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生村
群生村 群生村简介 群生村经济发展 群生村革命历史 群生村地理情况 群生村村庄名人 群生村古树古藤 群生村生活水平
歧义词。全国叫群生村的有两处,分别是: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群生村、吉林省白山市八道江区群生村。重点介绍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群生村。横大路和长地两村均为项姓,始建于 明代中叶,至今已有500年左右历史。横大路始祖项永仪。长地始祖项仕锡。陈逢坑,旧志中均称为陈凤坑,亦始建于明代中期,始祖陈?,于明正统间由通化白沙(原属浦江,现划隶兰溪)迁此,距今550年左右。许里古称箕山。据考,东阳许邦翰于南宋嘉定年间迁居浦江嘉兴乡东许(今属潘宅乡)。其侄又分迁于茅竹园头。传六世,裔孙许乾复自茅竹园头赘居县南箕山,即今许里,是为许里许姓之始祖。许乾生于元至治二年(1322),卒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则赘居许里的时间当在元末。现许姓留居许里者仅有一户,余均为1959年兴建 通济桥水库时,从里石坞村迁居的费姓移民。上季宅为季姓聚居,以位于附近同姓村下季宅之上游,故名。五村散布于村境之南、西、...
详情歧义词。全国叫群生村的有两处,分别是: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群生村、吉林省白山市八道江区群生村。重点介绍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群生村。
横大路和长地两村均为项姓,始建于 明代中叶,至今已有500年左右历史。横大路始祖项永仪。长地始祖项仕锡。陈逢坑,旧志中均称为陈凤坑,亦始建于明代中期,始祖陈?,于明正统间由通化白沙(原属浦江,现划隶兰溪)迁此,距今550年左右。许里古称箕山。据考,东阳许邦翰于南宋嘉定年间迁居浦江嘉兴乡东许(今属潘宅乡)。其侄又分迁于茅竹园头。传六世,裔孙许乾复自茅竹园头赘居县南箕山,即今许里,是为许里许姓之始祖。许乾生于元至治二年(1322),卒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则赘居许里的时间当在元末。现许姓留居许里者仅有一户,余均为1959年兴建 通济桥水库时,从里石坞村迁居的费姓移民。上季宅为季姓聚居,以位于附近同姓村下季宅之上游,故名。五村散布于村境之南、西、北三侧,有130余户,距县城约1公里;长地最小,仅4户,距县城最近,与城南行政街辟建的江南新村相距仅百米左右。
合作化运动时与石陵、石塔湾等村组建为群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大溪乡。后改称大溪人民公社群生大队。 1961年,石陵、石塔湾等村分出,另组狮岩和兆丰大队。 1983年为大溪乡群生村。1992年属 浦阳镇大溪办事处。
群生村人素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 1949年前粮食产量很低,平均亩产不足200公斤。1949年后,由于生产条件的逐步改善,产量不断提高,1978年,粮食平均亩产为400公斤左右。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落实以后,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1984年平均亩产曾达1000公斤以上。嗣后,由于多种原因,生产有所滑波。1992年,粮食总产量为382.5吨,平均亩产771公斤,人均口粮440公斤;而经济收入则逐年增加,人民生活大为改善。
村人利用多丘陵旱地这一自然条件,发展了经济作物。主要种植浦江名果桃形李、西瓜、甘蔗等。1992年,有桃形李80亩,计划三年内扩大为200亩,现尚未有生产; 西瓜100亩,产值约5万元; 甘蔗30余亩,产值约1.5万元;并计划利用距县城甚近这一有利条件,规划种植蔬菜。
村人素有加工制作水泥袋和塑料包装袋的工艺传统。 1965年,各生产队即集资200元创办纸袋包装厂。设备因陋就简,厂房租用城内民房,经过数年的惨淡经营,终得逐步发展。1974年,在浦阳江南岸南群桥头新建厂房26间,规模日具。80年代又改纸品包装厂为塑料包装材料厂。至今全村已形成具有年收购、加工和销售900多吨包装袋的生产一条龙,有90%以上的户和60%以上的村民从事家庭纸品加工,普及面很广。1992年村户办企业总产值500余万元,村集体有固定资产50余万元,每年可积累3万余元。全年工农业总产值600余万元,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
全村北连县城,南通金(华)兰(溪),地势险峻,位处冲要,历来为兵家所重。明朱元璋经略浙东,部将李文忠下浦江,趋诸暨,即于上季宅西的石台盘山竖旗设烽火墩。清咸丰十
太平军侍王李世贤部将徐朗,率部进围浦江县城,屯军于横大路一带,与负隅困守的数千清军激战五十余日。1942~1945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浦江期间,抗日武装力量曾多次攻城,有三次即在横大路、上季宅一带发动攻击,其中1943年3月5日一次,直扑城下,不幸被日本侵略军迂回至上季宅、石台盘前后夹击,抗日 官兵49人阵亡。
村境南部为浦江南支山脉所构成的黄土 丘陵岗地,部分地区岩层裸露,土层瘠薄。西为石台盘山等低丘起伏纵横,均为南山的余脉。中、北、东三部则为平畈,与大溪平畈相连,俗称风井畈,为潴育型水稻土。浦阳江自通济桥水库迤逦东来,经村北部入文溪村境。源出西南山区白泥粱的里坞溪,东北向流经横大路注入浦阳江。旧时水利条件较差,农田灌溉全赖高塘、赤塘、赵山塘、布袋塘、麻车塘等一些水塘,抗旱能力极低。1959年,政府在里坞溪上游建里坞水库,蓄水量99万立方米。通济桥水库南干渠73线和80线分别于1964年和1972年也先后建成。群生村在其灌区范围内,兴建时投放劳动力数以万计。同时又独力修建深塘坞和车坞里两个小型水库,从而使自流灌溉面积大为扩大,水利条件彻底改善,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陈逢坑山明水秀,孕育人才。已故 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陈芝范,曾任 开化县长和浙江省抗敌自卫总队支队长等职。青年画家陈琪,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干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和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还是全军第一位"刘海粟奖学金"获得者,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其作品曾先后在上海、香港、日本等地展出,获得中外人士好评。其中巨幅国画《箭在弦上》获全国美术优秀作品一等奖,为中国美术馆所收藏;另一描绘东北抗联八女投江的宣传画,获全军美展一等奖,为军事博物馆所收藏。
已连续五年被评为金华市文明单位;连续七年被评为县文明村;村党支部被评为县、市级先进党支部。党支部书记陈学山连续四届当选为县党代会代表, 1991年被评为县十佳农村优秀党支书。
有古树古藤数株。一为黄连木,胸径68厘米,高18米,树龄在150~200年之间,有一罕见的胸径达52厘米的紫藤(俗称黄藤)缠绕其上。一为女贞,胸径39厘米,高14米,树龄约100年,也有一胸径24厘米的紫藤缠绕其上;另又有一胸径8厘米的薜荔(俗称木莲藤)复盘绕于紫藤之上,藤树交缠,亭亭如盖。横大路有一古樟,高20米,胸径170厘米,树冠覆盖面积706.50平方米,父老相传已有数百年树龄。其他如横大路的山皇殿,陈逢坑的赤圣殿和陈氏宗祠等均为清代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
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村党支部因势利导,加强了对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70年代时,拨款4.5万元为全村各户安装了电灯;拨款4万余元安装了自来水。并先后创办小学和幼儿园,村民子女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均免收学费;同时还实行奖学制度,考上 大学者奖200元,考入中专者奖150元;并创办成人文化夜校,动员农民学文化、学科技。 1992年,与城南街合资10.5万元扩建横跨浦阳江的南群桥竣工,可通15吨汽车。又在全村范围内修建一条宽4米、长6华里的环村简易公路,直达县城。1992年成立群生村老年协会。70岁以上者还可享受每月5元津贴费,20元春节慰问费,7元重阳节慰问费,20元因病住院治疗慰问费;还为他们投保养老保险,村领导并特为创办群生老年纸塑厂和饮食店,以其盈利充作协会经费。1990年县下达整修通济桥水库各干渠任务以后,村组织即投资2.2万元全面开展整修工作, 1992年春,以全优质量标准,在全县第一个得到竣工验收。浦江县唯一的民办高级中学景濂中学,因无校舍,困难重重。村领导热情支持兴学,主动无偿提供土地5亩多,现已动工兴建三层教学楼12个教室,并已有两层建成交付使用;还租借群生小学校舍10余间给该校作师生食宿之用。此外又健全了村广播室、乒乓球室、图书阅览室;每月一次在各自然村刊登以农技资料为主要内容的黑板报;发动村民订阅各级党报党刊,有三分之二的户订阅了《浦江报》,村干部、共青团和妇女组织,还分线分片包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情国策教育的领导,大力树立新风尚,陈逢坑村的陈道镇被评为浦江县农村十佳公民。
周边内部楼栋 房地产
群生陈逢坑一区-37号楼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浦阳街道群生陈逢坑毛亚线西400米
周边村庄
群生村
地址:金华市浦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