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川村
苏川村 苏川村名称来源 苏川村历史沿革
苏川村由苏家浃、河头龙、方山头、朱院头4个自然 村组成, 村委会设河头寮。地称浃为川,故名“苏川”。河头龙,古有尼姑寮旁河头,习称“河头寮”,以寮名村, 后由方言谐音,改用今名,系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瑶溪镇政府驻地。方山头,坐落方山东头山脚,故名。朱院头,村内原有一座朱姓大院,因地处苏家浃东头,故名苏家浃、方山头、朱院头,清代至民国先后隶属膺符乡、环溪乡一个保。1956年,为永新乡方苏农业高级社。1958年,归属永新管理区,称方苏农业生产队,1961年至1984年,属龙湾公社,近郊区龙湾乡,称方苏大队、方苏村。1984年12月,属龙湾区瑶溪镇(乡), 称苏川村。东与朱宅村相邻,南接雄心村以桥为界,西邻浃底村,北靠方山与市二十五中学为邻。以方姓最早入居。始祖方宁春,明间由乐清南岳崧山入赘龙湾寮前李氏,后转迁苏川。2006年,有黄姓180人、程姓150人、徐姓68人、朱姓60人、陈姓40人...
详情苏川村由苏家浃、河头龙、方山头、朱院头4个自然 村组成, 村委会设河头寮。地称浃为川,故名“苏川”。河头龙,古有尼姑寮旁河头,习称“河头寮”,以寮名村, 后由方言谐音,改用今名,系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瑶溪镇政府驻地。方山头,坐落方山东头山脚,故名。朱院头,村内原有一座朱姓大院,因地处苏家浃东头,故名苏家浃、方山头、朱院头,清代至民国先后隶属膺符乡、环溪乡一个保。1956年,为永新乡方苏农业高级社。1958年,归属永新管理区,称方苏农业生产队,1961年至1984年,属龙湾公社,近郊区龙湾乡,称方苏大队、方苏村。1984年12月,属龙湾区瑶溪镇(乡), 称苏川村。东与朱宅村相邻,南接雄心村以桥为界,西邻浃底村,北靠方山与市二十五中学为邻。以方姓最早入居。始祖方宁春,明间由乐清南岳崧山入赘龙湾寮前李氏,后转迁苏川。2006年,有黄姓180人、程姓150人、徐姓68人、朱姓60人、陈姓40人、王姓30人。 全村433户1327人,其中男665人,女662人;90岁以上老人2人。 耕地面积1180亩,其中水田378亩,旱地13亩,山地789亩。原以农耕为主,改革开放后,各行各业能人创业有铸钢、阀门、制革、医疗器械、拉管等。从事一产65人、二产428人、三产409人,年总产值6647.5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50万元,工业产值3932万元,其他产值2565.58万元;年人均收入8960元。苏川村于20世纪90年代在河头寮龙永公路两旁建成三至四层楼房100余间,形成长约600米的新型农村大街。
当地称浃为川,故名“苏川”。河头龙,古有尼姑寮旁河头,习称“河头寮”,以寮名村,后由方言谐音,改用今名,系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瑶溪镇政府驻地。方山头,坐落方山东头山脚,故名。朱院头,村内原有一座朱姓大院,因地处苏家浃东头,故名。
苏家浃、方山头、朱院头,清代至民国先后隶属膺符乡、环溪乡一个保。新中国初期,属环山乡环山村,4个自然村都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或互助组织。1956年,为永新乡方苏农业高级社。1958年,归属永新管理区,称方苏农业生产队,1961年至1984年,属龙湾公社,近郊区龙湾乡,称方苏大队、方苏村。1984年12月,属龙湾区瑶溪镇(乡),称苏川村。东与朱宅村相邻,南接雄心村以桥为界,西邻浃底村,北靠方山与市二十五中学为邻。以方姓最早入居。始祖方宁春,明间由乐清南岳崧山入赘龙湾寮前李氏,后转迁苏川。2006年,有黄姓180人、程姓150人、徐姓68人、朱姓60人、陈姓40人、王姓30人。全村433户1327人,其中男665人,女662人;90岁以上老人2人。耕地面积1180亩,其中水田378亩,旱地13亩,山地789亩。原以农耕为主,改革开放后,各行各业能人创业有铸钢、阀门、制革、医疗器械、拉管等。从事一产65人、二产428人、三产409人,年总产值6647.5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50万元,工业产值3932万元,其他产值2565.58万元;年人均收入8960元。苏川村于20世纪90年代在河头寮龙永公路两旁建成三至四层楼房100余间,形成长约600米的新型农村大街。
周边政府机关
中共苏川村支部委员会
地址:温州市龙湾区河头龙西路16号附近
周边村庄
苏川村
地址:温州市龙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