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寨村

松门卫, 松门卫释义, 松门卫创建, 松门卫规模, 松门卫历史背景


松门卫,在今温岭市松门镇,仍留存有卫城南门城门。卫城原有四门,仅存南门城门。 南门城门位于松门镇南门街,由南城大门和瓮城城门组成。南城大门门洞长4.6米,宽3.5米,高2.25米。瓮城城门门洞长3.48米,宽3米,高2.3米。两城门均用条状石板砌成拱形。释义卫所是明代海防的基本驻防单位。卫所制是明代基本户朵军事制射估姜度,卫所是明代戒兆她挨榜兰戒军队的编制单位,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明雅拘犁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每卫辖前、后、中、左、劝讲右五千户所,大率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壳雅巴人为一千户所,一百十二人付驼为一百户所。松门卫,就是其中之一。 创建据《明史》载:“松门卫,本松门千户所,洪武十九年十二月置,二十年六月升为卫。”另据《嘉靖太平县志》载:“松门卫在县东五十里,在宋为...

详情

松寨村地名网_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松门镇松寨村资料简介
  松寨村是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松门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331081102223,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31081。松寨村与中城、南城、西城、北城、新街、茶山、远景、淋铃、东南社区、松建村、朝阳村、南塘一村、南塘五村、大交陈村、小交陈村、松西村、松南村、河头村、东升村、幸福村、松东村、东城村、松北村、淋头村、星光村、北咸田村、北沙村、度爿村、南咸田村、新华村、红光村、苍山村、南洋村、木耳村、五甲村、竿蓬村、竿北村、胜南村、胜北村、乃崦村、胜盐村、四甲村、水浦村、新田村、新坦村、石板殿村、白岩村、乌岩村、横门村、铜门村、南港村、北港村、南二新村、长兴村、海韵新村、七甲村相邻。


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松门镇松寨村介绍

松门卫,在今温岭市松门镇,仍留存有卫城南门城门。卫城原有四门,仅存南门城门。 南门城门位于松门镇南门街,由南城大门和瓮城城门组成。南城大门门洞长4.6米,宽3.5米,高2.25米。瓮城城门门洞长3.48米,宽3米,高2.3米。两城门均用条状石板砌成拱形。

释义

卫所是明代海防的基本驻防单位。卫所制是明代基本户朵军事制射估姜度,卫所是明代戒兆她挨榜兰戒军队的编制单位,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明雅拘犁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每卫辖前、后、中、左、劝讲右五千户所,大率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壳雅巴人为一千户所,一百十二人付驼为一百户所。松门卫,就是其中之一。

创建

据《明史》载:“松门卫,本松门千户所,洪武十九年十二月置,二十年六月升为卫。”另据《嘉靖太平县志》载:“松门卫在县东五十里,在宋为松门寨,元为巡检司,洪武二十年始城为卫。城高二丈四尺,周围九里三十步,内设五所。” 松门卫的创建,有两个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为汤和,一为方鸣谦。根据《嘉庆太平县志》的记载:“今沿海松卫等城皆襄武(汤和谥号为襄武)督建,明谦所营度”。上述之“松卫”,即松门卫。从文中记载可知,在松门卫的创建上,汤和起着总指挥“督建”的作用,在具体“营度”上,则是依仗方鸣谦。 汤和(1326-1395年),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名将,抗倭先驱。汤和自幼与朱元璋为同乡好友,为人谨慎,沉敏多智。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郭子兴农民起义军,屡立战功。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信国公,参议军国大事。洪武十九年(1386年),应朱元璋之请,出巡山东、浙江沿海备倭,筑卫所城,征兵戍守,使倭寇不敢轻犯。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汤和卒,年七十,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 方鸣谦其人,《明史》里只在汤和的传记里附记了一笔:“鸣谦,国珍从子也,习海事。”乡邦文献记之稍详。如《路桥志略·卷四·叙人》:“方明谦,字德让,国珉子。洪武初授明威将军、广洋卫指挥佥事,有宿卫劳,上出内厩五花名马赐之。廷臣相率咏诗以纪恩,方孝孺为序。尝偕汤和筑城海上防倭,籍浙东民守之。”《嘉庆太平县志》则日:“方明谦,一作鸣谦,国珍从子,内附后授广洋卫指挥。汤襄武访御倭策,明谦请海上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使倭不得附岸,近海民四丁籍一,以为军戍,可无烦兵。今沿海松卫等城皆襄武督建,明谦所营度。明祖尝赐五花名马,朝臣皆有诗。”从上述资料可知,方鸣谦有一个重要的身份,那就是“国珍从子”,即方国珍的侄子。方国珍兄弟五人,排行为:国馨、国璋、国珍、国瑛、国珉。方鸣谦就是方国珍小弟方国珉的儿子。

规模

松门卫城的规模格局,根据《嘉庆太平县志》的记载,为“城一座,碎石砌成,计九里三步,周城一千二百八十六丈三尺,高一丈八尺,阔二丈二尺。内平城八百四十九丈,山城四百三十七丈,月城四座,垛口共一千二百八十九个,南、西吊桥三座,四门门楼四座,瞭望台一座。《林志》:‘城周围五里九步。经历司在卫治东,镇抚司在治西,旗纛庙在治东,教场在城北。’” 松门卫自创建以来,屡有修缮。明代乡贤谢铎《重修卫城记略》记述了事情始末:“吾浙地滨大海,实邻岛夷。备倭官军,自临山至盘石,凡若干卫所,吾台所谓松门卫者在焉。松门,宋为寨,国初信国公汤和始城为卫。城环九里,内设五所,而隘顽、楚门二守御千户所亦属焉。岁久坏,成化中张总督勇增修,未几复坏。弘治改元,今按察副使文公天爵巡海至,顾而叹日:‘边城若此,何以清海道,壮国威!将领卒伍无所于处,又何以号令奔走而服役其间!’乃议选把总指挥葛奎权卫事,以修城之役属之。讫功,来请记。予日:圣天子在上,海宇宴宁,烽烟尽息,是工诚所得已。然天下事宁备而无所用,不可欲用而无其备,此朝廷所以建立是卫之深意,与是卫所以不可不修者,故为之记。” 松门卫的人员配置,则有“卫指挥使四员,指挥同知三员,卫镇抚一员。左所副千户五员,右所正千户二员、副千户三员,中所正千户一员,副千户四员,前所副千户二员,后所副千户二员。百户共五十员。计总小旗军二千二十五名。”虽然按照定额,明代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但是,事实上各卫所兵丁实际数目常常无法得到保障。特别是明代军丁的社会地位低下,且负担沉重,军士脱籍、逃亡的现象非常严重。从明初到明末,卫所军丁逃亡从未间断过。弘治时,兵部尚书刘大夏就有“天下卫所额军逃绝者多”的感叹。江左在《松门遗事》中,就有相关的记载:“本卫内属左、右、中、前、后并卫镇抚旗军,系各府州县子民。先年三丁抽取到卫,其五千六百七名,逃亡故绝,十不及一。”因此,对于松门卫具体有多少人员,当作一历史的动态的观照。

历史背景

到了清代,为了最后消灭抗清力量,断绝中国大陆沿海居民对其之接济,清廷发布迁海令,凡迁界之地,房屋、土地全部焚毁或废弃,重新划界围拦,不准沿海居民出海。迁海令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颁布,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终止,对沿海地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松门卫也受到了迁海令的影响。《嘉庆太平县志·军政志》在“新设松门寨”条记其事日:“明卫城顺治十八年迁弃,康熙二十四年复界改。自本寨起至黄岩界,其瞭台六,其十八年所置陈北闸、陈南闸等十八台俱革。五十八年,添设松门炮位,续定辖台、寨八,塘、汛、口址五。” 松门卫到了清代,已变为松门寨,军事地位有所下降。其人员配备也少了很多,据载,“松门寨永驻中军守备一员,千总一员,马步战守兵丁共二百九十一名。”在军事装备方面,清代松门城设有红衣炮三位、百子炮一位、行营炮数位等。此外,“前时松门卫原有西洋大炮一座、铁将军六座、铜将军二座、铜佛郎机十一座、铁佛郎机十三座。近年海上往往捞有铜铁等炮,疑即本卫陷没之物。嘉庆五年间,阮中丞巡海所获铜铁各炮,形制尤巨,盖贼携自外夷者。中丞为图作颂,述国家威德,外域利器皆为我用。分配各镇兵船,尚有存松门者。” 如今,作为古代军事重镇的松门已隐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六百余年的沧桑,卫城遗迹多已荡然无存。唯有残留的南门城门,还沉淀着岁月,记载着历史。

周边政府机关

中共马鞍山市佳山乡委员会 地址:松门镇松寨村礁山码头

周边乡镇

松门镇 地址: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

周边村庄

永惠村 地址:台州市温岭市
台州市温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