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村

井村 井村地理位置 井村农林规划 井村经济产业 井村历史沿革 井村招商引资 井村乡镇历史 井村优化产业 井村生活状况 井村发展理念


井村地处浙江省安吉县东南部,距县城13公里。安(吉)临(安)公路和山河港直贯村境。井村清属浮玉乡,民国期间属南屿乡。1956年属山河乡。次年建立胜利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10月与今马吉、石门一起,同属青山人民公社山河管理区,为马吉生产队(后称大队)。1961年9月属山河人民公社,从马吉大队划出,单独建立井村生产大队。1984年1月改为山河乡井村;1992年属天荒坪镇。井村地处浙江省安吉县东南部,距县城13公里。安(吉)临(安)公路和山河港直贯村境。 井村井村为半山区,现有 山林5890亩,耕地1172亩,茶园205亩,桑地232亩。种粮、育竹是村民的传统产业,也是改革开放前的主要生活来源。为提高 粮食产量,1949年后不断投放资金,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57年开工兴建的43.2万立方米库容的野坞口水库,历经14年完成,使灌溉条件大有改善,因...

详情

井村地名网_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井村资料简介
  井村是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区划代码为33052310820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30523。井村与白水湾村、马吉村、山河村、余村、银坑村、横路村、大溪村、西鹤村、马吉村、银坑村、五鹤村、港口村、横路村相邻。 还有3个地名与井村同名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井村介绍

井村地处浙江省安吉县东南部,距县城13公里。安(吉)临(安)公路和山河港直贯村境。井村清属浮玉乡,民国期间属南屿乡。1956年属山河乡。次年建立胜利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10月与今马吉、石门一起,同属青山人民公社山河管理区,为马吉生产队(后称大队)。1961年9月属山河人民公社,从马吉大队划出,单独建立井村生产大队。1984年1月改为山河乡井村;1992年属天荒坪镇。

井村地处浙江省安吉县东南部,距县城13公里。安(吉)临(安)公路和山河港直贯村境。 井村

井村为半山区,现有 山林5890亩,耕地1172亩,茶园205亩,桑地232亩。种粮、育竹是村民的传统产业,也是改革开放前的主要生活来源。为提高 粮食产量,1949年后不断投放资金,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57年开工兴建的43.2万立方米库容的野坞口水库,历经14年完成,使灌溉条件大有改善,因而农田扩大,粮食产量提高。1980年,全村粮食总产53万公斤,平均亩产620公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后,村民积极性提高,1987年粮食产量72万公斤,平均亩产725公斤;1992年粮食产量为56.9万公斤,1992年产茶3.75吨,产茧6.03吨。

全村拥有毛竹林面积9627亩。1949年前,每亩竹林的立竹量100株左右,毛竹胸围平均7.5寸。60年代开始,毛竹生产由生产队统一管理,采取护笋养竹、防病治虫、除草、松土施肥等措施,做到合理砍伐,适时购销。70年代开始,实行“砍八留六”,提高竹林的立竹量。1984年开始,开发笋、竹两用山,使每亩竹山的出笋量由62.5公斤提高到115公斤。毛竹蓄积量达到212万株,平均每亩立竹200株以上;每度砍伐毛竹53万支;笋、竹两用山达到2000亩。毛竹的质量和长度均有提高,最大的毛竹胸围达15.7寸。大坑的毛竹以高、大、均匀而著名,自1956年以来,曾先后有原 苏联、 加拿大、 印度、 越南、 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专家和旅游者前来参观、游览,如今已成为省旅游线定点单位。

村办工业的兴起,解决了全村劳动力的出路,提高了村民经济收入。转为工业生产的固定劳动力有350多人,季节性劳动力150多人,人均月工资收入在150元以上。

仅有耕地749亩的井村,始终不放松粮食生产。1949年以来,通过修水利,造水库,办良种场,使粮食生产稳步发展。1992年,粮食总产550吨,平均亩产734公斤,比1980年增长17.8%。1992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908.34万元,比1980年增加13.95倍;人均纯收入1546元,比 1980年增加5.5倍。

井村东、西两侧有山,中为平地。清 咸丰前,相传境内人口众多,曾有72井,故名井

村;又因村址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又名景村。后因咸丰、同治年间的战乱和瘟疫,人口锐减,土地荒芜。 同治后期和光绪年间,清政府实行招徕政策,陆续有台州、东阳、永康、黄岩、宁波、奉化和安徽省安庆等地的移民定居。有姚、李、王、徐等42姓,除郎姓为本籍人外,余皆是移民。多数人至今能讲原籍方言,并保持一定的传统生活习惯。有井村、火坑里、墩上、石角岭、野坞口、田沟里6个 自然村, 村委会驻地井村。1992年共428户、1452人。境内的搭北岭山区风景秀丽,山腰间有仙人洞;还有马迹石,为古代安吉县名胜之一。1945年春,新四军苏浙军区组成的前线指挥部挺进孝丰、安吉,粟裕司令员在马吉村的吴家道吴宅指挥反顽自卫战役时,曾在井村的一家地主大院驻扎卫生队,开展医务活动。

80年代初,井村开始创办茶叶加工厂、 砖瓦厂等,但规模小、产量少。1984年下半年,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意识到加快经济发展,必须解放思想,眼睛向外,走以发展工业为重点,农、林业同步发展的道路。根据境内石灰石 资源丰富的优势,确定首先发展建材工业,多方设法开拓对外联系,引进资金嫁接办厂。

1985年3月,与上海南汇县建筑公司和下沙建筑分公司商定,在井村创办安吉井沪联办水泥厂,引进资金200万元,实行补偿联营。确定年产425#水泥4.4万吨,总投资460万元,由村党支部书记李金水兼任厂长。经过1年多努力,于1987年11月建成投产,时为县内村办工业企业中规模最大的水泥厂。投产以后,注重企业基础管理,加强对职工的技术培训和思想素质的提高,在确保产品质量基础上逐步提高产量。1988年10月,经湖州市经济委员会和质量管理协会考核验收,授予小型企业全面 质量管理验收合格证书。是年产水泥29980吨,实现产值500多万元,创利税17.07万元;产品销往上海、 江苏、安徽及浙江各地,受到用户欢迎;被评为县重合同守信用单位。此后,全厂干部和职工千方百计克服建材市场疲软困难,使企业生产得到逐步巩固和发展。1990年,产品获湖州市优质产品金牛奖。1991年,年产425#水泥3.4万吨,产品合格率达100%。产值543.86万元,创利税35.78万元。1992年,水泥产量达到4.67万吨,产值900.95万元,利税103.38万元;出厂水泥合格率、富裕强度合格率和包装袋重量合格率比例均达到100%,成品和半成品质量皆达到和超过国家标准,获全省乡镇水泥质量优良企业称号;列为全县51家重点骨干企业和全县30家"最大经营规模和最佳 经济效益工业企业之一。1992年8月,投资500万元对水泥厂进行技术改造,以期形成年产10万吨水泥生产线,计划在1993年7月竣工投产。

井村东、西两侧有山,中为平地。清咸丰前,相传境内人口众多,曾有72井,故名井村;又因村址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又名景村。后因咸丰、同治年间的战乱和瘟疫,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同治后期和光绪年间,清政府实行招徕政策,陆续有台州、东阳、永康、黄岩、宁波、奉化和安徽省安庆等地的移民定居。今有姚、李、王、徐等42姓,除郎姓为本籍人外,余皆是移民。多数人至今能讲原籍方言,并保持一定的传统生活习惯。有井村、火坑里、墩上、石角岭、野坞口、田沟里6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井村。1992年共428户、1452人。

境内的搭北岭山区风景秀丽,山腰间有仙人洞;还有马迹石,为古代安吉县名胜之一。1945年春,新四军苏浙军区组成的前线指挥部挺进孝丰、安吉,粟裕司令员在马吉村的吴家道吴宅指挥反顽自卫战役时,曾在井村的一家地主大院驻扎卫生队,开展医务活动。

1992年9月又进一步开发利用 毛竹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形势,投资20多万元创办井村拉丝竹器厂和钢塑制品厂。前者于11月初投产,产品销往武汉等地,当月实现产值8万元;后者亦于年底前投产,产品销往上海,并与上海同济大学初步达成联营意向。同时,农户个体工业和商业、 服务业亦有所发展。1992年底,全村已有村办、联办工厂8家,商业服务业8家。是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从1980年的33.8万元跃至1100多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000多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0.9%。村民人均纯收入1250元,比1980年增长6倍,为天荒坪镇的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第一村。

村委会集资7.89万元建农贸市场,有店房34间,计2000平方米。现有3民进市场经商,开有百货、什货、饮食、肉类、理发、缝纫、旅馆等商店。1992年,零售总额65万元。

村里先后建造办公楼、大会堂、教育楼,小学扩大至中心小学,幼儿班从无到有。1992年,学校有教职员14名,学生231名。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人人享受合作医疗。

村委会拨款6万元,修建村内主要道路,使村村(自然村)、组组(村民小组)均能通 拖拉机、小 汽车,修建自来水塔,使大部分村民用上自来水。五保老人进敬老院。村里还建起骨灰盒统一安放、管理的公墓区。

1985年起,井村党支部连续8年被评为县级先进,井村连续6年被评为县级文明村。

粮竹并举 建材领先

井村为半山区,现有山林5890亩,耕地1172亩,茶园205亩,桑地232亩。种粮、育竹是村民的传统产业,也是改革开放前的主要生活来源。

为提高粮食产量,1949年后不断投放资金,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57年开工兴建的43.2万立方米库容的野坞口水库,历经14年完成,使灌溉条件大有改善,因而农田扩大,粮食产量提高。1980年,全村粮食总产53万公斤,平均亩产620公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积极性提高,1987年粮食产量72万公斤,平均亩产725公斤;1992年粮食产量为56.9万公斤。

同时,加强封山育林,注重毛竹林的培育管理。毛竹林面积由50年代初的1440亩,扩大至3600亩;度产毛竹由1980年的3万支增加到20多万支;毛竹蓄积量从1980年36万株增加到42万株。且不断发展茶叶、蚕茧,1992年产茶3.75吨,产茧6.03吨。

80年代初,井村开始创办茶叶加工厂、砖瓦厂等,但规模小、产量少。1984年下半年,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意识到加快经济发展,必须解放思想,眼睛向外,走以发展工业为重点,农、林业同步发展的道路。根据境内石灰石资源丰富的优势,确定首先发展建材工业,多方设法开拓对外联系,引进资金嫁接办厂。

1985年3月,与上海南汇县建筑公司和下沙建筑分公司商定,在井村创办安吉井沪联办水泥厂,引进资金200万元,实行补偿联营。确定年产425#水泥4.4万吨,创利税17.07万元;产品销往上海、江苏、安徽及浙江各地,受到用户欢迎;被评为县重合同守信用单位。此后,全厂干部和职工千方百计克服建材市场疲软困难,使企业生产得到逐步巩固和发展。1990年,产品获湖州市优质产品"金牛奖"。1991年,年产425#水泥3.4万吨,产品合格率达100%。产值543.86万元,创利税35.78万元。1992年,水泥产量达到4.67万吨,产值900.95万元,利税103.38万元;出厂水泥合格率、富裕强度合格率和包装袋重量合格率比例均达到100%,成品和半成品质量皆达到和超过国家标准,获全省乡镇水泥质量优良企业称号;列为全县51家重点骨干企业和全县30家"最大经营规模和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之一。1992年8月,投资500万元对水泥厂进行技术改造,以期形成年产10万吨水泥生产线,计划在1993年7月竣工投产。

1992年9月又进一步开发利用毛竹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形势,投资20多万元创办井村拉丝竹器厂和钢塑制品厂。前者于11月初投产,产品销往武汉等地,当月实现产值8万元;后者亦于年底前投产,产品销往上海,并与上海同济大学初步达成联营意向。农户个体工业和商业、服务业亦有所发展。1992年底,全村已有村办、联办工厂8家,商业服务业8家。,全村工农业总产值从1980年的33.8万元跃至1100多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000多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0.9%。村民人均纯收入1250元,比1980年增长6倍,为天荒坪镇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第一村"。

1992年,村党支部书记李金水被评为安吉县劳动模范、湖州市优秀共产党员。

周边厂矿

凡普信运城分公司 地址:湖州市安吉县S205

周边乡镇

天荒坪镇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

周边村庄

井村 地址:湖州市安吉县二零五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