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岙村

东岙村 东岙村基本信息 东岙村村名由来 东岙村村史沿革 东岙村历代人物 东岙村风景名胜


东岙行政村由 褚家、街下、 渔业、东岙王、西潘5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位于 宁海县一市镇西面,背山靠海。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为山林种植业和海水养殖业,东岙青蟹 养殖基地远近闻名。东岙行政村由 褚家、街下、 渔业、东岙王、西潘5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位于 宁海县一市镇西面,背山靠海,目前全村共有农户1300多户,村民4000余人。村有耕地2029亩,其中水田1596亩,旱田433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为山林种植业和海水养殖业,东岙青蟹 养殖基地远近闻名。东岙位于宁海东南面,濒临旗门港,古称东洲。明洪武年间,以村处西溪东面山岙中,改称东岙。据当地《陈氏宗谱》记载:“唐武德三年(620),陈二耆自海游镇(今属三门县)迁东洲。”可见唐朝初期时此地已有人居住。古代的东岙村背山面海,有港口和码头,出旗门港即为东海,古时是宁海南部主要的商品集散地。桑洲、沙柳(今属三门县...

详情

东岙村地名网_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一市镇东岙村资料简介
  东岙村是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一市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30226104247,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30226。东岙村与茂林、山上方村、上陈村、曹家村、里岙村、外岙村、箬岙村、山下村、牛台村、白岐村、新山村、前岙村、兰头村、山皇岙村、一市村、岭头村、新祥村、武岙村、西刘村、下洋陈村、新跳头村、五盛村、锦绣村相邻。 还有14个地名与东岙村同名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一市镇东岙村介绍

东岙行政村由 褚家、街下、 渔业、东岙王、西潘5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位于 宁海县一市镇西面,背山靠海。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为山林种植业和海水养殖业,东岙青蟹 养殖基地远近闻名。

东岙行政村由 褚家、街下、 渔业、东岙王、西潘5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位于 宁海县一市镇西面,背山靠海,目前全村共有农户1300多户,村民4000余人。村有耕地2029亩,其中水田1596亩,旱田433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为山林种植业和海水养殖业,东岙青蟹 养殖基地远近闻名。

东岙位于宁海东南面,濒临旗门港,古称东洲。明洪武年间,以村处西溪东面山岙中,改称东岙。据当地《陈氏宗谱》记载:“唐武德三年(620),陈二耆自海游镇(今属三门县)迁东洲。”可见唐朝初期时此地已有人居住。

古代的东岙村背山面海,有港口和码头,出旗门港即为东海,古时是宁海南部主要的商品集散地。桑洲、沙柳(今属三门县)等地的货物要出海运到外地,一般是用小船或竹筏沿清溪运至东岙码头,然后再装到大船上;外地商品运进来,也要在此中转。因此,在唐、宋、元、明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东岙一直是宁海一个重要的港口城镇,商业与运输业均很发达。

在宋朝时,东岙就已开通至日本的航线。《宋史》卷491《日本传》记云:“雍熙元年(984)日本国僧(上大下周)然与其徒五六人泛海而至……太宗召见,存抚之甚厚……二年(985)随台州宁海县商人郑仁德归其国。”日本的不少典籍也多有与宁海商人交往的记录,如《胜尾寺缘起》记云:“宋淳化元年(990)宋商周文德赴日”;《宇槐记》、《左经记》、《百练抄》中记载在宋天圣四年(1026)六月,“…先是宋人周良史献名籍于关白赖通,因其生母为日本人,希望爵位;是月,赖通复以书,并赠砂金三十两慰之…”;《小右记》载有同年七月,“宋台州客商周文裔归国。”上述文中的郑仁德、周文德、周良史(文裔)均为东岙人。明代,三门湾一带常遭倭寇侵扰,清初时又是郑成功、张煌言等部反抗清廷的斗争要地,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使附近地区经济遭受了很大破坏,东岙才逐渐衰败下来。

关于明清时期东岙的战乱和灾难情况,当地《王氏宗谱》有简略的记载:

“明末时郑国姓(郑成功)拥兵福建,…自福建沿海攻南京兵败,仍散舟海中。东洲(东岙)本沿海之地,父老有云累及者。”

“明宁波张璜贤(张煌言)集兵海上,张鸣俊结寨海岛,阮六领兵破宁海而沿海之民更受其苦。”

“顺治十六年,海寇登岸大焚屋宅。”

“顺治十八年间,遣沿海居民,其界东北接白新岭…前接王六岭,连绵而去。后张居址设寨顿兵,日夜巡逻…界外荆棘满地,白浪滔天,望之最为凄惨。至康熙八年二月间,闽浙总督赵廷臣奉旨开边,令民复故土。”

“康熙十四年六月十九日,海盗登岸,掠东岙之男妇为质以取饷。”

“康熙十六年六月初一日,盗复登岸。王伯飞率众御之,被贼掠于船中投水而死…妻叶氏亦同赴水而死。”

“康熙四十八年六月,海溢;初十、十一风雨大作,东岙沉溺死者十八。”

可见,在明清时期,东岙一带时有天灾人祸发生。探究东岙的兴衰,颇有意味:它因地理位置的优越而富庶,因为人们可以藉此经商;也因地理位置的优越而败落,因为它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而且便捷的海上交通条件可使海盗长驱直入,这使得当地的不少大户人家不胜其扰,先后迁离此地。正所谓兴衰无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民国时,东岙曾得到过一次发展的契机,那就是民国二十年(1931)实业家许廷佐等人提出的三门湾开埠计划。三门湾地处中国海岸之中心,是浙东门户,内有天然良港,早在清光绪年间,意大利就曾提出要租用三门湾,清廷不允。据《三门湾开埠指针》(1931年8月出版,王钟萃编)记载,当时许廷佐等人欲把三门湾沿海地带开发成第二个上海,以巡检司码头(今属三门县)为商埠中心,在海游镇(今属三门县)以东、旗门港以南、狮子岭以北一带建立市区,在花鼓岛建立机场,旗门港用做海军港,在东岙东北面的新岭脚建立水电厂。这个计划曾上报蒋介石并得到批复,当时的国民政府财政部随后拨借了五十万元公债用于前期开发之用。只是此后国内战争爆发,连年征战,致使该计划流产。

沧海桑田,旗门港海涂逐年涨高,如今的东岙已失去海港优势,只能容纳一些吨位不大的渔船进出。那一望无垠的荒凉海涂,湮没了一段繁华的岁月。

唐宋时,东岙是人文昌盛之地,先后出过进士周牟、周炳、周炜、王应子、王应渭、王应杰、王愚可等,举人、贡生则更有数十人之多。据当地《王氏宗谱》记载,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王应子长子王于斌还得中状元,惜未职而殒。

《陈氏宗谱》也有其祖上出过“十八学士”的记载。至明代时,由于海盗猖獗,常要上岸骚扰村庄,故当地的名门望族纷纷内迁,造成人才凋零、文业不兴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东岙的败落。清初的“迁海令”更使东岙沦为“荆棘满地,白浪滔天”的不毛之地。因此,东岙现存的古迹不多,清初以前的几不可见,保存较为完好的是王氏和褚氏宗祠。

王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内有大厅三间,戏台一座,台旁石柱上刻有联句,右为“想姬公礼乐关攸无非思戏”,左为“看优孟衣冠假借总是虚文”;褚氏宗祠建成时间比王氏宗祠稍晚,建筑风格相似,戏台两侧亦刻有联句,上联为“装点来千古浮生若梦”,下联为“思量去一场世事如棋”。

东岙三面环山,村旁溪涧众多,其中东北角的新岭脚下有一双龙瀑布,高约50米,气势不凡。《三门湾开埠指针》里计划建立水电厂,就在此处。另外,新岭南面朝东的岩石上,有一处宽4米,高1米左右的摩崖石刻,刻着由清道光年间的举人储传中题、生员曹炳辉书写的“民具尔瞻”四个大字。

《王氏宗谱》里记有“东洲八景”,均留有题咏:

清溪映月

一湾流水正泓涵,皎月当空委照含。璧泻圆光如十五,钩沉曲弦想初三。

冰壶里明辉合铸,镜江心霁色凝函。濯罢长缨清可掬,浑携玉印上寒潭。

新岭归云

巍巍峻岭接苍冥,云隶行云几度经。卧士山中常赠白,游人足下忽垂青。

无心已遂从龙志,有熊宁高隐豹形。酷爱斜阳收暮雨,奇峰独自傍烟屏。

岐门涌浪

两峰高并启重昏,潮汐时来气欲吞。远岸平峙云垒海,横滩涨处月当村。

随风势回灵鳅澈,带声雨雄怒马奔。饱看鲲鲸频破浪,奚须神禹填龙门。

曲巷笼烟

环堵微行达野塍,千家烟火一时凝。昏黄笼处虹犹委,淡白飞时云自蒸。

拂水燕回惊柳锁,冲霄鹤避觉茶烹。若将醉眼窥花色,入户朦胧拨雾行。

龙罔观海

龙山首枕海天空,极目苍茫大造穷。雨岸平收空谷水,扁舟迅载满帆风。

浮沉岛屿矗梁架,远近楼台蜃市通。破浪凌云如有藉,从与雷雨补元功。

牛屿寻春

春到疏村何处容,眠牛山谷觅芳踪。无穷碧寄堤旁草,有熊青归岸半松。

唱罢渔歌独侧耳,喧残野叫忽开胸。阿谁不识其中趣,两两扶犁坐老农。

笔峰插汉

离峰三起映台阶,亘古危然对户排。拨雾明时无怪石,描云阴处有幽崖。

林深应育山中兔,尘净宁当古壁蜗。安得如椽夸大笔,移将巨玩镇高齐。

练涧垂空

三叠重泉岸壑通,明如素练下飘空。风霜不卷山中雨,青紫方拖天半虹。

裂帛声随流水去,冰绡色许晚烟笼。从兹飘入鲛人室,源与天台梁下同。

风景的好坏有时不在风景,在于人的心情,就像今人不一定能领会出古人“八景”中的意蕴。东岙就是这样一个地方,风景和历史都在若有若无中,你在村中的小巷慢慢踱了去,就会在不自觉间,走进历史的风尘,听到那片遥远的潮声。

周边农林园艺

东岙村振宏家庭农场 地址:宁波市宁海县铁路道班房北面200米停车场北侧
宁波市宁海县铁路道班房北面200米停车场北侧

周边村庄

东岙村 地址:宁波市宁海县塔珠路

东岙 地址:宁波市宁海县

东岙村 地址:宁波市慈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