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伊村

下伊村 下伊村基本概况 下伊村村庄历史 下伊村地理位置与名称 下伊村民俗文化 下伊村考古与古建筑


下伊村又称古城下伊,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镇西部,距金华城30公里,村庄住房面积500余亩,耕地面积1700多亩,560户1600多人的大村庄。村庄历史有700多年,元至正(1335—1345)大间,村祖伊恭为龙游县尉,乐古城山水之胜,田土之沃,遂卜居焉。”下伊人因此就以“古城下伊”自称。保留了很多明清时期古建筑。根据考古发现,从9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开始,青阳山就有人类居住,加之有古城墙遗址,再综合文献记载和汤溪历史,“古城”有可能是4000年前姑蔑国遗址。2017年下伊村入选浙江省首批省级传统村落。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将下伊村列入第五批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将下伊村列入第五批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下伊村,人称古城下伊,位于金华市汤溪镇西部,距金华城30公里,村庄面积5...

详情

下伊村地名网_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下伊村资料简介
  下伊村是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330702106253,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30702。下伊村与仙舟社区、汤溪村、李水碓村、夏家村、上徐村、上金家村、王村、贞姑山村、山卜里村、高畈村、溪东村、中央陈村、山塘下村、施家村、中戴村、寺平村、上堰头村、下新宅村、石羊村、野鸭塘村、节义村、鸽坞塔村、岩下村、沙头村、上瀛头村、曹界村、横山头村、下溪淤村、下村、上叶村、乌珠头村、新塘里村、陶寺村、陈村、白鹤殿口村、油麻车村、峰边村、西后徐村、东夏村、西戴家村、里金坞村、西宅口村、上境村、胡碓村、蒋村、东祝村、塘下里村、上李村、禾边程村、汤塘村、派溪李村、派溪童村、西章村、仓里一村、仓里二村、仓里三村、后山徐村、瀛洲村、下洲村、牛桥村、冬畈村、高义村、横路村、黄堂前宅村、黄堂后宅村、中祝村、西祝村、萧家村、山坊村、后大村、新安村、四联村、黄碧垄村、殿后村、杨梅山村、仓里村、李村村、城北村、新丰村、汤塘程村、城西村、越溪白鹤村、义丰桥村、祝肖联村村、黄堂村、九峰村相邻。 还有2个地名与下伊村同名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下伊村介绍

下伊村又称古城下伊,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镇西部,距金华城30公里,村庄住房面积500余亩,耕地面积1700多亩,560户1600多人的大村庄。村庄历史有700多年,元至正(1335—1345)大间,村祖伊恭为龙游县尉,乐古城山水之胜,田土之沃,遂卜居焉。”下伊人因此就以“古城下伊”自称。保留了很多明清时期古建筑。根据考古发现,从9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开始,青阳山就有人类居住,加之有古城墙遗址,再综合文献记载和汤溪历史,“古城”有可能是4000年前姑蔑国遗址。2017年下伊村入选浙江省首批省级传统村落。

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将下伊村列入第五批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将下伊村列入第五批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下伊村,人称古城下伊,位于金华市汤溪镇西部,距金华城30公里,村庄面积500余亩,560户,1600多人。

伊氏家族源远流长,北宋乾德二年甲子参知政事兵部侍郎吕余庆撰记,伊氏始祖受辛公为第一代,宫授少典君,当时称伊恭氏,后改伊氏到汉伊氏五十六代先祖伊范开始编写氏行序,称太原伊氏。元至大间(1308年),伊氏第八十九代伊恭任龙丘(游)尉,外游至现下伊村地段,见此处树木葱翠,绿水环绕喜伊地,故卜居于此,称古城下伊,伊恭被奉为下伊始迁之祖。下伊村可谓历史悠久,距今已有700多年。

伊氏家族源远流长,北宋乾德二年甲子参知政事兵部侍郎吕余庆撰记,伊氏始祖受辛公为第一代,宫授少典君,当时称伊恭氏,后改伊氏到汉伊氏五十六代先祖伊范开始编写氏行序,称太原伊氏。元至大间(1308年),伊氏第八十九代伊恭任龙丘(游)尉,外游至现下伊村地段,见此处树木葱翠,绿水环绕喜伊地,故卜居于此,称古城下伊,伊恭被奉为下伊始迁之祖。下伊村可谓历史悠久,距今已有700多年。

下伊村有着700多年的历史文化,自始迁之祖伊恭创基业于下伊村以来,伊氏祖先出过很多伟人并留下许多文化遗存,代表性的有伊氏九十七代伊惠,字文馨,号子溪,后人尊称华廿六太公,那时伊惠在福建泉州当永春知县,任同安县事。他为官清廉,深得民心。嘉靖年间,时遇饥荒,百姓流离失所,伊惠不顾个人安危,下令开仓赈灾,同时还免费施粥施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后来伊惠的事迹被报知皇上,龙颜大悦,特御赐《甘露流芳》金匾予以嘉奖,这份荣耀至今还存在下伊村午御门的牌楼上。

据村族谱记载:

1、村域、坐落、地址

下伊村即汤溪县之伊上庄和伊下庄,在汤溪县西乡距县城七华里。东至金华县城六十里,西至龙游县城四十里,南至遂昌县一百二十里,北至兰溪县四十里。

2、下伊村四至

下伊东至山下周二里,南至东祝村乡政府所在地二里余,西至派溪童、派溪李两村,北至山下邵外坝以厚大溪为界,正北是上竹园村,原是伊下庄,也是循吏乡第八保所属,现改属罗埠区,东北至山下陈村。

3、下伊溪、堰

下伊村西厚大溪亦叫塔石溪,汤溪南源出自大茗坑、岱上、山坑、银岭、蒙坑、大坑口、天雷坑长约十余里叫塔石溪。吴中牛坞里、张坑、东店、苏坑过塘头、黄康、后坞畈、百善、妙康、高堂、荷花形、大埠口、中铺经陈家塔过下坞、小埠口、苏村、里门殿、石埠头过黄麻山又叫石溪。鞍门岭经黄岩孔、乌垅、蒋畈折陶寺、山口殿过厚大村经贞姑山、白鹤殿口、王村、上徐、夏家、蒋村又称越溪。下经汤塘、派溪童、下伊、派溪李亦叫派溪。派溪李经下伊古城山、金钩潭,再过五都钱会莘畈溪顺流漖江汇衢江流入东海。

4、山系

属仙霞岭山脉,自遂昌之青云岭东北经县界为水牛背山,从山塘下村止为葛公岭金鸡山,北为交椅山,后珠山,城北为鸡心山西逾浴塘垅为汤塘山,又西北为社坛山,分支为擂鼓山,二为梅家山,三西北为金盘山,至稻家垅口止,西北行为九旋墩山,为铁甲山至大垅山晚稻垅口止,一西行为白鹤山,又北至青阳山,西北古城山止,此山在下伊北边有古城遗迹,倚厚大溪有金钩潭,东北野鸭垅、晚稻垅,西为大畈。

土墩(即九旋墩山),遵照祖训,不种植粮食、树木,视它为风水宝地。

丁家山在山下周村南,原为不毛红泥山,荒芜无收益,一九八零年开发种植茶叶,一九八六年改种黄桃(后改种柑桔,现在被金西开发区征用,面积为13318平方米)。

5、垅田土名

山背垅田以大垅田为多,上、中、下大垅面积有200余亩,从九旋墩垅下到水塔路上称上大垅,明仙塘、八西山、江西垅、稻家垅中间的山地在它垅内;长栋脚路下是中大垅,大枫树下、十矿坟的地与它相邻;到黄家大墩路作下大垅,它与大垅山凹、梅花楹相接。这些田的用水靠大塘、上西方塘和下四方塘。

社坛山垅田亦叫九旋墩垅,有前山头、野鸭塘塍、凤凰塘、荷花塘、簸箕塘,最下方是晚稻垅,现已建水库。

后山、经堂后、山夹口至山头殿后一带为黄泥山地,小垅叫新开垅,架角垅、雀儿丿L垅、古城脚一带也是黄泥山地江西垅田的水塘最多,有六口如古井塘、野猫墩塘、小塘之名。鬼哭垅、梅江垅与江西垅相邻。

6、畈田土名
  大畈有上陈畈、东塘塍、西塘塍、三坪头、苦竹山头、西石楹、门前大畈、寺前畈:过溪是上溪滩、和尚堰、白殿垅、罗店、高畈、凉亭脚、朱村畈、大杨篷、小杨篷、季村畈。
  还有山下邵田、栋里田、四石楹田、外坝田、苦竹山头田、半掘山下、大明桥、山刺园下、晚稻垅垅口田、官山口田、三坪豆田、靠全盘山下的猫儿桥田。
  7、旱地土名
  大坟头后、大枫树下、后山(已改田)、殿后、山下邵塽地、木禾园、社坛山、前山头、水塔垅、上溪滩、罗店、皂园、白殿垅、将台脚、高畈。
  8、山场土名
  下伊现有梅家山、官山、五股山、大垅山、半掘山、斋堂山、铁角山、凤祝山、青阳山、古城山、簸箕山、白鹤山、社坛山、水塔山、郎家山、山刺园山、瓦灶头、八面山,这些山不高,系黄土丘陵,墩有九旋墩、野猫墩、黄家大墩。原来还有山区:金牛头、百念亩山、塔元山,土改时未及时上报而遗失。

伊氏家族源远流长,北宋乾德二年甲子参知政事兵部侍郎吕余庆撰记,伊氏始祖受辛公为第一代,宫授少典君,当时称伊恭氏,后改伊氏到汉伊氏五十六代先祖伊范开始编写氏行序,称太原伊氏。元至大间(1308年),伊氏第八十九代伊恭任龙丘(游)尉,外游至现下伊村地段,见此处树木葱翠,绿水环绕喜伊地,故卜居于此,称古城下伊,伊恭被奉为下伊始迁之祖。下伊村可谓历史悠久,距今已有700多年。

下伊保稻节(六月初一)

稻作文化“活化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朝年间,有一年太平军从龙游过来攻打汤溪,打到湖镇时正是稻谷孕穗的季节。清朝守将因粮草不足,抵挡不住,派兵到汤溪县边界的东祝乡一带割稻苗饲马,并称:想要保住稻苗,就派出人到湖镇帮衬打仗。百姓们都慌起来,以几个胆大的人为首,连夜将毛竹削尖做成竹枪、竹剑等武器,准备帮助打太平军。在五月廿五和六月初一两日,分两批人集中在小龙桥头(今萧家桥头)和道士桥头(今派溪童村头)。在集中的两日,家家户户用好酒好肉为男人送行。这期间,有十几个太平军扮成清军混过湖镇来到东祝乡一带,跟当地百姓宣传:太平军是穷苦大众,是专门杀富济贫的队伍,劝大家不要为清政府卖命。大家起先有些不信,正好这些人里面有几个龙游湖镇人,在东祝乡一带还有亲戚。在他们的宣传下,很多人都参加了太平军。结果清兵大败,连主将也被杀死了。后来太平军进入东祝乡,真的沿路打开地主粮仓救济贫民百姓,而且军纪严明,虽然兵马甚多,却没有损坏田间的稻苗。后来下伊人就六月初一定为保稻节。

保稻节反映的是一种以农为本的农桑文化,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敬神、祭神。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认为多变的自然现象是由上天神灵控制的,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经常使人处于焦虑的等待中。所以,村民们要举行盛大祭祀仪式。二是在稻田间筑高台,放上油锅,点上灯,吸引飞蛾杀虫。在长者率领下,众人在稻田间转圈插旗,驱赶稻瘟神,活动要进行数天。业内人士指出,保稻节中的筑高台点灯引虫有其科学内涵,过去只种单季稻,农历六月初,正好是单季水稻抽穗灌浆之际,又是二化螟三化螟产卵繁殖高潮之时,筑台、点灯、杀蛾,能起到极好的作用。

下伊摆胜(正月十五)

摆胜是金华汤溪一带特有的祭祀酬神礼仪,老百姓通过献供祭品的仪式来祈福,供品有五花八门,文物、字画、编织、雕刻、刺绣等,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居乐业,并感谢上苍和祖先的庇护。说起汤溪的正月风俗,民国版《汤溪县志》记载:“是月赛会最盛,其尤著者为下伊之十五、黄堂之廿六。凡会场陈设赛品,各极富丽。有装高跷台阁,扮演故事以助摆胜者,而架列巨猪十百,谓之胜猪,或重至四五百斤尤为特色。”一些具有独特手艺的民间艺人也从四面八方赶来,并以精湛的手艺表达祝福和祈愿。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外宣布“在金华开发区下伊村的山下周、青阳山一带发现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经考古确认,年代相当于上山文化晚期,距今9000年左右。”一重大考古发现的消息后,由于青阳山遗址与山下周遗址,同处青阳山上,村党支部和村两委开始意识到对地方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重要性,在加大对村中古建筑保护力度的同时,还设立了下伊村乡村博物馆,对村民捡拾到的陶缶、磁片、石器等各种文物进行集中保管和展示。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青阳山就有人类居住,加之有古城墙遗址,再综合文献记载和汤溪历史,“古城”有可能是4000年前姑蔑国遗址。”

在下伊村中明清古建筑众多,一度由于保护意识不强或拆或损,所幸如今保存下来的还有不少,而且保存较好。比如,思任堂、藩臣堂、恒德堂、贻谷堂、莘禧堂、六德堂、雨台屋,还有许多在“土改”时分给农户居住的民居。据介绍,村里一些老房子的建造年代,在族谱里都有明确记载,每一个名称都代表了先人们的一种期许。现存最古老的房子是建于1414年的思任堂。建于1601年的贻谷堂,当地人称“铁皮门”,这座明万历年间的建筑,柱础栋梁,粗大壮硕,恢弘壮观,现为村老年活动室。建于1700年的六德堂,有着时代特征明显的深浮雕。一个叫八字门小厅的老房子,可以看到金华独有的建筑构件“猫儿梁”,这是东阳帮匠人具有代表性的构建,将实用与审美进行了完美结合。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列宿堂前,一个砖仿木结构斗拱门坊,建于明嘉靖年间。砖仿木结构斗拱的门坊本就较为少见,其背后还有一个历史。400多年前,担任福建永春知县的伊惠公为官刚正清廉,处处为民着想,深受百姓爱戴,他的事迹感动了当时的皇上,御笔“甘露流芳”四字金匾。门坊上这四个字历经岁月变迁,仍赫然如新。

周边门

藏羚羊人文茶楼-西北门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丹霞路附近

周边村庄

下伊村 地址:金华市婺城区

下村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

下尹村 地址:金华市婺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