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山畲族乡

周山畲族乡 周山畲族乡历史沿革 周山畲族乡人口数据 周山畲族乡行政区划 周山畲族乡畲族文化传承 周山畲族乡革命老区乡 周山畲族乡完整的古民居 周山畲族乡非物质遗产马灯舞


周山畲族乡是 浙江省 温州市 文成县辖乡,是文成县两个民族乡镇之一,地处文成县城东南面,距离文成县城23公里,东界公阳乡,南接双桂乡,西接金垟乡,最低点海拔250米,最高点海拔742.6米。总面积14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3850亩,耕地面积3073亩,人均耕地0.59亩。2全乡下辖9个行政村,总户数1469户,总人口2006人(2017年),畲族人口1789人,占总人口34.2%。全乡有学校两所,卫生院一所。2004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2104元。2019年行政村合并后乡政府驻益群村。邮编:325302。周山畲族乡于1958年4月4日经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建立,划公阳乡的养根村、包山底、水井头、际下,学口乡的吴垟、官坑、周垟(徐山),双桂乡的周岩、东山龙、上坑等10个村为周山畲族乡管辖,驻地周垟。同年10月周山畲族乡改为周山生产大队;1959年3月改为周...

详情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周山畲族乡所有镇中心区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周山畲族乡介绍

周山畲族乡是 浙江省 温州市 文成县辖乡,是文成县两个民族乡镇之一,地处文成县城东南面,距离文成县城23公里,东界公阳乡,南接双桂乡,西接金垟乡,最低点海拔250米,最高点海拔742.6米。

总面积14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3850亩,耕地面积3073亩,人均耕地0.59亩。2全乡下辖9个行政村,总户数1469户,总人口2006人(2017年),畲族人口1789人,占总人口34.2%。全乡有学校两所,卫生院一所。2004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2104元。2019年行政村合并后乡政府驻益群村。邮编:325302。

周山畲族乡于1958年4月4日经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建立,划公阳乡的养根村、包山底、水井头、际下,学口乡的吴垟、官坑、周垟(徐山),双桂乡的周岩、东山龙、上坑等10个村为周山畲族乡管辖,驻地周垟。同年10月周山畲族乡改为周山生产大队;1959年3月改为周山管理区,驻地养根;1961年12月改管理区为周山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消周山公社,改称 周山乡;1985年4月3日恢复周山畲族乡。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总人口 3036
1598
1438
家庭户户数 949
家庭户总人口(总) 2971
家庭户男 1561
家庭户女 1410
0-14岁(总) 739
0-14岁男 385
0-14岁女 354
15-64岁(总) 1860
15-64岁男 986
15-64岁女 874
65岁及以上(总) 437
65岁及以上男 227
65岁及以上女 210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824

2006人(2017年)。

2002年,总面积14平方千米,辖养根、吴垟、官坑、周坑、际下、九条垟、包山底、周岩、水井头、东山龙、上坑11个村委会。总人口5542人,其中畲族人口1793人。

2003年,周山畲族乡原11个行政村调整为9个行政村。周垟民族村由原周坑(民族村)、九条垟(民族村)等2个村组成;双新民族村由原东山龙、周岩(民族村)等2个村组成;吴垟、官坑、包山底、养根、际下民族村、水井头、上坑民族村等7个村暂时保持不变。全乡总人口5547人,其中畲族人口1820人。

2006年,辖9个行政村:养根、周垟民族、包山底、双新民族、吴垟、官坑、水井头、际下民族、上坑民族。人口0.52万人(2005年)。 2006人(2017年)。

畲族,是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来,畲族人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等省份。周山畲族人是清朝年间由福建一带迁徙而来。畲族人民勤劳朴实,主要以农耕守猎为生。他们迁徙到周山乡,便开山种田,植树造林,靠着勤劳,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并为当地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畲族人民有自己的语言,也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但无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最大的特色是爱唱山歌。他们通常在婚嫁、社会交往、生产劳动等日常生活中以歌代言。畲族人民不仅有欢乐的对歌、赛歌,多姿多彩的舞蹈,还有绚烂丰富的工艺,美丽优雅的服饰,以及优美动听的民间故事。
  每年的 “三月三” 是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三月三”又称“乌饭节”。相传在唐代,畲族首领雷万兴领导畲民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将士们靠吃一种叫“乌饭”的野果充饥度过年关,第二年三月三冲出包围取得胜利。为纪念他们,人们把三月三作为节日,吃“乌米饭”表示纪念。村民说,有关畲民食“乌饭”的传说很多,都是对这一民族在生存过程中所受遭遇的一种纪念。以前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周山畲族乡畲民的传统活动是在野外或路旁烧乌米饭吃。如今,这一传统节日仍保留着,大多数畲民在这天吃红豆饭来代替乌米饭,作为这一节日的习俗传承下去。
  同时这一天还叫“对歌节”,每年这个时候,畲族人民都举行盛大的节日活动,人们纷纷穿上传统服饰,聚集在一起,以歌传情、以歌为媒、以歌会友,青年男女更是将此节日作为自己婚嫁的日子。如今这一节日仍世代相传,延续至今。
  “三月三”是畲族人文历史的缩影,活动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建设新农村和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如今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畲族居住环境的改变,畲族的语言、服饰、歌舞正在逐渐汉化,“三月三”传统节日活动也趋于萎缩,亟待加强保护。近年来,为加强保护畲族文化,每年的这一节日,乡镇政府与畲族人民也一起开展一些相应的活动,将这一文化保护与传承下去。

周山畲族乡不仅是少数民族乡,还是革命老区乡。据载,1940年,周山乡村民雷维卿在平阳小岭头与原平西区(山门)党组织接上关系。平西区紧临周山,革命时期,曾是环境最艰苦、斗争最激烈的地方,原区委在徐山、周山、官坑等一带发展党组织。到1943年冬发展党员20多名,建立徐山、水坑2个党支部。到1948年,共有党员124人。
  村民说,当年有很多革命者为地下革命工作流血牺牲,其中就有周山周坑村的蓝向岩。1940年春,蓝向岩结识了原平西区委孔金华等同志,接受了革命教育,不久,加入了共产党。入党后,蓝向岩不辞辛苦为革命奔波,是一位老练的地下交通员。1946年春节前后,国民党浙保五团多次派兵到他家乡清剿,附近几个畲乡党支部受到严重破坏,唯他所在的徐山党支部,仍能坚持隐蔽斗争。同年4月他与平西区区委联络的途中被抓,浙保五团对他施以老虎凳、灌辣椒水等酷刑,从他嘴中未获得任何信息,最后敌人恼羞成怒,残忍地将他杀害。1985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蓝向岩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包山底村的陈阿友也是在孔金华的启发引导下于1942年加入共产党。那一年他16岁,主要负责传递信件,购买物资等重要任务。每次接到任务,无论山高路远,他都能顺利完成,是党的一名可靠的少年交通员。由于遭人告密,1946年3月5日,陈阿友被捕,遭受各种酷刑,被折磨成重伤也未暴露自己的身份。最后被枪杀在大峃镇林店尾枫树坦,时年20岁。1988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同蓝向岩、陈阿友一样为革命牺牲的还有许多革命同志。因此,周山畲族乡于1986年被温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为“二战时期革命老区乡”。
  “革命时期周山乡党员活动十分频繁,吴垟村也是革命者的活动地。”当我们在吴垟村参观时,村里的老人向我们介绍革命者活动事迹,并带我们参观了该村九龙山下的岩洞。岩洞位于九龙山的峭壁下,里面多洞穴。村里的老人说,洞内有4、5个穴洞,最大的洞高3米,宽深各4米左右,冬暖夏凉,为天然洞府。其中有一洞最深,洞内弯弯曲曲,传说可通入村内,解放前,共产党员为躲避国民党的抓捕,曾在这洞内躲避。其中一位村民说,小时候他常常和小伙伴在洞里捉迷藏,如今洞内深暗潮湿,已没有人敢进去。

一个地方的文化,大多以标志性的建筑物、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自然人文景观等为象征。周山乡也不例外,在养根村仍保留着一所完整的清朝时期的古建筑。
  该建筑为养根村施姓民宅,房屋座落在周山乡养根村中,坐北朝南,建于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距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房屋由门屋、东西厢房、正屋组成四合院翼式二层木结构建筑。门屋面阔原为七开间,后添建一间,屋面双落式悬山顶,厢房各面阔三开间,正屋建于陡板石砌筑的石基上,上压花岗岩质阶条石,明间前置两级垂带踏跺,梁架为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进深七柱七檩。前檐柱下用青石质方础承托,柱间设通廊,房底明间为敝厅。次间前用隔扇封闭,置花窗,上浮雕人物、花草图案,二楼置廊,设美人靠。古宅仍保留着古香古色的风格。
  古宅内还有孙衣言为施母九十寿辰而书的“庆锡期颐”寿匾一块,距今已有120余年历史。村民施绍繁介绍,孙衣言为清代官吏、学者、藏书家,浙江瑞安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举人,三十年举进士。历任安庆知府、安徽按察使、湖北与江宁布政使,后以翰林院编修升为侍讲,参与《宣宗实录》编纂,曾独编《夷务书》100卷。光绪间,官至太仆寺卿。生平努力搜辑乡邦文献,刻《永嘉丛书》,筑玉海楼以藏书,有《逊学斋诗文钞》。
  据了解,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施宅古居曾为周山乡政府、乡供销社、乡卫生院的办公场所。如今古宅内的墙上多处仍题有毛泽东语录。古宅中还存有石水缸一只,石洗菜盆一只,保留有从纺纱到织成布的一套完整工具,还有清末及以前的木器、竹器、瓷器等古董用具。村人说,这些都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施宅古居虽经多次翻修,因保存完整,并具有时代特色,于2012年12月被列为文成县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周山乡对施宅古居四周进行了整理,开垦出约2000平方米的绿化面积,建有一座假山和水池,将其打造成一个环境优美的村内公园,该景观也成为村民休息与娱乐的好去处。

周山除畲族文化以外,马灯舞也是当地群众十分喜爱的民间民众性舞蹈,当地人称其为“跳马灯”。马灯舞是浙江省流传甚广的一大汉族传统舞蹈。据了解,马灯舞表演的初衷是穷人为了“讨生活”,人们认为马灯是明快、吉祥、喜庆之物,马灯代表光明,马群是团结、快速吉利之物,故马灯队冲到谁家便为谁家带来光明、吉利、财运,加上马灯队的热闹、欢庆深得主家的欢心,自然得到的赏银食物就多了。
  施绍繁是马灯舞的传人,他说:“周山的马灯舞主要是由福建、平阳、瑞安等地传入,距今约有100多年历史。马灯舞先是传入双桂、平和,之后再传到周山养干,马灯舞在周山最大的特色,是由民间艺人改变唱词,改用当地语言和音乐,适当地加入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内容,自己动手做服装、扎纸马、排练队形,招当地演员,周而复始逐渐有了自己的一套马灯舞表演方式、方法和内容。”
  “马灯舞喜庆热闹,场面可大可小,肢体语言简练,舞姿粗犷,以走势和列队为主,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深得当地人们喜爱。如今周山每逢重大节日,还会在村民集聚地表演这一舞蹈。”同样是马灯舞传人的施美玲说,如今到她这一辈,马灯舞在她们家已传承了三代。
  据了解,在文成“跳马灯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中以周山乡(养干村)、双桂、平和等地较为有名,而“养干马灯”是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一直被人称颂的民间舞蹈表演队。解放前,每年正月跳马灯是一个地方必不可少的活动,解放初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和一系列的庆典活动,各地的跳马灯红火踊跃,是当地政府和人们喜庆和宣传的主要活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遭贬,被“破四旧”后,马灯舞也就“万马齐瘖”了。改革开放后,马灯舞又开始活跃。但由于时代的进步,新文化元素冲击了农村文化阵地,马灯舞虽偶有演出,但前景不看好,如不及时加以保护,这种民间舞蹈将会被社会遗忘。
  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负责人郑文清也表示,养干的“马灯舞”是民族民间传统文艺,是民众千百年的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具有时代性与一定研究与经济价值,2011年被成功列入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周边法院

文成县周山畲乡謇民共下村享族际氲族法庭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文成县周山畲族乡官垟村共陈俸享法庭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周边村民委员会

文成县周山畲族乡周垟民族村钳共唁享乒法庭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周边乡镇

周山畲族乡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