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村

东方村 东方村基本村情 东方村人文古迹 东方村历史沿革 东方村故事传说


建德市 三都镇东方村位于集镇的东南面,与大唐村、寿峰村毗邻,距离三都集镇约20 公里,2007年 行政村规模调整中由上姜村、王皮坞村合并而成。全村有农户201户,常住人口672人,区域面积9.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13亩,林地面积15700亩。村党支部有党员43人,8个村民小组。2008年以来,村两委围绕如何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采取了一系列确保农民利益,引导农民发展效益农业的措施。现有王皮坞塘边畈密梨基地150亩,有机茶400余亩,制作龙井茶叶机30多台,毛竹基地500余亩。我村在2009年发展了新种香榧300亩,新种山核桃50亩,新种毛竹200亩,抚育毛竹400亩。为了使种植的香榧能得到更好的培育管理,通过项目立项、村筹集资金,我村新装滴灌300亩。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村准备继续加大香榧的种植力度,预计在2010年,发展新种香榧3...

详情

东方村地名网_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三都镇东方村资料简介
  东方村是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三都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30182108265,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30182。东方村与三都、马宅村、三江口村、松口村、三都村、春江源村、圣江村、和村、新和村、梓里村、镇头村、樟村畈村、前源村、绿源村、羊峨村、寿峰村、凤凰村、大唐村、乌祥村相邻。 还有87个地名与东方村同名


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三都镇东方村介绍

建德市 三都镇东方村位于集镇的东南面,与大唐村、寿峰村毗邻,距离三都集镇约20 公里,2007年 行政村规模调整中由上姜村、王皮坞村合并而成。全村有农户201户,常住人口672人,区域面积9.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13亩,林地面积15700亩。

村党支部有党员43人,8个村民小组。2008年以来,村两委围绕如何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采取了一系列确保农民利益,引导农民发展效益农业的措施。

现有王皮坞塘边畈密梨基地150亩,有机茶400余亩,制作龙井茶叶机30多台,毛竹基地500余亩。我村在2009年发展了新种香榧300亩,新种山核桃50亩,新种毛竹200亩,抚育毛竹400亩。

为了使种植的香榧能得到更好的培育管理,通过项目立项、村筹集资金,我村新装滴灌300亩。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村准备继续加大香榧的种植力度,预计在2010年,发展新种香榧300亩。

东方村内有姜氏宗祠、钟氏木屋、胡公祠、宋家石桥等历史建筑,一眼看去,大都是上百年的老屋。这些以香榧树为主要木材建造的木屋,设计合理,雕刻精美,在当时应该是非常雍容华贵的。

据上姜老辈们回忆和姜氏家谱印证,原来古代金华府(包括义乌、兰溪、浦江)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乱、灾荒频繁,常常民不聊生。比如北宋末年方腊起义曾攻占婺州(金华)。公元1357年朱元璋派胡大海攻打金华,打了一年多没打下来。1358年十二月,朱元璋亲自指挥李文忠等攻打金华城才一举攻克。太平天国起义(乱长毛)侍王李世贤攻打金华等。这些战乱都造成难民潮一波又一波往周边深山涌。

早在元泰定年间(1324~1327),姜容逵、姜容贵兄弟带领一群难民就由义乌三板桥迁来此地,发现这里基本处于未开发的荒蛮之地,开垦荒地无人干涉,无人争夺,而且天然香榧成林。榧树是常绿乔木,属红豆杉科榧属,一般生长在云雾缭绕、温湿凉爽,海拔300~800米的山岭河谷。榧树雌雄异株,有性繁殖全周期需29个月,一代果实从花芽原基形成到果实形态成熟,需经历三个年头,每年的5至9月,同时有两代果实在树上生长发育,还有新一代果实的花芽原基在分化发育,人们称之为“三代同树”。

香榧树寿命长达数百年甚至于上千年,有“寿星树”之称,是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榧果是既可以果腹,也可以发家致富的珍果,它含有丰富的脂肪油,含量高达51.7%,甚至超过了花生和芝麻。

当年姜氏兄弟带领大家就白捡了几百担野香榧果,这可是他们度过饥荒的重要物质基础,所以他们就毫不犹豫在这里搭起草棚茅屋,驻扎下来。弟居井硎岭上,称上姜;兄居井硎岭下,称下姜。

同时期迁来的洪氏家族由于不愿与姜氏争斗,他们中的一支转迁到了羊峨,在那里渐渐发展壮大。其他林姓、于姓等后来从兰溪、浦江等地迁来的人只好住到不远处的山顶王皮坞。

由于义乌、兰溪、浦江人吃苦耐劳,善于经营,在这一带很快开垦出许多山地,种上了粮食作物。年复一年,他们渐渐过上了温饱的日子,就将多余的粮食、香榧、木材等运出大山卖,换来大山里人的其他生活必需品。也有不少商贩主动找上门来求购这里的物产,并源源不断将其他商品运进山来,于是这深山老林很快成了商品集散地,这里不少人也因此成了富商。古人有钱就先买地、后造房,渐渐地附近一带,甚至连马宅、梓里一带都有上姜、下姜地主的田产、地产和房产。

仓廪实而知礼节。上姜下姜地主开始建宗祠、修宗谱、拟家规、定家训,请来名师在宗祠里教子弟断文识字、读书识义,希望他们能知书达理,过上层人的生活。据传民国时期上姜下姜一度有九个秀才,其中有一个做了县长秘书,一个做了营长秘书,一个精通中医治好了县长的怪病,县长送给他一匹白马。姜氏家族从此建立了与统治阶级的良好关系,更加兴旺发达起来。

解放后,田地被分给各地贫苦农民耕种,后来又实行人民公社化,土地收归集体所有。上姜、下姜失去不少田地财产。在大跃进造成的三年困难时期,山村由于有各种“山珍”,日子过得比城里好多了,不少人家亲朋好友都来山里度饥荒。灾荒之后,政府放开种百斤粮(玉米),山民又有山地多的优势,粮食大丰收。那时还有很多人家愿意将女儿嫁到山里来。

改革开放后,村里的情形悄悄发生了改变。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而是全国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山村也分田到户,很快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小山村没有支柱产业,毕竟难以持续发展。很多青壮年纷纷外出工作,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虽然过年过节会偶尔回家,但毕竟去意已决。

从山村走出去的人富了,在城里买房定居了,留守的人渐渐老了,劳动力缺乏了,小孩子也随着大人进城了,山村渐渐失去了生机。由于国家鼓励城市化进程,进城买房,只要拆除农村的房屋改为田地,就可以获得数万元补助,村委会也可以得到国家拆房改地的资金,上姜几幢最有代表性的古屋也被拆掉了。文物的不断损毁成了上姜人永远的痛。如果再不采取措施,恐怕更多的古屋难逃覆亡的命运。

出生在邻近的大唐村三井沿自然村的何承洲先生编著的《月下拾耳》一书中记述了一个关于上姜百步阶的传说,大意是这样的:相传上姜村百步阶半山腰的山洞中藏着一只金水牛,要拿千年稻草饲三年零三十六天才会出来。有一年,一个徽州佬居然挑着一担千年稻草到百步阶得宝来了。他在山脚搭了一个茅棚,天天拿着稻草到洞口去饲金水牛,风雨无阻。

转眼过了三年零三十六天期限,稻草也饲光了,徽州佬正着急时,从洞口钻出一条丈八长的大蛇,张着血盆大口,吐着信子,朝他游来。徽州佬猝不及防,吓得昏了过去。他昏死了三天三夜后才苏醒过来,醒过来才发现,原来从山洞里伸到他身边的是一条丈八长的粗牛绳。

他如梦初醒,去牵金水牛,却太迟了,金水牛见没人搭理,回到山洞再不出来了。徽州佬后悔莫及,觉得愧对祖先,白白浪费了了祖祖辈辈辛辛苦苦保存的千年的稻草,却由于自己胆小而错失良机,没有得到金水牛。

周边

建德市三都镇仟忿方东村柯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

周边村庄

大茂 地址:杭州市建德市

方村 地址:杭州市建德市

肖家岭 地址:杭州市建德市和长线

方坞村 地址:杭州市建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