖历史真相。为了击退这股势力,有必要将这项工作进行到底。

《朝日新闻》社 本多胜一 1985年元旦

为了铭记历史,不忘耻辱,减少耻辱,真诚的日本人在这样做了,许多当年遭受耻辱的乔司老人们坚持着这样做了,像丁有福这样的基层干部这样做了。

我们,当然也应该坚持着这样做下去!

附注

(1)在这次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阅了有关人士提供的大量原始资料。因时间久远,记录的版本不同,事实略有出入,特进行了甄别考证,取其精华,弃其相悖,进行了适当的修正。

(2)览于本文的重点在于揭示戊寅惨案的史实与给乔司人民带来的灾难以警示后人,许多资料没有收入本文。

(3)感谢丁有福先生及提供资料的所有人士,并对你们所做的工作,表示崇高的敬意!。

(4)有的资料不幸已经失落,例如丁有福先生等人收集的乔司大屠杀中1360多人的遇难者名单。深表惋惜。

(5)收集整理本文的主要参考材料是:

1、《古镇血泪》 作者 沈群美

2、《乔司大屠杀——关于1938年戊寅惨案的历史性透视》 作者 胡建伟 夏莲 袁明华

3、《千人坑——日本侵略军屠杀乔司人民纪实》1985年6月24日中共余杭县委党史办公室整理

4、《乔司血泪仇》 作者 张长工

5、《乔司大屠杀——“戊寅惨案”五十七年祭》 作者 钱翔莲

6、《戊寅记忆——乔司大屠杀67周年祭》 作者 金戈 周锋

7、 方春僧老先生临终前写给丁有福先生的回忆笔录

8、《用我的纪录片讲述“乔司大屠杀”》 作者 朱黎晶

9、《戊寅惨案》(手工书写的原始笔录本) 作者 李厚耕

10、日本《朝日新闻》社资深记者本多胜一给丁有福先生的两封亲笔信

11、葛婉春老人对葛金荣遇难的回忆(口述)

乔司社区

新建的乔司镇乔司社区,位于乔司镇的集镇中心,东连乔司镇的新街社区、吴家村,西接永和村,南临三角村,沪杭高速、杭州绕城高速、01省道、东湖路等贯穿全社区,杭州地铁一号线穿社区而过,且紧挨地铁乔司南站和地铁翁梅站(原名:乔司北站),是杭城东部的要隘,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交通网络发达。

2005年6月,随着城市化步伐的推进,乔司社区成为乔司街道(原乔司镇)第一个撤村建居的自然村,时至今日,乔司社区已焕然一新。社区共有8个居民小组,截至2009年,社区共有居民户411户,居民1412人。400多户居民户皆被统一安置为临街商住用房,能够提供800多个商铺,为商贸、物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乔司社区连续多年来被评为余杭区先进党组织、“五好”村党组织、“五好”村党支部、新农村、文明村、余杭区卫生村、余杭区农村社区股份制合作改革先进村社区等多项荣誉。

规划后的乔司社区打破了原来“三街一路”的格局,现在有八条街:老街、新街、南街、宝庆街、毛桃东

街、毛桃西街、仙塘东街、仙塘西街;五条路:杭海路、城隍中路、乔莫东路、永乔路、永玄路,现都已成为乔司目前最为繁华的路段。街道两侧商家云集,单位集聚,现有:小商品市场、汇客隆、易百盛等多家商场超市;有农村合作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多处金融网点;有乔司小学、乔司职业中学、乔司派出所等多家单位,另外集农贸市场、商贸、商务办公、休闲广场于一体的占地21071平方米的现代化商业综合体项目也于今年开工,计划总投入资金36亿元,现有的乔司中心小学和乔司中学、余杭第一人民医院乔司分院都将在5年内进行大规模投资改造,天然气工程建设也将全面起步,乔司社区的形象将面临着脱胎换骨的改变。另外杭州火车东站将被建成为杭州未来最大的交通枢纽,以及华东最大客运枢纽-九堡客运中心的落成,地铁、沪杭磁悬浮、城际高速列车的开通运行,都将给“近水楼台”的乔司社区带来不可估量的速度优势,届时从乔司到杭州城区、九堡最快只要5分钟,乔司社区也将真正成为占尽天时地利的黄金高地。

乔司社区是余杭城市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是乔司城市化推进的一个亮点,是共建共享“品质之城、美丽之

洲”的成果,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乔司社区的美好未来。

周边中学

汉阴县初级中学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乔司街道永玄路104号名飞广告乔司中学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乔司街道永玄路104号名飞广告乔司中学

周边

小江平61号 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乔井路新乔司大酒店乔司店东北侧约180米

周边政府机关

中共大连金普新区湾里街道青馨社区党支部委员会 地址:乔井路268号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五办公时间08:30-11:30,13:00-16:30
乔井路268号

临平区乔司街道方桥村村委会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海王路方桥村委公交站(华联购物东北)
营业时间:08:30-11:30,13:30-17:00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海王路方桥村委公交站(华联购物东北)

周边园区

方桥工业园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乔司街道方桥村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乔司街道方桥村

周边小学

乔司街道中心小学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乔莫东路161号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乔莫东路161号

周边乡镇

乔司街道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