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里村
敖里村 敖里村周姓起源与创业史 敖里村回馈社会的家族 敖里村驰名的乡村学校
敖里明、清时属青田县柔远乡八内都,宣统元年始建敖里乡,民国十九年敖里乡析置西坑乡。后几经合并、析置,于1992年敖里与西坑两乡合并为西坑畲族镇。敖里是个极具文化底蕴的村庄,村内既有古代农耕文化、儒家文化、建筑文化,又有近代慈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敖里绝大多数村民都姓周,曾有明清大宅院19座,这些建筑均具有很好的文化价值,如今村里仍遗留13座大宅门台与一座省文保单位的谢林大宅院。在敖里,周姓族人不得不提。敖里村村民基本为周姓。在中国众多的姓氏中,周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黄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敖里的周姓始族是在 明朝崇祯六年(1633)从福建寿宁县平溪迁到敖里的,距今已有380余年的历史。当时敖里在青田县八都管辖内。敖里的周氏祖先最早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他们长期跋涉于浙闽边界的崇山峻岭之中,以担盐贩卖为生。靠...
详情敖里明、清时属青田县柔远乡八内都,宣统元年始建敖里乡,民国十九年敖里乡析置西坑乡。后几经合并、析置,于1992年敖里与西坑两乡合并为西坑畲族镇。
敖里是个极具文化底蕴的村庄,村内既有古代农耕文化、儒家文化、建筑文化,又有近代慈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敖里绝大多数村民都姓周,曾有明清大宅院19座,这些建筑均具有很好的文化价值,如今村里仍遗留13座大宅门台与一座省文保单位的谢林大宅院。
在敖里,周姓族人不得不提。敖里村村民基本为周姓。在中国众多的姓氏中,周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黄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敖里的周姓始族是在 明朝崇祯六年(1633)从福建寿宁县平溪迁到敖里的,距今已有380余年的历史。当时敖里在青田县八都管辖内。敖里的周氏祖先最早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他们长期跋涉于浙闽边界的崇山峻岭之中,以担盐贩卖为生。靠着勤劳,周氏族人到了第三代,才开始在敖里底排山兴建第一幢五间二厢瓦房。
敖里的周氏族先不仅有勤劳的手脚,还有智慧的头脑,他们一边靠贩盐谋生,一边到当时的岭根、金田、小顺一带创办炼铁炉几十处,开展大规模的洗沙、炼铁工业。后人介绍,当年,这些作坊雇佣工人多达几百人,凭着勤劳与智慧,周氏族人渐渐地获得了财富的原始积累。
过去,田地是人生存的根本,田多田少也是一个家族地位的象征。手里有了积蓄,周氏族人开始购买田地。他们一边在敖里周边铺路造田,一边大量购买田园山场。到嘉庆年间,敖里周氏的田产就遍及富岙、石庄、二源、三源、十源、南田、上垟、下垟、岭后,以及景宁的梅岐、章坑、东坑、北溪等地,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家族。
那时,不仅田地多少是一个家族的象征,庭院大小,门台高低也是一个家族的象征。随着家业的兴盛,周氏族人开始建造房屋。在敖里,他们先后兴建起了19座规模宏大、工艺考究的“四面屋”,如庙儿垄大宅、前垄坳大宅、大份大宅、下大份大宅等。这些建筑无论从布局、实体、结构、形式及彩绘都很考究,且工艺精致,造型完美,充分体现了古建筑的节奏与韵律,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或建筑自身的原因,如今这些古建筑已所剩无几。唯一给后人留下安慰的是谢林大宅院。
谢林大宅院,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宅院坐东朝西,沿中轴线依次列晒谷场、门台、前厅、正厅、附房,两侧分列廊庑厢房,建筑四周糙砌块石围墙,总占地面积约2600平方米。台门为三山牌楼式,用青石和磨砖砌筑,前厅、正厅、厢房等各建筑多为重檐悬山建筑,多用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大木件皆用材粗壮,制作精工。阑额、牛腿、雀替、门窗等装饰考究、雕刻精美,建筑室内多用制作考究的三合土,前后天井均用青石铺墁,出檐较为深远,两山出际较长,屋面施小青瓦,阴阳合铺,施缠枝纹勾头滴水。无论从整体构造还是建筑细节,工艺都十分严谨讲究,木雕、石雕、砖雕制作较为精细,梁架结构也颇具地方特色,是浙南山地民居的典型代表。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地域独特性,2005年,谢林大宅院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敖里人富了,但他们在生活上仍十分节俭,从不铺张浪费。据村里的老人回忆,小时候,家里的主妇们还习惯将干粮让给上山干活的人吃,自己在家则吃一些稀饭。而且家用上也十分节俭,穿着上也十分朴素。正是凭着勤劳与智慧,勤俭与节约,解放前,敖里村成为驰名遐迩的富裕之乡、集贤之里、德孝之村,敖里的周姓族人也成为浙南最富有的姓氏家族之一。周氏族人是由贫困中崛起的富人,富裕后,他们没有忘记根本,而是选择回馈社会。
据敖里村的周运懿老人介绍,清乾隆年间,敖里的周道亮富裕后就选择回馈社会,带着子孙做了不少的慈善事业。当时,大峃是瑞安县西面的中心城镇,青田的九都、八都(南田、百丈漈、西坑)一带的民众由于离自己的县城青田较远,生活用品多到大峃购买。因此,通往大峃的大峃岭(大会岭)来往行人非常之多,由于路上无供行人歇脚休息之处,行人总是渴了找不到水喝,累了找不到落脚点,倘若遇上下雨,更是无处躲藏。看到这种情况,周道亮就在半岭处建了“会岭堂”三间,供人休息,并助田租二十二石,冬汤夏水,招僧人司之。后来,“会岭堂”改名“半岭堂”。嘉庆年间(1806年)“半岭堂”曾被僧人卖掉,其后代又用银一千两将其赎回。光绪年间(1893年),“半岭堂”已破旧不堪,后辈又捐资将其重新修建,并在旧堂下首扩建五间,塑佛像,招僧人,颇具规模。近二百年来,周氏家族为方便行人所建的“半岭堂”,不知方便了多少行人,这种不求回报的善举,也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与传颂。
除会岭堂外,当年,周道亮还带着子孙后代铺造了丁坑岭、石门岭、八都岭、仓头坑岭等道路及建造了各道路上的桥梁。他好善乐施的举动给后代留下深刻的影响,并将这种好善乐施造福众人的行为作为周氏的传家宝一直传承下去。后辈们也先后拿出租田在大峃岭头建了“云顶堂”; 在丁坑岭头兴建了“广福堂”;在岭根岭头兴建“一勺堂”、“驻足亭”;在西里村冷水塘建了“施茶亭”, 为来往行人提供遮风避雨、供茶施水的休息场所。此外,周氏族人还捐出巨额银两建造百丈漈的周济桥、苍头坑的石板桥、黄洋坑的螺蛳埠石桥,重修兵乱中毁坏的处州试院等,对贫苦乡民送粮、免债,更是不计其数。
在周氏族人众多的善举中,位于百丈漈西段村的周济桥不得不提。周济桥建于清咸丰乙卯年(1855),是由敖里(原敖底村)的周作典独自输金七百余两建造。周作典字开宗,号金峰,武庠生,钦授千总衔。无奈的是,此桥刚开始建造,周作典即辞世,其子继承父志,力以成之。经营于仲春,告竣于季冬。
建成的周济桥为三孔石拱桥,拱券两大一小,两端连接镇头村与西段村,全长40.4米,宽3.70米,桥身皆由不规整块石砌筑,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遗憾的是,1958年百丈漈建水库大坝时,周济桥的桥面与桥身前的分水尖大部分被拆除,已残缺不全,现桥面呈拱形状,无踏步。1960年水库开始蓄水时周济桥被淹。每逢天顶湖水库枯水期,湖水干枯时,桥身才能一露庐山真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我县文物普查队曾对其进行普查,周济桥是文成发现的首座三孔石拱桥,它的发现对研究文成古代交通情况和桥梁建筑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周运懿老人表示,敖里周氏祖先,好善乐施,造福人群的举动,不仅仅是一种善举,而是一种境界与美德。他们的行动,在过去的富人中走出了一条让人欣喜的道路,也为过去富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乃至今天,仍影响着后人。
敖里周氏不仅靠勤劳本分持家,乐善好施做人,还是一个重视教育,培养人材的家族,并于一百多年前,在敖里村创办了声名远播的南屏小学。
南屏小学办学历史源远流长。据《青田教育志》记载,南屏小学的前身即屏川义塾。明末,叶孟圭用八都叶氏管理的下垟都铺寺院租,在屏川(西坑)安福寺创办了屏川义塾。对此,《文成乡镇志》也有记载,清咸丰年间,屏川义塾改为南屏书院,院址设安福寺。
另据周运懿老人介绍,清光绪时期,上村叶氏和西里叶氏争夺南屏书院的管理权,相争不下。后来随着学生增多,都铺寺院租也不够支出。当时岙底(敖里)周氏兴起,在周围的姓族中声望颇高。通过中介,两地叶氏一致同意把南屏书院让给岙底周氏,由光绪贡生周方忠前往接收。接过来不久,南屏书院改为南屏小学。
敖里周氏接办南屏小学后,决心要办一流的学校。周氏族人认为,强师出高徒,他们不仅高薪聘任德高望重、知识渊博、为人师表的清时期举人和民国时期大学本科生为教师,还规定,凡是本科毕业的周氏后代都要回南屏小学义务教书一年。
“当时由北京、上海等大学毕业的学生都要回南屏小学教书至少一年,所以在南屏小学读书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与思想都是超前的,比如英语,在南屏小学读书的学生就会提前接触到。而这些由大学刚毕业的老师,他们用自己的新思想、新理念和高尚的追求去熏陶感染学生,潜移默化中也促使学子奋勇前行。”同是敖里周氏后人的周光仲说。
“德厚而成人,学优而成才;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是南屏小学的教学理念。在此理念的教育和新思想的引导下,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存高远,发奋学习,通过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最终实现自己的想梦。
正是在这种超前的教育理念下,南屏小学培育了一大批的人才。他们有革命家,有将军,有教授,有专家,有学者,有新思想先锋等。其中有树废科举上大学旗帜,殁于反清革命的周绍适;有开出国留学先河,东渡日本留学,回国后入研究所,后在民主革命中殉难的周绍佶;有留学日本,回国后弃官返乡办南屏小学,倡导读书救国论的周德三;有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周定;有浙江首任省长,中将,追赠陆军上将,军长的夏超;有国民党少将军官的周志轩;有著名教授、水稻专家周长信;有著名教授、林学家周桢,以及获航天部“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的教授周建初;银行专家周志旦;糖业专家周志新;高级工程师周光南;还有教授周价等等。南屏小学可谓“群贤辈出,人杰地灵”。
由南屏小学走出的众多人材中,有一个人的身份十分特殊。他叫周光裕。周光裕是长工的儿子,同样毕业于南屏小学。据周光仲介绍,敖里的大户人家并不剥削家里的长工,而且十分尊重他们,不仅为他们建房娶妻,长工的子女也同主人的子女一样有到学堂读书的权利。周光裕父亲是周定家的长工,受周定的影响,他由南屏小学毕业后,徒步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后又从抗大毕业参加八路军。建国后在国务院、浙江省财政厅等政府机关历任要职。由此可见,当时敖里的大户人家不仅有着乡绅风度,对穷苦大众也有着人道主义关怀。
由于教育质量优异,并有着深远的影响,南屏小学曾被教育部授予“三等金质嘉祥褒章”,临时大总统徐世昌曾颁给南屏小学校长周鸿钧“敬教劝学”的褒扬匾额。周运懿老人说,南屏小学可谓是敖里的一个人才摇篮。当时的省立处州中学(今丽水中学)因南屏小学教学质量特别好而破例准许其毕业生免试升学。
随着时代变迁,敖里在大环境下也经历了风风雨雨,如今敖里人虽不像解放前那么富足,但敖里人的精神仍在激励着一代一代的后人,敖里人的文化仍在熏陶着一代一代的后人。
周边培训机构
西坑镇民族学校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西坑民族学校(双龙中路南80米)
周边乡镇
西坑畲族镇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周边村庄
敖里村
地址:温州市文成县五六省道
西里村
地址:温州市文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