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村
高市村 高市村村情概况 高市村陈诚的故乡 高市村对台工作重点村 高市村村区面貌更新
高市村位于青田县城西北部,坐落瓯江南岸与高市源汇合处,隔江北岸系330国道线,距县城25 公里,离省级风景名胜区石门洞1.50公里。高市村形成于明代,清代属十三都,民国时期属高市乡,为乡公所驻地。1949年后属高市乡(人民公社),为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高市村由外村、底村两个行政村组成,两村以山坡为界。1992年,外村240户,894人,底村257户,1032人,两村合计497户,1926人。村民以陈、叶两姓居多,余有朱、王、张、洪等15姓。总面积10.08平方公里,大部分系山区林业用地,共有耕地631.6亩。高市形成村庄,历史悠久。然而,高市村的名闻遐迩,是因出了个国民党军政要人陈诚的缘故。陈诚,字辞修,别号石叟、德馨,清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1898年1月4日)出生于高市外村。其先祖系河南颍川郡人,明嘉靖年间(1522~1566)迁居青田...
详情高市村位于青田县城西北部,坐落瓯江南岸与高市源汇合处,隔江北岸系330国道线,距县城25 公里,离省级风景名胜区石门洞1.50公里。高市村形成于明代,清代属十三都,民国时期属高市乡,为乡公所驻地。1949年后属高市乡(人民公社),为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高市村由外村、底村两个行政村组成,两村以山坡为界。1992年,外村240户,894人,底村257户,1032人,两村合计497户,1926人。村民以陈、叶两姓居多,余有朱、王、张、洪等15姓。总面积10.08平方公里,大部分系山区林业用地,共有耕地631.6亩。
高市形成村庄,历史悠久。然而,高市村的名闻遐迩,是因出了个国民党军政要人陈诚的缘故。
陈诚,字辞修,别号石叟、德馨,清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1898年1月4日)出生于高市外村。其先祖系河南颍川郡人,明嘉靖年间(1522~1566)迁居青田。父亲陈应麟,字式文,晚清贡生,省立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在高市养正小学和县敬业小学(今县人民小学)任教师和校长,1924年5月病故。母亲洪氏,青田船寮滩头人,长居陈诚家中,1953年卒于台北。陈诚8岁起在本地私塾及小学读书,且常下地劳作与上山砍柴济家。16岁就读丽水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21岁与吴舜莲结婚,同年10月经同乡提掖入伍至保定军官学校。此后仅于其父病故之期、1932年1月与后妻谭样新婚后和1937年3月三次回乡探亲。在国民党军政界为官47年,升至国民党副总裁、"副总统"。1965年3月5日在台北病逝,终年68岁。
陈诚故居坐落高市外村官山岭脚,五间两伙厢、两边轩间加门楼轩间形成传统四合院,木质结构,坐南朝北,共28间,中有道坦,后设天井、鱼池,加上附属物共占地1160.80平方米。系祖父陈锦之与胞弟陈一鹏于清光绪元年(1875)合建,兄弟各分一半。陈一鹏为清朝贡生,故门楼外原竖旗杆一对,亦称"旗杆屋"。门楼横额有清朝举人章楷题书"颍川旧家"四字,两边配有对联"已用浮云看富贵,别开芳墅隔尘凡"。1932年,陈诚在大门右侧轩间旁扩建三间砖木结构楼房,称新三间,供其母居住。30年代初建成的小别墅,位于梅村,呈"T"字形共8间,二层砖木结构楼房,作为陈诚回乡住所。
1931年,陈诚出资1万银圆,买了梅村8000平方米土地创办高市小学,兴建砖木结构三层楼校舍1幢,下两层设6个教室,三楼作学生宿舍。还兴建教师宿舍1幢,上下楼共22间。开辟了操场、花园,种植名贵花木,绿化校园环境。其时学校系设施一流完小,邻近少年纷纷前来就读。该校有6个班级,学生287人,教师7人。此后数年陈诚每年提供1400银圆作为办学经费。1956年,县人民政府拨款在原校址新建教室6个,建筑面积2360平方米,并创办青田第二中学,于1974年9月并入船寮中学。1989年县人民政府拨款10万元,集资3万元,再建教学楼1幢,内设6个教室和部分教师寝室。该校现为高市乡中心学校,共有15个班级(包括初中班),学生620人,教职员工37人,已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陈诚继捐资办学后,还先后捐2000银圆造外村至黄山3.50公里石级路1条,建底村至水碓头石凑路长1000米,宽2.50米。
高市村共有去台湾人员32户64人,现在台湾人员56户,289人,。陈诚夫人谭样,原任台湾中国国民党妇女工作会副主任,1989年6月6日卒于台北。他们生有四子二女,四个儿子先后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其中长子陈履安1992年任国民党中常委,兼任"国防部长";次子陈履庆任台湾中兴大学理工学院院长。陈诚的胞弟陈正修,原任国民党"立法委员",已在台湾病故;陈勉修,原任国民党"评议委员"、台湾银行董事长兼台北市银行工会理事长,亦已在台湾病逝。此外,高市村还出了叶仲卿、叶迈、陈履旋等国民党将官。因此,高市成为全国闻名的对台工作重点村。
1979年后,各级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高市村的对台工作,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早日实现。陈诚故居土改时,除世居在内及其堂弟(陈一鹏孙)陈祖略、陈祖荫保留部分房屋外,其余全部没收分给15户农民居住。小别墅一直为乡人民政府使用。县城原配夫人住宅被有关部门占用。30年代的青田县长在石门洞建造3间平房,共120平方米,取名石门山庄,供陈诚回乡居住,也被石门洞林场移用作招待所。1985年,县台办会同有关部门对以上4处有关房屋进行全面调查,1986年3月向中央统战部和省人民政府写了报告。同年5月,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拨款30万元,将4处房屋进行清退,归还产权,将破旧不堪的房屋进行全面修缮,恢复原状,至1990年全部修葺完工,并落实代为管理措施。
陈式文墓,坐落在村后十里山岭的黄山村,当年陈诚委托姐夫请来温州有名的风水先生,选择了这块墓地。1935年冬建成。坟墓按当地风俗建成牌坊式,外形两圈,设有门台、栏杆、纸炉,用温州青石及本县花岗岩砌成,一墓两穴,"三牌门"上镌刻原国民党陆军二十一师师长严立三题写"陈式文先生墓"六个大字。"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破坏,省、县人民政府分别于1981、1990年2次共拨款4万多元予以修复。陈诚出资兴建的高市小学三层楼校舍,省人民政府也于1989年拨款5万元予以修整。
随着改革开放和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发展,慕名前来高市参观、访问、旅游的宾客愈来愈多。1987年4月,陈诚老部下、原国民党十二兵团司令、全国政协常委黄维会同原国民党洛阳警备司令邱行湘专程来到高市,参观访问陈诚故居、别墅和创办的学校,还上了十里山岭,到陈式文墓前谒拜。是年5月成立高市台属联谊会,开展接待、联谊等工作。1991年4月,台北青田同乡会总干事李桂荣率10余名会员前往参观。1992年11月,旅居意大利的原国民党"立法委员"、"党务顾问"孙耀光率10多位国内外亲属前来参观、访问。至1992年底止,共有上百名台胞回乡探亲,其中一人在故乡定居,并有四位台属赴台探病、奔丧。
高市村三面环山,一面濒临瓯江,清澈的源流穿村注入瓯江。此地因后山似枕,地方高旷,不怕水患,古时取名高枕,寓高枕无忧之意。日久被方言"高沈"取代。据传,明末清初,平阳县二乞丐来此行乞,一人病死葬于此地,另一返回,日后死者儿子为总兵,偕同知情者前来查询其父墓地,知情者又中途而亡,总兵率部寻到高沈。原先村人以乞丐葬地特佳,早已将其发掘废弃。村民见总兵追查,不敢如实道出,便谎称此地不是高沈,而叫高市,从此村庄便正式命名为高市。
高市村,山峦叠嶂,阡陌纵横。然而,过去的高市并不是高枕无忧,自然灾害甚多,粮食亩产不过三四百斤,一直过着"祖传三件宝,火笼当棉袄,竹篾当灯照,番薯干吃到老"的贫困生活。50年代起,村民齐心协力致力于家乡建设。1958年,兴建了沿江长200米,高4.50米的防洪大坝,从此使坝内村民、房屋安全,120亩良田粮食亩产超过1000斤。1977年,集体投资30万元在高市源上游景点跳鱼氵祭筑坝蓄水,开渠引水至两村交界处建了装机100千瓦的水电站,既可发电,又可灌溉,输送的电力除供高市及附近村庄照明外,还可供当地兴办加工、车木、化工等企业用电。1991年,村民以自愿集资方式兴建了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1992年,在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下,村民踊跃集资,在高市埠头筑起一条长200米,宽4.50米的块石浆砌码道,渡江的机动车、人力车可到达外村。此外,在外村埠头大道、底外村交界的梅村及隔江对岸的330国道线两侧新辟了三个商业市场点,供销社、代销店、餐馆、旅社、成衣铺等店铺日益增多,许多村民新建了住宅、店面,生活日益改善。
周边
高市乡村堵昭源西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
周边村民委员会
雄溪村村民委员会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高市乡
周边营业厅
青田农村商业银行(高市分理处)
地址:丽水市青田县高市乡高市村迎春路28号
周边乡镇
高市乡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
周边村庄
高市村
地址:丽水市青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