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陆村

后陆村 后陆村历史沿革 后陆村工业经济 后陆村农业经济 后陆村生活水平 后陆村文化历史


后陆村位于浙江省兰溪市中西部腹地,隶属于兰江街道,距兰溪市城区10公里。1992年有328户、1067人,890亩耕地,近百亩池塘水面以及200余亩山坡林地。自兰溪市城区至厚仁、再经登胜村回城区及经厚仁至永昌街道连接330国道的环回公路都经过后陆村,交通便捷。春夏时节,绿树成荫,全村掩映于枣林之中,依傍于桔山之侧,粉墙青瓦,池水粼粼,入夜则布厂机声轧轧,高楼灯火通明,别具风情。后陆村以陆氏迁居于此而得名。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后陆村、前陆村、祝塘村合并组成新村(后陆村)。新村土地面积约4000亩,户数706户,人口2222人。据《陆氏家谱》记载:陆氏原居 淳安县,元朝至正年间,陆万四为避乱至 寿昌县桃坪,再迁入兰溪县黄浔,又迁茂乌。至其孙陆兴一移居登胜乡的前陆,其弟居载阳,即今后陆。至今已历650余年。1958年兰溪东风水库、1978年兰溪芝堰水库兴建后有部分库区移民迁入。...

详情

后陆村地名网_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兰江街道后陆村资料简介
  后陆村是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兰江街道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33078100126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30781。后陆村与滨江社区、兰荫社区、青湖社区、青松社区、兰花社区、排岭社区、丹阳社区、华丰社区、丹溪社区、横山社区、金角社区、悦兰社区、彩虹社区、溪西村、下金村、张村、骅骝黄村、水董村、大路口村、何村、浩塘头村、大阜张村、毕家村、厚仁村、里范村、莲塘岗村、上戴村、金角村、七一村、映月村、兰纺村、汪高村、万和新村、兰荫新村、应家新村、姚村相邻。 还有1个地名与后陆村同名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兰江街道后陆村介绍

后陆村位于浙江省兰溪市中西部腹地,隶属于兰江街道,距兰溪市城区10公里。1992年有328户、1067人,890亩耕地,近百亩池塘水面以及200余亩山坡林地。自兰溪市城区至厚仁、再经登胜村回城区及经厚仁至永昌街道连接330国道的环回公路都经过后陆村,交通便捷。春夏时节,绿树成荫,全村掩映于枣林之中,依傍于桔山之侧,粉墙青瓦,池水粼粼,入夜则布厂机声轧轧,高楼灯火通明,别具风情。后陆村以陆氏迁居于此而得名。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后陆村、前陆村、祝塘村合并组成新村(后陆村)。新村土地面积约4000亩,户数706户,人口2222人。

据《陆氏家谱》记载:陆氏原居 淳安县,元朝至正年间,陆万四为避乱至 寿昌县桃坪,再迁入兰溪县黄浔,又迁茂乌。至其孙陆兴一移居登胜乡的前陆,其弟居载阳,即今后陆。至今已历650余年。1958年兰溪东风水库、1978年兰溪芝堰水库兴建后有部分库区移民迁入。此外,因甥舅继承、土改落户等原因,也有少数人口迁入。至1992年,除陆氏外,尚有王、胡、刘、张、章、范等姓(此指男性),但 陆姓仍占95%以上。

清末开始,全村有2/3的农户依靠手工纺纱和织土布来弥补家用以至维持生计。与隔畈相望的畈口村同时成为兰溪县出名的土布村。1942~1945年,全村从事织布为生的一度达到50~60户以上。土布业的发展,适应了当时广大农村低水平的消费需要,客观上对打破占据兰溪县城及主要水陆交通线的日本侵略军的封锁起了一定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时统计,全村162户、665人,其中长年靠织布为主要生计的有31户、140余人。1956年合作化时,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曾一度集中25台布机组成后陆土布生产合作组。后解散。

1974年10月,大队党支部紧密团结,认定变传统手工作坊生产为现代化工业生产是致富之路。于是,时任党支部书记的陆生荣带领支部,从一无厂房、二无设备、三无技术的零点开始,以集资到的2万余元和 贷款到的2万元为基础,创办后陆布厂,后更名为大陆纺织厂,即今 兰溪市布厂。于1975年4月投产。当时仅有从上海塑料十九厂购进的8台旧窄幅织机。在建厂过程中,大队党支部书记陆良富殉职。历经10多年的发展,至厂长陆德良任内的1992年,年产值达1195万元,创利税62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及流动资金500余万元,全厂300余名职工中,有80余名是从外村、外镇招来的。作为村属集体企业的布厂成为全村经济发展的支柱。同时,在党支部书记陆文规的率领下,注意农副业生产的发展。1984年,村级经济中,柑桔、茶叶、黄花菜及珍珠养殖业承包上交已近10万元。1990年,全村粮食平均亩产1037公斤,成为厚仁镇第一个吨粮村。人均收入已由70年代的80~90元左右上升到1992年的1014元。在兰溪市各村中 名列前茅。

1949年前,后陆村民主要靠垦荒种番薯、卖柴炭为生。村民住的茅草棚,走的 石头路,吃的红番薯。1949年后,兴修水利,改善自然条件,提高抗灾能力。1957年,建立高级社,发动村民投工新建蓄水约100立方米的高岭岙山塘。从60年代开始至70年代初期,村里又采取集体投工的方式陆续建起了仇岭坞水库、千亩畈水库和过路丘水库,蓄水总量达18万立方米,使全村400亩耕地旱涝保收,粮食产量每亩从50年代初期的100多公斤,提高到700多公斤。

1982年始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1990年以来,村委会筹集资金,发动村民整修2000多米渠道,4个机埠,增添抽水机4台,使全村水利设施得到了顺利运转。为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从 1990年开始,每年从村办企业中拨出近万元资金,建立一支由7人组成的,以村配药站为主体的专业服务队伍,统一全村的植保、灌水、农技等工作,促进粮食生产连年稳产。1992年农业总收入达到33.4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61吨,比1978年分别增长4.1倍和10.4%,为开发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村民收入,1992年又划出60亩耕地和镇农业服务站联营,组建了水果专业队伍。

经济发展,推进了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从 1982年起,村里就相继完成了18间小学校舍的新建和修建工程。扩建后的校园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幼儿和学龄儿童免费上学。村里设立奖学金制度,规定对考入高中、中专及大学的学生和任教老师进行奖励。 奖金50元到200元不等。每个村民治病都可以报销30%的医药费,特殊情况经村批准可报销50%以上乃至全部报销。全村于1983年建成自来水厂,整砌好洗涤用池塘4个,建成环村机耕路和建筑了村内主要人行道路的水泥路面。对全村厕所进行集中改建,以改善公共卫生条件。完成全部农田的灌溉用水系统配套建设。投资16万元建造农民文化宫。该宫建筑面积1002 平方米,包括图书阅览、 录像、科技讲座(含电化教育)、棋类、球类、游艺及村史展览、老年人茶室等部分,具备多种活动功能。图书室现有藏书4000余册。从1984年起,实行了对60岁以上老人在春节敬送红包的制度, 1989年起改为按月发给 养老金,凡户籍在本村的60岁以上老人,根据过去对村建设的贡献大小等不同情况,从10到70元分为几个等级每月发给。在全村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由温饱奔向小康的同时,村里有10余户已通过办家庭工厂、种植苗木和养殖珍珠等途径率先致富。这些户年收入超过万元至10万元。

1986年,兰溪市人民政府命名后陆村为文明村。 1988年,中共金华市委授予后陆村党支部为金华市先进党组织。1991年,后陆村又获金华市明星单位的殊荣。

后陆村在历史上曾以人文昌盛而彪炳一时。明清两朝,科举仕进之多,人称与东阳卢宅并为金华府之首。村内建有 进士第、忠良第、宗伯第、通判第、 郎官第,号称五第。并因明天顺年间至明朝末年,有九人中举登科,筑有九科厅。其中,建于明万历年间的进士第等至今保存完好,进士第大门前的一对青石狮子,虽历400余年风雨,依然雄踞两侧,更有参天古梓一株,相传为明朝 陆震在外做官时带回手植,春华秋实,至今不衰。

明代,以陆震、陆可教为代表,以万书楼为标志,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后陆村古代文化最辉煌的时期。陆震(1464~1519)曾受业于一代宗师章懋先生门下,正德三年(1508)进士。任江西泰和县知县,曾制止权宦刘瑾党羽以课盐为名在当地的横征暴敛;驻军勒索滋挠百姓,他面陈总督请予以规范节制。任兵部主事,因忠谏死于杖下。临终前遗书子孙:吾虽死,汝等当勉力忠孝,吾笔乱,神不乱也。嘉靖初年赠太常寺卿,名臣杨继盛、邹应龙等都铭文勒石,追思纪念。泰和县立庙以祀。隆庆六年(1572),其孙陆瑞家倾其一生之力,建成万书楼,并撰《万书楼记》以记其事。说其为册也万计、卷也十万计,版本自唐迄今,书的种类、内容为经、为传、为集、为百代千家等等。当时之盛,与县内六洞山藏经楼齐名。其后万历元年(1573)榜浙江乡试第二、殿试二甲第二,历任南北国子监祭酒、纂修国史副总裁、南京礼部右侍郎、天启初年赠礼部尚书的陆可教,就曾得益于万书楼。到清代,万书楼衰落。乾隆年间仅存后进三楹,书仅存十之一。至清末全毁于火。唯《万书楼记》一文存于家谱传世。

周边汽车服务

兰江街道后陆村党群服务中心 地址:金华市兰溪市纺织路
金华市兰溪市纺织路

周边村庄

后陆村 地址:金华市兰溪市纺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