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岙村

徐岙村 徐岙村历史沿革 徐岙村历史文化 徐岙村风景名胜


徐岙村属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筱村镇,是泰顺县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村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具有多方面的文物研究价值。泰顺县将以徐岙为主体联合筱村其他几处历史文化遗产申报省级第三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在徐岙居住的人并不姓徐,而是姓吴,据记载,宋宣和年间,方腊作乱,徐震(泰顺仙居人)率兵抵抗,不幸牺牲。其灵柩扶归乡里,途经玉溪(今徐岙前之溪流)时显灵,天降甘霖,当地因久旱而欠收的田地连年丰收。乡民为纪念他便将其地称为"徐岙",后又在村中立祠祭祀。此外,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茗岙乡也有徐岙村。2016年11月9日根据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网站公示,温州市泰顺县筱村镇徐岙村拟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宋宣和年间, 方腊作乱,徐震(泰顺仙居人)率兵抵抗,不幸牺牲。其灵柩扶归乡里,途经玉溪(今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徐岙前之溪流)时显灵,天降甘霖,当地因...

详情

徐岙村地名网_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筱村镇徐岙村资料简介
  徐岙村是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筱村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30329103220,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30329。徐岙村与玉溪社区、枫林村、坳头村、北坑村、长垟村、里垟村、东垟村、葛垟村、坡头村、翁家山村、五蒲村、玉溪村、章前垟村、新楼村、外垟村、坑底村、梨垟村、山峡村、兴东村、永兴村相邻。 还有5个地名与徐岙村同名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筱村镇徐岙村介绍

徐岙村属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筱村镇,是泰顺县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村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具有多方面的文物研究价值。泰顺县将以徐岙为主体联合筱村其他几处历史文化遗产申报省级第三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在徐岙居住的人并不姓徐,而是姓吴,据记载,宋宣和年间,方腊作乱,徐震(泰顺仙居人)率兵抵抗,不幸牺牲。其灵柩扶归乡里,途经玉溪(今徐岙前之溪流)时显灵,天降甘霖,当地因久旱而欠收的田地连年丰收。乡民为纪念他便将其地称为"徐岙",后又在村中立祠祭祀。此外,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茗岙乡也有徐岙村。2016年11月9日根据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网站公示,温州市泰顺县筱村镇徐岙村拟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宋宣和年间, 方腊作乱,徐震(泰顺仙居人)率兵抵抗,不幸牺牲。其灵柩扶归乡里,途经玉溪(今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

徐岙前之溪流)时显灵,天降甘霖,当地因久旱而欠收的田地连年丰收。乡民为纪念他便将其地称为"徐岙",后又在村中立祠祭祀。徐岙吴氏系新山唐谏议大夫(西汉置谏大夫,掌议论,属光禄勋。东汉改称谏议大夫。隋、唐隶门下省,掌侍从规谏)吴畦的后裔,吴畦五世孙吴承褚由库村迁居筱村柏树底,越几世后,承褚后裔吴莱羡徐岙"曲径坦途,引人入胜,崇峦叠嶂……自成幽秀。"于宋端平三年(1236)自柏树底析居徐岙,七百多年来,吴氏家族"诗书礼相传,簪缨相继,可谓能光其祖、显其宗矣?"

"罗阳为东嘉陲邑,山明水秀,多著族出其间,徐岙吴姓尤罗阳之著族也!"吴氏家族自宋朝迁基徐岙以来,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在古代乡土社会中,家法族规是维持宗族秩序的重要内容,往往分类记载在宗谱中。徐岙吴氏在约束族人行为方面主要有格言等,谱中载的《格言》有学道、孝友、睦族、修身、齐家等内容。格言对族众的立身处世、居家治生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约束和教化意义。

氏族中的族人虽同祖共宗,源出一门,但互相之间的血缘关系却有亲疏差异,实际上,族人之间的联系已不限于单纯的血缘关系,在更广的范围内结成复杂的社会关系。为了调整族人之间的关系,更好地维持宗族的和睦相处,宣扬睦族思想无疑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吴氏宗谱《睦族歌》:"睦族歌兮睦族歌,族不睦兮争奈何?祖宗只顾子孙多,子孙多兮族不和。族人本是同根树,枝叶虽繁根一处。根培树长枝叶繁,纵遇狂风吹不坠。人家族繁若能和,子孙和兮礼义固。兄仁弟义有切磋,强族不敢相欺侮。贤族但存仁与义,愚族只争财与利。争财悖义乱仁伦,仁义芳名世称美……"

徐岙前有玉溪环流,后倚金山,左右奇峰对峙,似龙虎踞镇之势。村中山泉潺湲,古树苍翠,粗壮的枝干和虬根显示出岁月 的沧桑。吴氏宗谱中记有多首诗赞,体现出先人的山水情怀。徐岙树茂林幽,翠竹摇曳,丹桂飘香,胜似人间仙境。

徐岙村后有一"双井"--即在一处有两口井,上一口井为饮用水源,下一口井为洗涤之用。

徐岙巷道纵横,路面均用卵石铺设。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道路两旁,立面丰富,屋檐富于变化,主要有文元院、举人府、顶头厝等。顶头厝为村落现存建筑年代最早的民居,因所处的位置比其他民居要高,村民们俗称为"顶头厝"。许多构造延用宋式做法,如门楼的木质抱鼓石,稍饰雕刻,纹样清晰,古朴且大方。院落地面用卵石铺出花纹,正房和两厢也采用较多的雕饰,风格朴雅。

文元院位于顶头厝的正前方,为吴存经所建。存经字王纶,号郁庭,生于乾隆辛酉年(1741),卒道光己丑年(1829), 寿八十九。吴存经于清乾隆甲戌年(1754)取入县学,庚寅年(1770)成为附贡生。至今门楼檐下仍悬着其立的"文元"匾。吴宅右厢房的二楼有一间吴存经的读书房,房间虽不大,但顶上作有藻井,显示出与众不同。"一盏灯火夜深红,猛着心时不计工。他日风云能际会,定应平地步蟾宫。"--《南窗夜读》走进读书房,我们似乎还能看到当年在微弱的烛光下伏案苦读的吴存经,闻到穿透岁月的淡淡墨香。

举人府又位于文元院的左前方,从长巷的一侧进去,可看见立在门楼外的数块旗杆石,上面刻记着屋主吴永枫当年考中举人的年月,门楼上悬挂着吴永枫的"登科"匾额。 永枫字尔宸,号华园,生乾隆丁卯年(1747),卒嘉庆己巳年(1809)。由右庠生参加清乾隆庚寅(1770)恩科乡试成为 武科举人,名列全省第三十七名。吴永枫宅整体为四合院式,倒座门楼设三间,房屋中间有一个非常大的天地坪,中设卵石甬路,从门楼通往正堂。厅堂存放着一把吴举人当年使用过的有一百二十多斤重的大刀,在村落的后山弯里有一块大空地,乡民们称为"跑马场",为吴举人当年舞大刀骑战马的习武之地。

吴氏宗祠位于徐岙村左畔月山下,清乾隆十二年(1747)族人吴家驹主持建造,家驹字允千,太学生,例赠武信郎,其子即举人吴永枫。宗祠共有三进,四面环夯土墙,周围松柏翠竹荫护。整体规模虽不算很大,但构作较为讲究,镂雕浅刻均见匠者手工之娴熟。 明清是我国第二个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绝大部分祠堂都建有戏台,出现了大量宗祠戏台。徐岙吴氏宗祠享堂前方也建有戏台,这一类祭神祀祖的戏台称为神庙戏台。在各类戏台中,神庙戏台是来源最古、出现最早同时也是分布最广的一类戏台。徐岙村人都说,在宗祠里建戏台,那是演戏给祖宗看的;其实这也是由敬祖转而娱人的一种形式。吴氏宗祠内的戏台同样具有戏台建筑的几大特征,空间开放,可以通过多个方向观看台上的表演;飞檐翘角,斗拱、脊饰较为精繁,体现了造型上的装饰性。

徐三翁祠位于徐岙村口。约清乾隆年间,筱村吴、林等姓氏又在北坑建了一座徐三翁宫,建筑规模比较大,惜在文革中被破坏,后又被改建,部分建筑已非原貌,但宫内藻井饰彩画的戏台和主堂的轩棚以及用材巨大、雕刻精细的大梁,说明当时这些家族建造徐三翁宫投入了大量资金。查仙居《徐氏宗谱》,中有林鹗、林用霖(林鹗子)等人写徐震的诗赞,林鹗诗赞:"怪石阴风吼大猫,鬼雄丘垄禁囗荛。千山迎水祥云护,万里英灵气未消。桐岭功臣寻常碣,水月庵前见新苗。谁知蔓草榛无后,尚有子孙护圣朝。"林用霖诗赞:"大猫奇峰甲骑屯,萧萧草木怅黄昏。灯花地合埋忠骨,水月庵前吊古魂。南宋乡贤遗迹杳,东瓯社庙几人存。独有高垅斜阳外,常做山城保障论。"

望楼亭茶亭建于明末,规模比较大。当中一间立有三官大帝像,供路人和村人祭拜。左三间设为店面,店租入族产。右三间供守亭烧茶者住持,清康熙年间族人吴永馨等人还捐田收租以作为烧茶济渴之费用。

徐岙汤夫人宫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今宫废基在。祀汤夫人在泰顺也甚为盛行,全县许多地方均可见到此类建筑。祭祀汤夫人的主要目的是祈雨保丰收。《宋神女传》有关"汤夫人"的记载:宋徽宗时,景宁有汤氏人家生下一女,温良纯粹,神异幽娴,修道好善,事亲至孝。 崇宁元年(1102)壬午岁,结庐山之巅,偕亲而处,服劳奉养,备极殷勤。绍兴甲子(1144)秋七月十五日,白日飞升。至高宗建都临安临安县(今之杭州),经营宫室,筹划树木而不可得。神女运木显灵,以供国用。忽起清风一道,而不可见其迹,验厥木,皆有敕木二字。高宗大幸,降旨敕封:灵应神女惠泽夫人。诣之曰:敕木山遇有水旱疾苦,祷焉响应。至今人皆祀之,迄大元顺帝至正二年壬午岁,天然和尚开山供奉,募缘开创祠宁。后逐渐广受许多地区乡民的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