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陵村

盛陵村 盛陵村基本简介 盛陵村经济发展 盛陵村村庄荣誉 盛陵村文化教育


盛陵村地处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北部,距绍兴市城区21公里,与萧山区瓜沥镇一衣带水。据传南宋高宗的盛妃之陵墓建于此,故名盛陵。北海塘上的萧(山)党(山)公路横贯村北境,杭甬高速公路也在村北经过,是萧绍平原侧的交通要冲。境内西小江支流纵横,白洋川横其北,大肚江纵其西,航运、灌溉十分方便。由前蒋、中盛陵、后盛陵、钱家埭4个自然村组成。古属安昌乡,民国时期属沙北乡;1950年划为盛陵乡,1956年归属大和乡,1992年并入安昌镇。全村面积1.15平方公里,有619户、1973人。耕地面积1185亩,其中沙地280亩,水田905亩。盛陵村 盛陵村在安昌镇西北部,原有后盛陵、中盛陵、前蒋、钱家埭4个自然村,面积1.15平方公里。建国后,1950年-1978年,村内集体用房和个人住宅,皆利用原有旧房,村民住宅和公益设施无新的建设。在上世纪90年代初,盛陵村作为绍兴县14...

详情

盛陵村地名网_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安昌街道盛陵村资料简介
  盛陵村是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安昌街道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330603007226,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30603。盛陵村与东昌、安昌、白洋、国际社区、国际村、白洋村、大山西村、大和村、前畈村、西扆村、安华村、海盐村、长乐村、九鼎村相邻。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安昌街道盛陵村介绍

盛陵村地处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北部,距绍兴市城区21公里,与萧山区瓜沥镇一衣带水。据传南宋高宗的盛妃之陵墓建于此,故名盛陵。北海塘上的萧(山)党(山)公路横贯村北境,杭甬高速公路也在村北经过,是萧绍平原侧的交通要冲。境内西小江支流纵横,白洋川横其北,大肚江纵其西,航运、灌溉十分方便。由前蒋、中盛陵、后盛陵、钱家埭4个自然村组成。古属安昌乡,民国时期属沙北乡;1950年划为盛陵乡,1956年归属大和乡,1992年并入安昌镇。全村面积1.15平方公里,有619户、1973人。耕地面积1185亩,其中沙地280亩,水田905亩。

盛陵村 盛陵村在安昌镇西北部,原有后盛陵、中盛陵、前蒋、钱家埭4个自然村,面积1.15平方公里。建国后,1950年-1978年,村内集体用房和个人住宅,皆利用原有旧房,村民住宅和公益设施无新的建设。

在上世纪90年代初,盛陵村作为绍兴县14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内建设作了规划部署,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热潮。2003年6月,扩村后,李家溇、里郑家溇、徐家畈自然村合并盛陵村,总面积已达2.04平方公里。村内基本实现路成网、屋成片、厂成群、田成方、树成行,使盛陵村变成为一个既城镇式又园林式的新村庄。

建国初,盛陵村民住宅分瓦房和草房。后海塘北有66.5间横舍和直舍。横舍一般中间为堂屋,东西两侧作卧室、灶间,直舍大门开于山墙,门前架设敞棚。为保护草舍安全,舍后北面皆植有一方淡竹林,以减轻大风雨对草棚的侵袭。个别的仅只较为简单的箍桶舍(滚地龙),似弧形帐篷,甚为简陋,只能遮风蔽雨。

后海塘南,沿盛陵江和横江及前溇和后溇两岸,为瓦房连片区,有平屋443.5间,楼房254.5间。村民住宅历来皆是依河溇,各家各户分散建造,砖木结构,格调淡雅,简朴无华。房屋有的毗邻相连,有的参差有致。平屋多是单进一字形,东西走向,5-7穿架头,以左右分别分设卧室、灶间和膳室,楼房生活室以上下分设。

一般而言,宅第有台门的较为宽敞高大,其建筑富有传统特色,数量不多。有二至三进,前平屋、后楼房、中有明堂,左右有厢房或前进台门,二进厅堂,三进大楼,周壁石萧墙,青石板地面。这些住宅多在晚清时期建造,是村民外出经商及仕途有业绩者,返故里而建,以示其地位和财富。如道光年间(1821—1850) 所建,门前竖有旗杆石的朝东台门;同治年间(1862—1874)建沈家台门; 光绪年间(1875—1908)杭州大关统捐局官员建新屋等。

台门以建造特色命名的有:双联台门、花厅台门、乌台门;以造房者名字命名的有:廿九房、五十二房、九十房;以地域位置命名的有:前蒋台门、水廊下;以建造者命名的有:参将台门、沈家台门;也有开过商店而沿用的:当台门、酒甏台门、经丝房、苎麻道地等。台门内中堂皆悬堂匾,如徐家的文和堂、致和堂、东海堂、吉庆堂、光裕堂、文海堂、存义堂,沈家的恩荣堂,陈家的余庆堂,蒋家的世勋堂、安乐堂等。随着岁月更替,房屋也时有损毁,清乾隆年间(1736—1795),村内汇头上徐家遭火灾,台门、厅屋、后堂、侧厢20余间房屋成废墟,今称汇头上大道地。民国十八年(1929),乌台门遭火害,烧毁大楼二栋及台门平屋五间。进入抗日战争时,受战争动乱的影响,村民无心修缮住房,渐趋破损。1956年夏,强台风入侵,部分住房瓦片散飞,房屋倒塌。

明朝《绍兴谳狱记》中载:(元)至正四年(1344)山阴白洋港仍有大船靠岸。盛陵村北域海塘边有一航标灯--琉璃阁,建国初犹存。

据清道光二十年(1840)编的《安昌志》记载:古时这一带村民濒海而居,代奉鱼盐之赋。元代著名诗人杨铁崖写的《海乡竹枝词》就有这一带村民熬盐的艰辛生活的描述。《(乾隆)绍兴府志》田赋盐法记载:钱清(盐)场旧团额:煎灶52座,盛陵一团六灶。今沿北海塘尚有盐仓与积卤池遗迹。明清之际,钱塘江北移,村北海域沉积为地,海塘以南盛陵等村落因东北有山西闸泄御咸,南有西小江输淡水冲刷盐碱,水利设施逐渐完备而变成耕地,种粮植棉终于代替了渔盐之业。

又据《安昌志》载:郑斗南,明季盛陵郑家?人,弘治二年(1489)开安昌市。《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载:安昌昔无市,斗南至而开辟经营百业继起日臻繁盛,后人立祠祀之。其裔尚在盛陵村内外聚族而居。清末,盛陵人就地取材,纺纱织布,个体机坊兴起。其中吉生布厂,建厂房十间七进加侧厢,设手拉织机近百台,织染配套,工艺先进。据《绍兴县安昌区政概况》记载:盛陵吉生布厂生产的无影呢、映霞呢、蝴蝶呢、舞星呢、甜心呢、悠美呢于1937年2月,奉浙江省建设厅征集令,选送首都展览。其产品远销苏、浙、皖、赣等地。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杭州,交通阻断,吉生布厂停办,盛陵村经济萧条,村民生活困苦。

1949年后,盛陵人政治上当家作了主人,生活上有了改善。然而多年来,全村劳动力围着1185亩土地转,人多田少,直至1978年,农耕只有1台手扶 拖拉机,企业只有绸厂1家,仅有3台铁木机,职工不到20名,全村人均收入仅88元,成了出名的贫困村。

80年代改革开放,使盛陵人时来运转。原来的个体鞋匠,打出了牌子,逐渐扩大规模,充实队伍,到1983年发展到近400个布鞋作坊,有的雇人进行流水操作,鞋产量激增。1983-1986年全村平均年产布鞋45万双,年产值135万元,成了制鞋专业村。随着村办企业的兴起,个体制鞋业衰落,1987年鞋产量已减到7万双。盛陵村新的领导班子,抓住机遇,发展工业。1984年村里集资办起盛陵机绣手帕印染厂、盛陵领带厂,1985年合并成盛陵印染厂,到1986年8月,因管理混乱而亏损16万元。整顿后,建立新的领导班子,从外地招聘业务厂长及印染师傅,加强了企业管理,到年底仅3个月时间,扭亏转盈15万元。同年,村办大和绸厂获利16万元,使盛陵村办工业利润名列全乡第二。

1988年与萧山市第三商业公司联办萧绍印染厂。1990年与萧山市靖江供销社联办萧绍定型厂。1992年12月与香港永亨昌有限公司联办浙江万亨盛印有限公司,增加麻布染整流水线。1992年全村工业产值6783.73万元,从业职工558人,其中20%是从外地招聘来的。生产化纤布120.18万米,印染布匹2297万米。与1978年相比, 固定资产从3.34万元增加到930万元,工业利润从不上0.5万元增加到387.81万元。

80年代初,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9年随着农民进厂务工的增多,村里建立了农业综合服务站,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实行统一机耕、供药、治虫、配种,还实行免费灌溉。1992年4月,调整自留地,集中管理使用。10月,重新分配村民口粮田,人均4分。其余157亩由村里投资10多万元,创办绍兴县盛兴垦殖场,其中40亩为全镇的种子田。

1978 -1992年全村手扶拖拉机由1台增加到12台,电动打稻机由23台增加到131台;水渠联网灌溉,增加5个固定机埠,有3台潜水泵,2艘抽水机船。新建水泥渠道20条、计6300米,节制闸2座,砌河道4100米。粮食平均亩产从627.5公斤提高到1003公斤。1992年农业总产值210.27万元,生产粮食90.068万公斤,油菜籽8.211万公斤,生猪饲养780头,出售538头。

2000年度被县民政局评为“村民自治示范村”

2002年度被县“双建”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卫生村”

2003年度被县委县府评为“县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2004年度被县政法委、县综治委评为“县社会综合治理示范单位”

2004年度被市委市府评为“五好村党组织”、“市级卫生村”

2004年度被县委办县府办评为“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

2005年度被县委组织部、县总工会评为“示范基层工会”

2005年度被省爱卫委评为“省级卫生村”

2005年度被县委评为“五好村(居)党组织”

2005年度评为省五星级民主法治村

2005年度被县残联评为“县残疾人工作先进社区(村)”

2006年度被县委评为“五好村(居)党组织”

2006年度被县人口和计划生育评为“生育文化示范村(社区)”

2006年度被市计生协会“05年度计生协会示范村”

2006年度被县妇联评为“‘三八’红旗集体”

2006年度被省司法厅、省民政厅、省普法办评为“省民主法治村”

2007年度被省委省府评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2007年度被县委县府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2007年度被县精神文明建设委评为“环境优美村”

村级经济的发展,使全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88元提高到1992年的1828元。1978年全村没有电视机,更没有电冰箱、录像机。1992年底全村拥有收录机386台、 电视机575台、录像机32台、电冰箱97台。有50%的户用上了煤气。村民家庭财产每年由村里出资6000多元进行 保险,村民享用免费安装供给的自来水,享受初级卫生保健。1991年起每年组织老人旅游、看社戏。

村民住宅,70年代是草房与砖木平房。1973年开始翻造新房,80年代建楼房,90年代造别墅。新村建设统一规划,统一用地标准,楼房与围墙配套,住宅与道路配套,水泥马路通县城,田头地角建6条石砌机耕路,计5300米。

盛陵村的基础教育源远流长。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吉生布厂老板 徐吉生出资创办私立吉生小学,学生100余人,免费入学。毕业生可推荐至盛陵吉生布厂、杭州庆盛绸厂学生意。1952年,私立吉生小学由国家接收,改名盛陵完全小学。1969年增设初中班,1988年并入大和乡中学。1987年起实施9年制 义务教育。1992年起实行奖学金制度。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青、壮年(15-44周岁)脱盲率达96.53%。

悠远而深厚的文化沉积使盛陵村人才辈出,市场经济使盛陵村物茂民丰。1991年盛陵村被列入绍兴县14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领导盛陵村走上富裕之路的盛陵村党支部,从1989年起连续4年被评为绍兴县先进党组织,党支部书记 徐关浩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党员。

周边村庄

盛陵村 地址:绍兴市柯桥区

前盛陵村 地址:绍兴市柯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