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茅村

拔茅村 拔茅村历史文化 拔茅村特色 拔茅村经济概况 拔茅村基础设施 拔茅村福利保障 拔茅村文化教育 拔茅村社会管理


拔茅村 位于新昌县东部。古名白卯,明清时称白茅。宋代以来属仙桂乡二十都。民国时称拔茅,多数年份属分水乡。1949年后先后属分水乡、拔茅乡、拔茅公社,一度划归新民乡,后归拔茅镇管辖,2006年拔茅镇撤销后,至今属羽林街道。现有12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895户、2316人。距县城7公里,濒临新昌江,位于104国道杭温线与36省道甬婺线交会点,是新昌县通往宁波、台州、温州及县境东部必经之地,过往车辆频繁,交通便利。拔茅村位于县城东南9公里杭温公路与甬婺公路交叉口。据万历《新昌县志》记载:“始名白卯,村后山中有高蟠潭(现为水库),传为白龙母所栖,上有龙亭,天旱求雨必灵验。元泰定丁卯年,王伦授新昌县尹。将之任,舟次扬子江,梦一妪来谒问之,曰新昌高蟠人,姓白,闻公远来,故相迎耳。觉而怪之,到任询之,果有高蟠潭”。白卯村名恐由此而得,后来演变为白茅、拔茅。南明张氏...

详情

拔茅村地名网_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羽林街道拔茅村资料简介
  拔茅村是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羽林街道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330624001208,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30624。拔茅村与临江社区、羽东社区、大塘坑、大明市、丁家园、山头里、青山社区、后岸村、王泗洲村、央于村、兰沿村、长诏村、岳岭村、天峰村、青山头村、王家园村、新岩村、泉清村、白段村、年岙村、马大王村、岙元村、前岸村、三合村、新中村、新富村、藕岸村、白杨村、芦士村、渡皇山村、董余村、梁家井村、王山村、山头里村、丁家园村、大塘坑村、三联村、新旺村、三丰村、枫家潭村、大明市村、五丰村、孟家塘村、大联村、金裕村、钦寸村、万石坑村、铁顶山村、新和村、长诏水库社区相邻。 还有3个地名与拔茅村同名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羽林街道拔茅村介绍

拔茅村 位于新昌县东部。古名白卯,明清时称白茅。宋代以来属仙桂乡二十都。民国时称拔茅,多数年份属分水乡。1949年后先后属分水乡、拔茅乡、拔茅公社,一度划归新民乡,后归拔茅镇管辖,2006年拔茅镇撤销后,至今属羽林街道。现有12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895户、2316人。距县城7公里,濒临新昌江,位于104国道杭温线与36省道甬婺线交会点,是新昌县通往宁波、台州、温州及县境东部必经之地,过往车辆频繁,交通便利。

拔茅村位于县城东南9公里杭温公路与甬婺公路交叉口。据万历《新昌县志》记载:“始名白卯,村后山中有高蟠潭(现为水库),传为白龙母所栖,上有龙亭,天旱求雨必灵验。元泰定丁卯年,王伦授新昌县尹。将之任,舟次扬子江,梦一妪来谒问之,曰新昌高蟠人,姓白,闻公远来,故相迎耳。觉而怪之,到任询之,果有高蟠潭”。白卯村名恐由此而得,后来演变为白茅、拔茅。

南明张氏始祖张响之玄孙张光祖(1279-1329),原居县城仁政坊,其子应著(1303-1359)在元末徏居拔茅。许氏从龙皇堂迁来,村中居民以张、许居多。2006年至今属羽林街道。现有辖拔茅、何家庵、岩头、排厂、双塘、小湾头、后山湾、磨石孔、碗窑山、壮大湾、初丝湾、白茅坑1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拔茅,18个村民小组、895户、2316人。张、许二姓来此定居较早。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统计,共有76姓,其中张、吕、陈、王、章、许6姓占全村人口55.5%。

村区古建筑,有张姓"千柱屋"大型民宅一处,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房屋3进,大小天井18个,占地30余亩,用料考究,精雕细刻,具有清代中期建筑风格,原有围墙已毁,房屋大部分完好。此外,明代正德年间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何鉴陵墓坐落何家庵荣山南坡,系奉旨安葬于此,墓前树立石羊、石马、石翁仲、石牌坊,墓区宽阔,古木参天,1965年被发掘,出土玉带、墓志铭等文物现存新昌县文物馆。

拔茅地处丘陵地带,素以种粮为主。1949年前,水田多为靠天田,灌溉条件差;1949年后,集一村之力,大兴水利。至70年代建起沿源、高盘湾、初丝湾、后山湾等大小水库16个,其中1956年建成的沿源水库最大,蓄水量24万立方米,灌溉545亩。60年代"农业学大寨",70年代结合治理新昌江,全村劳动力齐投入,将沿江320亩溪滩改造成良田,占水田总数的1 4。80年代由村拨款打通巧英水库支渠1500米和修整其他重要水渠后,使95%的水田达到旱涝保收。1990年投资4万元办起工厂化育秧室,收到省工、省肥、省种子、省农药、苗壮保质量的良好效果。1992年有水田1260亩,旱地430亩,粮食总产量105万公斤,亩产833公斤,人均口粮445公斤,除完成征购任务外,户户有余粮。有茶园308亩(其中村办茶场123亩),茶叶年产量50吨。村办茶场于1991年试制成功拔茅龙井茶,经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鉴定并发给合格证书,称"该茶品质优良,相当浙江龙井一级一等水平"。果园150亩,栽种桔子、黄桃、板栗。山林1873亩,除广种松树外,有杉木基地35亩。363户饲养长毛兔7862只,户均22只,其中饲养量超过100只者5户,最多1户饲养180只,养兔经济效益可观。有养鸡专业户16户,年各养鸡数千只。户养猪较普遍。种植、养殖业所投放的劳动力占全村劳动力的41%。占全村18.3%的劳动力转入第三产业,由户或联户经营,包括:商店113家,从业130人,其中饮食旅宿业50余家、修车业10余家;从事短途运输46人,自备拖拉机、小四轮卡车等46辆;从事建筑业70人。种植、养殖及服务业收入约占全村收入半数。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村办企业基础薄弱。1984年起利用交通方便、离城较近等地理优势,村里先后办起停车场,建成砖瓦厂和建筑构件预制场,整顿石料场,改扩五金厂为机械元件厂,1992年投资30万元新建花岗岩厂,加上茶场办茶厂和原有粮食加工厂等,形成以建材为龙头的村级企业。有300多人进村级企业当职工,连同在镇办、县办企业工作的,投入工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全村劳动力的40.7%,工资奖金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至1992年底,村级固定资产达210万元。其中砖瓦厂投资效益最为显著,1986年投资9万元开办,数年间固定资产增至80万元。茶厂自从改进技术设备、实行收青制干后,产值提高四成。

为适应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的需要,拔茅村着重解决了用水用电和道路建设问题。1984年办起自来水站,使全村用上自来水。近年来投资10万元,增装一座变压器,扩大输变电能力;整修全部电杆线路,经过验收达到规定标准;安装一台柴油发电机,以备县电网拉闸时发电供电。同时由村拨款5万元和发动群众做义务工,修通共长6000米的7条主要村道,并按建设规划开辟一条丁字形新街和三个住宅小区。供销大楼、中小学校、幼儿园、敬老院等新建筑使村容村貌大为改观。邮电大楼即将落成,并将于1993年开通程控电话。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为福利事业提供了可靠保证。每年用于家庭财产保险、老年村民养老金、五保户困难户救助金、优抚费、计划生育费、独生子女奖励、晚婚晚育奖励、女孩户养老保险、农村教育经费、学生奖学金、幼儿园经费、文娱活动费、有线广播经费、山林水电管理经费等项福利支出10万余元。村民普遍受惠。1992年工农业总产值73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1427元,比1982年增长7.4倍,有265人年收入超过3000元。近年来有半数以上农户盖起新楼房。据不完全统计,村民中有电冰箱200余台,彩色电视机250台,摩托车35辆。

拔茅村有公立中学、小学各1所,共24个班级,教职员62名,学生1106人。全村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7~11岁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对考上高校、中专者及评上三好的中小学生实行奖学金制度,近年考入高校11人、中专21人。1990年村拨款5万元并得到各方面资助近3万元,建成幼儿园1所,入园幼儿近200名。建有电视差转台1座。村办老年活动室和青年之家,连同位于村内的镇文化站、影剧院,经常开展文娱活动。1949年后至60年代初,村业余剧团曾久领风骚,名闻县内。村设保健站负责医疗卫生工作。计划生育工作持之以恒,全村人口出生率基本上控制在12‰以下,一孩率达85%,各项节育措施均落实,人口中男女性别比为100:106.7。

拔茅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十分重视组织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以民主方式修订了多种规章制度,诸如:村规民约、村干部岗位责任制、党支部书记工作职责、村民委员会主任工作职责、村民小组长岗位考核责任制、发放养老金规定、发放奖学金规定、独生子女和晚婚晚育奖励规定、财务管理和经费预决算制度、用电和用自来水管理规定、共产党员任务目标和民主评议制度、村老年人协会章程等,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拔茅村1985年以来连年被新昌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村。村党支部1986年以来多次被评为绍兴市、新昌县先进党组织。

周边行政单位

山南市农业农村局 地址:绍兴市新昌县新昌大道东段羽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西南侧约160米

周边中学

新昌县拔茅中学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羽林街道王泗洲路拔茅中学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羽林街道王泗洲路拔茅中学

周边村庄

拔茅村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