莼湖镇

莼湖镇 莼湖镇概况 莼湖镇沿革 莼湖镇基本概况 莼湖镇行政区划 莼湖镇旅游景点 莼湖镇风俗民情 莼湖镇莼湖老街 莼湖镇所获荣誉


莼湖镇位于浙江省象山港北岸,东与奉化区 裘村镇毗邻,西与尚田镇,北与西坞镇交界。全镇辖区面积145.32平方千米(2017年),有51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61502人(2017年)。曾经被誉为“浙江省网箱养殖第一镇”。2019年10月,莼湖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Chúnhú] 奉化区 辖镇。位于市境东南部,距市区14千米。东邻裘村镇,南濒象山港,西邻尚田镇,北接西坞街道,又以金峨山界鄞州区。面积145.32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61502人(2017年)。辖3个居民区、51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莼湖镇东盛路308号。属沿海半山区。北部有金峨山、石狼山、望海尖、九峰山;南部面海;中有琅溪、莼溪、舍辋溪、九峰溪等,汇于降渚溪入象山港。溪流两岸为平原地带。有公路通裘村、桐照等地,经下陈接省道甬临公路,北过白杜通宁波。水路有...

详情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莼湖镇所有城乡结合区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莼湖镇介绍

莼湖镇位于浙江省象山港北岸,东与奉化区 裘村镇毗邻,西与尚田镇,北与西坞镇交界。全镇辖区面积145.32平方千米(2017年),有51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61502人(2017年)。曾经被誉为“浙江省网箱养殖第一镇”。

2019年10月,莼湖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Chúnhú] 奉化区 辖镇。位于市境东南部,距市区14千米。东邻裘村镇,南濒象山港,西邻尚田镇,北接西坞街道,又以金峨山界鄞州区。面积145.32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61502人(2017年)。辖3个居民区、51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莼湖镇东盛路308号。

属沿海半山区。北部有金峨山、石狼山、望海尖、九峰山;南部面海;中有琅溪、莼溪、舍辋溪、九峰溪等,汇于降渚溪入象山港。溪流两岸为平原地带。有公路通裘村、桐照等地,经下陈接省道甬临公路,北过白杜通宁波。水路有吴家埠、同山及茅屿等埠通象山港。

以驻地命名。自宋景德三年(1006年)以后至清末属忠义乡。民国期间,除原后琅乡所属东部地区属东忠义区外,其余均为西忠义区。解放后属莼湖区,为莼湖、后琅2个乡。1958年分属莼湖、裘村2个公社(后琅并入裘村)。1962年分属莼湖、后琅两个公社(后琅从裘村分出),共有30个大队,236个生产队。1983年改为莼湖、后琅2个乡。1984年莼湖撤乡建镇。1992年5月,后琅乡并入莼湖镇。1996年,面积72平方千米,人口2.8万人,辖街东、街西、东谢、西谢、金地、桐蕉司、翁岙、张岙、杨家、牌门头、舍辋、吴家埠、莼湖岙、黄家岭、南岙、茅屿、同山、冒头、后琅、朱家店、楼隘上村、楼隘下村、岙口、黄檗、王夹岙、杨桥、田夹、曲池、袁岙、贺墅、谢家31个行政村。

2001年,撤销桐照镇、鲒埼乡,并入莼湖镇,辖莼湖、桐照2个居委会和同山、茅屿、吴家埠、南岙、舍辋、街东、街西、东谢、西谢、莼湖岙、黄家岭、杨家、牌门头、金地、桐蕉司、张岙、翁岙、朱家店、楼一、楼二、岙口、黄碧、后琅、王夹岙、冒头、袁岙、贺墅、谢家、曲池、田央、杨家桥、尹家、碶头、塘头周、栖农、桐农、茭湖、河泊所、鸿峙、栖渔、桐渔、章胡、漂溪、洪农、许家、缪家、冯家、鲒一、鲒二、塘头、四联、陈一、陈二、陈三、张家岙、朱家弄、陆角山、宋夹岙、马夹岙、洪渔60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不变。

莼湖镇 历来是 奉化区 东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贸易中心,城区人口1.6万,2003年全镇经济总量45亿元,其中一产6亿元,二产29亿元,三产9亿元,财政收入8852万元,人均收5074元。2015年,全年实现经济总量101亿元,增长8.2%;财政总收入4.05亿元,增长12.98%;农民人均纯收入16659元,增长12%。

莼湖镇位于宁波湾(象山港)北岸,为宁波城区最南端的中心镇,全镇辖区面积145.32平方公里,31公里海岸线,12个海岛,3.2万亩原生态海涂,下辖51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辖区常住人口61502人(2017年),交通便捷,34省道甬临线、沿海中线、同三高速公路及甬温铁路横贯而过。2017年全年实现经济总量达到116.1亿元;财政总收入5.1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9元,先后获得“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中国乡镇综合实力500强”等荣誉称号,是全国生态镇、全国重点镇及浙江、宁波两级中心镇,该镇依托滨海、富硒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倾力建设“桃源渔港、养生福地”特色滨海中心镇,高质量打造“宁波城南滨海客厅”。

莼湖镇是浙江省和宁波市的中心镇,被列为“浙江省网箱养殖第一镇”、“ 中国青梅之乡”、“中国牡蛎之乡”,这里是奉化区 东部海洋经济开发区中心。是奉化区 “一体两翼”发展中的其中最富潜力的“一翼”。

莼湖镇是背山面海中间田的一个沿海城镇,海岸线长32公里,有耕地面积3.9万多亩,海涂面积3万多亩,山林面积10万多亩,网箱3.1万只,牡蛎养殖基地13000多亩, 青梅基地8000多亩,有300多艘钢质渔轮,450多艘内港作业小船,农业主导产品以莼湖青梅、海塘柑子,后琅水蜜桃,楼隘杨梅,鲒奇牡蛎为主体,辅以 莼湖镇风景 (18张) 网箱养殖的珍贵鱼种:美国红鱼、大黄鱼、石斑鱼等,加外放养的还有奉蚶、蛏子、蚶,青蟹、对虾等名贵海鲜,这里还是奉化区的禽蛋基地,有300多户养鸭户,共饲养了60多万羽蛋鸭,有万亩的蔬菜基地,农产品都由镇内的两家农业加工厂加工生产,销往日本、韩国、美国等地。农业的主导产品是水稻、蔬菜和花卉。

莼湖镇有宁波市及奉化区的农业龙头企业6家,其中宁波泰和渔业集团有限公司主营水产加工,海鲜运输等,奉化市味中味食品有限公司主营 青梅及果脯,宁波海元食品有限公司主要加工蔬菜速冻食品及部分蔬菜成品,奉化区久丰蛋品主要生产皮蛋,宁波昌食品有限公司及奉化佳美制品有限公司主要以加工青梅制品及食品。

莼湖镇目前有后琅综合农业开发示范园区,道成行、渠成网、田成方,是整个园区的建设规划于2003年下半年全面竣工,如今的示范园区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示范及带动作用。

莼湖镇 莼湖镇是奉化区唯一的渔业大镇,海洋休闲旅游资源丰富,且已建成“海上人间”、“向阳海岸”两处海上休闲娱乐场所。

莼湖镇拥有许多自然与文人的旅游资源;莼湖岙的清代著名布衣史学大家 万斯同(万季野)墓,浙江最古老的村名——鲒奇,唐朝留存至今的富商二井,明朝时期的六角七层培风塔,以及环境雅致的南岙颐养村及桐照小普陀岛等。

莼湖镇交通十分便捷,省通甬临线,同三线高速公路横贯而过,距奉化市区20公里,宁波栎社机场36公里,北仑港码头69公里,宁波火车站不到50公里,国家级风景旅游区溪口40公里。程控电话以及移动,联通等通信网络覆盖,1110千V变电所。从宁波市区到莼湖,可南站乘车到奉化的25分钟一班班车、奉化到莼湖的班车3分钟—班,全程时间近一个小时,也可从宁波东站乘宁波到莼湖的班车。车站在镇政府旁边。从杭州出发可乘杭甬车,在从宁波至莼湖。

截至2015年12月,辖3个居民区、51个行政村:莼湖、桐照、鲒埼;街西、金地、桐蕉司、翁岙、街东、西谢、牌门头、杨家、舍辋、吴家埠、东谢、南岙、茅屿、同山、冒头、朱家店、楼隘、岙口、黄檗、王夹岙、田央、曲池、后琅、袁岙、贺墅、谢家、河泊所、桐照、兴联、尹家、碶头、塘头周、栖凤、鸿峙、鲒埼、马夹岙、张夹岙、许家、缪家、洪溪、漂溪、章胡、陆家山、朱家弄、冯家、宋夹岙、下陈一、下陈二、下陈三、塘头、四联。镇政府驻莼湖镇东盛路308号。

翡翠湾休闲渔船项目位于莼湖镇栖凤村翡翠湾码头,拥有60艘休闲渔船。游客可以约上亲朋好友,租船静看潮起潮落,体验一把渔民生活,现捕现吃,尝闻名天下的象山港海鲜,更有游小普陀岛,沙滩,垂钓,泥涂捉小海鲜,露营,烧烤等根据个人喜好的自选节目。

地处象山港内的向阳海岸休闲城毗邻兴建中的国家一级群众渔港桐照渔港,拥有凤凰山岛、悬山岛等岛屿和3000多平方米的滩涂。海岛垂钓,自助海鲜,渔业文化展览等休闲项目让游人领略到质朴豪放的渔家风情。

奉化莼湖镇一带有103平方公里的海域和长达63公里的海岸线,渔业经济十分发达。

南岙颐养村是奉化区有名的“长寿村”,这里民风淳朴、恬静安逸、水静醇甜。

目前全村有102户人家300余人。距近20年统计,该村人均寿命79.2岁,100岁以上有三人,80岁以上的人极为普遍。经考察,是因为 南岙村的自然环境独好。

该村的溪流祼露,山泉大都在地表下流淌,且不受污染,目前已开发为“长寿山”系列饮用水,与此同时,南岙农副产品丰富,尤其以大白鹅著名。

村东南角有亭子,名曰:“长寿亭”,该亭为六角重檐石亭,单边长为2.1米,顶上有七幅石图,分别为龙、凤、竹、兰、茶花、水仙、牡丹、荷花,石柱上书:“荣辱不惊看山中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亭的旁边有一石碑,上书:“八十不称老九十尚年少,人生满龙蟠凤逸正是风光好。”

另由于该村环境优美,经常有人来该村购房居住,现有别墅20多幢,每幢约有300平方米,共约一平方公里,每幢别墅都有私家花园,内有一个个竹林、桃林,并设有石径。

奉化区内古塔多数是募款集资所建,唯独培风塔是两位妇女出资合建。她们是陈登位之妻张氏和董雅轩之妻王氏。培风塔上还刻着她们的姓氏。

培风塔在奉化鲒埼乡下陈村南面小溪旁的塘塍上。七层六角,用砖砌成。底层各面都嵌着一块石碑。北面石碑上锈“培风塔”三字,西北面石碑上刻着造塔人的姓氏。其他几面石碑刻有清代嘉庆年间举人溪湾老人孙事伦所作的建塔碑记。上面六层每层每面都有壶门图案。由于塔基不大,直径仅3.40米,各层收分又较小,再加上腰檐仅用四块砖块平叠挑出,所以塔身颀长,彷佛一柄巨剑竖立在象山港边,与大海白云为伍。真象那孙事伦碑记中所形容的那样:“山陬海澨分矗起锋芒,上挹宵汉兮下映青苍。”

从孙事伦的碑记来看,建造这座砖塔还有一段佳话。原来下陈村历来文风不盛,人才不多,据说是由于村子周围虽然岗峦起伏,但是尖峰很少,因而灵秀之气不足,只有建造宝塔加以弥补。村人陈登位、董雅轩有志造塔,可惜天不假年,志未成而身先死。是他们的妻子张氏、王氏,继承丈夫的遗志,共同捐资,完成丈夫的遗愿。由于建塔的目的在培植风脉,所以塔名叫做“培风”。希冀建塔后能“人才脱颖而出”,甚至“高复高兮上复上,辉映斯塔兮历千秋万代而不忘”。(孙事伦作碑记中语)

下陈村三面环山,南面滨海,培风塔正处于海滨这一空缺中。塔的西北两面房屋栉比,东面丘陵起伏,南面绿野一片,稍远处,连接东西对峙的埼山和月边山之间的是海塘一线,那就是有名的史家塘。塘长2公里,塘面宽3米,围田两千亩,这是我国围垦史上一个壮举。千百年来,塘身日夜经受海潮的冲击,屹立无恙。象山港上,白浪映日,风帆片片。前看海塘,后望高塔,思念前人的业绩,令人神往。

1938年,竺梅先与夫人徐锦华集资5万元,在后琅泰清寺创办国际灾童教养院,自任院长,徐任副院长,接收来自上海等地的流浪孤儿600余人,免费供住宿,开设小学、初中教育,办院6年,捐资25万元。

1941年,竺兼鄞县粮食调剂委员会委员。时鄞奉一带发生灾荒,多次去温州、乐清、永康等地采购大米,以济乡梓之饥。因积劳成疾,次年5月逝世。

竺梅先逝世后,徐锦华独力支撑国际灾童教养院,汪伪驻军师长谢某等人受陈璧君指使,多次去院要挟接办,她坚决拒绝。1943年底经费、粮食无继,教养院停办。

1990年9月,海峡两岸部分原国际灾童教养院学员集资在教养院旧址建梅华亭,纪念竺梅先夫妇功绩。

万季野(1638--1702),名斯同,鄞县人,清代著名史学家。其墓位于莼湖镇东乌鸦冠山。始建于清,后湮没。清末为谢三慈寻获。1935年庆梦卿等发起大修,并在莼湖镇内建乡贤祠。1937年墓、祠俱成。1966年墓毁,1985年修复。墓直径7米,墓碣及两边联句为清时旧物,墓碣上书“鄞儒理学季野万先生暨配庄氏傅氏墓”,两边对联“班马三椽笔,乾坤一布衣”。乡贤祠后进三间正厅尚存,面宽12.6米,进深9.1米。

桐照村的悬山岛是象山港内的岛屿之一,它占海域面积约为0.5平方公里,岛高约为70米,岛上的植被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植被以竹林和松柏为主,其高度约为20米。悬山岛的西面是猕猴岛,岛上现活动着约500只猕猴。悬山岛的前面是一片横巴组咀——堵同咀的滩涂,长度约为270米,滩涂上还有许多小蟹爬动,跳跳鱼时而出没。滩涂的东南面是一小岛,岛的四周有少量的水产养殖区域。悬山岛的西面海域上有约为7500平方米的渔箱。网箱长有500余米,占地面积为7500平方米,是由泡沫塑料和木板组成,悬浮在海面上。网箱上还建有30间小木房,小木房的占地面积约为10平方米,内设有简单炊饮具,是捕鱼者居住使用。约距悬山岛2公里有一桐照码头,它现是奉化区海上交通、渔业的重要码头。码头、网箱、悬山岛、滩涂、、海域及船只交相呼应,构成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海域风光。

悬山岛位于莼湖镇东南面,离桐照码头约两公里,海上的网箱位于桐照一级渔港和狮子口港湾的之间。距离莼湖镇中心约7.5公里,与象山港接壤,相距约5公里。海上交通十分便利。

早先,由于渔船上装备落后,桐照一带的渔民对于海上变幻莫测的气象全凭对老天“察言观色”来判断,从而产生了许多气象渔谚。

“0级静风烟直上,一级烟动示风向,二级篷布响,三级红旗扬,四级纸屑飘荡,五级水面起波浪,六级桅顶呼呼响,七级迎风步行晃(此时船要进岙,即返航回家),八级枝断变形状,九级烈风掀屋梁,十级树倒根向上,十一、十二级百步之外难见地面物。”谚将风力的大小用具体事物形象化了。

渔民们还通过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来推知天气的变化;“日出太阳白,明朝大风发”、“日出披蓑衣,明朝雨凄凄”、“日出胭脂红,无雨便是风”、“夕阳红艳艳、明朝大晴天”、“落日天发红,明日红彤彤”、“太阳落山乌云红,明朝晒得腰背痛”、“月亮有晕,关窗闭门”、“月亮长毛,有雨难逃”、“月围圈儿快刮风”、“星星满天空,明朝太阳红”、“夜里星光明,明朝仍旧晴”、“星星稀,淋死鸡”、“疏疏星、密密雨”、“星光摇、起风暴”、“落雨见星,难望天晴”、“星星眨眼,出门带伞”、“夏夜星密,来日大热”、“久雨见星光,来日雨更狂”。

渔民们在生产实践中还总结出了水族类与气候的关系,如:“鱼儿跳,有雨到”、“鱼浮水面必有雨”、“米虾跃水面,明朝大风起”、“虾子成群水面游,有雨跟后头”、“正月十四亮,乌贼出外洋”,“正月十四暗,乌贼来撞坎”。

渔民还注意到海鸥和天气变化的微妙关系:“早鸥阴,晚鸥晴”、“海鸥半夜鸣,雨神到不了天明”。

掌握了这些气象渔谚,能了解瞬息万变的气象情况。明明乌云密布、雷声隆隆,渔民们却毫不惊慌地说:“只打雷不打闪,有雨在天边。”当雷声夹着闪电时,他们又会说:“打雷又打闪,雨落在眼前。”大雨稍停,接着还下不下?抬头看天便知晓:“有雨四边亮,无雨头上光。”

渔船在茫茫大海之中,怎样预测台风的来临,也有渔谚:“一日南风一日暴,两日南风两日暴,三日南风猛虎暴”、“六七月里吹北风,一二天内有风暴”、“无风起长浪,台风将要降”、“日出猪头云,台风要来临”、“北方卷起乌云块,西北风暴就要来”、“雨隔潮,网翻肚,天要打风暴”。他们还能探测出台风前进的方向,“人站甲板上,风从背后来,左前方即为台风中心方向;人站甲板上,风从前面来,右前方即为台风中心方向。”

那时的渔民就是靠这些渔谚,判断气象,在海洋上进行捕捞作业。

早年间,海边的孩子在晚上爱玩各种各样的游戏,其中玩得最多的是“清兵强盗”和“海与山”。

“清兵强盗”,是10多个扮演清兵的孩子在晒谷场上手拉着手地形成包围圈式的“网”,紧紧盯住被围在中间的几个扮演强盗的孩子,想办法一个一个地把他们“网”住。而“网”内的孩子,则左躲右闪,前冲后突,瞅准薄弱环节,或破“网”而出,或从手拉手之间的“网”眼中钻出来,或“杀”开一条“血”路,强行突围。但不管如何,扮强盗的孩子终究有被“网”住的时候。被“网”住了的那个孩子去替代一个拉网的“清兵”转换一下角色,再继续玩下去。

“海与山”,20个左右的孩子在晒谷场上对分成A、B两组,划分好各自的“疆界”,一组叫“海”,它的“地域”范围比较广,占到整个晒谷场的绝大部分,这一组的孩子是扮专门捉拿“倭寇”的“戚家兵”。另一组叫“山”,那“山”大概只能算是海上的一个小岛,因此地界非常有限,随着一群扮“倭寇”的孩子四下逃窜,“戚家兵”即追赶捉拿。“戚家兵”捉到了一个“倭寇”后就将其“囚禁”起来,并以此为诱饵,等着其他“倭寇”来“营救”,然后逐个将“倭寇”捉住。

被“囚禁”的那个“倭寇”平伸着一只手,远远地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两边有好多“戚家兵”看管着,如果来营救的一个“倭寇”用手拍到那个被“囚禁”“倭寇”伸着的一只手,“营救”就算成功了。但多数的时候,来“营救”的“倭寇”也要被捉住,这样,被捉住的就有一双了。有时,“倭寇”连连“营救”,连连被捉住。那些被捉的“倭寇”们排成一列横队,“囚禁”在同一个地方,“倭寇”们在这种节骨眼上也有出奇制胜的时候,他们把营救人员分成2个或3个小分队,运用“调虎离山”之计,巧妙地将“戚家兵”的主力吸引过去,趁着对方疏忽的瞬间,把“囚禁”的“倭寇”救去。

渔民们把打造新船看作是一件头等大事。什么时候开始动工?哪天上“肉肋”?何时下水试航?事先都要选好他们认为最吉利的日子和时辰。

渔民称船舷为“肉肋”,造船“上肉肋”就如同造房屋“上梁”。

新船“上肉肋”的一天到了,船老大率全体船员,一清早就来到打造新船的海滩上,等候着良辰吉时的到来,新船旁边已有人摆上供品、点燃香烛在请“太平菩萨”了。因为渔民们出海捕鱼,所企盼的头等大事就是太平。

新船已经成型,“肉肋”也已按上,只不过还未钉上最后几枚钉子,几个造船的大木师傅手持斧头侍立于系着红布条的新船两边“肉肋”旁,“砰!”随着响亮的火炮声,大木师傅抡起了斧头,接着是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和人们发出的欢呼声。这一天,大木师傅的工钱是双倍的,中午,船老大家里置办了几桌菜肴丰盛的酒席,名之曰:上梁酒。

新船落成,最后的仪式是下水试航。这是喜庆的日子。试航,大凡是选择在大潮汛的日子,如阴历的初一、初二、十五、十六。

那一天,海滩上敲锣打鼓,煞是热闹。老大和船员们来了,村子里有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来了。

新船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剪纸小彩旗,船头一面写有“令”字的大旗迎风招展,猎猎飘扬,一大群被选中的十岁左右做乘客的小男孩蹦蹦跳跳地赶来了,他们一个个穿戴得整整齐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网船老大安排孩子们上船后坐在不同的方位,全体船员都做好了推船的准备工作。

潮水涨平了,下水试航的时辰已到,网船老大挥着手中的小旗吹响了“哨子”,鼓乐声一阵紧似一阵地响起来,新船在“嗬唷”“嗬唷”声中缓缓地向前移动,滑向水面,网船老大敏捷地跳上新船,利索地把风帆扯起,稳操着船舵向前方驶去,海滩上锣鼓声鞭炮声不绝于耳……

试航结束了,做乘客的每个孩子分到了一份红包——买糖果的钱。

带头船,又名“指挥船”、“领导船”。它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那时,沿海地区倭寇猖獗,渔民们出海的渔船,既是捕捞船,又是战斗船,为了能捕好鱼、打好仗,便编成了一组组船队,每组船队都有一艘“指挥船”。又为便于区分,各船队皆有自己不同的旗帜。

红旗队:一面红色的旗帜上,写有一个白色的“令”字。

黄旗队:黄色旗面中间画着黑白相间的太极图。

蓝旗队:蓝缎旌旗正中标有一只黑色的铁锚。

青旗队:青色的绸面旗帜上赫然绣着一只大蜈蚣。

白旗队:白旗中心有个黑色的“令”字。

还有如鲨鱼队、鲸鱼队、飞鱼队、虎鱼队、青蟹队。这些船队的旗帜都是以某种鱼或蟹作为标志。这可能也是渔民们在古代所崇拜的“图腾”。

各船队武器各异,如红旗队全是双刃龙刀,黄旗队为钩连枪,蓝旗队为开山大斧,青旗队为盾牌单刀,白旗队为三节棍,鲨鱼队为狼牙棒,鲸鱼队为长矛……

此外,各船队还规定了自己的口令、号角,每组船队“指挥船”的那面旗帜特别大,“指挥船”的老大是村上有一定权威的能人。在生产和战斗中,他们有分有合,有进有退。遇上大股倭寇入侵时,他们便联合起来一致抗敌。戚继光奉命来象山港征讨倭寇时,这些由渔民组成的船队积极配合,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地方武装,为抗倭立下了汗马功劳。

“指挥船”以后就成了捕捞中的“带头船”。带领一组船队开展捕捞生产,出面处理本船队在海上发生的各种事故,帮助解决一些困难。

新中国成立后,带头船老大由捕捞经验丰富的村级领导成员担任,从人员到设备的配置都比其它船要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带头船还配备了枪支弹药和一名专职武装干部,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还配了一名赤脚医生,一名电台报务员。

每年农历九月廿三,是渔民大谢洋的日子,可回家休闲。这段时间里,要邀请戏班子来祖庙演上几天戏,演戏的钱是由各“房”轮流出,后来又改为由各对船轮流出。既示庆贺,又示不忘先祖,年年如此。

开演前几天,祖庙里已是闹盈盈的了。神像前摆着供品,香烟缭绕,烛火通明。一些年老的妇女牵着孙辈纷纷前往,在“祖宗”前祈求平安。村里的家家户户几乎都来了看戏的客人。

第一天的头台戏要演喜剧,并且剧情里面一定要有“天官赐福”,这是渔村不成文的规矩。以后戏班子出示十几本戏名,由值台的人来挑选。

看戏时,戏台子前面常常是闹哄哄的。

戏台两边称为老人房,坐的都是些老人;正中那块地方是妇女和孩子的“天地”;台前那部份地势较低的叫中堂,全都是些站着看戏的年轻人。

这些在中堂里看戏的年轻人最喜欢凑热闹,好端端的看着,倏然间,出现了一股人潮,任人潮前后左右地涌动。他们有的口中“嗬、嗬”地呼喊着顺势推波助澜;有的双后平放胸前随波逐流而双眸依然故我在盯在戏台上;有的见人潮涌来遂慌忙躲闪或钻到台下或跃上抱楼的石阶上作壁上观;有的硬挺身子欲为中流砥柱却不料一个趔趄差点被人踩在脚下……

当台上出现一位著黑衣披素发,右手持打狗棍左手携讨饭篮的落难妇人时,台下观众的心为之一震,中堂涌动的人潮也会刹时平静下来,苦角儿从台的左边唱到台的右边,清丽凄婉,悲悲戚戚。此时,台下出现一副萧杀愁苦的景象,一些老人和妇女们,忍不住的就“嘤嘤”出声,有些男人也不免眼角潮湿,冲动中遂摸出铜嘣儿甩上戏台,仿佛苦角儿真的是可怜的落难女子。

渔民的过去有种种忌讳,听起来让人感到稀奇。略记数则如下:

倘若妇女要到停泊在埠头边的渔船上去,万万不能从船头下去。原因是船头有船的眼睛,渔民们把船眼睛视之为船的“圣洁物”,要绝对地保护好,使之心明眼亮,在航行中不致迷失方向。而照封建迷信的说法,妇女从船头上下船,将会亵渎“神明”。不过,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这个陋俗已经消除。

一到渔船上,任何人不能拍手,意思是鱼儿听到拍手声就会逃遁,暗示该次开船必是“空网”。

船舱里不时地有些许从船底下漏进来的海水,需经常有人用瓢把它舀出去,海边人通常叫“刮水”,但在渔船上就不能说“刮水”,要说“扌可水”,因为“刮”有“大风吹动”的意思,不够吉利。像这种忌讳还有很多。如在船上的渔民把吃剩的残羹倒在洋面上,不能叫“倒掉”,得叫“卖掉”;渔船上宰杀其它牲畜可以,但禁止杀羊,因为“羊”和海洋的“洋”同音。

渔船上用膳时,绝不能把把筷子搁在碗上,因为筷象征着船,碗象征礁,如果有人把筷子搁在碗上,据说就会发生“触礁”。

渔船上的碗每只都要平放,喻海上行船太平,倘若有一只碗是底朝上的——即为覆舟的凶兆,所以渔船上的碗不能倒置。

这种种忌讳的产生和形式,与过去渔民们的辛酸历史分不开。随着时代的进步,渔民知识水平的提高,这些忌讳现在已经逐渐淡化了。

莼湖镇是奉化区两个中心镇之一,靠山面海,土特产便是山珍海味,你想吃“必必跳”的鱼虾海鲜,包你满意,所以莼湖镇也是“口福镇”。

上街、中街、直街、横街,随着莼湖的发展,街已从老街延伸到了红星桥头,或许,若干年后造桥为街,再延伸到吴家埠也是可能的事。不过,今天我只谈莼湖的老街。

莼湖的老街,就是现在的上街。附近的村民叫莼湖就要加一个街字,“莼湖街”。也难怪,过去,邻近几十里只有莼湖有街,逢农历二、五、八集市,在百姓的心目中,除了县城,就只有莼湖街了,似有一种昵称味儿。

历史上自有了莼湖,便有了这条老街,莼湖街的村民,据说百家姓齐全,可见村民大多来自四面八方。那么在莼湖街之前,集市在哪里?在莼湖岙。早在宋朝时,莼湖岙村庄很大,常在大松林下进行集市,随着村子的变迁,集市地点和市日也有变动。后来每初二、十二、廿二,集市在西谢桥头二市庵;初五、十五、廿五在五市桥集市;初八、十八、廿八在吴家埠的上八寺。由于莼湖村子不断扩大,集市渐渐集中在莼湖的这条老街,每十天四市,二、五、八、十成了远近闻名的集市。那末,现在呢?莼湖农贸市场每天早晚二次集市。可见莼湖集市发展的轨迹了。

莼湖的莼字,繁体字为“ ”。后因很多外地人常把 湖谈白成专湖,使人弄得啼笑皆非。

莼湖老街的两头,都有一座月洞门凉亭,初衷可能是给旅客、商人歇脚避雨。东首叫上街头凉亭,西边叫下街头凉亭。下街头凉亭上还有一个阁楼,凉亭走出有座财神殿,财神殿毁后,财神菩萨就放在阁楼。

从上街头凉亭到方井,叫上街;方井到洋墙弄叫中街;洋墙弄以下便是下街了。

当年的老街,熙熙攘攘,特别是二、五、八、十集市时,摩肩接踵,曾繁华一时。不过两边的街屋,大多是木结构平房,只是后来中街应德昌发了财,才造起楼房,解放后,合作商店造起了店面楼房。不过现在,水泥结构楼房逐渐取代了破旧的平房。

莼湖老街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两次大火的浩劫。

第一次大火发生在1928年农历闰2月21日。莼湖街当时驻有一个保安中队和警察分局,匪首江阿兴和林汝虎用了一个调虎离山计,派人送来一封挑战书,说要和他们在桐照附近的大岭山会面(交战),于是保安中队和警察们荷枪实弹开往大岭山。这边土匪们从许家那边大模大样开到莼湖包围了保安中队驻地“东岳宫”,打死了三四个留守在驻地的保安队员,冲进街上店家,拿出一桶桶火油,在自治公所、鸣山庙点火烧街,边烧边鸣枪助威,大火从上街烧到下街,连同朱家、朱家祠堂、韩家、方家、侯家,从下午二点一直烧到四点,共烧毁平屋,楼房三百多间。土匪放火后扬长而去,等保安队和警察返回莼湖,已五点多钟了。

灾情发生后,绅士应梦卿为首成立了灾民救济组织,筹募到一万五千元救济受灾村民。三年后,匪首江阿兴和林汝虎在上海被捕,并解到莼湖杀头示众,两颗人头被挂在财神殿前梅树上。

第二次火灾发生在1941年农历五月初八的傍晚。原来洋墙弄沈昌田开了一爿“聚乐园”,经常有顾客闲坐聊天,当时奉化县城、吴家埠已沦陷为日占区,伪维持会为日军四处张贴安民告示,什么“大东亚共荣”、“皇军除暴安良”、“良民安居乐业”等等。“聚乐园”内闲坐的大多是失业的闲散人员,他们本来就对日军统治不满,见到这些告示,无疑是火上加油,其中一个撕下半张告示,点火想烧墙上的告示,而门口都是一年多的松毛凉棚,于是干柴烈火,引发了老街的二次火灾,木结构老房,瞬间成了一堆废墟,只留下了街头凉亭及两边16间街屋。这次共烧毁街屋87间以及两边的无数民房,无数店内资财货物都灰飞烟灭。据王志义老人回忆,他说:“仅我家的物资,以银子洋钱计,起码也五六百元,像应德昌老板,起码三四千元。”如果仔细算算,损失在两万元以上银元。

放火的是谁呢?据说是舍辋人,有的说是泥水匠,也有说是癞头,不过,他后来被日军杀死了。

有人说莼湖街是蚂蝗街,吸饱后就得放血,指的就是两场火灾。不过,莼湖街第二次火灾到现在,已经60多年,太太平平,莼湖街已经发展到红星桥边,街长约有1500米,其繁华景象已非昔日老街能比。

上榜“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19年10月,莼湖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周边政府机关

中共连珍沟支部委员会 地址:宁波市奉化区莼裘线
营业时间:09:00-12:00;14:00-17:00

周边中学

宁波市奉化区莼湖中学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奉松路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奉松路

周边市场

宁波奉化莼湖市场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横街65号
营业时间:09:00-22:00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横街65号

周边诊所

闫生西医内科诊所 地址:宁波市奉化区莼民东路宁波奉化莼湖中学西侧约90米
营业时间:08:00-17:00

周边小学

宁波市奉化区莼湖街道鲒埼小学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马脚迹1号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马脚迹1号

莼湖镇下陈小学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环村路9号

周边乡镇

莼湖街道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东盛路3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