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口
峡口 峡口词语峡口 峡口地址介绍 峡口峡口村简介 峡口山丹峡口古城 峡口美丽峡口
主要指位于江山市域南部 浙江省 江山市峡口镇,距市区31公里,距衢州市区71公里,辖区东连石门张村2乡镇,南接保安、廿八都2乡镇,西交江西广丰县,北界凤林、石门2镇,全镇总面积204.7平方公里。海湾、海峡或河流的可以通航的窄狭地段峡口镇聚麈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人类就在峡口周围地区繁衍生息,镇域的肩头垄、古城山有商周时期的文化遗迹。北宋时峡口属须江县江山乡三公里;南宋时属江山乡廿七都;明代和清初,属江山乡三公里一图。清雍正时改为江山乡峡口庄,雍正十三年(1735年)衢州府奉文在此设峡口同知署,俗称衢州府二衙门。宣统二年江山县改为23个自治乡镇,峡口为自治镇之一。民国28年改为峡口署区,峡口镇属峡口区,34年,文溪、清湖、淤头三署区栽撤,保留峡口署区,峡口仍为镇制,属峡口镇。解放初期,改为峡口乡。1953年改为峡口镇。1958年改称为峡口人民公社。1961年...
详情主要指位于江山市域南部 浙江省 江山市峡口镇,距市区31公里,距衢州市区71公里,辖区东连石门张村2乡镇,南接保安、廿八都2乡镇,西交江西广丰县,北界凤林、石门2镇,全镇总面积204.7平方公里。
海湾、海峡或河流的可以通航的窄狭地段
峡口镇聚麈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人类就在峡口周围地区繁衍生息,镇域的肩头垄、古城山有商周时期的文化遗迹。北宋时峡口属须江县江山乡三公里;南宋时属江山乡廿七都;明代和清初,属江山乡三公里一图。清雍正时改为江山乡峡口庄,雍正十三年(1735年)衢州府奉文在此设峡口同知署,俗称衢州府二衙门。宣统二年江山县改为23个自治乡镇,峡口为自治镇之一。民国28年改为峡口署区,峡口镇属峡口区,34年,文溪、清湖、淤头三署区栽撤,保留峡口署区,峡口仍为镇制,属峡口镇。解放初期,改为峡口乡。1953年改为峡口镇。1958年改称为峡口人民公社。1961年改为峡口区。1983年实行政社分设,改为峡口乡。1985年复改峡口镇。1992年5月,撤区、扩镇、拼乡后,峡口镇由原王村乡、三卿口乡、峡口镇扩拼而成,2005年10月与原大峦口合并为新的峡口镇。有12400户人口41927人,下辖47个行政村(348个村民小组)和1个居委会。耕地面积21735亩,山林面积247086亩。有65个党支部,1530名党员。205国道纵贯南北,正在实施的黄衢南高速公路穿镇区东南而过,素有“入闽咽喉”之称。峡口商贸活跃,有峡口、大峦口、王村、广渡等到4个设墟的地方,是浙、闽、赣三省交界处的商贸大镇和文明古镇。镇辖区内有峡口水库,上游有省大二型的白水坑水库,为须江源头。大峦口片素有“杨梅之乡”的称号;广渡片“万亩竹海”。98年被列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之后,又于2000年被列为省中心镇,先后被授予“衢州市卫生镇”、“省级绿色小城镇”和“省体育先进乡镇”, 2001年又被衢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镇”和“衢州市蜜蜂之乡”等荣誉称号。
峡口村是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老军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山丹县县城东南方向,距离山丹县城约30公里。全村共108户、336人,群众多以养羊为生,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半农半牧村。该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均耕地不足2亩,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有2100元,群众生产生活十分困难,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
峡口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乃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扼甘凉咽喉,锁金川大地,军事地理位置十分显要。 峡口历史记载最早起于汉代,称泽索谷,刘昭帝(刘弗陵)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为防御匈奴入侵,置日勒都尉,屯兵设防,移民屯田。明清时期扩大防卫,属山丹卫管辖。明万历元年(1573年),巡扶都御使廖逢节率兵重修加固峡口古城,增设防御设施,内为土夯,外为砖包,辅以石条为基,固若金汤,又称“生铁城”。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都司赵良臣在石碑上题名“峡口古城堡”,至今已400多年历史。 峡口古城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为长方形结构,开东西两门,关城与瓮城相配,东门直通石峡山口,西门与瓮城相连。城内官府、营盘、民宅、商铺、马号等建筑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城下环池萦绕,城上楼橹华具,背依汉明长城,与周边新河驿、定羌庙、水泉子驿等驿站相连,辅以列障、熢燧,构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历史上的峡口城肩负着官吏接待、军粮供给、通邮通商等职能,政治、军事、文化地位十分突出。
在历史长河中,峡口古城作为丝绸之路的一个点、一个窗口,承载了丰厚的人类文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汉明长城,巨壁游龙,列障序雁,穿行横亘,蜿蜒近百里,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土筑长城,现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专家誉为“中国的露天长城博物馆”。明嘉靖三十二年刑部郎中陈棐奉敕巡察河西事务,路经石峡口见地势十分险要,大有“马不双辔、车不双驾”之势,于是在巨壁之上镌刻“锁控金川”四个大字,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存于古城中的过街楼,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民国(1914年),雄居古城中央,为砖石土木结构,二层横梁悬挂“威镇乾坤”牌匾,为清代秀才高鼎所书,古朴沧桑,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峡口村附近及汉明长城内外,发现大量的古岩画,羊、狗、牛、鹿、骆驼等图案栩栩如生,形状各异。据文物专家鉴定为战国时期游牧民族用刀斧雕刻成形,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见证了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息生存。最为典型的石刻有明万历四十八年都司甘胤在巨石上雕刻的“天现鹿羊”四个大字,遒劲有力,距今已400多年。现存于峡口古城周边的烽遂有十多处,其中以金山子烽火台保存最为完整,较为典型。古营盘、硝堆、敌角墩、栈道、接官厅遗址清晰可辨,影射出当时峡口城屯兵设守、刀光剑影、风烟如云的古驿景象。
古峡口饮水是从瓷窑口用陶瓷灌将水引入古城使用,有石碑记载:“明万历年古浪都司指挥同志甘胤引水济堡”。座落于汉明长城脚下的两口古井,据说是当时修建长城和供守兵用水而挖建。至今井水清而旺,从未干涸。一口改为丰城大井,一口改为红军井,现为生活用水。现存的簸箕湾墓群为清代墓群,据考察当时驻守峡口的将领、士兵死后都在这里下葬,面积约1000平方米。古峡口传奇故事众多,有“石燕高飞”、“石峡风云”、“日勒翻影”的传说,有《狄青的传说》、《杨满仓征西》、《王进宝鞭扫大草滩》等传说,其中《狄青的传说》广为流传,说狄青修复长城,积疾身杀,部属找来能工巧匠,用石头雕刻出一口千年不朽的石棺。狄青身穿闲水宝珠汗衫,葬于石峡口的山洞中,将石峡口的潺潺流水堵塞,于是河水猝然干涸,后来连年干旱,人们就发出“谁能找到狄青的坟墓,富比山丹一县人”的千年期盼。历代文人学者,赋吟峡口的诗词歌赋有30多首,其中唐代诗人陈子昂“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明代岳正《石峡晚翠》“石峡嵯峨胜禹门,万年古迹到今存。两山张掖如鸾峙,一水中流似马奔”等诗句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歌曲《美丽峡口》是魅力山丹征歌活动作品之一,词作者梁积辉、岳西平。女声演唱,曲调淳朴,回味无穷。
长城脚下是我家,古城风光美如画;
红枣儿那熬山茶,虫草炖鸡胜鱼虾;
洋芋西瓜甜又沙,青稞馓饭人人夸;
蘑菇地耳传佳话,山野珍品佳天下;
百花池里看百花,焉支山边来牧马;
这就是塞上人家,这就是古驿烟峡。
看看明清过街楼,走走昔日古峡口;
斟上一碗青稞酒,火爆一盘羊羔肉;
纵情山水放歌喉,挥毫大漠写春秋;
淳享自然的旅游,至诚至上的享受;
南来北往的朋友,塞上人家乐悠悠;
这就是美丽峡口,这就是美丽峡口。
周边政府机关
江山市峡口镇委
地址: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迎福路117号
周边福利机构
峡口镇敬老院
地址: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地桐线
周边景区,
峡口水库
地址:衢州市江山市
周边乡镇
峡口镇
地址: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