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坑村

外婆坑村 外婆坑村管理建设 外婆坑村外婆坑村发展 外婆坑村景观景色 外婆坑村公路建设 外婆坑村茶园建设 外婆坑村开发旅游资源 外婆坑村交通线路


外婆坑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西南42公里处,地处澄潭江源头,与东阳、嵊州、磐安三地交界。全村共有158户,总人口为520人,共有党员21人,两委干部8人。以前的外婆坑非常 贫困,村里流传着几句俗语:新昌有个外婆坑,有囡不嫁这条坑,三餐吃的六谷羹,干活行路是牛跟耕,缺钱缺粮缺姑娘。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将外婆坑村列入第五批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9月,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外婆坑村利用农函大开课进行科学技术 引进和推广,定期对农民朋友开展培训,并建立科技示范户,开展各类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培训,使他们获得大量与切身实际相关的科技信息。特别是茶叶培训,让农民在专家现场指导下,学到了有机生产管理、炒制技术等实用技术。通过学习型村建设,村干部的宗旨意识、群众观点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外婆坑村干部真正扑下身子,...

详情

外婆坑村地名网_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资料简介
  外婆坑村是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镜岭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3062410923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30624。外婆坑村与镜岭镇、溪西村、镜岭村、黄婆滩村、黄岙村、雅庄村、楼基村、砩头村、西坑村、暖谷山村、横坞村、洞坑村、肇圃村、大古年村、冷水村、岩泉村、龙潭背村、练使村、梁家村、西山头村、兴云村、后染村、下潘村、殿前村、渡头村、下竹村、上竹村、金高椅村、小泉溪村、白岩下村、大畈村、建国村、安山村、坪桥村、塘北村、里镜屏村、潭角村、竹潭村、暖坞坑村相邻。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介绍

外婆坑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西南42公里处,地处澄潭江源头,与东阳、嵊州、磐安三地交界。全村共有158户,总人口为520人,共有党员21人,两委干部8人。以前的外婆坑非常 贫困,村里流传着几句俗语:新昌有个外婆坑,有囡不嫁这条坑,三餐吃的六谷羹,干活行路是牛跟耕,缺钱缺粮缺姑娘。

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将外婆坑村列入第五批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9月,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外婆坑村利用农函大开课进行科学技术 引进和推广,定期对农民朋友开展培训,并建立科技示范户,开展各类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培训,使他们获得大量与切身实际相关的科技信息。特别是茶叶培训,让农民在专家现场指导下,学到了有机生产管理、炒制技术等实用技术。通过学习型村建设,村干部的宗旨意识、群众观点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外婆坑村干部真正扑下身子,人人争做身边的郑九万,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村民们通过农函大培训和基地实践活动,增强了 学习新知识、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提高了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特别是在茶园的有机管理中,通过对远程教育课件的学习、专家的培训指导和村民的积极实践,当时外婆坑村茶叶总产值达到296万元,单是茶叶人均收入就达到6100元。并且外婆坑村1500亩茶园于2007年9月通过有机产品认证,茶叶价格大幅度上涨,真正为广大农民群众开辟了致富途径。

如今,外婆坑村以学习为先导,围绕创造良好学习环境、提高村民综合素质的目标,该村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远教环境和教学资源建设,设立党员活动室,配备1台计算机和2台电视机,添置了大量科技书籍,定期邀请专家开展农函大教学培训,制定了学习型村创建工作考核制度,创新建立了三种学习模式,从而让学习真正成为该村农民的自觉行动,培养了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促进了全村经济的快速、持续、协调发展。

外婆坑村建立“专家培训+基地实践”的学用模式,积极发展外婆坑村的特色经济。注重与农民素质培训相结合,建立“专家培训+基地实践”的学习模式。外婆坑村全村土地面积为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极少,而山地面积有6500亩,就茶园面积就有1500亩,因此全村的主要经济收入是茶叶。

里建筑古朴、保存完好,风俗独特、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外婆坑地处穿岩十九峰景区和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内。走进外婆坑村,沿途穿岩十九峰、火山遗迹奇观、月亮湾、小九寨、丹霞壑壁,景点众多,一路上奇峰幽谷、山清水秀、溪流潺潺,风景优美,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少数民族歌舞表演,体验民俗民风,享用特色少数民族美食,品尝大佛龙井名茶和体会长寿之道,11个民族11道特色菜肴。可以说,这里是浙江省体验多个少数民族风情的最好去处,被誉为江南第一民族村。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对于外婆坑来说再准确不过了。地处崇山峻岭之中,交通的闭塞导致了村民观念的落后,外婆坑村民世世代代都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1980年,外婆坑村党支部联合周边几个村党支部,下决心一定要组织发动群众,修筑通往山外的公路,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尤其是外婆坑村,要对崇山峻岭实现“突围”。

1991年11月15日,时任浙江省省长的沈祖伦到外婆坑村调研,了解到该村在修路,又缺乏资金正在发愁,立即落实了修路资金5万元。村党支部书记林金仁向他保证60天劈通毛路,于是带领全村男女老少,克服种种困难,加班加点地劈山架桥。第61天,也就是1992年1月25日,一条长1.4公里的机耕路赫然呈现在眼前。沈省长来到外婆坑实地察看修路情况,看到路真的劈通了,沈省长拍着林金仁的肩膀说:“老林,你决心大啊,你们外婆坑人艰苦创业的精神我也很感动,我今后对这里像外婆一样亲,经常会来。”结果就有了省长为了这条路6上外婆坑的佳话。当然也有当年的绍兴市委书记陈礼安12次到外婆坑扶贫的故事。

这条路一修就是15年,总共耗资600万元,其中最贫穷的外婆坑村承担了150万元。从此村民们可以坐车去县城,外婆坑村实现了第一次“突围”。

20世纪80年代末,外婆坑村村民自编的两首打油诗,很能说明该村当时的情况:“开门就是山,出门就爬岭;看看面对面,走走老半天。”“八十炉灶四十光(棍),有女不嫁外婆坑;三餐吃着玉米羹,缺钱缺粮缺姑娘。”其中所说的“八十炉灶四十光(棍)”,并非虚指。1988年全村400多人仅有耕地27亩,且“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一年里有9个月靠政府救济粮度日,82户人家确有38位“光棍”娶不到媳妇,被称为新昌的“光棍第一村”。

外婆坑之所以会成为“光棍第一村”,就是因为穷。为了实现对贫穷的“突围”,从1991年起,村里开始组织茶农们参加名茶炒制技术培训,并逐年引进和更新茶叶良种;2003年起,在全村推广了有机茶种植技术,禁止在茶园使用化肥、农药;2005年,村里新建了名茶炒制规范化示范点,进一步普及和提高了名茶炒制技术;2007年9月,全村1500亩茶园全部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通过增加茶叶种植和炒制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和附加值。目前该村春茶青叶平均售价可达100元/公斤,比附近村高出约40%;春茶成品平均售价可达600元/公斤,比附近村高出约50%。茶叶售价大幅度上涨,为村民找到了“突围”贫困的办法,根据村两委统计,目前,外婆坑村农民的收入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全县农民的平均收入,村中公共厕所、垃圾房、路灯、自来水等设施一应俱全,投资45万元的多功能活动中心也已建成。全村家家装电话,户户用燃气,80%的农户有摩托车,20多户人家在城里买了商品住房,9户有了轿车,使整个山村山更青、水更绿、村更洁、人更长寿。

如今苗族、傣族、白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的姑娘在外婆坑村落户。这些远嫁而来的姑娘学制茶、学织布,以她们的勤劳能干,使家庭很快脱贫,并富裕起来。这些来自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生活习俗的媳妇们,都学会了讲当地方言,团结互尊,和谐相处。农闲时,她们相聚在一起,穿戴起自己民族的服饰,唱民族歌、跳民族舞,其乐融融,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据介绍,该村少数民族人数达到了35人。声名远播的江南第一民族村已成为旅游观光体验的好地方,许多城里人来这里观光、旅游、摄影创作。

体验“住农家屋(百年古民居)、干农家活(磨豆腐、打麻糍、挖山笋、采摘时鲜果蔬、山地野果、编织手工艺品等)、吃农家菜(玉米饼、手磨豆腐、各式野味等)”的乡村本土生活;可以到“江南民族村特色展馆”参观原始纺机、织布机、水车、花轿、捣臼等特色展品,体验各民族手工艺制作;同时嘉宾朋友可以穿上各式民族服饰,与各位少数民族姑娘一起唱歌、跳舞,学做各民族的各式手工艺,参加各民族的节日,体验江南民族村的特色风情。

从新昌县城沿新蟠线一直到外婆坑村,途经梅渚镇、澄潭镇、镜岭镇。

周边村庄

外婆坑村 地址:绍兴市新昌县镜岭镇
绍兴市新昌县镜岭镇

东坑村 地址:绍兴市新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