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后洋村
岗后洋村 岗后洋村简介 岗后洋村地理气候 岗后洋村香菇产业 岗后洋村村庄建设 岗后洋村村庄状况
岗后洋村位于,距县城39公里。庆(元)寿(宁)省际公路从村前穿过。全村在册户数52户,,海拔,有耕地面积124.8亩。山林面积4133亩,其中省级公益林1460亩,毛竹林108亩。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户下山脱贫与外出务工逐年增加,到2007年全村已外出29户,100余人,实际在家23户,80余人,在家农户的主要生活来源食用菌生产。2006年全村生产 食用菌18万袋,人均收入3258元,在家的23户中,有9户是留守老人岗后洋村海拔约1000米,夏凉秋寒,常年温度在-5℃~37℃,昼夜温差大,雨量丰沛,日照时间长,具备香菇生长的优越地理气候条件,是人工栽培 香菇的理想场所。自南宋吴三公发明人工栽培香菇技术以来,村民的先祖们就与香菇结下了不解之缘,代代都有制菇的行家、能手,但是由于本地缺少菇木,建村300余年来,90%的村民犹如候鸟般一到冬季就携儿带女到 ...
详情岗后洋村位于,距县城39公里。庆(元)寿(宁)省际公路从村前穿过。全村在册户数52户,,海拔,有耕地面积124.8亩。山林面积4133亩,其中省级公益林1460亩,毛竹林108亩。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户下山脱贫与外出务工逐年增加,到2007年全村已外出29户,100余人,实际在家23户,80余人,在家农户的主要生活来源食用菌生产。2006年全村生产 食用菌18万袋,人均收入3258元,在家的23户中,有9户是留守老人
岗后洋村海拔约1000米,夏凉秋寒,常年温度在-5℃~37℃,昼夜温差大,雨量丰沛,日照时间长,具备香菇生长的优越地理气候条件,是人工栽培 香菇的理想场所。自南宋吴三公发明人工栽培香菇技术以来,村民的先祖们就与香菇结下了不解之缘,代代都有制菇的行家、能手,但是由于本地缺少菇木,建村300余年来,90%的村民犹如候鸟般一到冬季就携儿带女到 福建、 江西、 安徽等省的深山老林去制菇,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1987年。
80年代中期,食用菌生产技术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砍花制菇开始为菌种制菇所取代。1986年,人造菇木露地栽培技术传入岭头乡并取得成功后,岗后洋村党支部召开会议,决定发动村民开展袋料香菇生产。但村民对新技术一时难以接受,党支部书记叶余端、支委叶余抗和叶余生三人自觉当起示范户。1987年,他们三人靠借贷生产了人造菇木1.50万段,户均获利4000元,第二年就有50%的村民纷纷向示范户学习菌种制菇生产技术。勤劳的岗后洋人一旦掌握了科学技术就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出现了香菇生产的热潮,袋料香菇跳跃式地发展起来,产量直线上升,1988年制菇5万袋,1989年15万袋,1990年25万袋,1991年35万袋,逐渐形成了规模经营。岗后洋成了菇的海洋,每家每户房内房外都堆满了人造菇木,空气中飘荡着浓郁的菇香,在?坳溪畔的田野上盖满了菇棚,长1000多米,占地35亩。菇农生产香菇已由在森林中野外种菇转向家庭与田园中栽培,生产目的也从原来的解决温饱转为发家致富,昔日雇工成为今日雇主,生产繁忙时全村共雇请外来打工人员50余名。1992年全村生产袋料香菇42万袋,户均超万袋,人均2340袋,其中党支部书记叶余抗制菇2.30万段,净收入2.76万元,岗后洋后来居上成为中国香菇生产第一乡--岭头乡的重点专业村。 丽水电视台、 浙江电视台、《中国食用菌信息》杂志于1991、1992、1993年先后报道了岗后洋村香菇生产飞速发展的事迹,岗后洋村因其小而专的生产特色蜚声省内外。
推陈出新的制菇技术
岗后洋村的山林以松、杉木为主,香菇生产原料匮乏,均需从外地购买,生产成本很高。为此,村民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香菇质量和单产产量。村设有技术学校,团支部经常组织村民学习文化科学技术。村委会还经常邀请专家给菇农上技术培训课。菇农还订阅多种报刊杂志及时获取新技术信息。村民热衷于探讨技术,并能及时在生产中推广运用新技术,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品种方面,经过筛选淘汰了原先的中温品种,推广了适合本地的低温优良品种241-4,与其他品种相比,单产可提高25%左右,增值30%以上。从最初的购买生产种发展到自己制作试管母种,并在接种时省去封口环节,仅这一项每段就可降低成本0.05元。香菇加工方面,淘汰了焙笼,全面推广先进的脱水技术,1992年7户购买了 烘干机,31户用上了自制的简易脱水灶,脱水菇与原来靠阳光晒、用焙笼烘干的香菇相比,每市斤售价增加了4元。由于发挥了技术优势,质量和单产产量都有了大幅度提高。每袋干菇在1.5两以上,其中叶余端袋产达2两,段收入2元。香菇则全为厚菇,子实体结实肉细密,菇脚短,大小均匀,菇形圆整,色泽鲜艳,菌褶黄中显青,均符合出口标准,因而深得客商青睐。依靠科学技术,在成本过高的情况下,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1992年全村产菇5万斤,纯收入50.40万元,人均2930.20元,在菇乡庆元县各香菇专业村中独占鳌头。
为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村民将目光转向了少投入、高效益的花菇生产。1992年叶余抗组织一批村民到福建寿宁县炭山村考察花菇生产。1993年10户农民试产花菇种5万袋。岗后洋村被庆元县食用菌研究所确定为花菇生产试点基地。
岗后洋村山高水冷,土地贫瘠,村民过着稻镰挂上壁,口里没得吃的生活。1949年后苦苦寻觅脱贫致富的道路。60年代利用松林中混生的山苍籽,进行大面积人工栽培,最多时达到1000亩,成为 庆元县山苍籽生产基地。70年代大规模进行围溪造田、平整土地、改造冷水田、开沟挖渠,改善了生产条件,多次得到政府嘉奖。但一直到1986年温饱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1987年后村民才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在发展香菇生产的同时,粮食生产、林业、饲养、茯苓种植等方面也有了较大发展,1992年粮食产量5.50万公斤,茶叶250公斤,茯苓5000公斤,植树造林630亩,林木砍伐量236.50立方米。全村经济纯收入56.80万元,人均纯收入33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日新月异,生活环境获得了很大改善。据1992年底统计,村民全部住进了宽敞的新房,其中30%为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房屋占地面积户均超200平方米。村中央为一占地1亩多的水塘,屋舍经过统一规划,与水塘平行分三排排列。1993年投资5万元将村中泥泞的街道改造成长400米,宽4米的水泥路面。整洁的水泥路与绿柳环抱的水塘相辉映,使村内环境更加舒适幽雅。建有大会堂1座,占地500平方米,座位340个,为村民文化娱乐场所。设小学1所,教师1人,学生20人,采取复式教学,全村已普及初中教育,近年来有5人考入大、中专学校。1991年投资2.30万元建造卫星地面接收站,村民可看到中央电视台一、二套节目,缩短了山沟沟与世界的距离,全村拥有黑白电视17台、彩电15台,冰箱、 录音机、 洗衣机等高档电器也进入大部分村民家中。岗后洋村已实现了通公路、通电话,看上了电视,旧貌换新颜。物质生活富裕了的岗后洋有着良好的精神风貌,村内没有打群架、赌博等不良现象,社会治安良好,村民遵纪守法、豁达淳朴、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勤劳致富的思想蔚然成风,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的新气象。 岗后洋村概况 (18张)
周边村庄
岗后洋村
地址:丽水市庆元县岗双线
后洋村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
后洋村
地址:丽水市庆元县
后洋坑村
地址:丽水市庆元县
后洋
地址:丽水市庆元县
洋头村
地址:丽水市庆元县三二九省道
后村
地址:丽水市庆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