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朱村
后朱村 后朱村概况 后朱村人文古迹 后朱村村级经济
后朱村,是塘下最南边的一个村落。村里有一座建于晚清的庭院式古宅——朱正均宅,屋里屋外各种精致的雕刻与灰塑装饰,仿佛带你回到了古代;然而走出古宅外,随处可听到“嗡嗡”的机器声,现代的工业气息扑鼻而来。后朱就是这样一个村,一个古代和现代并存的村庄。后朱村,是瑞安 塘下镇最南边的一个村落。村里有一座建于晚清的庭院式古宅——朱正均宅,屋里屋外各种精致的雕刻与灰塑装饰,仿佛带你回到了古代;然而走出古宅外,随处可听到“嗡嗡”的机器声,现代的工业气息扑鼻而来。后朱就是这样一个村,一个古代和现代并存的村庄。说起后朱村,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具有江南水乡典色的庭院式民居建筑——朱正均宅。该古建筑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占地面积600平方米,距今已有162年。朱正均宅临水而建,建筑造型精巧,用料讲究,雕刻工艺精细,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详情后朱村,是塘下最南边的一个村落。村里有一座建于晚清的庭院式古宅——朱正均宅,屋里屋外各种精致的雕刻与灰塑装饰,仿佛带你回到了古代;然而走出古宅外,随处可听到“嗡嗡”的机器声,现代的工业气息扑鼻而来。
后朱就是这样一个村,一个古代和现代并存的村庄。
后朱村,是瑞安 塘下镇最南边的一个村落。村里有一座建于晚清的庭院式古宅——朱正均宅,屋里屋外各种精致的雕刻与灰塑装饰,仿佛带你回到了古代;然而走出古宅外,随处可听到“嗡嗡”的机器声,现代的工业气息扑鼻而来。后朱就是这样一个村,一个古代和现代并存的村庄。
说起后朱村,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具有江南水乡典色的庭院式民居建筑——朱正均宅。该古建筑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占地面积600平方米,距今已有162年。
朱正均宅临水而建,建筑造型精巧,用料讲究,雕刻工艺精细,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朱宅大门前的围墙,由青砖堆砌而成。仔细一看,发现青砖之间并没有采用黏土等物质粘连,而是镶嵌而成,衔接处缝隙极为细小。据流传,这些青砖是朱正均请人打磨而成,打磨一块青砖要花掉一天的时间,报酬是一斗大米,由此可见朱宅耗资之巨。
朱宅后门是塘河,宅子边上有一个被围墙围住的码头,当时货物应该就是从这个后门运到屋内的。因为在那个年代,最发达的就是水上交通,房子前街后河,位置十分优越。
当时,前池一带的百姓流传一句话:“两三年之内塘下必出一位大地主。”结果两三年后,后朱村果然出现了这么一位大地主。有人猜测,海盗把打劫来的财物藏到了朱正均家的农田里,他在农作时发现了这笔财物,靠此发家。
后朱村是一个相对落后的村落。该村四周有4条河流,将村居包围其中,俨然形成了一个小岛。
4条河上都有一座小桥,分别通往塘下、上马、大典下、岑岐等地,如果村里发现盗窃事件,只要守住这4座桥,盗贼是绝对逃不了的。”这些小拱桥有的还保留了下来,桥宽1米左右,两边没有护栏。
至今,后朱村的中年人依然记得小时候过桥时战战兢兢的感觉。
后朱村另一个被人所熟知的,便是甘蔗和红糖。
以前塘下没有人种甘蔗和制红糖,后朱村是第一个,该村种甘蔗的历史源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而将甘蔗和红糖引进该村的,是一位叫阿南的人。据说阿南老师是平阳坑人,是一位制作红糖的能手,由于和后朱村的一位村民相识,看到该村大片的田野后,于是商议在这里种甘蔗,并搭棚制作红糖。
刚开始几年,所种的甘蔗并不多,但由于做红糖的经济效益好,村里人便家家户户跟着种起了甘蔗,制作红糖来卖。榨甘蔗汁用的是两块大石板,用牛做劳力,其工艺就像磨黄豆。甘蔗需经过3次压榨,才能将汁榨干净。
最多时,我们村里一共有7个糖棚,后来附近村的人也陆陆续续做起红糖,但是他们的手艺没有后朱村的好,有时遇到技术上的难题,还要请教后朱的制糖师傅。正是由于制糖业的兴盛,让原本贫穷的后朱村村民过上了一段风光的日子。但后朱村的制糖业并没有持续多久,新中国成立后没几年,岑岐办起了一个大型的糖厂,后朱的制糖业也就逐渐衰落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人开始办起注塑加工作坊,才慢慢走上了富裕之路。
现在村里起码有七成人从事注塑行业。后朱村的注塑行业普遍为家庭作坊式,走在该村,可发现家家户户的一楼都放着一台大型的机器。
2013年5月,为了改变村里交通情况,村民集资78万元,修建了一条直接通往塘下大道的道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也为村里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周边工厂
良志鱼苗厂
地址:联余路48号
冶炼厂
地址:温州市瑞安市新华西路康泰大厦东侧约210米
周边福利机构
敬老院
地址:汀田镇香桥村振发路88号
周边村庄
后朱村
地址:温州市瑞安市朱前街
金后村
地址:温州市瑞安市金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