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桥社区

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历史沿革, 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机构, 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得荣誉, 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理环境, 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交通, 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历程, 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建设, 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社会发展


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合肥新站区。位于合肥市城区东北部,是合肥市“1331”空间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与合肥新火车站同步开工建设,1995年被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开发区,1996年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首家城市综合开发试点区。 起源于合肥新火车站的建设,其前身是合肥新火车站工程建设区,地处 合肥市 东北部,距市区1.8公里。合肥新火车站早在1978年纳入 国务院 批准的合肥市 城市总体规划 ,1989年国家计委正式批准立项,1992年动工建设。 1995年4月,新火车站建设区被 安徽省人民政府 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冠名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1996年2月,新站试验区被国家建设部批准为全国首家城市综合开发试点区。1998年,新站区内建成安徽大市场等专业各类市场8家,形成以“三线”带“三区”的商贸格局。2003年3月,瑶海区七里塘镇(现为七里塘街道)划归新站...

详情

方桥社区地名网_安徽省合肥市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瑶海工业园方桥社区资料简介
  方桥社区是安徽省合肥市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瑶海工业园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区划代码为34017340000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40173。方桥社区与勤劳社区、东站社区、站北社区、喻岗社区、三合社区、刘大郢社区、油坊片社居委、香江社区、十里社区相邻。 还有1个地名与方桥社区同名


安徽省合肥市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瑶海工业园方桥社区介绍

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合肥新站区。位于合肥市城区东北部,是合肥市“1331”空间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与合肥新火车站同步开工建设,1995年被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开发区,1996年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首家城市综合开发试点区。 起源于合肥新火车站的建设,其前身是合肥新火车站工程建设区,地处 合肥市 东北部,距市区1.8公里。合肥新火车站早在1978年纳入 国务院 批准的合肥市 城市总体规划 ,1989年国家计委正式批准立项,1992年动工建设。 1995年4月,新火车站建设区被 安徽省人民政府 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冠名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1996年2月,新站试验区被国家建设部批准为全国首家城市综合开发试点区。1998年,新站区内建成安徽大市场等专业各类市场8家,形成以“三线”带“三区”的商贸格局。2003年3月,瑶海区七里塘镇(现为七里塘街道)划归新站区托管,辖区面积增至34平方公里。2006年11月,新站区与长丰县签订合作发展协议,长丰县南部六个村居约27平方公里交由新站区托管开发。2009年4月13日,总投资175亿元的合肥京东方六代线项目正式落户新站区并开工建设,标志着新站区在工业发展道路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2009年10月,新站试验区与长丰县再次达成协议,合作范围由原来约27平方公里增至约57平方公里。 2021年,合肥新站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0.53亿元,同比增长11.6%。

历史沿革

合肥火车站 1992年12月桨遥淋放与国家重点工程合肥铁路新客站同步开工建设。 1995年4月,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设立试验区。 1996年2月,国家建设部将试验区列为全国首家城市综合开发试点区。试验区系省级开发区,享有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原规划面积为10平方千米。 1999年8月,市政府批准定霸将原郊区的瑶海街道葛匪划归试验区代管。 2001年5月24日,原瑶海街道的长淮、方庙、汪塘、胜利4个社居委调整为长淮、方庙、汪塘、胜利、 临泉 中路、火车柜乎朽站广场6个社居委。 2001年9月24日, 合肥市人民政府 同意把原瑶海街道划分为方庙、瑶海两个街道办事处。 长淮街道办事处下辖胜利、长淮两个社居委; 方庙街道 办事处下辖汪塘、方庙订霸两个社居委。 2001年11月27日,瑶海街道临泉中路、火车站广场社居委范围进行了调整。 2003年3月,瑶海区 七里塘镇 (现为七里塘街道)划归新站试验区代管,辖区面积增至34平方公里。2004年1月,管委会通过方庙街道社居委设置方案,并同意增设 安徽大市场 社居委、 万绿园 社居委,方庙社居委更名为瑶东社居委。 2005年3月31日下午,试验区管委会与瑶海区政府签订采热婆了三角线、红星社居委移交协议,从2005年4月1日起瑶海区 车站街道 的三角线和红星两个社居委移交试验区管理。 试验区长淮街道长淮社居委的赵仓坊居民组原则上在2005年年底移交给瑶海区车站街道管理。 2005年6月1日,经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厅批复,撤销七里塘镇设立七里塘街道办事处。 2005年7月8日,七里塘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 2006年11月,新站试验区与长丰县签订合作发展协议,长丰县南部六个村居约27平方公里交由新站试验区托管开发。 2009年10月,新站试验区与长丰县再次达成协议,合作范围由原来约27平方公里增至约57平方公里。 2010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将合肥市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奋斗目标,合肥市委、市政府随即确定将新站试验区作为合肥市 承接产业转移 示范园区。 2010年10月,市委、市政府对新站区进行区划调整,将原由新站区托管的部分街道和社居委整建制划归瑶海区管辖;瑶海工业园、 磨店乡 划入试验区,同时托管长丰县 三十头镇 以及 肥东县 四个行政村。 自此,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成为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园区面积由成立之戒员牛初的10平方公里迅猛增加到204.7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91万人。 2016年7月26日,合肥 瑶海经济开发区 正式更名为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新祖背验站高新区”。 2022年9月5日,首批国家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进行了授牌。其中有:安徽省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管理机构

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 下设党工委办公室、管委会办公室、政法办公室、经贸发展局、 建设发展局 、社会事业局、财政局、 劳动人事局、 城市管理局 、招商局、环保局、重点工程管理局。 展望未来,试验区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三个打造”目标:打造 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基地 、打造 国家级开发区 、打造合肥市最强综合功能新区,最终将新站区建成以“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 新城区 。 现任管委会主任、党工委书记: 黄卫东 。

获得荣誉

2022年7月,入选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企业推荐名单。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文忠路999号。 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气候特征

生态公园(石头雾喷) 地势平坦,属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其主要特征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日照 充分,雨量适中、美育显著、 夏雨 丰沛等特征。 年降水量近1000毫米,在全国各城市中,位居中等。相对湿度78%,风向以东南风为主。 土地承载力每平方厘米在2.5~2.8公斤之间,地下基岩深埋10~15米,为第三纪红砂岩,无明显地下河道,无 地质断层 。

交通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新站试验区位于合肥市的东北部,紧邻合肥市中心区,城市交通主干道穿区而过。 合肥铁路客站、主货站、编组站以及安徽省汽车客运枢纽站、安徽省邮政枢纽等均位于区内,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新站试验区依托合肥城市主干道快速连接合芜、合宁、合徐、合阜、合安及环城高速公路,铁路以淮南线、皖赣线、合九线及宁西线和沪汉蓉高速铁路线构成四通八达的路网,形成合肥市对外交通的核心地区。

发展历程

开创(1992-1997) 建设背景 总体规划 合肥老火车站是 淮南铁路 线上一个客站,1936年与淮南铁路同时起用,客站规模很小。当时的安徽省政府驻 安庆 ,合肥古城人口只有3万多人。 1952年, 安徽省人民政府 驻地搬迁到合肥,合肥城市人口和 城市规模 迅速发展,到1996年, 建成区面积 已达50平方公里,比解放时增加10倍。 原火车站虽多次在原地扩建、改造,仍远不能适应省会城市政治、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站房小、候车人多,拥挤不堪。1977年9月,万里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到任不久,就关心合肥市 城市总体规划 。在合肥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他要求把合肥原有火车站和铁路向城外移,解决铁路分割 城市问题 。 1982年,国务院批准了合肥市的总体规划。1989年,铁道部根据总体规划批准在现用老站沿 胜利路 向北1.8公里处建合肥新客站。合肥铁路枢纽及合肥新客站同年也列入国家计划,后因建设资金问题,合肥新客站拖了3年时间未能开工建设。 1992年,随合肥铁路枢纽开工建设,省、市开始启动建设合肥新客站。面临资金困难,合肥市委、市政府决定用改革的办法,组建一班人马,划征一块土地,赋予优惠政策,运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规律,以地生财,综合开发,增值回收,滚动发展,以自筹资金为主建设国家重点工程。 1992年10月,合肥新火车站工程建设指挥部(试验区管委会前身)在合肥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建设一个新客站,完善一片新城区”的历史重任下应运而生。1992年12月18日,合肥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总公司(和新火车站建设指挥部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正式宣告成立,主要负责以企业化运作为新站建设筹集资金。 建设之初,合肥新火车站工程建设指挥部将合肥东郊4个行政村的9102亩集体土地征为国有。在国家和省两级财政仅拨款6000万元的情况下,新站指挥部通过发行建设债券和银行贷款等方式又筹集资金5000万元,迅速启动了新客站建设,并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分期进行熟化,使之升值。 他们对熟化后的土地做细致的成本测算和价格分析比较,确定了较为合理的出让价格,同时,为客商提供经济测算、规划、代办使用证、许可证等服务。“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优质的服务和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吸引了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外客商前来洽谈土地出让、合作开发,引资势头强劲。站区建设者抓住机遇,驾驭市场,对土地坚持出让与联合开发并举的方针,实行出让土地从严,联合开发从优,于是引发出第一拔购地投资的热潮。1993年4月,珠海金宇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看好新站广场对面胜利路与站前路 交口 西南角土地,以每平方米950元成交,并付390万元订金。这是新站开发区第一宗土地出让成功,对干部职工起到稳定人心、鼓舞士气作用。1993年3月,安徽中州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建设区内率先开工建设五洲商城D区,拉开建设区开发建设的序幕。1994年5月,安徽省新鸿安房地产开发公司成功取得胜利路与站前路交口东南角第二宗土地的开发权。从1993年4月第一宗土地出让起,到1997年底共出让土地29宗,511亩,出让总价30483万元,平均每亩59.6万元,资金到位率80%。同期还与八家开发商联合开发165亩,开发建房21.9万平方米,收益在1亿元以上。新火车站地区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兴旺景象。五州商城、新鸿安商城、购物中心、住宅小区等一大批上亿元投资的领头项目拔地而起,站前商贸群体逐步形成。以地生财,有力地推动新客站站房主体工程及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同步推进。 安徽省委、省政府和合肥市委、市政府领导看到新火车站地区这一良好开局,在多次仔细调研后发现,新站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以建设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能够有效带动火车站地区的经济发展,更有利于整个合肥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1995年4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批准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集中开发面积6平方公里。 拆迁安置 在安置征地转户居民问题上,试验区选择开发性安置的路子,对辖区内8000农民一次性办理农转非手续,撤销村委会的同时成立瑶海街道办事处和昌利吉实业公司,集中安排资金建设 工业小区 和专业市场,安置一批农民就业。同时,新站指挥部集中开发凤阳新村、长淮新村、胜利新村、瑶海新村四个拆迁安置恢复小区。1994年建成长淮小区一期拆迁恢复楼总面积33315.84平方米。1995年建成胜利新村住宅楼5000平方米;长淮新村住宅楼7000平方米;瑶 东新村 住宅楼4000平方米;汪塘二层商网1000平方米;长 淮北 村拆迁恢复及配套用房74500平方米;汪塘、胜利新村等拆迁恢复用房,总建筑面积17300平方米。共建成恢复楼40幢约148000平方米。 基础设施 新火车站距市中心仅3公里,6平方公里的新火车站建设区相当于合肥市 老城区 的面积,建成后可与老城区有机地连成一片。在新火车站开工建设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先后开工建设 站前广场 和站前路、全椒路、琅琊山路、铜陵路、临泉路等23条25公里道路(含同步建设的供水、排水、煤气、供电等),110千伏变电所和6万门程控电话交换局同时建成使用。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已见雏形。 在试验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万里、 丁关根 、 吕正操 、 陈锦华 等先后到试验区视察。国家建设部部长 侯捷 在听取省、市汇报后,认为新站试验区以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以自筹资金为主,以 城市基础设施 为骨干,商、工、贸、住宅、文化协调同步发展,大规模成片开发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新途径的经验值得到推广,并派专人来到试验区调研。于是决定把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列为全国首家城市综合开发试点区,侯捷部长亲自出席了试点区揭牌仪式。新站试验区的建设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 卢荣景 、 回良玉 、 王太华 、 汪洋 等领导多次到建设现场视察指导工作。12月22日,第一届试验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班子成立, 田余庆 任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1997年4月1日,随着合肥新火车站正式投入使用,新站工程建设指挥部胜利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给的“三年建成,两年完善”的任务。 发展(1998-2003) 1998年8月,市建委主任李碧传兼任试验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合肥城市建设综合开发总公司总经理。明确提出了“新站、新区、新生活”的工作思路和以建设合肥市现代化新城区为主体,以开放开发为主线、以第三产业为龙头、以现代商贸为重点、以专业市场为特色,实施“商贸兴区、开放强区、形象立区”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加速了试验区发展繁荣步伐。2000年4月21日,市政府批准新站试验区设立两办六局内设机构,试验区的建设与管理由此走上正轨。 “新站、新区、新生活”从建设环境年开始起步。试验区投资8000多万元,在全区几十公里的道路两侧植树种花,广辟绿地和 园林小品 ,安装极具装饰性的路灯,铺设彩色地砖人行道,让通行功能为主的城区道路绿起来、美起来、亮起来,构成园林美景无处不在的优美环境。1999年4月,试验区投资800万元一举拆除老客站(设立平交道口,保留两股车道),打通胜利路。2001年4月,试验区在地价昂贵的胜利路与临泉路交叉口,辟出一大片土地建设 胜利广场 。胜利广场东临1949年解放军胜利入城的 大东门 ,西临1959年 毛主席 视察合肥向10万市民挥手致意的胜利路,北面与新客站咫尺相望。广场上那中国结造型的红色雕塑成为新站试验区的显著标志。它与二环路边的 瑶海公园 相交辉映,是合肥市东北边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房地产业 在试验区1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中,集中开发面积6平方公里,具备“六通一平”(道路、电力、电讯、防水、排水、供热通、土地平整)的 房屋建设 条件。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国家政策的鼓励,新站试验区房地产逐渐升温,并成为广大住房投资者最佳选择地之一。试验区管委会决策者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先后引进元一 房地产开发公司 、铁四局房地产开发公司、百大拓基房地产公司、澳澜房地产公司、华运房地产发展公司、惠康房地产开发公司、宝雍阁房地产开发公司、 宝文置业(安徽)有限公司 等一大批知名房地产开发公司入驻试验区,开发建设了临泉路高档住宅一条街、元一时代花园、香格里拉花园、吟春苑、橘郡万绿园、华府家园、惠园小区、 长春都市豪庭 、风景苑、宝文 国际花园 、 万豪花园 、香江国际花园、澳澜宝邸花园、宝元公寓、瑞景花园、 徽州 人家、森海豪庭等高档精品住宅小区。房地产业在试验区经济发展中“一业独大”。 到2003年房地产业继续发挥龙头作用,全区在建房地产项目44个,房地产投资完成1105173万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7.8%。房地产业共创造GDP64769万元,占全区GDP总额的60.3%。 基础设施建设 试验区是典型的“城中开发区”,试验区的决策者把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不断开发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到2003年,基本建成和完善了以胜利北路、站西路、全椒路、铜陵北路、当涂路为五纵,以站前路、临泉路、一环路、二环路为四横的新区路网。共建成城市干道40多公里,同步埋设市政综合管、杆、线200多公里。 城市公交 枢纽和邮政枢纽、8万门 电话交换局 、11万伏变电所等配套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区内居民生活方便,安居乐业。 恢复小区建设 2001年,长淮新村再建拆迁恢复楼7000平方米,投资560万元;汪塘新村建拆迁恢复楼63000平方米,投资5040万元。2002年6月新建汪 塘北村 恢复楼工程,总建筑面积53000平方米,投资4240万元。同年7月,兴建瑶 东北村 恢复楼工程,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投资8000万元。2003年4月兴建汪塘南区恢复楼工程,总建筑面积21910平方米,投资1500万元。 市场建设 安徽中州家具市场 试验区把培养市场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90年代末,区内已建成安徽大市场、服装批发市场、五州商城、瑶海家具世界、中州家具市场、摩托车大世界等各类市场8家,大商贸格局初步形成。新的世纪来临之际,试验区继续把发展大市场、大流通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以次促进试验区商贸业的繁荣。2000年,百大合家福连锁店、宝文(国际)装饰广场、五金大市场相继投入运行,使新站试验区在合肥市专业市场集中区地位得到进步巩固,产值达到40亿元,市场的辐射范围、影响进一步扩大,市场交易总额大幅度提升。2002年,随着中州家具市场二、三期扩建工程的建设,安徽大市场精品鞋城、安徽 国际汽车城 、上海好美家和惠多利两个规模较大的建材连锁超市驻区先后运营,使试验区内专业市场得到进一步繁荣。2003年,中绿国际连锁超市、翡翠广场(上海华联)、 元一时代广场 连锁超市、瑶海文体用品批发市场、方庙电线电缆市场、中州家具市场三期等建成开业,使试验区的专业市场营业面积扩大10万平方米,连锁超市、专业市场等加快着现代商贸区的建设步伐。 经济发展 管委会按照优先提高二产的基本思路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时关停了高能耗、低效益、重污染的原街道、居委会的小工业企业20多家。同时对产品有市场、有利润但缺乏投入、生产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的30多家工业企业,按照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 的要求进行了改组改制,增加投入,经过优化,试验区的工业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2001年,全区实现 工业增加值 6750万元,同比增长237.5%;2002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9295万元,同比增长37.7%;2003年随着七里塘镇划转开发区以后,全区工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工业总产值达到51464万元,比同期增长77.2%,占年计划的107.2%。工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总额的1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全区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1464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1%。此时的工业增加值相对全市的总量而言均不到1%,但增长率均位于全市前列,高增长虽然有工业企业数量增加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由欣意电缆、蓝天家具等16家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强势增长的支撑。据统计,这16家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占全区总量的60%和64%。 招商引资 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试验区管委会始终将招商引资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2000年,外资企业已达到5家,实际引进外资5000万美元;2001年,签约土地协议15宗,协议总金额达2.64亿元,到位资金1亿元。新批开工项目60个,总投资超过10亿元,入区新注册企业超过200家,注册资金1亿元。引进内资超过3.5亿元,外资2074万美元。2002年,引进外资3006万美元,引进内资4.1亿元。是年,签约项目16个,出让土地505亩,协议总额1.8亿元,盘活资产1.7亿元,新注册企业170多家,总注册资本近5亿元;2003年,全区的招商引资工作摆脱“非典”影响依然稳步推进。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家,合同利用外资643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951万美元,占全市吸引外资总量的近50%,新入区注册内资企业352家,总注册资金4亿多元,其中市外内资企业203家,总注册资金3亿元,新批立项项目46个,总投资16.5亿元,新批开工项目51个,总投资20.6亿元。引进市外境内资金8.56亿元,其中 省外资金 5.7亿元。 2003年,试验区原规划的10.6平方公里土地已基本开发完毕。同年,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将原瑶海区七里塘镇23.06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新站试验区代管,新站试验区总区域面积增加到34平方公里。 繁荣(2004-2009) 2003年11月,杨治茂任试验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根据形势的分析,试验区党工委、管委会适时提出了“一个转移,两个转变”,即工作重点由站南 建成区 向站北建设区转移,逐步实现经济结构由以房地产业为主向以现代商贸业、现代物流业和 加工制造业 转变,财政收入由以土地收益为主向以工商税收为主转变的工作思路,确立“物流立区、商贸兴区、工业强区”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二次创业”,试验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基础设施建设。 从2004年开始,试验区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站北开发建设上来。完成了七里塘街道24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和站北现代工业园区、现代物流园、行政文化中心的规划编制。构建站北交通框架,建成物流大道、铜陵北路、 天柱 山路、龙门岭路、电厂路、瑶海东路、旌德路、星火路等城市干道50.2公里,形成了便捷顺畅的站北路网体系; 合肥汽车客运总站 的投入运营,有效地改善了交通状况,规范了客运秩序;完成了站北11万伏高压电线的迁移工作;完成了现代工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区的一期工程建设;试验区公共设施的维护管理和城区绿化任务得到了较好的完成,美化了区内环境,提升了试验区的形象,使试验区成为合肥市新城区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试验区已经基本建成为合肥市功能齐全、辐射能力较强的交通、商贸、居住、休闲中心,投资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成为外商来肥投资的首选区域。 人居环境建设。 试验区始终注重人居环境建设,2004年以来,站前的名人御苑、元一时代花园和站北的康城水云间、中兴 西湖 花园、 东湖 山庄、巴黎春天等一批高档小区相继开工建设。随着试验区由站南向站北战略目标的转移,依法征用了七里塘街道星火、新华、七里塘、张洼等4个社居委15个居民小组的214公顷土地,拆迁房屋42.13万平方米,建成了兴华苑59幢恢复楼、星海苑24幢恢复楼和瑶东 老年公寓 ,完成瑶东北村1282套恢复楼的安置任务。 招商引资。 围绕站北发展规划,编制了招商项目册,完善项目库建设。积极组团参加国际徽商大会、中国外经大会和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同时组织招商小分队赴浙江、福建等地开展招商。2004年试验区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1个,合同外资4000万美元,其中到位资金2900万美元;新批内资项目184个。合同内资6.3亿元,其中省外内资5.2亿元。同年,在结束的皖港投资洽谈会上,试验区在香港招商喜获丰收,共签订4个外资项目,协议资金3000万美元,项目总投资7000万美元。2005年区内招商引资成绩稳步推进,成功引进超10亿元的中国乐凯胶片工业园、祥源工业园和宝业新型住宅产业化基地、宝供、普尔德、宝龙及世界五百强企业——百安居等重大项目,这些项目的签订将推动试验区现代工业和现代物流业的全面发展。 专业市场建设。 试验区建成各类市场总面积达110多万平方米,已有亿元市场13个,好美家建材超市合肥店、 安徽国际汽车城 、 白马服装城 、中绿国际服装广场、七浦服装广场、光大国际广场、元一时代广场等一批颇具规模的新的市场已经建成,形成了合肥市专业市场集中区的主体框架。 个体私营经济 。试验区的个体私营经济已遍布商贸物流、加工制造、房地产、 旅游休闲 等各产业之中。至2005年底,区内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约8400多户,从业人员25000多人;私营企业已发展到2900多家,从业人员31000多人。2005年全区个体私营经济共缴纳税收22680万元,占税收总量的81%,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企业规模和经济实力也在逐步壮大。其中,规模以上个工业企业2005年底已发展到30家。以元一集团、信地集团为代表的大型集团公司已成为引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工业经济。 2003年随着七里塘镇的划入,工业经济总量有了快速增长。2005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2亿元,年均增长32%,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工业涉及到印刷、汽车配件、电线电缆、铸钢锻造、仪表等领域,还有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如生产磷肥的飞建、生产现代化包装产品的远东、生产电缆的欣意、生产精美家具的蓝天、生产工业仪表的中源等,成为试验区工业企业的骨干。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现有大专院校4所、中学5所、小学9所、规模化幼儿园4所。幼儿、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社会保障事业积极推进。全区初步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 三级网络 ,通过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推荐用工等多种途径,较好地解决了征地转户居民就业问题,为试验区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医疗卫生服务事业日趋完善,区内现有各类卫生机构29个,床位617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6.14张, 卫生技术人员 835名,平均每千人拥有6.95人,基本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基本的医疗服务需求。建立了 中山医院 等3所医院,大力发展以妇、幼、老为重点服务对象的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形成了比较健全的 社区卫生服务 体系;社区文化生活蒸蒸日上。 超 越(2009——) 2009年2月24日,李武好任试验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第一副主任。2009年4月13日,总投资175亿元的合肥京东方六代线项目正式落户新站区并开工建设,标志着新站区在工业发展道路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试验区党工委、管委会适时提出了“三个打造”奋斗目标:打造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基地,打造国家级开发区,打造合肥市最强综合功能新区。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 皖江城市带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明确把合肥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基地列为皖江城市带高技术产业基地(集群)建设重点之首。2010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将合肥市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奋斗目标,合肥市委、市政府随即确定将新站区建设成为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新站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光荣而艰巨的挑战。 新站区在合肥市工业立市战略指引下,抢抓全球FPD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加速向大陆转移的重大机遇,成功引进京东方六代线、鑫昊PDP、彩虹高世代 液晶玻璃基板 、蓝光LED产业化、海润光伏电池生产基地、彩虹光伏玻璃等项目,在全国率先打造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以新型平板显示为代表的泛半导体产业格局。2010年新站区工业投资完成138.58亿元,工业性投资总量、增速均居全市第一,已经成为合肥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为合肥市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06年(下同)的25.32亿元增长到2010年(下同)的97.75亿元,年均增长40.2%,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从55.17亿元增长到341.3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从24.96亿元增长到205.4亿元,分别增长518.6%和722.9%,年均增长分别达57.71%和69.4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从23.73亿元、6.36亿元增长到164亿元和41.45亿元,五年内分别增长591.1%和551.7 %,年均增长分别达55.93 %和59.8%。工业投资和工业经济贡献率跨越式增长,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大幅提高,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综合财政收入从10.66亿元增长到20亿元,财政收入稳步提高;2009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亿元,总量位居全市第二。 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升级。围绕“工业立市”发展战略,我区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双轮驱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力引进现代服务业,成功引进了白马服装城二期、信地 城市综合体 、 韩国城 、 凯斯 茂商城、 希尔顿酒店 、利港国际大酒店、胜利广场地下商贸 娱乐城 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商贸项目,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了试验区商贸经济圈的格局和层次。积极发展新型工业,自2006年起,先后引进了欧力电器、尊贵电器、普尔德无纺布、乐凯光学膜等一批大项目,积淀了一定的工业企业基础。特别是2009年以来,按照打造中国(合肥)平板显示产业基地要求,调整招商、选商思路,成功引进了京东方六代线、鑫昊PDP、彩虹高世代玻璃基板、彩虹光伏玻璃、蓝光LED等一批重大核心项目,聚集了数十家为其配套的上游原材料及下游应用知名企业。以新型平板显示为代表的泛半导体产业已成为我区新的支柱产业,园区新型工业的布局和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总量从2006年的25.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76亿元,年均增幅达到65%。 基础设施承载力稳步提升 。截止2010年上半年,初步建成城区框架和交通网络。全区实际完成新建道路48.6公里,改造道路9.2公里, 带状公园 9.6万平方米,桥梁7座,新增绿化面积85万平方米,道路交通设施、路灯、供水、供电、燃气、供热等配套设施与道路建设同步实施,实际完成工程建设投资12.52亿元;完成房建工程共64万平方米,完成投资6.17亿元。其中新建兴华苑、 兴海 苑等拆迁恢复楼7个小区,建筑面积共计约61.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约5.85亿元;新铺设污水管网17.732公里,埋设10KV—35KV电力排管25.5公里,建成110KV变电所5个,建成10KV开闭所8个,总投资约61.67亿元人民币。正在筹建一座30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220KV变电所2个、110KV变电所1个。 区域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2006年11月,我区与长丰县确定合作开发三十头乡南部27平方公里区域。随着合肥北部经济区发展加快,我区与长丰县主动对接,就进一步合作发展达成一致意见,2009年10月签订修订协议,辖区面积增至87平方公里。2010年区划调整后,我区发展空间得以进一步延伸,委托管理了瑶海区磨店乡和 瑶海工业园区 部分村、区,同时扩大与长丰县合作开发范围,并新设立新站区与肥东县合作开发园区,辖区面积增至204.73平方公里。一直以来制约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发展壮大的空间瓶颈得以突破,为我区产业规模扩大、区域竞争力提高及平板显示产业基地的成功打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招商引资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围绕“工业立市”发展战略,新站区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施“新型工业、现代商贸及服务业”双轮驱动,积极打造中国(合肥)平板显示产业基地,狠抓“产业链招商”,先后引进了总投资175亿元的京东方六代线、总投资20亿元的鑫昊PDP、总投资100亿元的彩虹高世代玻璃基板、总投资约90亿元的蓝光LED产业化、总投资80亿元的海润光伏电池、总投资28亿元的彩虹光伏玻璃等重大项目,以及住化化学品及回收、法液空大宗气体、葳迩敏SMT及衬板清洗、明韩电子SMT、鑫铭电子SMT、京东方茶谷背光源、京东方半导体金属零配件加工、冠鸿光电背光模组、翰博高新光学膜裁切京达物流配送等配套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 TFT-LCD 用光学级 聚酯薄膜 :合肥乐凯产业园一期于2008年12月份正式投产, 二期项目主要生产与 平板显示器 配套的扩散膜以及相关的高档光学级涂层薄膜产品,于2009年7月正式投产。新站区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以新型平板显示为代表的泛半导体产业已成为试验区新的支柱产业,园区新型工业的布局和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我区以民生工程建设为中心,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和谐新站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07年至2010年,全区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88亿元,惠及城乡居民,实现政策全覆盖,有力支持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区不断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 ,加大 社会保险基金 征缴力度,完善 养老保险制度 ,多措并举逐步健全保障体系。全区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参保达72000人次,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98%,被征地 农民养老保险 参保率达100%,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运行平稳。公共卫生工作实现新跨越,多项指标完成覆盖率达95%以上,卫生服务网络臻于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快速发展。2010年,我区与 安徽医科大学 附属医疗集团东区项目正式签约。同时积极加快 医疗卫生机构 改革步伐,与省立 友谊医院 达成托管协议,对七里塘街道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实行“大医院托管、市场化运作模式”,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和服务水平,切实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五年间,全区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撤、并、建”等有效举措,加强教育资源整合,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推进教育体制创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等多种方式引进教师120多人,评聘中、高级教师106人。区属学校共19所,教职工637人,在校学生16000多人。另有各类幼儿园50多所,在园幼儿5000多人,区幼儿、小学、初中教育体系已初具规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科研成效显著。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投融资模式独树一帜,融资能力显著增强,融资到位资金由2006年的8000万元预计增长到2010年的24亿元,增长达30倍。首创企业无障碍服务工作机制,为企业建立一条快捷、高效反映问题并获得解决的“无障碍”通道,实现对入区项目“零距离”服务,推进项目服务工作标准化,提升管委会服务理念和行政办事效率,优化招商引资环境, 产业招商 取得重大突破。机构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圆满完成,坚持“因事设岗、因岗择人,全员聘用、竞争上岗,部门组阁、双向选择,以岗定薪、绩效考核”的原则,打破干部任期终身制,打破身份界限、编制界限,创新干部配备方式;实施绩效考核,调动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层级管理,明确各层级干部的行政责任,增强各层级干部的工作责任心,保证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规范化管理日趋成熟,充分体现了开发区“小政府、大服务、高效率”的特点。

经济建设

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1992年正式起步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新站试验区已建成集“新型工业、 现代服务业 、现代商贸业”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

经济指标

2009年,新站试验区完成全区地区生产总值98.3亿元,同比增速10.7%;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3亿元,完成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3.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12%、14.7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2.59亿元,同比增长4.96%,其中工业性投资54.51亿元,同比增长100.4%;完成财政收入5.5亿元,同比增长32.27%,其中税收收入5.15亿元,同比增长2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7.1亿元,同比增长12%,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2.3%,位居全市第二。2010年第一季度工业性投资完成34亿元,同比增长1448%,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市第一。

商贸兴区

服装一条街全景 新站试验区商贸业、服务业起步早、发展速度快,现已拥有白马服装城、安徽大市场、中州家具市场、安徽国际汽车城、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等12家亿元以上销售额的专业市场和商品零售商场。区内的元一时代广场是安徽第一家“SHOPPING MALL”,站前路轻纺服装专业市场有 安徽服饰第一街 之称,元一 希尔顿大酒店 是合肥第一家五星级酒店,并聚集了世界500强 沃尔玛 、家乐福等零售巨头,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主格局的“商圈经济”。 在商贸业助推下,新站试验区的物流业也得以迅速发展,合肥海关陆路直通式监管点的建成和使用,广州宝供物流集团等国内知名工业物流配套服务商入驻,把日益繁荣的新站试验区商贸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

服务立区

商贸及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着服务业的空前繁荣,安徽邮政宾馆大厅气势恢宏、内部环境优雅、服务规范、特色鲜明,集客房、餐饮、会议、娱乐、休闲为一体。蓝天白云花园浴场集桑拿、餐饮、VIP房、休闲、娱乐、健身、中医推拿、国际标准台球及乒乓球室、宽带网吧等为一体。西湖蓝宝系出杭州餐饮豪门而落户合肥,其饮食文化的人文底蕴,与其一脉相承。 相王宾馆 是安徽 淮北矿业集团 公司按三星级标准投资兴建的多功能涉外旅游饭店。明月大酒店、瑶海山庄、蓝帆咖啡馆异彩纷呈。全国设施一流的金马保龄球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现代物流业已经起步,作为合肥物流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总投资8000万元的合肥海关直通式监管点已正式启用,这是我省第一家陆路海关直通式监管点。共速达物流(合肥)基地项目投入使用;全国民营物流第一强的宝供物流集团正在投资建设宝供合肥物流基地项目,开工启建安徽国际电子电器物流贸易中心,建成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公共型保税仓库。

工业强区

在合肥市“工业立市”发展战略的指导下,2004年新站试验区开始走“工业强区”之路。不断加大发展工业的力度,及时制定了发展工业的相关政策措施,整合全区资源,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以乐凯工业园、宝业住宅产业化基地、普尔德医疗用材等新材料产业项目和尊贵电器、欧力电器等家电企业为代表,初步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集群的格局。2009年4月-12月,总投资175亿元的京东方TFT-LCD第六代项目、总投资125亿元的彩虹高世代玻璃基板项目、投资20亿元的鑫昊PDP显示器模组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及一大批配套项目的入驻,新站试验区紧抓FPD行业产业转移的契机,着力打造的全国重要的、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合肥)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已初现雏形。2009年7月、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吴邦国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李长春 相继亲临新站试验区视察平板显示产业基地。 2010年2月,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规划获得国务院的正式批复,这对打造中国(合肥)平板显示产业基地的进程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新站试验区将借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东风,进一步深化与庐阳区、瑶海区及长丰县的区域合作,坚持新型工业和新型商贸、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展理念,将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打造成为国家级开发区、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和合肥市最强功能新区。力争到2015年,努力将新站区打造成产值超2000亿元的产业新城。

社会发展

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有效。区内人口出生率低于10‰, 人口自然增长率 低于7‰,较好地执行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连续4年被评为“合肥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区”。2005年,试验区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人口计生委、全国妇联等十部委授予“2001—2005年度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单位”。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有大专院校4所、中学5所、小学9所、规模化幼儿园4所。幼儿、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 生态公园 社会保障事业积极推进。全区初步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三级网络,通过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推荐用工等多种途径,较好地解决了征地转户居民就业问题,为试验区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医疗卫生服务事业日趋完善,区内现有各类卫生机构29个,床位617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6.14张,卫生技术人员835名,平均每千人拥有6.95人,基本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基本的医疗服务需求。建立了中山医院等3所医院,大力发展以妇、幼、老为重点服务对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文化生活蒸蒸日上。投资上亿元先后兴建了胜利广场、开放型生态公园、元一时代广场等一批高档次、高品味文化娱乐场所及各街、居的文化站室,积极组建和扩大社区文化队伍,引导群众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初步形成了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新型社区文化格局。

周边住宅区 小区 房地产

方桥新镇-东区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方桥新镇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方桥新镇

周边门

方桥新镇东区-北门 地址:合肥市瑶海区新站区瑶海工业园方桥新镇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