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

伏龙山, 伏龙山简介, 伏龙山旅游资源, 伏龙山故事传说


伏龙山,位于浙江省 宁波市 慈溪市 龙山镇 境内,因像巨龙赴海而得名,海拔282公尺,是宁波三北诸多濒海孤山中最高的一座。山上有伏龙寺,寺前莲花池有“千年水底蛇,口吐木莲花”的民间传说。简介伏龙山因为像巨龙赴海而得名,海拔282公尺,是宁波三北诸多濒海孤山中最高的一座。山有上伏龙寺,寺前莲花池有“千年水底蛇,口吐木莲花”的民间传说。 旅游资源伏奔局脚去束柜婶龙朽蜜山北临 杭州湾 ,南为锦屏丘陵,与丘陵间有一狭窄的平原带。山上有“八景”,分别是竹、坞、烟、云、管、江、潮、汐。前人以极高的艺术概括力和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对这八景一一作了描述。莲花池畔翠竹摇曳,在习习春风中婀娜多姿,故竹景称“莲塘春晓”;伏龙寺后有一山坞,草木葱茏,秋后则百草凋敝,独有野菊花一片金黄,故坞景又名“蓬苑秋香”;伏龙山地处海边,伏龙寺独居山上,清晨常...

详情

三北地名网_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龙山镇三北资料简介
  三北是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龙山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33028212300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30282。三北与龙山、新街、伏龙湖社区、山下村、凤浦岙村、东门外村、龙头场村、龙山所村、西门外村、伏龙山村、邱王村、金岙村、双马村、田央村、东渡村、达蓬村、施公山村、徐福村、海甸戎村、筋竹村、新联村、小施山村、太平闸村、王家路村、杨高村、方家河头村、黄杨岙村、淞浦村、新西村、新东村、潘岙村、龙山农垦场生活区相邻。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龙山镇三北介绍

伏龙山,位于浙江省 宁波市 慈溪市 龙山镇 境内,因像巨龙赴海而得名,海拔282公尺,是宁波三北诸多濒海孤山中最高的一座。山上有伏龙寺,寺前莲花池有“千年水底蛇,口吐木莲花”的民间传说。

简介

伏龙山因为像巨龙赴海而得名,海拔282公尺,是宁波三北诸多濒海孤山中最高的一座。山有上伏龙寺,寺前莲花池有“千年水底蛇,口吐木莲花”的民间传说。

旅游资源

伏奔局脚去束柜婶龙朽蜜山北临 杭州湾 ,南为锦屏丘陵,与丘陵间有一狭窄的平原带。山上有“八景”,分别是竹、坞、烟、云、管、江、潮、汐。前人以极高的艺术概括力和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对这八景一一作了描述。莲花池畔翠竹摇曳,在习习春风中婀娜多姿,故竹景称“莲塘春晓”;伏龙寺后有一山坞,草木葱茏,秋后则百草凋敝,独有野菊花一片金黄,故坞景又名“蓬苑秋香”;伏龙山地处海边,伏龙寺独居山上,清晨常见满山雾气弥漫,使人飘飘然有羽化登仙之感,故烟景得一雅名—捆罪乃—“霜凝丹樨”;伏龙山半山原有一座小亭子叫云亭,是专供上山进香者休息用的,因亭子位于山的东边,夕阳下亭印碧空,是谓“云亭残照”;在八景中,唯有管景最为独特,原来伏龙山草木丰茂,牧童每每跨在牛背上吹着竹笛上山放牧,这管景便从此而出,叫做“横玉叫天”。伏龙山下有一条小河,叫做镇龙浦,是远近数十里地区的泄洪要道,终日江水滚滚,看似一条白练绕山而过,所以这江景又称为“白虹凌空”。潮、汐两景,指的是海潮昼夜涨落,伏龙山北即浩瀚大海,常有海船来去,所以这两景便分别叫做“后岭层松”和“杰阁飞帆”了。伏龙山峥嵘突兀,孤标一方,确是形胜之地。为此它曾招来许多名人雅士、诗家墨客。戚继光在龙山抗击倭寇时便专门上过伏龙山,还在伏龙寺中题过一首诗哩,其诗如下:“梵宇萧条隐翠微,丹枫白石静双扉。曾于山下挥长戟,重向尊前醉落晖。衰草尚迷游鹿径,秋云空锁伏龙机。遥看沧海舒长啸,百尺仙桥一振衣。” 龙山码头 摄于伏龙山上 (2张) 在伏龙山东面约三五里地方,另有一座小山,状如猛虎卧地,故名蹲虎山。在伏龙山和蹲虎山之间的平旷地段建有一座土城,那便是在明代抗击倭寇中有过赫全键赫战功的龙山所。城虽不高,但十分规整。它与西面的观海卫、浒山所构成了一个互为声援的战略防御体体您汗去雅系,这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也是研究明代战略战术和狱签催抗御外来侵略的实物资料。蹲虎山一带则至今还有苦战岭,倭仔窝和烽火台等抗倭遗迹,山下的邱王村中还建有纪念戚继光的下梅林庙,几百年来,乡民们一直在这里焚香点烛,顶礼膜拜,表示他们对这位将军的无限敬意。

故事传说

伏龙禅寺

伏龙山腰有伏龙禅寺,由鉴诸禅师始建于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伏龙寺历代高僧辈出,从唐开山祖师鉴诸禅师、惟靖禅师,至 清朝 的懒耕元来、千日成眼、中兴善庵,到近代的志恒和尚、弘一法师等不一而足。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生于天津,曾留学日本。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又擅长音乐。对我国现代音乐、戏剧的改革创新作出了贡献。流唱不衰的《送别》就是他所作。李叔同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为僧,受具足戒,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号“弘一”。弘一法师以弘扬律宗为己任,埋首佛典,苦修律学,曾校正律宗三大部及其他律藏,且由日本迎回佛经万余卷并撰写律学著述多种,使南宋以来失传800年的佛教南山律宗再度兴起,享有崇高的社会威望。1931年3月,弘一法师受亦幻法师和五磊寺住持栖莲法师之邀来金仙寺,共商在五磊寺创办“南山律学院”。1932年上半年,弘一法师除春天曾至金仙寺小住外,一直住在伏龙寺。弘一大师与伏龙寺当时的住持诚一法师相交甚笃,此年夏天他赴温州不幸染病,病后来到伏龙寺养疴。曾三次到伏龙禅寺,前后居住时间达一年之久。弘一大师喜欢伏龙山的空气和井水,每当弘一大师身体欠佳时,往往想起寺院内的井水,曾先后三次到伏龙寺养病,一喝到这里的井水,他的身体就渐渐康复,所以称此井为“乳井”。伏龙寺古木葱茏,景色清幽,弘一法师心境宁静悠然,曾用6天时间恭写《佛说阿弥陀经》十六页。他对随侍其侧的学生刘质平说:“此次写《佛说阿弥陀经》功德圆满以后,还有余兴,愿写一批字对与《弥陀经》一起保存。”当时共又写了100副字对,这是弘一法师最重要的存世墨宝之一。

莲花池

莲花池 据传,是唐朝开国24功臣中排名为老七、现尊为“门神”之一的鄂公“尉迟敬德”,在伏龙山闲居期间开挖的,少说也有1200年的历史。该池长约30米,宽为20米,池边用大块石板竖着围成,水浅的时候,池边上也有一圈石板沿水平面围着,人可以在上面行走,洗涤。面南背阴矗立一块高约一米半的石碑,上似刻有很多文字,但时光消磨,字已不清。“千年水底蛇,口吐木莲花”的民间传说就发生在这里。

刺史桥

刺史桥 “刺史桥”石碑,石碑上有密密麻麻的文字记载,为桥碑。据说原碑文为王安石亲书,但铭文早已被磨平改写。据古籍以及《慈溪百景》等书记载,此桥由王安石亲自建造。王安石号荆公,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化巨匠。庆历七年(1047年)任鄞县知县期间,多次慕名攀登伏龙山,并与伏龙寺的方丈结为知交。为了贯通山径,筑造这座石拱桥,相传,他每每素衣简从,着扁舟一叶,从千丈岩上岸,沿着悬崖小径攀援而上,径自抵达山门与方丈对弈或者品茗赋诗。临行,方丈依依相送到前峰的石屋,直到孤帆远影消失于水天一色之中,才打道而返。山高水长,云远路遥,此桥竟见证了一段超然于尘内世外之分的情谊。

摩崖石刻

走过刺史桥,沿着一条陡峭的羊肠小道向下攀援数十米,可见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摩崖石刻。崖壁间“渐入”二字首先映入眼帘,望文思义,已渐入悬崖险境,或意曰“佛门胜境”。第二则凌空绝壁之处横刻的“莫退”二字,好像是在告诫观摩者,要克服艰险,不要退缩,此语颇具佛教哲理。第三则位于悬崖之上,高达8米,直刻“ 无量寿佛 ”四字,每字高50厘米,宽40厘米,刻壁面东,更显露初阳浴佛、佛寿无疆的气势。第四则横刻“涌旵”,“旵”意为波涛飞涌、日光普照的美妙自然现象,又可引申为佛学中的一种境界。第五则直刻“玉莲岩”,刻壁巨石垒叠,形如风卷波涛涌起朵朵白莲,恰似无量寿佛趺坐的莲台。 伏龙山摩崖石刻 意韵贯通,气势磅礴,堪称佛学理念和人文山水巧妙结合的精品力作。这些摩崖石刻何人所书、何时所刻,未见落款,地方志书亦无记载。在刻于整块石刻群的最下方“波涛”二字,离潮水很近,每字有七八尺大。据清代诸生范观濂《山北乡土集》近述:“岩旁有一小径,胆壮者循径而下至半径……下至近潮水处,有‘波涛’二字,大七八尺,相传为坡翁笔也。”传宋苏东坡学士在杭州做官时,曾游伏龙山,为看海市蜃楼在山上住了十日,但终未能如愿,遂在此书“波涛”以表心寄。由此可见,所传“波涛”二字石刻为坡翁手迹确有可信之处。苏学士有诗曰:“雄视东坡百代豪,当年曾此狎波涛。浑涵一气文如海,千丈光芒起笔毫。”

周边派出所

三北派出所 地址:宁波市慈溪市仙境路22号
营业时间:09:00-12:00 14:00-17:00

周边中学

三北中学 地址:宁波市慈溪市龙山镇施公山村蓬莱中街701-703号
宁波市慈溪市龙山镇施公山村蓬莱中街701-703号

周边诊所

三北医院 地址:宁波市慈溪市蓬莱中街804号
宁波市慈溪市蓬莱中街804号

周边乡镇

三北镇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三北镇

龙山镇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

周边村庄

三北牌楼 地址:宁波市慈溪市龙山镇施公村三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