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一村

宜一村 宜一村概况 宜一村发展回顾 宜一村文明创建获硕果 宜一村硬件建设 宜一村村史工作


20世纪50年代初称金家村。1952年又改名为第三村。1955年农业合作化后,称宜山一社。1958年公社化时,改称一社大队。20世纪70年代时称宜一大队。1988年7月,始称宜一村。宜一村 在浙江苍南宜山镇,以属该镇第一村得名 。村区 唐宋时已有人居住,宋属泥山镇。村民祖先大多在 清末民初由闽南等地先后迁入。全村姓氏计有三十多姓,主要有欧阳、陈、杨、黄、周、张、李、梁等。方言有温州话、闽南话等,通用温州话。2010年底,全村户316,口1265。有耕田348亩。主体经济是工业和农业, 工农业总产值6346.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9.7万元, 集体企业产值792.6万元,家庭工业产值5048万元,商业服务业486万元,人均收入5108元。多年来,村双委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典型。2009年被温州市委、...

详情

宜一村地名网_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宜山镇宜一村资料简介
  宜一村是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宜山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区划代码为330327103200,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30327。宜一村与球山、龙头、仁寿、前垟、站前、东兴、兴龙、环球、宜一社区、宜城社区、宜二村、塘西村、上黄村、下黄村、林梁村、朱处村、甲第村、吴家库村、严处村、东店村、芙蓉村、珠东村、珠西村、珠后村、浃中堡村、前河蒋村、八岱村、张南村、张北村、谢垟底村、东跳村、上水门村、水亭村、陈家寺村、后垟增村、梁宅村、新丰村、黄良村、珠山村、张家埭村、锦城村、新洋村相邻。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宜山镇宜一村介绍

20世纪50年代初称金家村。1952年又改名为第三村。1955年农业合作化后,称宜山一社。1958年公社化时,改称一社大队。20世纪70年代时称宜一大队。1988年7月,始称宜一村。

宜一村 在浙江苍南宜山镇,以属该镇第一村得名 。

村区 唐宋时已有人居住,宋属泥山镇。村民祖先大多在 清末民初由闽南等地先后迁入。全村姓氏计有三十多姓,主要有欧阳、陈、杨、黄、周、张、李、梁等。方言有温州话、闽南话等,通用温州话。2010年底,全村户316,口1265。有耕田348亩。主体经济是工业和农业, 工农业总产值6346.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9.7万元, 集体企业产值792.6万元,家庭工业产值5048万元,商业服务业486万元,人均收入5108元。多年来,村双委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典型。2009年被温州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温州市文明村,。

该村位于 温州市鳌江南面 ,苍南县东部滨海 平原地区, 习称小江南。村处全镇中心,是 宜山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5 公里。东与上黄村隔河相望,南与塘西村相接,东北与甲底村接壤,东南与芙蓉、宜二两村相邻,西、北与镇站前、前?、仁寿3个居民区交错相连。全村分下市尾、隔岸周、金家3个自然村。境内河流纵横,内河水路可直通龙港、钱库、金乡、湖前及县城灵溪,龙(港)金(乡)公路穿村而过,沿公路北至龙港9公里,南达金乡13公里,水陆交通网发达。

宜一村20世纪50年代农业生产走在全县前头。1956年置办 抽水机、打稻机,实现了机械灌溉和脱粒。50年代深为各地所瞩目,参观者络绎不绝。还积极承担良种推广和农技改革试验。1957年,粮食亩产超过《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

宜一村地少人多。农业合作化时,人均耕田就不到3分。长期以来,单一的粮食生产使 农业生产徘徊不前。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生产力得到解放,劳动力开始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1983年,村民杨成涛承包了村内经商经工农户的土地,办起家庭小农场,实行科学种田,精耕细作,粮食亩产达900多公斤,成为县内闻名的种田大户,被评为省优秀农业专业户,并被破格聘为宜山镇副镇长。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宜一村仍未放松农业这一基础产业。加强了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工作。建立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先后投资40余万元,完成了1877米的“三面光”排灌渠道,修造了1300米 机耕路,砌石加固河岸1200米,全面完成土地平整任务,完善了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水利设施,灌、排、降功能健全,为确保粮食高产稳产打下基础。同时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集体投资购置拖拉机、整耕机、开沟机、压草机、吸泥船和高压喷雾器等大中型农机具,为生产服务。还配备了村农科员,积极推行农业新技术,提高科学种田水平。是苍南县农业局配方施肥蹲点村和温州市农科所“双杂夺双千”基地村。1991年粮食三熟亩产超吨粮。

宜一村的土纺织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就名闻全国,所产“筒布”远销江西、福建等长江南岸大片地方。村中户户有织机,人人会织布。60年代初,组织了大队副业组,负责土纺土织,生产再生花格土布。为解决土纺土织原料困难,1963年购置了开花机,创办大队开花厂,加工再生棉花。副业年收益仅为1400元左右。直到1978年,村集体 副业年产值才达3.5万元。改革开放以后,由土纺土织起步进而发展到再生 腈纶加工、针织服装生产、针织胚布生产等多种家庭纺织工业。专业化程度也有所提高,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格局。宜一村从事家庭工业的占劳动力的52.6%。早在1986年,专业户欧阳锭就创办了苍南县首批以生产再生腈纶毛毯为主的宜山织毯厂。已拥有30台圆筒针织机,年产值200万元。家庭工业走出小本经营的格局。有工业 缝纫机200多台,包缝机138台,加条机78台,圆筒针织机50多台,织毯机、花边机、织带机、捻丝机50多台,形成了规模生产。

宜一村 集体经济不断壮大,集体资产达七百多万元。拥有两个停车场、两个搬运队、纺织铝塑综合厂、印染厂、毛毯经营部、拉毛车间、宜丰针织厂等12家村办企业。1992年宜一村村委会对 集体企业投资152万元,超过了历年投资总和1倍多,扩大了集体企业的规模。

创办于1992年8月投资130万元的宜丰针织厂,建有针织和漂染厂两个车间。针织车间建有5间三层楼和1间二层楼的厂房,备有43台圆筒针织机、4台罗口机和1台100锭自动倒纬机等针织机械。产品针织腈纶胚布除销售本地外,还远销 上海、 江苏、 山东、 广东、 福建等地。漂染车间建成厂房20间,购置5只染色缸,2台烘干机,3台轧光机,1台开幅机和1台两吨锅炉。同时还备有185匹动力的发电机组和80KVA变压器各1台。该厂当年投资,当年受益,年底就创 利润13万元。该厂产品的漂染质好价低,每吨比外地低1000~1500元。

宜山镇历来是 鳌江以南农村主要物资交流会中心。农历正月十九、三月十五、八月十五为三大 庙会集市日。每逢集市,宜一村一带摊铺林立,特别是球新路、新市街、繁荣街、兴华街等处街道宽畅,更是人流如潮。继1985年新市街小商品专业市场开张,1992年村集体又投资兴建了纺织品交易 市场,专门销售本地针织腈纶制品和各地针棉织品。

1992年9月,宜一村作为苍南县体制改革委员会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试点单位,创办了具有存、贷功能的苍南县首家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宜一村合作基金会,开张三个月吸收存款就达五百五十多万元。

家庭工业和集体企业的发展,改变了单一的农业生产的劳动结构形式。现在全村劳动力从事家庭工业占52.6%,参加集体企业占20%,参加商业服务业占18.4%,其他行业9%。

该村文化教育事业历来比较发达。清 同治年间,曾于隔岸周杨公祠办过亲仁社学。 光绪三十三年(1907),村绅白乐亭于此创办群演初等小学堂。 宣统二年(1910)春,群演小学堂停办,由乡绅陈锡琛创办平阳县立江南高等小学堂,为现苍南县第二实验小学前身。此校已有八十多年历史,曾获浙江省文明单位称号。

目前,宜一村已扫除了文盲,实现九年制 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入学率,普及率达100%,幼儿入托率达85%左右。村委会为鼓励培养人才,实行奖学金制度,规定考上大学者奖500元,考上中专奖300元,考上高中奖100元。同时积极开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宜一村青少年中初中文化程度303人,高中文化程度80人。1982年以来考上大中专院校10人。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宜一村社会 福利事业。村民家庭财产 保险,独生子女(女儿户)养老保险、五保户给养、军烈属补助、教育基金等社会福利费都由村集体支付。还设立了老人退休金制度,对年满60岁老人每月发15元退休金,年满70岁老人每月发20元退休金。同时组织老人协会,筹资兴建村敬老院,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

宜一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村民遵纪守法,无重大 刑事案件发生,无宗派斗殴现象,出现安居乐业、稳定团结的良好局面。1986年被苍南县人民政府命名为县级文明村,1991年又被温州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村。1989年来,村党支部连续被评为温州市先进党组织。村党支部书记杨成涛连续5年被评为县优秀党员,两次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支委欧阳锭获市乡村企业先进工作者,支委陈庆锁获市级先进调解工作者称号。

宜一村过去没有一条象样的路巷,石板路面狭窄且高低不平。居民住宅除了下市尾有几间低矮的二层楼外,大部分为平房,房屋陈旧矮小,金家?更是以茅草房为主。进入80年代后,随着宜山城镇经济建设的发展,再生腈纶纺织专业市场的形成,进城落户经工经商人员不断增加,私人建房越来越多。宜山镇的城建重点,商业中心也由老街区转向宜一村辖区。1985年以来,200多亩 耕田被征用。东兴街、东河路、球新路、新市街、繁荣街、兴华街、学前街等新城区主街道都纵横交错于宜一村辖区土地上。一幢幢四层、五层、六层楼房相继拔地而起。邮电局、工商所、财税所、派出所、法庭、镇政府等机关办公大楼也纷纷耸立于此。宜山镇幼儿园、宜山镇中学、苍南县第二实验小学也先后向宜一村征田,兴建教学大楼。据统计共有办公大楼7座,教学大楼6座,民房近千间。村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8.4平方米。高档家电用品普遍进入农家。村民拥有 程控电话40余部、电冰箱70余台、洗衣机近300台、录像机50余台、 电视机420余台。煤气灶、煤气热水器,抽水马桶也呈普及趋势。

近些年来,该村加快街道路巷建设。采用集体拨款和群众集资相结合的办法,新建街道200米,改造4条巷弄共500米,铺设水泥路面3000米,兴建桥梁一座,改造厕所32个。分两批先后搬迁金家低矮平房50间,改变了部分村民居住偏僻分散的局面。1992年投资50万元兴建了一幢五层楼的 村委会办公大楼。

2008年该村开始村史馆建设,至2009年初建成投入使用。村使馆大门镌挂有当代楹联家陈志岁所撰楹联“政在得民,策在富民,三十年昭示今胜昔;教之明德,化之修德,一二里足成 鲁和邹。”村史馆历史地、客观地、系统地反映和重现了村的起源、沿革、发展、变化,总结经验,展现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成果,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村庄的喜人变化,展示人物风采,提出未来发展目标等。

周边诊所

胡建江口腔诊所 地址:温州市苍南县渔池街宜山小学北侧约200米

周边门

宜山镇宜一村老人公寓-西南门 地址:温州市苍南县环城南路52-66号附近

周边乡镇

宜山镇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

周边村庄

宜一村 地址:温州市苍南县
温州市苍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