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井村

义井村 义井村概述 义井村名字由来


义井村位于牌头镇西北部,风景秀丽的西山脚下,全村455户农户,人口1255人,水田500余亩,公益林旱地700余亩,杭金公路贯穿全村,交通便利。本村人多田少,自2000年以来,在镇政府领导下,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全村村民群策群力,经进农田改造,把100余亩荒山荒地改造成粮田,原有田坂,修建机耕路5000余米,三面光农田灌溉干渠3000余米,农用电力线路5米,基本上实现播种、收割机械化,农田灌溉自流化。山林周边退耕还林,建成生态公益林。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本村的发展目标是:提高现有粮田产量,保证口粮自给,发展多种经营。目前已建成500头生猪以上养殖场3个,苗菜种植基村100余亩,小型水泥制砖厂10余个,织布、织袜等家庭工业已初具规模。2008年初,为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号召,村民们以高度的建设本村美好家园的热情,在党支部村委会带领下,争取到县级新...

详情

义井村地名网_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牌头镇义井村资料简介
  义井村是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牌头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30681115210,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30681。义井村与牌头社区、牌上社区、牌上村、小砚石村、下岭脚村、牌头村、中华村、山下周村、长潭街村、同文村、牌一村、靖江村、斗岩村、新升村、双高村、西山下村、兴埠村、前山新村、楼稼坂村、金龙塔村、坑西新村、三保里村、越峰村、新五村、新乐村、新乐一村、九霞村、王劳军村相邻。 还有16个地名与义井村同名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牌头镇义井村介绍

义井村位于牌头镇西北部,风景秀丽的西山脚下,全村455户农户,人口1255人,水田500余亩,公益林旱地700余亩,杭金公路贯穿全村,交通便利。

本村人多田少,自2000年以来,在镇政府领导下,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全村村民群策群力,经进农田改造,把100余亩荒山荒地改造成粮田,原有田坂,修建机耕路5000余米,三面光农田灌溉干渠3000余米,农用电力线路5米,基本上实现播种、收割机械化,农田灌溉自流化。山林周边退耕还林,建成生态公益林。

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本村的发展目标是:提高现有粮田产量,保证口粮自给,发展多种经营。目前已建成500头生猪以上养殖场3个,苗菜种植基村100余亩,小型水泥制砖厂10余个,织布、织袜等家庭工业已初具规模。

2008年初,为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号召,村民们以高度的建设本村美好家园的热情,在党支部村委会带领下,争取到县级新农村建设项目,目前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中,以村中心办公楼为核心,正在建造花园式健身休闲公园,全村主干道路两旁绿化花坛,村民生活污水净化池,一个环境美好的花园式村庄将在年度实现。

义井是一个古老的村名,关于义井村得名,在民间有种种传说。一说汉时,刘秀兵败被邯郸王王郎追杀,奔命上艾途经义井,人困马乏,口干舌燥,饥渴难忍,寸步难行,心想“天灭我也”。正当此时,地上显一水井,清泉从井口溢出,兵将争相痛饮,刘秀大喜,惊呼“天助我也!天地自然也知礼义,溢井之水救吾不亡,真乃义井也。”

因此得名,一说本地农民以种植水浇地谋生,由于几家共用一井,称“公井”,年长日久在用水上难免发生矛盾,为和气相处,倡义礼为先,故将“公井”改称为“义井”而得名。

也有说是因为早先已有三义庙,庙内神灵佑民平安,故将“义”字和当地“井多”合而称为义井。凡此种种说法,均言义井得名不是和“义”有关就是和“井”相联。

1990年,城区车辆厂出土的一块北宋政和六年(1116)墓志铭上刻有“乂井村住人”字样,说明在北宋时义井早已立村。但当时是“乂”而非“义”。经查阅资料,知“乂”字字义有四,《说文》:“乂,芟草也,后作刈”,为割草。《国语·楚语上》称为“治,治理之意”。《三国·魏书·钟会传》:“今边境乂清,方内无事”,“乂”是“安全、平安”。曹植《七启》:“是以俊乂来仕,观国之光”,是指有杰出才能的人。“乂”和“义”字虽同音,但无一意相通、相同或者相近。而“井”字的含义有六:一为水井;二为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井田”;三为人口聚集的地方,如市井;四为六十四卦之一的“井卦”;五为二十八星宿之一的“井星”;六为姓。

如将“乂井”合起来考虑最合适的解释应该是“太平安定,人口聚集的地方”。这不仅符合立村的基本条件,也符合义井村的客观实际。

据专家考证,历史上村的出现是人口聚集的一种形态,村的形成和发展有两大因素至为关键:一是地缘,二是血缘,前者决定生存环境,后者关系到村的凝聚力、稳定性和子孙后代的发展。古人选址注重追求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的和谐,一般要求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原则。义井村,背靠王母山,村前有义井河环村而过,面对近有黑山,远有黑砂岭、狮脑山成自然屏障,坐北朝南,是一适宜人口居住的风水宝地,加之地处晋冀交通要冲,从战国始,历朝历代十分重视道路修缮,义井地处通京大道和通往省城的大路边,来往行人、商旅驮队频繁,人口集聚及商业发展早且多是史实,雍正二年(1724)因“人口日繁”,导致上下五村分为义井和义东沟两村就是佐证。

义井立村确切时间现已无法考证,但唐时已成村应无疑。据平潭垴李氏族谱序言载:“吾李氏一族自唐宋以来,世为平定义井都人,在唐李多显者,今南庄高冢垒垒可验也,荒远不可考底,有远祖名恕,仕为唐昭仪将军。”这一记载说明:一是唐朝时已有义井村;二是这一结论是可信的,因这一记载是清顺治九年(1682年)李氏修谱时根据南庄祖坟墓碑所记而来的。据此推测,义井村立村时间至晚在唐或更早一些,在北宋前称为“乂井”,而后改称义井。这一称谓较早见于文字记载是在元代。

时中书左丞吕思诚为义井(义东沟)吕氏所书《吕氏家莹表》称“吕氏徙居平定州之义井里盖数世矣”。这就说明,从发现北宋墓志铭的政和六年至元中书左丞为吕氏书家莹表的至正十三年相隔237年间,义井村名曾在用字上有过变更。

在参与村修志过程中,一位朋友发现一册《义井村石碑记》手抄本,介绍予我,经多位朋友及师长帮助,对碑文大意有所了解,使村名由“乂井”改为“义井”有了较为准确的解释。《碑记》所述就是义井村名中“乂”字改动时的原始记载,但因后来多年失传,致使后人对村名来历产生了种种猜测。明弘治七年秋,大雨后铭文在河中重现,使村名改动来历真相大白。恰值当日任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的州人耿裕留宿村中,倡仍“依廷器公之铭而林立,昭然不误邨之名也”。

村名改字事发金朝赵秉文任平定州刺史期间(大安二年1210年至贞佑三年1215年)或稍后。当时由于战乱频繁,干戈纷扰,百姓困苦,金朝为维持连年战争费用,不断加重人民的赋税和徭役,加之连年灾荒,民不聊生,盗贼四起,人民卖儿卖女,社会极不安定。大安二年(1210)赵秉文任平定刺史后,秉承儒学“存理去欲,舍生取义”及“民本”、“仁义”思想治政,废除前任苛政,倡导豪门富户放赈救灾,同人民共甘苦,不惜拿出自己禄米救济灾民,使当时的重灾区义井地面生产恢复,生机再现,人民感恩戴德,其事迹广为传颂,后经山西名士赵秉文学生加挚友岢岚人王中立提议,将村名中“乂”字改为“义”字,以示纪念清官、好官、父母官赵秉文“爱民、重民,以民为本”的正义之举。“吾村盖然”,一致赞同。遂由平定名将元大将军聂圭刻铭以记,昭示后人。后由于时间久远,铭文失现,人们对义井村村名说法渐多,较流行普遍的说法同“阳泉”得名同出一辙,“素以溢取义而为之”,言义井村名源于“溢井”。铭文再现后,方知民间传说是一种误传,“实乃土人之俗,误人矣。”差点将为纪念好官、清官赵秉文业绩而导致村名改字的史实为一种自然现象所代替,真是危险啊!经详查史实,赵确系一名人民爱戴的父母官。其在平定任职五年治政有方,保一方 平安,离任时,“老幼攀遮,恋恋不忍诀”。《平定州志》对其业绩、艺文多有记载。金代,咸称赵秉文、杨云翼为二贤;元间,知州刘天禄、始克成并升元好问、李治遂名“四贤堂”;后人继述选升王构、吕思诚为“六贤堂”。

后随贤士日增,于明成化五年改为“崇贤堂”,均以诸贤“文章足以继世,事业足以济时,缙绅慕之如景星凤凰,学者仰之如泰山,州人慕立祠像也宜矣!”

关于义井村民间的种种传说,虽非正统,但均系依据义井客观环境变迁而产生的引申义,有其合理成分。有关“溢井”的说法,不仅明朝时从地面井口溢出水是客观存在,就解放初,这种现象在盛夏时也经常出现。但这些情况在立村初则不然。义井村早期居民均居住在南坡的黄头沟,北坡的梨沟,上、下窑坡,冯家沟,称上五村;后扩展到北坡的河北、南坡的坡底、大沟、小沟、圪台,称下五村。而义井河南北两岸均为河道,遵循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规律漫流着,随着河道两边不断淤积,社会条件发生变化,村里人口急剧增加,人们才去有意治理沿河两岸,有了“前街、后街”,以及河道两边的良田。由于前街、后街地形较低,而地下水位较高,水井逐年增多,且“溢井”现象频发,人们随之产生因“溢井”而名的想法,实属自然。随着水井增多,水浇地逐渐增加,为保一方用水和谐,“公井”改“义井”,也属合情合理。因三义庙的建立,祭祀日渐红火,把三义庙之“义”和“多井”之实联系起来去解释义井也属有据,但“因义井地面地处大道边且前后有山,河水环村,适宜居住,人口较快集聚且太平安定,而取名义井村”才是原始本意。至于村名中,由“乂”改“义”已有铭文和碑记详述,不应再有异议。而民间种种传说则应视为人们根据时过境迁,客观变化而产生的村名引申义,也属合理。

周边政府机构

牌头镇义井村退鹆沁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

周边门

天进袜业-西北门 地址:绍兴市诸暨市牌头镇义井村

周边村庄

义井村 地址:绍兴市诸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