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村

马家村 马家村行政区划 马家村历史文化 马家村经济建设


马家村位居浙江省安吉县北部,距县城12公里。村区8.7平方公里,三面环山,西濒西苕溪。 清代属顺安乡,民国末年属大东乡,1949年后属马鞍乡、三铜乡、安城人民 公社(乡)。1986年属安城镇。1992年有747户、2748人。2001年7月17日,浙政函[2001]136号批复同意安吉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安城镇建制,与递铺镇合并。马家村辖马家渡、桃花山、百步岭、蔡家湾、窑厂、大东寺、下村头、邵家上、板厂坞、宋家湾、道场坞、高家上、前山、小湾里、南山寺、对家坞、俞家上、桃园里、杨家坞、回埠潭、俞家坝、溪桥、水车湾、土地庙、黄坝?、猎神庙、郎家坞、牛头山28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马家渡。明嘉靖以前称马家渎,渎流也称青岘溪,自东向西注入西苕溪。渎口处原有横跨西苕溪的石构大桥,名德新桥,又名锁龙桥、骆驼桥,明嘉靖六年(1527)自然倒塌,残迹犹存。桥塌后设渡通途...

详情

马家村地名网_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递铺街道马家村资料简介
  马家村是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递铺街道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30523001238,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30523。马家村与苕秀社区、桃城社区、长乐社区、东滨社区、净土社区、浦源社区、阳光社区、塘浦社区、吉庆桥村、康山村、三官村、鲁家村、南北庄村、义士塔村、荷花塘村、银湾村、赵家上村、东山垓村、青龙村、老庄村、鹤鹿溪村、六庄村、康山村、横塘村、垅坝村、兰田村、鞍山村、蚕桑场村、万亩村、双河村、赤芝村、三官村、安城村、古城村、雾山寺村、三官村相邻。 还有167个地名与马家村同名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递铺街道马家村介绍

马家村位居浙江省安吉县北部,距县城12公里。村区8.7平方公里,三面环山,西濒西苕溪。 清代属顺安乡,民国末年属大东乡,1949年后属马鞍乡、三铜乡、安城人民 公社(乡)。1986年属安城镇。1992年有747户、2748人。2001年7月17日,浙政函[2001]136号批复同意安吉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安城镇建制,与递铺镇合并。

马家村辖马家渡、桃花山、百步岭、蔡家湾、窑厂、大东寺、下村头、邵家上、板厂坞、宋家湾、道场坞、高家上、前山、小湾里、南山寺、对家坞、俞家上、桃园里、杨家坞、回埠潭、俞家坝、溪桥、水车湾、土地庙、黄坝?、猎神庙、郎家坞、牛头山28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马家渡。

明嘉靖以前称马家渎,渎流也称青岘溪,自东向西注入西苕溪。渎口处原有横跨西苕溪的石构大桥,名德新桥,又名锁龙桥、骆驼桥,明嘉靖六年(1527)自然倒塌,残迹犹存。桥塌后设渡通途,遂名马家渡。

马家村清《(同治)安吉县志》载:青岘山又名东晋山,吴均《入东记》东晋欲立城于此,故名。马家渎水经司马桥注入西苕溪,此桥为石板平桥,相传始建于东晋。牛头山南有南朝梁天监三年(504)建的东禅寺(俗名大东寺),为安吉县最早的寺院之一,清同治元年(1862)毁于兵燹,遗址今为马家小学。耸立于村西南龙头山上的灵芝塔,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濒西苕溪,砖身实心,六角七层,高23.4米,塔身为藤萝缠绕,除塔刹倾斜外,塔身正直。清《(同治)安吉县志》载:灵芝塔相传五代吴越时建。至今千余年,巍然独存。现由政府拨款25万元,正在进行维修。灵芝塔东南0.5公里处有东岳行宫碑。东岳行宫建于北宋政和二年(1112),次年立碑。行宫早圮,碑石犹存。碑石立于龟座,碑额雕双龙,已断落,碑身基本完好,刻文可辨。碑文为北宋彭修撰,全文辑入清《(同治)安吉县志》。行宫遗址右侧有明洪武年间复建的龙清观,观内有石龙,长约10米,观宇于抗日战争期间被毁,龙身分为3段,身首异处,卧于废墟。村西临西苕溪有桃花山,相传以产桃花石得名。盛唐诗人皎然有《桃花石枕歌送安吉康丞》诗:君吏桃州尚奇迹,桃州采得桃花石。诗序言:安吉,古桃州也,今为吴兴右邑。龙清观南有四龙湖,清《(同治)安吉县志》载:相传吴越武肃王时,以望气者言安吉城东有王气,因令凿其池为湖,忽有四鸽飞起,烟雾?然,化为四龙而去,因名。今习称南北湖。

西苕溪上游诸水,千回百转汇集于村西南之小龙潭,自古船筏川流不息,商贾络绎不绝。二十世纪30年代左右,犹见桅樯林立,白筏浮泊,竹筏成龙,上溯孝丰师古桥,下经梅溪远航湖州、 苏州、 上海,输出竹木柴炭、茶笋、香粉等山货,输入南北杂货、宁沪绸布、海鲜药材。马家渡既是水运停靠站,又是货物集散地,有9家山货行栈,成为安吉县重要的内河小市集。

抗日战争后,由于上游水土流失,西苕溪河床淤塞,遇旱季河水干涸,船筏运输渐少,马家渡市集随之衰落。1949年后,人民政府开展河流疏浚,自梅溪渐向上推进,至80年代疏浚至村西安城大桥下游,成为国家6级航道。1987年7月, 湖州市投资540万元,在村西桃花山麓兴建安吉马家渡码头,1990年10月竣工。码头占地10万平方米,半机械化装卸,水陆联运,仓栈配套,可泊百吨级船舶,设计年吞吐量为1000万吨。长江航轮从武汉、上海可直驶到埠;紧接于南端的安城运输站码头,拥有两个船队,船位计2400吨。现又在安城大桥上游西岸建占地5.3万平方米的大型油脂厂,驳岸码头长500米。村委会又决定,在安城大桥上游东岸兴建南码头, 码头埠口长80米,宽50米,拟在1994年竣工。水陆联运码头的接连兴建,为马家渡村的经济发展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

公路穿村域而过,向南可达递铺、孝丰、杭州,向北可至晓墅、梅溪、湖州。1978年安城大桥浚工通车后,又可向西经安城达长兴。马家渡还有多条专用公路通向沿溪码头和场站。由于位居水陆交通枢纽,村内运输业尤其是水上运输业兴旺。1992年,村有机动水泥船15艘、铁驳11艘,计1750吨位,机手143人,年净收入57万元。开河机4台,年收入15万元。陆运有货运汽车2辆、大型拖拉机13台、手扶拖拉机63台、三轮和四轮卡19辆,年创利49.5万元。总计年收入122.6万元。

马家村东部山区多为土著和 台州籍移民后裔,西部依山沿西苕溪一带以豫、皖籍移民后裔居多,马家渡市集及附近,有许多系自称"江北人"的两淮移民后裔。移民皆于清同治后逐渐迁来。台州籍人性格粗犷剽悍,除种田外,从事砍柴和烧炭业,为人扎筏、撑筏、挑运货物等谋生;豫、皖籍移民基本以佃耕为业。"江北人"初时不定居,深秋时摇着小船来,平时住在船上或河岸小棚里,春末摇船返回家乡种田。他们有的挑卖冻米糖、饴糖饼、红萝卜、荸荠、 花生和 甘蔗,有的在码头上做装卸搬运工,有的为人捻塘泥。后来逐渐定居下来。旧时,马家渡市集上以江北话为流行语,山里以台州话为流行语。现今各籍移民后裔在风俗习惯和语言上都已相互融通,无大差别,相互皆通婚、交友、共事,做到和衷共济,因原籍各异而相互歧视的现象已消失。

马家村山多田少,耕地面积2046亩,人均0.8亩(含自留地)。东部和中部田高易旱,西部临溪易遭洪涝,粮食生产长期不能自给。60年代建成东坞立志水库(蓄水20万立方米),此后又结合整治青岘溪,东部和中部高田得以实现自流与机电并行的灌溉;西部低田,由于上游老石坎和赋石两大 水库的兴建,下游河道疏通,洪涝也基本解除。1992年,粮食总产100.25吨,除交公粮外,人均粮食354公斤,自给有余。农业总产值284.3万元。

马家村有山林16481亩(400亩在老石坎水库上游,由水库移民带来),其中天然用材林10678亩,人工杉林420亩(每亩立木百株,蓄材2400立方米)、薪炭林898亩、 毛竹林2415亩、小竹林1500亩、茶桑果园570亩。林产品年收入100万元。西苕溪沿村西的十里河床,裸储大量黄沙,沙质优良,被誉为水晶沙,挖沙运沙是村民的大宗收入之一。1992年,村民挖沙的劳务收入就达6万元。村办工业以竹器厂和粮食加工厂最早,80年代实行承包责任制,1992年利润1.8万元。新近投资7万元,将竹器厂扩建为竹木制品综合厂,年产值25万元。1992年投产的纤维保暧材料厂,年产值60万元。

周边建材店

昆玉市二二四团益民五金店 地址:递铺街道马家渡

周边制造公司

岩峰建设有限公司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递铺街道杭长高速公路竹宏地板

周边政府机构

安吉县递铺街道马家村军退磬佤人事役服务站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鞍马线

周边村庄

马家村 地址:湖州市安吉县安康线

马家坞 地址:湖州市安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