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前村

衙前村 衙前村地名由来 衙前村历史沿革 衙前村孵化业


衙前村,位于 龙湾区永中街道。东邻永乐村,南接水潭村,西连城北村,北倚沧河。这里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广为流传的“王梦竹卖杨梅干”故事就出于此;上世纪80年代,这里被批准为革命老根据地村。而超前的队社企业,亦让龙湾民营经济在这里率先破土而出。据东嘉英桥王氏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的宗谱记载,楼下派四世三房吾祖栖云翁在明朝永乐(公元1403—1424年)年间从英桥里迁居永嘉盐署衙门前的阜财坊(现永兴街道萼芳村王宅大屋)。“因栖云翁及其后裔世居盐署衙门前,宗谱上故称‘英桥王氏楼下派衙前三房’,后又选址于现在的衙前村。”楼下派三房后裔王会岳讲述了祖先搬迁的具体过程。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3月,清朝为断绝沿海人民与郑氏集团的海上贸易往来,强令沿海居民内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永嘉场“迁界”。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十月份,清廷才完全开禁,同意“复界”,...

详情

衙前村地名网_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衙前村资料简介
  衙前村是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330303001217,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30303。衙前村与永上、罗东锦苑社区、镇中社区、万顺社区、永昌社区、龙水社区、万新社区、龙北社区、普门村、沧河村、镇南村、镇北村、寺西村、上京村、棋盘村、桥北村、石浦村、郑宅村、刘宅村、度山村、前街村、殿前村、城南村、新城村、城北村、朱垟村、丰台村、坦头村、孙垟村、双岙村、新莒村、王宅村、青山村、东林村、双何村、横浃村、新联村、联谊村、上湾村、下湾村、龙华村相邻。 还有12个地名与衙前村同名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衙前村介绍

衙前村,位于 龙湾区永中街道。东邻永乐村,南接水潭村,西连城北村,北倚沧河。这里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广为流传的“王梦竹卖杨梅干”故事就出于此;上世纪80年代,这里被批准为革命老根据地村。而超前的队社企业,亦让龙湾民营经济在这里率先破土而出。

据东嘉英桥王氏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的宗谱记载,楼下派四世三房吾祖栖云翁在明朝永乐(公元1403—1424年)年间从英桥里迁居永嘉盐署衙门前的阜财坊(现永兴街道萼芳村王宅大屋)。“因栖云翁及其后裔世居盐署衙门前,宗谱上故称‘英桥王氏楼下派衙前三房’,后又选址于现在的衙前村。”楼下派三房后裔王会岳讲述了祖先搬迁的具体过程。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3月,清朝为断绝沿海人民与郑氏集团的海上贸易往来,强令沿海居民内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永嘉场“迁界”。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十月份,清廷才完全开禁,同意“复界”,百姓得以重返家乡。但此时故土废墟一片,返回的家族之中,大多搬回原址,也有的另择其他地方而居。英桥王氏十三世祖及近亲房族选择衙前而居,此外还有英桥王氏六派后裔称下六宅。

这批来自永兴街道萼芳村的永嘉盐署衙门前的人居住下来,周边村落的百姓称其为“衙前人”。随着“衙前人”后代的繁衍发展,久而久之,群落名演变为地名,“衙前”正式成为该地的地方名称。

“城外一条河流穿过,呈金钩钓月,城内设日、月两池,屋后七个潭,有北斗七星之意。”

追溯三、四百年前,原来的衙前村又是什么样的呢?村民王靖听形容过去的衙前村就是一个“超级大院”,有城墙阻隔外界,面积远大于现在的衙前村,所有村民都只在这个大院内生活。

楼下派三房后裔王洪辉考证,当时的衙前村城东至西约180米左右,南至北约110米,墙高约三米多,城面有两个大门台,尚有部分保留下来,下门台宽1.6米,高2.5米,上门台宽1.4米,高2.3米。而这个城墙的石块建筑特别讲究,人眼看上去,四缘皆成直线,表面平整,并以几何角度叠建而成。“这个叫斗角石,又称斗谷石,就是一块石头的造价相当于当时一斗谷价格的意思。同时建筑保存性很强。

衙前,亦人才辈出。其中楼下宅派三房九世祖王良心,便是英桥王氏十三位进士中的一位。他字性德,号存吾,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考取进士,授广东增城县令,寻擢升为南京兵部给事中。还有六派第五世始祖王梦竹,名由,字秉璠,号梦竹,生于明永乐四年(1406)到成化十九年(1483)去世。“王梦竹卖杨梅干”的故事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他重乡情道义,不惜重金相救入狱的明代礼部尚书章纶一事引起轰动。后来,章纶出狱后将王梦竹的事迹告诉皇帝,皇帝钦赐王梦竹府门一幢(今衙前村),并赐九曲伞一把,凡是新科状元、进士见到九曲伞,均要参拜。

如今,毗邻城北村的芝麻桥,就是明代乡贤王梦竹府第的旧址。

“衙前屋后破水缸,出了儿孙开孵坊;衙前屋后7个潭,出了儿孙会收蛋。”楼下派三房后裔王会顺用本地土话唱出了这个民谣,同时也展现了过去衙前村人人会孵化,人人开孵坊的景象。

早在1941年,村民王志昌购置大缸45只,并请平阳12位孵坊师傅创办了孵坊,在王氏孵坊的带领下,大家也纷纷学习孵化技术。1953年,衙前村集体经营孵坊,由村干部王汉友负总责。孵化业成为全村主要经济收入,占农业分红的一小半。农业工当年每工工资1.4元,加上孵坊每工工资2.5元,一度成为村民的“热门”行业。

孵化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小生意,特别是禽蛋业,人们惯称衙前村为“生意地”。

那时,衙前村民们收购各地鸡、鸭、鹅等家禽及其蛋,再挑至温州市区荷花(今大南门)菜场贩卖。在王洪辉生活的年代里,身边大多数人从事该行业,“这个买卖特别艰辛,都是从半夜12点开始徒步行走的,肩上挑着近一百斤的家禽及食料,脚下穿着草鞋,出水泡是都要硬撑着。”总路程约24公里,经过近5点小时的徒步行走,刚好能赶上早市,卖完后再挑空担子原路行走回家,而此时已经是傍晚了。当时流传这么一句话:“早上出门不看妻,晚上回家不斗鸡。”调侃的便是该买卖的艰苦。

1960年,衙前村与城北村合并成红专农坊,衙前改为红专大队。永强最早的村办集体企业也从衙前村开始了。1967年,几位青年创办“红专小五金代加工厂”,是最早的五金厂。该厂最早购置的是脚踏冲床,冲制电烙铁芯。20世纪80年代,村民创办针织厂,90年代生产横机。王会顺就是“红专针织厂”的厂长,他说那时厂里有90多人,村里7%的人都掌握了针织的技术。

周边中餐馆

十八碗(秀英店) 地址:龙湾区城中街8号(滨海大酒店附近)
龙湾区城中街8号(滨海大酒店附近)

周边村庄

衙前村 地址:温州市龙湾区兴工路

前街村 地址:温州市龙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