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会村

禹会村遗址, 禹会村遗址历史沿革, 禹会村遗址遗址特点, 禹会村遗址文物遗存, 禹会村遗址文物价值, 禹会村遗址文物保护, 禹会村遗址历史文化, 禹会村遗址旅游信息


禹会村遗址,又名禹墟,位于安徽省 蚌埠市 涂山南麓、淮河东岸的禹会区秦集镇禹会村前郢南侧,面积约60万平方米,是一处较大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遗存有沟槽和圜底坑、火烧堆、方土台、长方形土坑遗迹。出土有陶器、磨石、草木灰、兽骨、兽牙等 。 《左传·哀公七年》及多部史书载有:“禹会(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会由此而得名。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禹会村遗址是在淮河中游地区选定的唯一一处遗址。作为淮河流域大型的龙山文化遗址,为淮河流域文明化进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 2007年,禹会村遗址被列入国家文明探源工程。 2013年5月,禹会村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沿革 详情


禹会村地名网_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马城镇禹会村资料简介
  禹会村是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马城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40304101230,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40304。禹会村与马城村、胡圩村、梅姚村、五淮村、白衣村、立新村、岗李村、黄庙村、庙前新村、新城口村、贡姚村、张湾村、朱村、西程村、后程村、孝仪村、叶姚村、姚郢村、洪集村、黄郢村、殳李村、禹庙村、东周村、团结村、广德村、杭刘村、草寺村、花郢村、冯嘴村、前郢村相邻。 还有1个地名与禹会村同名


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马城镇禹会村介绍

禹会村遗址,又名禹墟,位于安徽省 蚌埠市 涂山南麓、淮河东岸的禹会区秦集镇禹会村前郢南侧,面积约60万平方米,是一处较大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遗存有沟槽和圜底坑、火烧堆、方土台、长方形土坑遗迹。出土有陶器、磨石、草木灰、兽骨、兽牙等 。 《左传·哀公七年》及多部史书载有:“禹会(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会由此而得名。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禹会村遗址是在淮河中游地区选定的唯一一处遗址。作为淮河流域大型的龙山文化遗址,为淮河流域文明化进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 2007年,禹会村遗址被列入国家文明探源工程。 2013年5月,禹会村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禹会村遗址发掘现场 禹会村遗址的年代应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屑屑20享舟00年之间。 1981年,发现禹会村有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址。 2006年春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蚌埠市博物馆首先对遗址进行了实地勘察和普探,并确定了遗址现存的分布范围为50万平方米。同时,经过试掘对遗址给予了初步的定性,即为龙山文化晚期遗存。 抹谅户2007—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近万平方米。 2007年4月—6月,发掘部位为I区祭祀台基北部东侧和II区生活居住区部位,总揭露面积为500平方米。 2008年4月—6月,发掘部位, I、II、III区同时进行。总揭露面积为1800平方米。 2009年10月—2010颈页迁年1月,I、II、III区同时进行。总揭露面积为2900平方米。 2010年4月—射灶章6月,I区部位主要清理祭祀台基西侧的祭祀沟,同时,对II区进行了较大面积的揭露雄蜜习润。总揭露面积为1205平方米。 2011年4—6月,发掘部位主船充察要在II区。揭露面积12龙恋00平方米。

遗址特点

禹会村遗址 禹会村遗址东邻天河,北依涂山。分布范围自合体东岸至大堤下,遗址到村东、村南,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2000米,面积约60万平方米。遗址中保存有的2000多平方米的大型祭祀台基,是一处经过人工实施的具有专一性功能的大型盟会场所。经过挖槽、堆筑灰土、铺垫黄土、覆盖白土,最后形成一个南北长108米、东西宽13—23米不等的巨大的白土覆盖面。祭祀台基面的中轴线上附加了一系列的相关设施,与宏大的祭坛场为一体,属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近百平方米的烧祭面、1米见方的方土台、长达50米并一字排开的35个柱坑等。

文物遗存

禹会村遗址出土文物 禹会村遗址地表遗存有陶器、石器、骨器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另有少量器物为夹谷壳、蚌末陶;陶器陶胎厚重、火候低;器形有罐、碗、钵等,鼎足有侧三角形扁足、“鬼脸”式空足和尖锥足等。陶器的纹饰以素面为主,有少量划纹、 弦纹 、 绳纹 和捺窝纹。另发掘出土大量鬼脸式鼎足陶器碎片、动物牙齿、碳粒物、石镞和耕作石器工具等。

文物价值

禹会村遗址 在探索 江淮地区 文明起源的进程以及后来如何汇聚、如何加速王朝国家的形成过程中,禹会村遗址的考古发掘显示出了重要的意义。因为大禹与涂山紧密相连,涂山又与禹会诸侯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禹会村遗址的考古资料已经提供了重要迹象,禹会村遗址的面貌如果比较完整地揭露,对于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是非常重要的材料。同时,遗址中存在的大型的人类堆筑遗迹,对考证“大禹治水”和“禹会诸侯”的历史,进而对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在江淮地区的起源和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尧、舜、禹时期淮河流域文明相对落后,但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推翻了这一观点。从8000多年前的贾湖遗址、7000年前的双墩遗址、5000年前的尉迟寺遗址到4000年前后的禹会村遗址等,可以看出在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淮河流域曾出现过比较发达的文化。禹会村遗址作为“探源工程”第二阶段在淮河流域唯一选点和重点遗址,对“探源工程”第二阶段的研究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文物保护

禹会村遗址 2001年7月,蚌埠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蚌埠市划定了禹会村遗址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在遗址竖立了国保标志牌。 2012年,蚌埠市在全市范围实施了文物保护员制度,禹会村遗址作为重点区域,设立了专门文物保护员,加强遗址的日常保护。 2013年5月,禹会村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年底,蚌埠市对禹会村遗址附近新建的违章建筑、淮河堤坝内私建码头、采沙场进行了集中关停和拆除。同时,编制了《禹会村遗址保护规划》。 2015年,蚌埠市制定《全市文物保护紫线规划》,凡涉及到禹会村遗址的筹建项目,将按照《文物法》有关规定,使其既符合工程要求,又确保文物安全。 2021年10月12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十四五”时期大遗址。 2022年11月,入选2020-2021年安徽十大考古新发现。

历史文化

禹墟文化 禹墟文化可以追溯到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禹墟的发掘确认为龙山文化晚期,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实验室通过碳14测定王吉怀试掘时出土的木炭等标本,进而得出该标本准确年代为公元前2350至2190年的结论,使禹墟遗址的断代有了科学依据,同时也验证出土文物与大禹时代相吻合。据传说,4100多年前,大禹在这里会诸侯,娶涂山氏女为妻,三过家门而不入。根据现有的考古材料推断,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古代国家(夏王朝)形成关键时期,当处于龙山文化中晚期。 禹会村不仅是 大禹 会诸侯之地,也是涂山氏国所在地。大禹就是在这里会集诸侯,因为这里有一个强大的方国——涂山氏国。这座古城的发现不仅揭开了古涂山氏国千年地望之谜,也能顺理成章地解释了代表中原夏后氏势力的大禹为何与涂山氏女结婚,这是一桩政治联姻。大禹来此,须与强大的淮夷方国结盟,以达到勠力同心、共治水患的目的。大禹会诸侯可能是一场婚礼大典,肯定是一次结盟大会,万国诸侯执玉帛来贺,确定了大禹在涂山氏国的支持下,进一步巩固了盟主地位。到了汉代,古城南移,南面的马头城就成了这一带的核心区域,禹会诸侯的古城成了禹墟。禹会村是传承自涂山氏国,不论是《左传》 《汉书》 《水经注》 还是后代的志书,都明确印证了这一传承关系。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禹会村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涂山南麓、淮河东岸的禹会区秦集镇禹会村前郢南侧。 禹会村 交通信息:禹会村遗址附近有206国道、界阜蚌宁高速公路和307省道贯穿全境,合徐高速公路和101省道与该镇擦肩而过。

周边行政单位

蚌埠禹会村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马城镇前郢村
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马城镇前郢村

周边政府机构

马城镇禹会村退役军人服务管理站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马城镇禹会村
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马城镇禹会村

周边村民委员会

蚌埠市禹会区马城镇胡圩村村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G206(威汕线)
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G206(威汕线)

人社服务窗口(蚌埠市禹会区马城镇胡圩村村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G206(威汕线)
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G206(威汕线)

周边乡镇

孝仪乡 地址:蚌埠市禹会区
蚌埠市禹会区

周边小学

禹会小学 地址:马城镇禹会村
马城镇禹会村

周边村庄

禹会村 地址:蚌埠市禹会区二零六国道
蚌埠市禹会区二零六国道

马城村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
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

苏岗村 地址:蚌埠市禹会区
蚌埠市禹会区

梅姚村 地址:蚌埠市禹会区
蚌埠市禹会区