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张村
上张村 上张村简介 上张村村情简介 上张村自然资源 上张村村镇产业 上张村精神文明 上张村古村遗迹 上张村民俗风情
上张村隶属报福镇,位于 安吉县西南部,距县城31公里,与龙王山自然保护区毗邻。拥有 山林12851亩,其中 毛竹林4157亩、 用材林2900亩、 茶园698亩、 农田1009亩、林业占主要地位;孝(丰)章(村)公路通过村境,日有客车10余班次,各种农用机动车辆络绎不绝。古称张湖,明、清时称上张坞庄,1984年称上张村,辖上张,阳山湾,水家山,汤坞里,和尚坞,庙田,罗村,尖头山,杨溪桥,西坞,石灰窑,唐家,大石坞,茶场14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上张。1992年有516户,1731人。上张村位于 安吉县西南部,距县城31公里,与龙王山自然保护区毗邻。孝(丰)章(村)公路通过村境,日有客车10余班次,各种农用机动车辆络绎不绝。古称张湖,明、清时称上张坞庄,1984年称上张村。辖上张、阳山湾、水家山、汤坞里、和尚坞、庙田、罗村、尖头山、杨溪桥、西坞、石灰窑、唐家、大石坞、茶场1...
详情上张村隶属报福镇,位于 安吉县西南部,距县城31公里,与龙王山自然保护区毗邻。拥有 山林12851亩,其中 毛竹林4157亩、 用材林2900亩、 茶园698亩、 农田1009亩、林业占主要地位;孝(丰)章(村)公路通过村境,日有客车10余班次,各种农用机动车辆络绎不绝。古称张湖,明、清时称上张坞庄,1984年称上张村,辖上张,阳山湾,水家山,汤坞里,和尚坞,庙田,罗村,尖头山,杨溪桥,西坞,石灰窑,唐家,大石坞,茶场14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上张。1992年有516户,1731人。
上张村位于 安吉县西南部,距县城31公里,与龙王山自然保护区毗邻。孝(丰)章(村)公路通过村境,日有客车10余班次,各种农用机动车辆络绎不绝。古称张湖,明、清时称上张坞庄,1984年称上张村。辖上张、阳山湾、水家山、汤坞里、和尚坞、庙田、罗村、尖头山、杨溪桥、西坞、石灰窑、唐家、大石坞、茶场14个 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上张。隶属报福镇。1992年有516户,1731人。
上张村有 山林12851亩,其中 毛竹林4157亩、 用材林2900亩、 茶园698亩、 农田1009亩、林业占主要地位;1949年前交通不便,山货出运全赖肩桃背驮至溪边,扎筏撑运出境?1963年公路建成后,运输畅通, 集体经济逐步增长?1964年发动100名青壮劳力,先在南坞山荒坡垦造梯地种植杉树,以后坚持逐年造林百亩,使森林面积不断扩大?至1992年,杉木蓄积量达3000立方米,年可砍伐100立方米?毛竹是村民主要经济来源?
改革开放后,落实山林家庭承包责任制,毛竹产量上升,蓄积量自50年代初的10万株增至1992年的66万侏,度产毛竹从2万支增至22万支?副产品毛料也相应增多,1992年为1.4万件?1984年办起2家个体扫帚厂,产品出口 日本?1987年,村成立林产品服务部,为林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发展笋竹两用林基地2300亩,1992年产鲜笋45万公斤?
南坞山海拔高,多云雾,气候适宜,有利于 茶叶生长和叶芽保嫩,使茶叶质量具有色泽鲜嫩、味甘清香特色,是安吉县优质云雾茶产区。每当春茶上市,慕名采购者络绎不绝。旧时多采野山茶,手工制作,产量不高。1962年开垦荒山栽茶,建立集体茶园;70年代采用机械制茶,1991年改进制茶设备和制作工艺。1992年,茶厂生产能力50吨,产品有 龙井、 白片、 碧螺春、 毛峰、 炒青和各级烘青。
50年代初,仅有手工业和 柴油机加工粮食。1971年动员500名劳力建造水电站,10月建成发电。村办企业随之逐步兴起,制茶、竹器、粮食等加工开始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80年代,先后办起服装、元钉、钢制家具等厂,至1992年已有村办企业7家。村办纺织厂有织机20台,职工50名,年产值65万元;村办水电站两座,年发电45万千瓦时;私营(个体)企业42家,其中安吉华春鞋厂,年产值10万元,所产保暧鞋、布单鞋畅销华东各大城市。
1992年,工农业总产值500万元,比1978年增长2.5倍;人均纯收入1000元,比1978年增长2倍。
1949年前,仅有 私塾1所,供富家子弟读书?1950年始办小学1所?1990年上半年,投资17万元,建成完全小 上张奇景(石和尚) (4张) 学,占地面积1550平方米,二层教学大楼建筑面积656平方米,现有6个班级,在校学生173名;对7名 畲族儿童入学免收学费?1992年,学龄儿童入学率?保持率?毕业率均为100%,教学质量名列全县前茅?1952年开始采取上夜校?互教互学等形式,扫除 文盲率达90%?有10多名学生考取大中专院校,高中毕业生200多名,25岁以下青年普遍受过初中教育?1985年,村内建起电视地面卫星接收差转台,覆盖率达90%以上?每逢节日,村里组织文娱体育比赛活动和传统节目舞龙表演,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社会风气淳朴,1989年被评为安吉县综合治理达标单位?
1969年开始建立合作医疗制度,设立 医务室,开展防病治病?消灭 血吸虫病?除四害等工作?合作医疗站有固定资金1万余元,建立起初级医疗保健体系,村民健康得到保障,成为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对现役军人?村干部?老干部?孤寡老人?企业负责人已实行养老保险,使之老有所养?1992年被评为安吉县十个“明星村”之一?
南坞山大铺岗有5支山峦自村南奔放而下,延伸上张村内,俨若五龙翔舞,气势磅礴,悬崖壁立,岩石嶙峋,一涧从山间出,泉水清澈。山上竹木茂密,蓊郁葱茏,景色优美,历来文人墨客慕名来游者,留传不少奇闻轶事。半山有一石如古佛,称张坞石佛,俗称石和尚,系鄣南胜景。
从村区出土的古陶,经考证为 东周遗物(现藏安吉县博物馆);又发现古村废墟,证明这里早已是人烟稠密的村庄。《杨氏宗谱》载:因金人侵扰,杨氏随宋室南渡,先至宁国西之双桥,继而其裔无意于宦游致仕,来孝丰南乡张湖,见风景秀美,恋恋不舍,遂卜居于此。长期来耕读传家,子孙繁衍,迄今已传25世。又据1963年尖头山附近发掘清道光年间墓葬,墓主杨藻元,官至“皇清大学士”。此外有乾隆三十七年墓碑,刻有“申侯府君”,旧县志亦有申侯、殿侯兄弟同登乡榜记载。杨之晃少习举业不得志,改为学医,10余年后医声大著,并擅长书法。杨氏府邸,鳞次栉比,门庭深邃,每幢宅院均有四五进或六七进,画栋雕梁,檐牙高啄,廊庑庭院,幢幢相连,自然形成村落,构成古建筑群体;村内官第门墙和旗杆石尚存,足见当年曾显赫一时。
太平军占领时,杨氏有许多人参军。 太平天国失败后,返回家园,乡亲大都死亡流散,人口不复当年。外地人陆续迁入,垦荒种植。至今上张除杨氏外,姓氏多至108个,多数为河南、湖北、安徽及浙江的台州、处州、 绍兴、 金华等地 移民。其中尚有畲族6家,勤劳耕种,发展生产,畲汉两族人民彼此相处和谐,互通婚姻。
端午节
端午节活动已十分丰富多彩。“端午悬 蒲艾于门,造角黍,黑饭以馈遗 亲戚者。以 雄黄、 菖蒲泛酒饮之,仍用以抹小儿诸窍。复以色丝为索,名长命缕,系其臂足,煎百草为汤,老幼毕浴。社庙备龙舟竞渡,几至旬。”
拜年的纸蓬包
按旧习,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50年代以前,礼品比较简单,大都是 桂圆、 荔枝、 红枣、 元枣、 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有的印有祝贺新年的花边字样),故称“纸蓬包”,又名“高包”、“红包”。没包装礼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则根据所走的亲戚情况所定,旧时的南货店,每逢春节,买红包的人特多。从十二月二十起,没晚9时后,店员们就忙着包红包到深夜,每人还能吃上一碗芥菜炒 年糕当夜餐。生意好的话,要包到元宵节之后。有的店在一个红包内只装二十多个红枣。说来可笑,经过东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后,包破了,包中红枣被孩子们挖个洞摸着吃了,有时只剩一个,还在送来送去。
八月十六度中秋
每年 夏历八月十五日夜晚,举国上下,家家户户都要畅叙一堂,共赏明月,同食 月饼,欢度中秋佳节,以享天伦团圆之乐。可是 浙江省 宁波地方欢度中秋节,却不是八月十五,而是八月十六,说起原由,还有一段故事。
传说,南宋宁宗时候,有位宰相名叫史弥远,是明州(今宁波)人。他权势日盛,专权多年,是向金求和的主要人物。但他热爱故土。每年夏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总要从京城临安(今 杭州)赶回宁波,与亲属团聚,与民同乐,一起赛龙舟,赏明月,吃月饼,共庆团圆。
有一年, 中秋节前夕, 史弥远因处理朝廷公务,迟了一天,骑马急急赶回明州,行至中途,因急于赶路,马又失蹄,坐骑受伤,只好回宿绍兴。等到第二天赶到明州,已是八月十六日了。
史弥远心中非常苦恼。因为年年中秋,都如期赶到,中秋迟了一天,不能与民同乐了。谁知明州的百姓,在八月十五那天,从早思盼到夜晚,还不见史弥远回来,就一直未过中秋,等着他回来。直到八月十六日,史弥远赶到,才一起欢欢喜喜,共庆中秋佳节。从此以后, 明州百姓就把每年夏历八月十五过中秋节的 风俗,改为八月十六日。一直从 南宋延续下来。
周边
报福镇上张村琶役镳仨退军人服务站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王孔线
周边经济型
温馨宾馆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王孔线
周边景区,
上张山民文化生态博物馆
地址:湖州市安吉县报福镇上张村
周边村庄
上张村
地址:湖州市安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