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樟村
横樟村, 横樟村村落历史, 横樟村地理环境, 横樟村村落特色, 横樟村经济社会, 横樟村主要景点, 横樟村历史文化, 横樟村物产美食, 横樟村荣誉称号, 横樟村旅游信息
横樟村,浙江省 丽水市 松阳县 大东坝镇 下辖行政村, 中国传统村落 ,地处大东坝镇政府驻地向西8千米,村域面积12平方千米。 横樟村地形以丘陵为主,四面环山,山脚缓坡为梯田,村庄处在横樟源中段谷地,东西狭,南北长,村落整体沿溪流布局,呈狭长半月形,主要道路有两条,道路呈鱼骨状分布。横樟村内有香火堂、熙宁社等风景名胜和古店铺、松龙古道等文物古迹。 2013年8月26日,横樟村被 住房城乡建设部 、文化部、财政部列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村落历史北宋 包拯第四代孙包仁遭受权贵排挤,为避祸居家从浙江兰溪乡头迁至松阳蛤湖,其十一世孙包继昱于明末从蛤湖迁横樟,在此定居达400余年。后又有潘姓人迁横樟。 元代 中期,包仁第七代孙包子重从蛤湖迁横樟,继而有潘姓人迁横樟。元后期,富豪包可观率子辈凿山轿燥符开路自蛤湖经横樟、大岭头、插花基、寺口、独山后1...
详情横樟村,浙江省 丽水市 松阳县 大东坝镇 下辖行政村, 中国传统村落 ,地处大东坝镇政府驻地向西8千米,村域面积12平方千米。 横樟村地形以丘陵为主,四面环山,山脚缓坡为梯田,村庄处在横樟源中段谷地,东西狭,南北长,村落整体沿溪流布局,呈狭长半月形,主要道路有两条,道路呈鱼骨状分布。横樟村内有香火堂、熙宁社等风景名胜和古店铺、松龙古道等文物古迹。 2013年8月26日,横樟村被 住房城乡建设部 、文化部、财政部列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落历史
北宋 包拯第四代孙包仁遭受权贵排挤,为避祸居家从浙江兰溪乡头迁至松阳蛤湖,其十一世孙包继昱于明末从蛤湖迁横樟,在此定居达400余年。后又有潘姓人迁横樟。 元代 中期,包仁第七代孙包子重从蛤湖迁横樟,继而有潘姓人迁横樟。元后期,富豪包可观率子辈凿山轿燥符开路自蛤湖经横樟、大岭头、插花基、寺口、独山后18千米,政府授以“节俭松筠”匾。 明清时期称横樟村为移风乡(旧称廿都),乡政府驻地横樟村。建驿站、乡府办公房于今包祠上首和今下老屋外下首。 清 顺治末康熙初,有叶姓迁横樟,居村头及平岗岭脚,道光末咸丰初外迁。清康熙末雍正初,有明末从福建迁赤圩的张姓太郷及子元龙从赤圩迁横樟。清乾隆时期包姓兴盛,继鼐、继昱后代合力,于乾隆四十三年建宗祠。村中寺庙亦于此时期由全村各姓人共建。另有明时及清初建的岗头大殿,四相公殿,大帝殿,洞主殿。包姓大建住宅。 清乾隆末,嘉庆初包继鼐后代,士字辈包士梁从西屏迁横樟。嘉庆时期有陈姓,杜姓迁横樟,约于光绪初时期迁出。清光绪年间建包氏丹阳家塾于包祠后,建仓廪于祠外。清末时,驿站、乡府办公房倾毁,后人称上地石玄,下地石玄或称公馆。 民国十八年(1929年)前沿旧制,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称归正乡,驻地横樟村。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共合作破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爆发,粟裕、刘英率红军先遣师在松遂龙边境建立根据地,兵驻玉岩、安民。包立德加入共产党,并担任安民、五部、横樟三乡游击队大队长。红军地方政治工作团员。常在横樟明兴屋内召开三乡村游击队长会议,有包明兴、包关养、迎府包肇德、包陈德等参加游击队。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改称留茗乡,驻地横樟村。民国三十五年(1945年),曾在蛤湖三元宫(三官殿)办公,后仍移横樟。 1950年,改称横樟乡,驻地横樟村。 上寮山村并入横樟村土改。现竹源乡大岭头村、后畲村,大东坝镇赤圩村隶属横樟乡,成立农会,有农会长,村行政长官称村长。 1958年,成立红星人民公社,驻地汶水口,横樟为大队,该年松阳县并入 遂昌县 。包祠左面仓禀改造为房屋,作为大队办公桨欠员。 1959年榜院市,改称石仓公社,横樟为管理区,驻地横樟,在包姓书院,包祠仓禀改造房办公。 1961年,改为横樟人民公社,驻地横樟,横樟村仍称为大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 ”开始,横樟村成立了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破四旧立四新,将古书,宗谱上交烧毁,或上交公社,失了包姓总谱全谱,横樟包祠供桌烧毁,匾额17块刨去字做大队生产队会议桌,办公桌,学校黑板,历史文物遭破坏。文革期间,横樟隶属石仓公社,仍称大队。 1969年,建村小学校于下老屋下手面空石玄(旧称公馆谜柜基)。 1975年,建村小学校于下新屋门外,原学校出卖给村民。 1982年,旧遂松分县,恢复松阳县船射嘱祝建制撤社设区、乡,横樟隶属大东坝区蛤湖乡,联产承包,责任田到户,自留山,责任山落实到户。 1993年,撤区建镇,大东坝区称大东坝乎市懂镇,横樟为行政村。 2005年,横樟村对包氏宗祠进行修缮。 2013年,横樟村对观音殿进行简单补厚挨漏。 2015年,横樟村建成包祠门口溪面廊桥,村口观音殿下溪面廊桥。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横樟村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大东坝镇,距离松阳县城28千米,地处大东坝镇政府驻地向西8千米,村域面积12平方千米。 横樟村地形地貌
横樟村地形以丘陵为主,四面环山,山脚缓坡为梯田,村庄处在横樟源中段谷地,海拔237米。水文
横樟村主干流称横樟溪,发源于留明山,源头有三股支流,自留明山脚牧沅、合野鸭坑、洞峡坑、际田坑水至村境35千米,另一条小溪发源于上了山村名东坑,流经村域中段与横樟溪汇合,一条小溪称槽头坑,发源于野源呢,水砻可山,流经槽头弄距东坑出口50米处至干流汇合,三支流全年有水不干,其他如虾蟆岗塆,白垄大坪头塆,茅竹塆,凸下坑,枫树垄,观音殿后坑,大王殿塆社殿塆坑仅称弄坑,大雨时有水流经主干流,天晴几天只够灌溉农田,无水到主干流。源口有金堂坑,发源于蜂洞塆(又称枫树塆),出口与横樟溪汇合,经百米入小港溪。横樟溪由北向南全长6千米。横樟村域集雨面积大,每逢雨季及台风暴雨,山涧水骤至,引发大水。村境至出口2.5千米主干流地势平坦,水流平稳,河床平均12米宽,河床为砂石质,这些溪流灌溉着两岸260多亩农田。生物资源
横樟村山体、森林保护较好,均为次生林,以毛竹、 油茶 、松、杉、杂木、樟树、古松、古枫、古檀木、桂花树、苦槠树为主。动物保护良好,有野猪、老鹰、松鼠、山兔、 麻雀 等数百种动物物种。村落特色
选址理念
横樟村选址特征可以概括为“群山环抱、二水贯流,九龙聚珠、三星拱祠”。村落选址位于山间盆地之中,南部水口老鹞岩为屏障,北部高大的留名山为靠山,横樟源溪和东坑溪穿村而过,如横龙贯通,增添了灵秀之气。地形易守难攻既有利安全,避免了严寒、台风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形成舒适的小气候;又解决了生活和生产用水。周边山体开垦为农田进行农业生产,茂密的山林提供了丰富物产。以宗祠为村落核心,周围群山据说有九条山脊有蛤蟆岗、梅树头岗、西岺岗、灯笼岗、灯湾岗、白坛岗、大平头岗、大帝山岗、枫树垄岗指向祠堂,形成“九龙戏珠”之势,村口有观音殿岗、大王殿岗、社殿岗、松树湾梨树湾岗、大凸岗、金堂坑内外岗、老鹞岩岗,岗岗相插,犹如九神护卫,隔溪有马鞍山为屏风。村南老鹞岩如一列屏障,岩上建观音殿,山上密布古树名木,水口林郁郁葱葱,水口处的老鹞岩与对面的山头形成了狮象把关的格局。空间布局
横樟村整体沿溪流布局,呈狭长半月形,主要道路有两条,道路呈鱼骨状分布。发源于留名尖山的横樟源水自北向南穿村而过,在村中段与发源于石竹背山木利湾的东坑水交汇中分布着重要公共建筑及公共空间有祠堂、书院、香火堂、观音殿、社庙、水碓作坊、民居、官道等古建筑。周围保存着牌坊、古银矿洞、古冶炼遗址、摩崖石刻、古道、古桥等建筑。经济社会
人口
据2021年10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横樟村有户籍人口860人,常住人口625人。经济
2020年,横樟村全年总收入80多万元。 据2021年10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横樟村村集体年收入3.1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8000元。主要景点
包氏香火堂
包氏香火堂位于横樟村下村弄11号,建于清代。占地面积364平方米,坐西朝东,石门枕、石门槛、木门框,花砖叠涩挑檐。楼屋重檐,五间双弄二厢房;五柱七檩,牛腿浮雕曲带纹、S纹、狮子、案几插花等纹饰。明间设神龛。泥墙青瓦,硬山顶马头墙,地面和天井改为水泥地。张氏香火堂
熙宁社
包氏祠堂
普济寺
水碓坊
瀑布
瀑布位于横樟村北首,白水涧位于横樟源深处,为三级瀑布,每级瀑布落差都达三、四十米,瀑布总的落差达400多米。其下有一潭,土名“龙潭”,深不见底。古银矿洞遗址
马料湾银矿洞遗址位于横樟村东首马料湾及枫树湾等山野中。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版《松阳县志》载:“宋辟举包佑之掌处州银铁冶场事”。明代中后期曾在此大量开采银矿,有山徐枫树湾银矿旷工题刻为证。现存古矿洞10余处,多被淤泥、碎石填塞,深不可测。白水涧
白水涧位于横樟村北首,地处横樟源深处,为三级瀑布,每级瀑布落差都达三四十米,瀑布总的落差达400多米。其下有一潭,土名“龙潭”,深不见底。大洞
大洞距横樟源白水涧1里路有个山洞,当地人称作“大洞”,是夏日避暑的理想去处,最多可容纳1、2百人。抗日战争期间也作避难用。民居院落
下村弄2号民居历史文化
人文环境
横樟村是包氏聚居地,始迁祖为包拯第四代孙包仁,包氏自始迁祖迁居至此以来,一直是松阳县望族。该村共有14座香火堂和一座祠堂。最早的建筑是明代张氏香火堂,保留完整的明代房屋高广且无楼的建筑风格 。历史人物
包仁 包仁,讳钺,字茂德,系北宗枢密副使,礼部侍郎,东海郡开国候,赠尚书,谥孝肃,忠贤将相,道德名家。 包绍 包绍,字永继,宋开禧元年(1205年)乙丑科进士,仕宋翰林院侍讲。 包池 包池,字方正,宋宝祐四年(1256年)丙辰科进士,仕宋翰林院修撰。 包寿 包寿,字延龄,宋开庆元年(1259年)巳末科进士,仕宋朝政大夫。 包文举 包文举,字仕登,举人,国子学助教,明太祖召入武英殿讲三皇五帝之道,帝称之贤人君子,升王府左长史,名闻高丽,参政官詹雨有颂词。 包彦龄 包彦龄,洪武年间,举博学宏词授给事中,至工部左侍郎。其为人清简自持,不以脂韦目润,时大工繁兴,公协大司空,勤敏干练,岁省国帑以万计,上嘉奖之。 包芝洲 包芝洲(1873年—1929年),讳志周,字道生、岛笙,号耐思、留名山子,贡生,横樟人,第26世。历任清军一营、三营军需长,民国后为松阳县军政长,浙江军政府立法会议员,处州军政府参谋长,浙处陆师统领本部书记官,浙江省第一届省议会议员。文物古迹
古店铺 古店铺位于横樟村中部包氏宗祠南侧,该店铺属村集体公房,现租给村民开商店。该古店铺原为包姓人所建,属清代末期建筑。店铺坐东朝西,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通面阔8.6米,进深6.3米,占地面积54.2平方米,为一进三开间重檐泥木结构。屋面硬山式,阴阳合瓦,两面坡顶,檐柱牛腿简单,店门仍保留原有店门板,原泥土墁地。古店铺座落在前临村村中主道,是通向松龙古道的必经之处。 松龙古道 松龙古道,长1.5千米,宽2米,为大块鹅卵石砌成的通衢大道,所以看上去特别像“龙骨”。元末,乡绅包可观为造福乡民开筑了松龙古道,穿村而过,到了明清时期,这里开始成为通往龙泉、云和、以及松阳县城的重要道路,横樟村渐渐繁荣起来,村中旅店、南货店、染布坊、中药铺、打铁铺、酒肆等店铺林立,应有尽有,横樟村成为松阳富甲一方的村落。 青云桥 青云桥位于横樟村北古道上,跨东坑,东西走向,为单孔石拱桥,拱券采用横联砌法,桥面用石块铺设。东桥头立有建桥碑一通,日久年深,石质风化严重,碑文已模糊不清。 七字石玄摩石刻 七字石玄摩石刻位于横樟源,由于马料湾银矿内也有矿工在石壁上留下石刻,村民猜测该石刻也是当时矿工所留。该石刻经拓印下来后会呈现一组神秘文字。 古墓群 古墓群建于南宋,位于横樟源口,两座大山将古墓群包围其中,当地人称山体呈“将军下马”状。山中共有十几处古墓,在太公古墓群中长眠的便是横樟村始迁祖的包仁,但唯有一座为真墓 。非遗项目
端午茶村志族谱
横樟包姓宗谱分为四卷,始修于明洪武十七年(1385年),第一次续修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由襄阳经历包志松主修。共经历14次续修,最后一次续修是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由人隆、志护等人修。方言
横樟村民的语音与县城西屏差不多,但表达的方言、俗语有差别。 花头:原本一般性的人却说自己这有那有,有本事,出门行得通,人家就说你花头,带有轻视口气。 做作:原本要同别人一起做正事,他却说这事那事未做好,磨磨蹭拖延时间,人家讲他做做作作,不满意的口气。 无涉:无牵连或与你无关的意思。 邋遢:垃圾满地,粉尘多,衣服脏了照穿等称之,即不清洁。 犗(接):阉割、犗鸡、犗猪。 牮(占):把倾斜物校正,牮处(屋)。 厣(炎):疮疤上结的屑,结厣了,鱼厣(鳞)。 肯:请,请求。 树(许):木头,当地人称木头为树。 爷:爹、父亲。 姆(妹):母亲。 带带:父亲。 囡(奶):囡儿即女儿。物产美食
物产
香菇 过去横樟有人在山上砍下会长香菇的杂木,两米长的段木将皮砍成几十个口子,放山上树荫下,任其腐朽后长出香菇,此种香菇是上品。20世纪90年代初,松阳县政府把发展香菇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力宣传动员农户发展香菇生产。经过实践,证明香菇主料是杂柴,不会造成毁林,山区气候适宜,是培育食用菌菇的基地。 竹笋 自明清以来,横樟村民种植毛竹,至解放已发展到千余亩,横樟村出产毛竹笋、金竹笋、石竹笋、桂竹笋、麻竹笋。美食
松阳薄饼 松阳薄饼 是松阳富有地方特色的风味食品之一,以皮薄、馅料精细著称,端午节吃薄饼更是相传千年不变的饮食习俗。 过去每逢端午佳节吃薄饼,每户家庭都是自己制作薄饼皮。薄饼皮以上好的精面粉为原料,加适量水,用筷子和面,和好后让其发一段时间。然后摊薄饼,以木炭为燃料,架好火盆,按上直径约30厘米的平底锅(俗称熬盘),为使锅底受热均匀,防止烧焦或破碎,必须使用温火。主人先从和好的面中抓取一把,以特定的手法,摊在平底锅上,抹好一张揭去一张。摊皮手法很有讲究,摊的越薄越好,一般一斤薄饼皮可达13—14张。 薄饼对菜肴比较讲究,为了丰富口味,往往要烧上二十来道菜:人们多用木耳、香菇、金针菜、竹笋、豆芽、黄瓜、春分豆、豆腐干、煎鸡蛋、猪肉、田螺头、大蒜、青椒、鱿鱼丝、粉丝等切丝、切丁拌炒煮熟当馅,在薄薄的圆皮上放入各种菜肴馅料,将饼皮卷包成筒形状。各人可根据各自口味挑选菜肴,卷好即食。 黄米粿 黄米粿是松阳较为流行的一种民间传统小吃。历史悠久,风味独特。主要用于婚庆、乔迁和过年的时节。 黄米粿制作主要有四个步骤:一是烧制灰汁,即将米粿柴(一种常绿灌木)烧成灰,倒进纱布裹好,用开水冲泡,挤压,过滤出灰汁水,经沉淀后备用。二是蒸饭,即选取上好的粳米放入灰汁水中浸透后滤干,然后倒入炊具里面蒸熟。三是舂捣,即将蒸熟的粳米饭,趁热倒入石臼中,大伙每人一根木棍协力舂捣。若饭太硬,则加入少许烧开的灰汁水。舂到基本上看不到饭粒后捧出来放在作场板上。四是揉捏成型,即用手揉捏加工,揉好后做成圆形或条状,冷却后就完成了。制成的黄米粿色泽晶黄,用肉丝、青菜、冬笋等爆炒,色香味最佳。短期食用不完的黄米粿,则浸在灰汁水中保存。荣誉称号
2013年8月26日,横樟村被 住房城乡建设部 、文化部、财政部列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2022年1月,入选2021年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名单 。旅游信息
交通
大巴车:松阳汽车站上车走港玉线,在蛤湖村口外1千米许过溪跨桥北折,沿着傍横樟源的那条2.5千米许的通村康庄路,终点便是横樟村。 自驾车:以松阳天元国际酒店为起点进入长虹东路,行驶2.3千米右转进入S50行驶4.1千米,然后右转从S50到港排线,行驶190米,直行进入港排线,行驶14.7千米,直行,进入龙松公路,行驶360米,直行,进入港排线,行驶2千米,右转,从港排线到横樟村,行驶100米,终点便是横樟村。导览
推荐参观路线为“村头普济堂(老鹞岩)——下村弄2号——下村弄11号——下村弄18号——外房弄3号、北弄9号至20号——包氏宗祠(永禁碑)——张氏香火堂——松龙古道——青云桥”。周边政府机关
松阳县大东坝镇委
地址:丽水市松阳县府前路3号
周边村民委员会
横樟村村民委员会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大东坝镇
大东坝村村民委员会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大东坝镇
周边厂矿
松阳县大东坝塑料再生厂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大东坝港排线旁
周边乡镇
大东坝镇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
周边村庄
横樟村
地址:丽水市松阳县
横樟源口
地址:丽水市松阳县
樟村
地址:丽水市松阳县江南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